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与治疗_第1页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与治疗_第2页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与治疗_第3页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与治疗_第4页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与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乙型肝炎HBVDNA病毒,主要经血液传播,在我国以母婴传播和医源性传播为主。胎儿和婴幼儿时期的感染极易转为慢性并持续终生。疾病进展后期常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乙型肝炎是目前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也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第一页,共67页。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进展第二页,共67页。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学诊断两对半HBsAg:乙肝病毒现症感染标志;抗-HBs:乙肝痊愈,产生保护性抗体;HBeAg:乙肝病毒复制指标;抗-HBe:乙肝病毒复制低下;抗-HBc:乙肝病毒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HBVDNA:是乙肝病毒存在和复制的直接证据第三页,共67页。HBsAg+HBeAg+抗-HBc俗称“大三阳”,提示病毒复制活跃,病毒数量多,传染性强。这种组合90%以上呈HBVDNA强阳性。第四页,共67页。HBsAg+抗-HBe+抗-HBc俗称“小三阳”。多数情况下提示病毒复制低下,病毒数量少,传染性低。但认为“小三阳”没有传染性是错误的。在出现了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的情况下,“小三阳”时仍然可能有较高的病毒复制,应予注意。如“小三阳”伴有HBVDNA强阳性,一般认为是发生了前C区突变。第五页,共67页。单纯抗-HBc阳性单纯抗-HBc阳性不诊断现症乙肝病毒感染,一般首先考虑隐性乙肝病毒感染痊愈者。如持续抗-HBc高滴度伴肝功能损害,可化验HBVDNA(PCR)以排除是否存在现症乙肝病毒感染。必要时行肝活检检测肝组织内的病毒。第六页,共67页。单纯抗-HBs阳性仅见于乙肝疫苗注射后,提示疫苗免疫成功,已产生对乙肝的保护力。当抗-HBs滴度超过10mIU时有较好的保护力。第七页,共67页。抗-HBs+抗-HBc乙肝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和痊愈期,提示对乙肝病毒产生了永久的免疫力。第八页,共67页。HBVDNA的复制乙型肝炎病毒属逆转录病毒,同HIV一样,在其复制过程中有逆转录步骤。即先将有缺口的DNA正链修补完整,再以该链为模板,在其自身的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链,最后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病毒的DNA。第九页,共67页。乙型肝炎病毒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HBVDNA的临床意义很重要,它的存在和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病毒复制水平的高低和病毒数量的多少,它是乙肝治疗过程中必须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多以定量方法检测HBVDNA水平。第十页,共67页。复制药物机体免疫系统变异病毒在机体免疫系统和药物的双重压力之下,病毒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基因变异。乙肝病毒的变异第十一页,共67页。病毒基因前C区突变:HBeAg不能产生C区前C区信号肽HBcAgHBeAg乙肝病毒前C区突变第十二页,共67页。C区前C区信号肽HBeAg1896G-A,形成终止密码子HBcAgHBeAg不能产生,血清中出现抗-HBe。HBcAg的产生不受影响,病毒继续复制。乙肝病毒前C区突变第十三页,共67页。前C区突变的诊断与临床意义1.临床诊断:(1)HBeAg阴性,抗-HBe阳性;(2)HBVDNA强阳性(定量高滴度);2.病毒基因的序列分析;我国乙肝患者中前C区突变的比例不高,大约20~30%。发生前C区突变后,常出现病情的加重,并加大治疗的难度,使疗程延长。第十四页,共67页。S基因的变异S基因的变异常常导致HBsAg不能被常规方法测出。这时血清学检查HBsAg阴性,抗-HBs阳性。抗-HBc阳性。HBVDNA检测可能为阳性或阴性。高灵敏度的PCR方法检测DNA多为阳性。肝活检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内的HBcAg和HBsAg,常有助于诊断。第十五页,共67页。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乙型肝炎乙肝病毒的存在和复制并不直接造成肝细胞的破坏。当乙肝病毒入侵肝脏后,进入肝细胞进行复制,同时病毒的某些抗原成分在肝细胞膜的表面表达,表达的抗原成分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十六页,共67页。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免疫系统识别表达的抗原成分,并对之进行攻击。由于受感染的肝细胞膜表面有病毒的抗原表达,所以也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乙型肝炎第十七页,共67页。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肝细胞的损伤程度与病毒滴度的高低无平行关系,而与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免疫功能(指对乙肝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时表现为免疫耐受,肝脏可以完全没有损伤。当免疫系统被激活后,则肝细胞的损伤程度与病毒滴度有一定关系。第十八页,共67页。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乙型肝炎在慢性乙型肝炎时,患者的免疫系统在攻击病毒时,造成了受感染的肝细胞同时被破坏,转氨酶从肝细胞内释放导致血清中转氨酶活性升高。所以ALT的升高既是肝脏损伤的标志,也是免疫系统功能激活,正在攻击病毒的标志。第十九页,共67页。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所以免疫系统攻击病毒具有两面性,既攻击了病毒导致病毒滴度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又导致了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并伴有肝纤维化的发生。第二十页,共67页。慢型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第二十一页,共67页。第二十二页,共67页。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1.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的修复;2.减轻肝脏的纤维化,减少肝硬化的发生;3.预防肝癌的发生。第二十三页,共67页。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1.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暂不治疗;2.乙型肝炎的静止期(肝功能正常)时暂不治疗;3.凡肝功能不正常者(转氨酶升高)或其他检查发现肝损害较重,肝病进展较快者必须治疗;第二十四页,共67页。治疗的主要观察指标有三:1.肝功能复常;2.病毒复制指标的阴转;3.肝脏组织学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第二十五页,共67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保肝药:大部分是中草药,也有些西药。对于改善肝病症状,降低转氨酶,减轻黄疸有一定作用;抗病毒药:主要是西药,种类很少,有较强的抗病毒效果,但不能根除病毒,停药后容易反跳。第二十六页,共67页。免疫调节药:如胸腺肽等。作为辅助用药,可增强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抗肝纤维化药物:种类很少,疗效不确切,是将来研究的方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第二十七页,共67页。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一.干扰素;二.核苷类似物;干扰素和抗病毒核苷类似物是目前公认的抗病毒疗效最强的药物。其它药物如苦参素、胸腺肽、中草药等也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有效率低,重复性差。第二十八页,共67页。a-干扰素Interferon-a定义:干扰素是在干扰素诱生因子作用下由细胞所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它是一组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干扰素于1957年被发现,是机体产生的最主要的抗病毒物质。第二十九页,共67页。干扰素基础知识干扰素的分类:根据干扰素的来源和结构,可分为4种:即a,b,g,w。a,b和w干扰素由单一肽链组成,也称为型干扰素。g干扰素为双肽链结构,称为II型干扰素。第三十页,共67页。a干扰素: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可以产生a-干扰素,但以白细胞为主。a-干扰素有二十几个亚型,如a-1b,a-2a,a-2b等等。是抗病毒活性最强的干扰素。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主要是这种干扰素。干扰素基础知识第三十一页,共67页。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抗增殖;第三十二页,共67页。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具有直接和间接抗病毒作用。其直接抗病毒机制是干扰素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诱导细胞产生多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效应蛋白,最典型的效应蛋白就是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AS)。该酶可诱导产生一种RNA酶,后者可直接裂解病毒的RNA。第三十三页,共67页。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间接抗病毒活性表现为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间接抑制和杀伤病毒。间接抗病毒活性发挥作用较慢。第三十四页,共67页。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免疫调节:主要表现为增强作用,如增强K细胞、NK细胞的杀伤活性,促进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等。但有时也可表现为双向调节,例如g干扰素就可以用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三十五页,共67页。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抗增殖:干扰素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但对于一些正常生理状况下增生旺盛的细胞如骨髓细胞等也有抑制作用。长期应用干扰素后可出现类似化疗的副作用,如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脱发等。但一般较轻,且多为暂时性。第三十六页,共67页。干扰素的应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的:1.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2.减轻肝脏的纤维化,减少肝硬化的发生;3.预防肝癌;治疗对象:中度以上的慢性乙肝病人;肝病进展快;一般保肝治疗效果不好,病毒复制活跃;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者;第三十七页,共67页。37%17%33%12%干扰素治疗效果评价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第三十八页,共67页。干扰素治疗效果评价18%7.8%HBeAg血清转换率HBsAg阴转率(白种人)第三十九页,共67页。干扰素治疗效果评价干扰素对HBeAg阴性慢性乙肝病人的疗效:治疗结束时的HBVDNA阴转率为38~90%随访12个月时的HBVDNA阴转率为10~47%远期持续疗效约为15~25%有持续疗效的病人中,HBsAg阴转率可达15~30%(白种人),黄种人极少见到有HBsAg阴转者。第四十页,共67页。干扰素治疗效果评价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最大优点在于其良好的远期效果。大量的文献表明,干扰素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台湾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干扰素治疗后,肝癌的发生率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和1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对干扰素治疗有应答的病人远期存活率和HBsAg清除率更高,发展为失代偿肝病者较少。第四十一页,共67页。干扰素用法a-干扰素,3MIU~6MIU(最大剂量可达10MIU)/次隔日一次或每周三次。早期也可每日一次,2~4周后改为隔日一次或每周三次。疗程:6~12个月。延长疗程可以增加疗效。干扰素的副作用多数可以逐渐耐受,包括发热,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等。停药后多数副作用迅速消失。长期遗留的和严重的副作用极少见。第四十二页,共67页。干扰素的副作用发热;最常见,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相关。流感样症状:乏力、纳差、全身肌肉关节痛;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脱发;精神抑郁几乎所有的副作用都是暂时的,停药后迅速恢复。加用一些中草药可减轻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也可服用各种解热镇痛药来缓解症状。第四十三页,共67页。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interferon)俗称长效干扰素。它是在普通干扰素分子外面加上一条聚乙二醇链而制备的新型干扰素。其主要特点是在体内的代谢速率明显减缓,可在一周内维持相对稳定的血浓度,这样就避免了普通干扰素快速代谢所造成的血浓度“峰-谷”变化,从而对病毒形成持续性抑制,有助于病毒的清除。第四十四页,共67页。聚乙二醇干扰素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聚乙二醇干扰素有两种:1.Pegasys:由罗氏公司(ROCHE)生产。其聚乙二醇分子为分枝状,分子量为40KD;干扰素为已经上市的罗扰素,亚型为a-2a。这种干扰素的血药浓度可维持168小时之久。2.PegIntron:由美国先灵公司生产。其聚乙二醇为直链,分子量为12KD;其干扰素的亚型为a-2b。其半衰期短于Pegasys。第四十五页,共67页。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临床应用1.聚乙二醇干扰素的II期临床试验:已经结束,证明其安全性良好。最佳剂量为每次180ug。2.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包括HBeAg阳性和阴性的两种慢性乙肝病人,并以拉米夫定作为对照药物。预期会有较理想的结果。第四十六页,共67页。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第四十七页,共67页。拉米夫定其化学名称为2`3`-双脱氧-3`硫代胞嘧啶,活性形式为其三磷酸形式,在DNA合成时可掺入DNA链引起链终止,从而抑制DNA的合成。拉米夫定对HBVDNA聚合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用药后HBVDNA可迅速下降或转阴。拉米夫定对免疫系统几无影响。第四十八页,共67页。拉米夫定2’,3’-双脱氧-3’-硫代胞嘧啶的左旋镜像体HBV复制的强大抑制剂无细胞毒性在细胞内的t1/2

为17–19小时

,每日一次服用种族、HIV合并感染及绝大多数其他药物对其药代动力学无影响在肾功能不全以及儿童患者中需作剂量调整SOOHNNONH2第四十九页,共67页。研究周数改变的中位数01020304050SchiffDienstagLaiDienstagSchiffLaiSchalm拉米夫定-100-80-60-40-20010安慰剂拉米夫定迅速抑制血清HBVDNA水平第五十页,共67页。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拉米夫定的用药指征:1)HBVDNA阳性(>105/ml);2)ALT升高>2倍正常值,如大于5倍以上效果更好。拉米夫定的主要疗效:1)HBVDNA转阴或滴度明显下降;2)ALT复常或明显下降;3)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4)肝组织学改善;拉米夫定的疗程应>1年;第五十一页,共67页。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1年时平均16~18%,而对照组为4~6%;组织学评分改善>2分:1年时平均49~55%,对照组为23~25%;延长治疗时间后,有效率逐渐增加。第五十二页,共67页。HBeAg/抗-HBe转换率与治疗前ALT关系2%9%21%47%第五十三页,共67页。17%27%33%47%拉米夫定用药时间与HBeAg/抗-HBe转换的关系第五十四页,共67页。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肝拉米夫定对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有效。一项54例病人的报道表明,拉米夫定治疗24周时,63%的病例出现了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而对照组仅为6%。治疗一年时,HBVDNA检测用bDNA方法65%转阴,PCR方法39%转阴。60%的病人获得组织学改善,另一项报道有70%病人获组织学改善,但停药后多数病人复发,因此对这类病人的疗程要超过2年。第五十五页,共67页。拉米夫定疗效的持久性拉米夫定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停药后的复发,表现为HBVDNA转阳,HBeAg转阳,ALT升高。提高拉米夫定疗效的持久性,关键在于停药的时机。一般认为,治疗后出现HBeAg/抗-Hbe血清转换的病人其疗效多数比较持久。停药标准:1)ALT复常;2)HBVDNA转阴;3)HBeAg血清转换;满足以上3个标准并持续6个月以上可考虑停药。第五十六页,共67页。拉米夫定诱导的YMDD变异核苷酸负链单链DNAHBV-多聚酶(野生型)高亲合力MDYDY=酪氨酸M=蛋氨酸D=天冬氨酸第五十七页,共67页。拉米夫定负链单链DNA抑制MDYD拉米夫定和野生株HBV核苷酸HBV-多聚酶(野生型)高亲合力Y=酪氨酸M=蛋氨酸D=天冬氨酸第五十八页,共67页。核苷酸抑制减弱亲合力降低VDYD拉米夫定和野生株HBVY=酪氨酸V=缬氨酸I=异亮氨酸D=天冬氨酸负链单链DNAHBV-多聚酶(变异型)拉米夫定I第五十九页,共67页。在细胞培养中YMDD变异株的复制水平低于野生株。发生YMDD突变后,拉米夫定与HBVDNA聚合酶的亲和力下降,HBVDNA可重新出现复制,有时伴有ALT的升高。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病情的加重。发生YMDD变异后,病毒多表现为低水平复制,多数患者病情尚稳定,继续应用拉米夫定仍有部分患者可获得改善。如病情明显加重,则可能需要停用拉米夫定并加强护肝治疗。第六十页,共67页。随着拉米夫定用药时间的延长,YMDD变异率逐年增加14%38%49%66%第六十一页,共67页。阿德福韦是一种新型的单磷酸腺苷类的核苷类似物,AdefovirDipivoxil(ADV)是阿德福韦的口服前体药物,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是ADV。体内和体外试验均证明ADV对乙肝病毒的DNA聚合酶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可引起HBVDNA的链终止。ADV的二磷酸形式在很低浓度就可以明显抑制HBVDNA的聚合酶。临床试验表明,ADV对乙肝病毒野生型、前C区变异株及YMDD变异株均有良好的效果。

阿德福韦(Adefovir)第六十二页,共67页。另一项研究表明,口服ADV48周后,97%的病人出现HBVDNA的迅速下降(2×log10/月),其中53%的病人HBVDNA不能测出,继续用药时无1例反跳。少数未完成疗程而停药者有短暂的或持续性的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