语文古诗教学反思_第1页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_第2页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_第3页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_第4页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语文古诗教学反思语文古诗教学反思1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肯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始终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许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驾驭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知学生一个道理:“要想相识事物的本质,必需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探讨,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须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老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敬重了学生的已有阅历,注意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主动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育读书实力,激发阅读爱好。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宝”“弓”形象的比方,“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奇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特性空间。

(3)敬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育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许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长。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当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到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2

《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对话形式,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详细生活情景,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蕴藉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化浅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爱好。

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篇课文中的小挚友英英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奶奶听,奶奶很兴奋。你们有没有学过古诗吗?

生:有,好多呢。

师:那你们情愿背给老师听吗?

生:情愿。(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妈妈很早就教会我《静夜思》了,我背给你听……

(师以书上的形式提问,引导学生按对话形式背诵古诗)

师:你背得真好,比英英学得快。

生:老师,可以背其它学过的古诗吗?

师:当然可以,你还会背别的诗呀?快背给我听听。

生:老师,我在家了学过《草》这首诗,是我奶奶教的,我背给你听……(师引导提问,学生说不完整的诗意加以补充。)

师:你真了不得,学得可真多。同学们都想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呀,老师给你们想个方法:坐在一起的两个小挚友各做一回小老师,用书上的对话形式背给小老师听一听。

通过这个环节,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对话实力,还激发了学生背古诗的爱好,在课结束之前我延长课堂:

师:刚才,我们把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同学听,回家后也可以像英英一样背给爷爷、奶奶听,爸爸、妈妈听。

师:老师确定在两周后实行一次赛诗会,以学习小组为一小组,分别把自己学过的古诗教给小组里的同学,看哪一小组的同学学得古诗多。

这一环节,我用两周的时间给学生打算,学生压力不大,感觉也不累,但自主学习古诗的爱好很高,有的学生还每天向我汇报学习的状况,我不断地表扬激励他们,带动了全班学生,让我真正感觉到学生在详细生活情景中,学习古诗的爱好被激发了。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3

明白了诗体之后,我就让孩子们标平仄。像黄海韵、张嘉文这些预习比较自觉的孩子来说,他们在预习的时候已经标好平仄了。我让黄海韵上黑板来写平仄,她只错了一个地方“隔”标成平声了,这是受一般话的影响的,其实“隔”是入声字,所以是“仄声”。假如是标平声的话,就违反了平仄的原则了。整首诗的平仄如下: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很重要,这关乎这首诗是怎么去读的:平长仄短。我们首先是诵,也就是根据平仄的原则去读——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即使不会吟,也要懂诵。不懂的人,根据以往的“2221”或“223”节奏了,其实这一对比,就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会诵了,吟就水到渠成了。应当说,会诵,“矿泉水调”都会吟的。为了更精确表达诗意,创特色的吟诵调,那是更好的要求了。

越来越感觉到假如语文老师不学吟诵,不学平仄,古诗词的教学就恒久是相隔的,根本不懂古人为什么这样写诗,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教会了学生古诗的方法,以后他们拿着一首近体诗或词,也懂得该从哪些方面去观赏了,而不仅仅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要知道单凭字面意思去理解,很大可能是曲解了诗人的情愿和情感的。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4

1、年级教研达成的共识:高段大容量的课堂课堂效果好,学生喜爱。

2、学生收集资料提炼信息是课堂效果好的一个前提保证,师生才有广袤的对话空间,应常常训练,并多采纳这个方法。

3、一个精致的教学设计课轻松突破课堂的教学重难点。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古诗的朗读指导显得薄弱。

因为课堂容量大,教学环节紧凑,留给孩子思索、自由言论的时间稍显仓促,对问题的思索老师引导得稍显多了一点,老师还要放手,给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的空间多一点。

古诗的美感学习显得弱了一些,这个可以用音乐、背景图片、老师充溢美感的语言进行弥补。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5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殊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志向,主要缘由是我过于注意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闲情逸致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状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漫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显明,但又显得柔软,气氛安静但又充溢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闲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假如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绽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干脆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爱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动身,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育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实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闲情逸致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供应了更广袤的思索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溢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老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老师就应当有肯定词的积累,有肯定的鉴赏实力,我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6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爱好,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相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妙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酷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打算: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智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许多同学学过许多的古诗,也会背许多的古诗,谁情愿把自己最喜爱的诗背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望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诞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信任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畅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老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沟通: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沟通。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老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颂的声音)听!牧童兴奋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其次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获鸣叫的知了,立刻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获树上鸣叫的知了,立刻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爱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老师引导学生依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探讨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爱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7

在我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溢了越来越深厚的爱好。一课时上完了两首古诗后,再利用一课时来接着开展“西湖美”的古诗诵读会便应运而生。一课结束时,我怀着激烈的心情写下了我的课后小记。

一。诵读、吟唱入诗境,放手还给学生一片学习的自主天地

诵读乃学诗之根本,古人学诗为作诗,今人学诗为传承与怡情。在这次活动中,诵读的多样性被敏捷的小组学习活动演绎和特别精彩。诵读组的由诵到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学习过程,虽然不全是在课堂中背诵出来,但课前的活动打算同样是一个不行替代的学习过程。特殊是学生在课前所打算的诗配乐的活动展中,让我真的惊羡,学生的潜能是不行估量的。他们选乐之合适,按排不同的人读不现的诗,其支配之合理使原本很生疏的一些古诗一下子就走进了课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这是学生在课外的自学打算中不仅具备了学诗、悟诗的实力,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处理学习中详细问题的处理实力。这是我在开展此次活动之间多少次担忧的问题,如今,他们小组成员的构成与诗的学习任务配对得恰如其分。诵读与唱歌实力较强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两个组中,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课前那乐此不疲的身影时时常地出现在我眼前。一时间,我不由地叹道:“诗海之大,学生有足够的实力遨游!”有时候,再好的“耕种”也不如给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写诗、画诗入佳境,开拓古诗学习的新途径

始终以来,我们提倡简简洁单、轻轻松松教语文、学语文,在不知不觉中许多老师在留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时,却丢失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使语文课直指品词读句的狭隘范围。回头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设置中,也不乏语言学习性强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写诗、画诗这两个实践活动,看似写写画画而已,但实则是本次活动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读诗,还要求学生把诗读懂、读好。写字,充分呈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画诗,则是检验学生是否专心读诗的绝妙之处,这个任务是隐藏在这个活动中的,这样的做法避开了学生对品读古诗的畏难心情的产生。一则发挥了这部分学生特长——画画,二则也让他们在“画什么”“画成什么样”这两个问题的思索中真正走进他们能走近的古诗。特殊是在学生解读自己的画作时,则掀起了不小的学习热潮。不仅解读的学生亲密关注古诗,而且其他听的学生也关注古诗。特殊是对于《苏堤春晓》一诗中“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的理解过程很让人回味。在画作中,学生画了一只鸟在晨雾的覆盖下,正在苏堤上飞。另一个学生把上指出他画错了,认为一个“过”字让画面应当停留在黄鹤已由远而近冲破晨雾,飞过苏堤向着朝霞出现的地方。在反复的推敲下,画作学生相识到了自己解读有误,其学生则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个“过”字在全诗中的重要与精彩。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品尝字词的乐趣,西湖美景也在这个辩析的过程中呈现她西子般的秀丽。

三。以教材为依托,再远也有回来的航线

以本为本,是我们在保障教学有效性过程中要留意的一个原则。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是考验我们语文老师才智的时候。正如许多老师所说,一个学期4个多月,就学26篇课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得到夯实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个可以得到延长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与它相像的或迥然不同的,学生在完成课内学习时,我们就要着力于为他们寻求多维度的学习空间。在本次的诵诗会上,学生不仅能读会唱,还能写会画,更能说会品,这是由于学习空间的拓展所带来的学习实力的发展。这时,学生古诗的诵读、积累、感悟实力就与我们的教材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

四。“重诗轻人”,教与学的习惯都有待改进

由于活动丰富,学生在本次活动中主要以展示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顾,这也反映出本次古诗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诗,是诗人生命的再现,当我们接触到一首诗时,应首先读诗人,这在平常的教学中是留意到的,但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大部分都忽视了一点。同时,我也留意到,对于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往往都只注意课堂的“简介”,而没有真正在课前、课后去了解诗人。因此,这导致了我们学生“重诗轻人”的学习习惯,使得这次活动中,学生对诗的演绎缺少了一些真实生命的气息。因此,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教”的引导上。

一次尝试,一点收获,一些遣憾,在阅读教学之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一块焕发教材魅力与老师魅力的“自留地”,古诗教学的在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发挥它的意韵无穷,让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洋溢出她最悠远的生命活力。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8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其次单元的其次篇课文。本课主要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诗句、诗意和作者。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们接触过“文包诗”的格式,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又重新接触这种文本格式,一是对旧学问的巩固,二是对新学问的学习。这篇课文和《咏华山》还是有区分的。《咏华山》是通过记叙的方式向我们出示了“文包诗”的格式,而本课主要是通过创设肯定的情境,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英英学了古诗之后主动与人沟通的学习方式,也教化我们每个学生要养成主动与人沟通的学习方法。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让学生读后说想法,而是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分角色表演。

在上课伊始,我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播放了一段微课视频,学生们在视频中初步地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每篇课文朗读至少5遍以上,这样才能令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八九不离十了,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课堂教学之中,采纳了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学生自己去找寻想要合作的小伙伴,一人演英英,一人演奶奶。我看到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都不想听老师干巴巴地讲课文。

在表演之前,说明要求:在5分钟之内,争取把对话的内容了解,并能轻松自如地表演出来,特殊强调了其次部分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话的内容也比较多,所以这部分可以看着书读,但最好还是要能够背诵下来。接下来的5分中,除了马某某,其他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并起先表演了。我看到她自己在那里闷闷不乐的,不能让她自己坐在座位上,因此,我让她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我协作着。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加,尽情地表演。有的同学为了能够被老师确定,在不断地练习,并把其次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了。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都几乎打算好,就等着“一决高下”。学生们跃跃欲试地争相举手,都想第一个表演。为了起一个不错的开头,让一组优等生来表演,并让其他同学仔细视察,说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在表演的时候自己须要留意的方面。在学生们表演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更加轻松地呈现,和他们开几句玩笑,“这位奶奶好可爱呦”“这位奶奶好瘦小呦”“这位奶奶长得真美丽”……这样既让学生们产生一种轻松的心理,还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可谓“一石二鸟”。

学生们在表演中尽情地表现出了英英和奶奶对话的表情和语气,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学生们个个都彰显本性,甚至有的同学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你都能把其次部分背诵下来,我会比你背得更好,学生们在这种你争我赶中学到的不仅是学问,更多的是要勇于突破自己,具有永攀高峰的决心。

在表演结束后,让学生们说说在表演中自己都有哪些收获。“我的收获是百分之百”“我了解了《静夜思》的作者是谁”“我明白了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我并没有过多地讲解对话的内容,学生们在表演中自己感悟到,领悟到的课文所讲的主要内容,这是比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的效果要好,还提高了学生们概括总结的实力。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李白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心情,结合其次部分的对话内容对《静夜思》中每句诗进行了分析,并让学生在书中标注出每句诗的含义,把“疑”“地上霜”“举头”“低头”等词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进而了解了作者在月圆之时,见到的皎洁月光映在自己的窗前,仿佛是地上的“白霜”,暗含了天气的寒冷,更多的是表达了作者只身在外的孤寂之情,借以月光,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9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宏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恒久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探讨,学习,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才智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探讨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须要进行反思。

一、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老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拋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惋惜。有意义的学习应当是将学问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相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老师看似“谆谆教导”,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老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驾驭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老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须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须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须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子公完备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呈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沟通,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留意力,表面上热喧闹闹,事实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化。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特别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索然寡味了无爱好,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主要缘由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爱好的缘由,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其次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非常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好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惋惜,现代人所相识文化教化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许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短暂停办,而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老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老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老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喜闻乐见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逝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老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养分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当做出反思: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会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会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需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学问,比如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老师的范读特别重要,好的范读能干脆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羞涩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穿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协作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淌不居、情感充足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加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供应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观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许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验,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化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具体生平,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词,其教学效果应当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xx年3月,国家教化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中学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育学生观赏古诗词的爱好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依据实际状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观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特地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老师自身水平提高。

老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相识,明确指导学生驾驭肯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老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化学习《课程标准》,领悟精神,更新教化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以运用探讨性学习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探讨性学习。首先让学生思索中学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探讨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终进行沟通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探讨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主动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行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观赏价值远高于其好用价值。且随着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更加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老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珍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需加强。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10

教学经过:《绝句》我实行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视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其次首《村居》更是要求学生仿照前一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爱好。

不足之处:

时间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惊慌,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足。教学时间支配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改进措施:

假如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让学生怀着浓浓的爱好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像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也许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纳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4.采纳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开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仿照。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11

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朝气,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留意区分,又要留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漂亮的春天。

《咏柳》从剪、裁入手,学习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悟到:《咏柳》如细笔勾画,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样,即对春天的赞美和酷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忱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沟通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用了多种方式让孩子们诵读了这两首古诗。

在教学时,由于有课件的演示和学生对春天已有的认知,因此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发言主动,对古诗的学习也有深厚的爱好,气氛很好。但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索,不想像,不发问,似乎看戏的旁观者,让我觉得有点扫兴,还有就是要学生自己说诗意的时候,学生牵强附会,毫无章法而言,美丽的古诗到了他们嘴中就是干巴巴的话语,还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中包含的哲理我没有引申,只是总结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不知道三年级的孩子是否理解,总之,在讲解春日的诗意时,不是很尽人意。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12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觉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悟到:《咏柳》如细笔勾画,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样,即对春天的赞美和酷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忱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奇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袤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13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方法等)。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会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老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朗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溢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漂亮、温馨、安静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搜集的关于《长相思》的资料时,谈到了词的意思,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练习。其次是让学生想象汇报纳兰性德家乡温馨画面之前,仅用了一个问句“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当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来进入学生的想象。课后回想,假如能先理解词中的“故园无此声”,然后再进入想象,效果会更好。最终,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安排上,有些不合理,最终一个整合点——理解李煜的《长相思》,由于时间缘由没能让学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支配好。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尝试,让我收获了很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相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在学科整合的路上争取更大地进步。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