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的教案_第1页
中国艺术的教案_第2页
中国艺术的教案_第3页
中国艺术的教案_第4页
中国艺术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艺术的教案第1页/共140页第一节气韵生动的中国绘画【本节要点】

一、从萌芽到成熟

1.中国绘画起源于史前时代。

2.战国时期的帛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标志,有出土于长沙楚墓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出土于马王堆的西汉T形帛画以线描为主骨,设色烘染,技法成熟。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空前繁荣,画像砖题材广泛,线条简洁,形象生动。第2页/共140页一、从萌芽到成熟史前彩绘陶纹、岩画、壁画、地画夏商周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战国帛画: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就标志

•开启了中国绘画材料运用的先河

•标志着中国绘画民族风格的形成

《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秦汉帛画、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第3页/共140页

人物龙凤图战国帛画第4页/共140页战国帛画

人物御龙图第5页/共140页一、从萌芽到成熟3.魏晋南北朝时流行便于展玩的卷轴画,绘画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1)随着人的觉醒和文艺的自觉,绘画中宗教神学色彩淡化,人性色彩日渐突出,人物画臻于成熟。(2)山水画和花鸟画处于萌芽发展阶段。(3)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创作繁荣。(4)绘画理论卓有建树,顾恺之提出人物画重在“传神写照”,“以形写神”,山水画贵在“迁想妙得”;宗炳撰有第一部山水画理论文献《画山水序》,提出山水画创作的“畅神”理论;谢赫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六法论。第6页/共140页二、传神写照的人物画1.魏晋南北朝人物画趋于成熟,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人物画创作理论。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四体妍媸,本无阙少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标志着中国古代人物画从魏晋开始从表现外在美进入到表现内在精神美的阶段如:顾恺之《洛神赋图》

第7页/共140页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第8页/共140页唐代:人物画创作的繁荣时期唐初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孙位有《高逸图》

唐·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二、传神写照的人物画第9页/共140页

•盛唐吴道子的画线条转折顿挫,有“吴带当风”之誉。道释人物画: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二、传神写照的人物画第10页/共140页仕女画: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

周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孙位《高逸图》唐·

张萱《捣练图》二、传神写照的人物画第11页/共140页

二、传神写照的人物画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第12页/共140页

五代周文矩、顾闳中的人物画多以贵族生活为题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是名垂画史的宏篇巨制。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图》二、传神写照的人物画第13页/共140页宋代人物画题材拓展,风格多样。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纯为白描,线条如行云流水。李公麟长于白描人物画,代表作有《五马图》。梁楷擅长减笔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以阔笔水墨恣意刷扫,开水墨写意先河。苏汉臣的儿童题材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宋·

梁楷《泼墨仙人图》二、传神写照的人物画第14页/共140页宋·张泽端《清明上河图》

宋代风俗画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稀世珍品,采用散点透视法,以长卷的形式表现宏阔场景,描绘人情世态巨细无遗。第15页/共140页元代赵孟頫的人物画有《红衣罗汉图》,线条凝练,设色浑穆,画法严谨。何澄的《归庄图》以方折笔画人,疏淡的笔墨与人物的闲适气质相得益彰。元·

赵孟頫《红衣罗汉图》二、传神写照的人物画第16页/共140页明代人物画或以白描取胜,或以工笔重彩见长。吴伟《武陵春图》唐寅《孟蜀官妓图》、仇英《人物故事画册》陈洪绶《九歌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插图》清代人物画的开拓创新。金农的自画像和佛像黄慎以写意见长的《渔翁渔妇图》清·

黄慎《渔翁渔妇图》二、传神写照的人物画第17页/共140页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唐代:山水画起源于六朝,隋唐时已成为独立的画科展子虔《游春图》:开创青绿山水画一系第18页/共140页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形成青山绿水与金碧山水的画法。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为绢本大青绿山水,在青绿为质的基础上以金碧为纹,形成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的画法,标志着山水画技法的成熟。唐·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19页/共140页盛唐:山水画的变革创新王维是文人画始祖,创立“破墨山水”画法,墨经加水形成深浅浓淡的层次,用以渲染山石的凹凸、高下和阴阳,水墨代替了青绿敷色,浓丽也一变而为清淡,从而形成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系。

唐·

王维《雪溪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20页/共140页晚唐五代:山水画的皴法已趋成熟,皴法用以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各种脉胳纹理,表现山石峰峦的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有鳞皴、绳皴等。北方以荆浩、关同为代表,创立了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派,有《匡庐图》、《关山行旅图》等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擅长皴法,表现江南云蒸霞蔚、山水萦绕的景致,有《潇湘图》、《万壑松风图》等,形成了江南山水画派

五代·

荆浩《匡庐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21页/共140页

五代·

关同《关山行旅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22页/共140页

五代·

董源《潇湘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23页/共140页

五代·

巨然《万壑松风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24页/共140页宋代:名家辈出,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画都有长足发展北宋前期:李成长于“平远法”,用如烟的淡墨创造空濛缥缈的意境,咫尺间有千里之势;范宽善用雨点皴,笔墨浓重,精微出于雄健。北宋中期:郭熙有《早春图》,及其画论《林泉高致》,总结了山水画“三远”构图法。

宋·

郭熙《早春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25页/共140页北宋中、后期: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米点山水”画派,以墨点形成墨韵迷离的效果,传达江南烟雨迷濛的景致,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南宋:“南宋四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李唐的《清溪渔隐图》采用截景式构图和大斧劈皴的画法,代表了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

宋·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26页/共140页元代: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强调个性表现,于简率中体现含羞空灵,隽永传神赵孟頫:主张师法自然,提出“云山到处是吾师”,倡导“书画同源”,以书入画,诗书画印结合,奠定后期山水画注重笔墨情韵和文人意趣的基础,有《鹊华秋色图》、《水村图》等。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27页/共140页

元代后期: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并称“元四大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干与湿参用,墨与色融合,古雅高洁,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笔墨干枯简练,技法和画品对明清画坛具有影响。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28页/共140页

元·

倪瓒《渔庄秋霁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29页/共140页明代:山水画繁荣兴盛,流派林立,明代人物画或白描,或工笔重彩。明初:王绂、戴进、吴伟吴伟《武陵春图》纯用白描,笔墨简练。唐寅、仇英的仕女画多工笔重彩

明·

戴进《溪堂诗思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30页/共140页

明·

吴伟《长江万里图》(局部)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31页/共140页中期:苏州地区形成吴门画派,以号称“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成就最高,唐寅《王蜀宫妓图》、仇英《人物故事画册》等都是精湛之作。明·

沈周《庐山高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32页/共140页明·文徵明《兰亭修稧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33页/共140页

明·

唐寅《落霞孤鹜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34页/共140页明·

仇英《桃源仙境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35页/共140页晚期:明末陈洪绶的人物画善用劲健的线条塑造人物,造型古拙,有金石质感,其画风被称为“高古奇骇”,有《屈子行吟图》,又长于版画插图,有《九歌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插图》等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异军突起。倡导文人画,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出”南北宗“之说。

明·

董其昌《高逸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36页/共140页清代:风格多样,清初山水画坛呈繁荣景象。

“清初四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他们取法元人,刻意仿古,代表作多为临仿画如《仿王维江山雪霁图》、《仿宋元山水册》、《仿王蒙山水轴》等。清·

王时敏《仿王维江山雪霁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37页/共140页清·王鉴《仿宋元山水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38页/共140页新安画派:在安徽徽州地区形成,成员多为明末遗民,其画大多表现山林荒寒萧疏的野趣,透露隐逸情调和感伤意趣。

“金陵八家”:以描绘金陵一带山容水态为主,其中龚贤成就尤高,善用层层渲染的“积墨法”,密笔皴染,气象峥嵘。清·

龚贤《深山飞瀑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39页/共140页

“清初四僧”:包括曾出家为僧的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他们遁迹释门,消极反抗。艺术上不为旧法所囿,借古开新,抒写胸臆,“清初四僧”中的弘仁喜画黄山松石,线条爽利,笔墨瘦洁,有《松壑清泉图》、《西岩松雪图》等;髡残的画构图繁复,善用秃笔、渴笔皴擦出山重水复的深远境界,有《苍翠凌天图》。八大山人有《秋山图》。石涛师法自然,鼎新革旧,山水画构图新奇,多用截取法,有《搜尽奇峰图》、《山水清音图》等。清·

弘仁《松壑清泉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40页/共140页

清·

髡残《苍翠凌天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康熙、雍正年间:扬州画派崛起,出生贫寒,艺术上标新立异,“扬州八怪”中高翔的山水画笔墨清新凝练,构图平中见奇,有《山水》轴、《樊川水树图》等。清代后期:传统山水画趋于衰微,酝酿新的变革。第41页/共140页清·

八大山人《秋山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42页/共140页清·

石涛《山水清音图》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第43页/共140页四、意味隽永的花鸟画花鸟画是以花卉、竹石、禽鸟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科中唐:花鸟画作为独立画科出现,有工笔设色和水墨写意两大技法体系。五代:取得巨大的进步徐熙野逸:画法上重视骨气、用笔和墨法黄筌富丽:画法上讲究工整艳丽两人画花鸟都注重以性写神,形神兼备,画史上称为“徐黄异体”第44页/共140页两宋:花鸟画发展空前鼎盛,注重借花鸟传递人的精神情感和生命力量。北宋前期的赵昌、易元吉、崔白等长于写生花鸟宋徽宗赵佶是宫廷画院的领袖人物,花鸟画既有设色浓艳、富丽精工的绚烂之美,如《瑞鹤图》、《杏花鹦鹉图》、《芙蓉锦鸡图》等;又有水墨写意、朴素纯洁的平淡之美,如《柳鸦芦雁图》等。画史上称宫廷专职画家的作品为“院体画”,并称当时的院体画画风为“宣和体”,该体派讲究工细规整,鲜艳富丽,形神兼备,对后世工笔花鸟画影响深远。文人画家中文同善画墨竹,苏轼喜画枯木竹石,郑思肖有《墨兰图》传世。四、意味隽永的花鸟画第45页/共140页

宋·

赵佶《瑞鹤图》四、意味隽永的花鸟画第46页/共140页

宋·

赵佶《柳鸦芦雁图》(局部之一)

宋·

赵佶《柳鸦芦雁图》(局部之二)四、意味隽永的花鸟画第47页/共140页北宋中后期:文人画家文同、苏轼、郑思肖等

宋·

郑思肖《墨兰图》四、意味隽永的花鸟画第48页/共140页元代:水墨写意的梅、兰、竹、菊画盛极一时画墨竹著称的有柯九思、倪瓒等王冕的《墨梅》为传世名作,移情于物,意味隽味。

元·

王冕《墨梅》四、意味隽永的花鸟画第49页/共140页明代:水墨写意花鸟画进一步发展明四家中的沈周、唐寅既工山水画,也擅长写意花鸟画,沈周《牡丹图》粗笔写意,水墨厚润。陈淳和徐渭并称“白阳青藤”,均以大写意画风享誉画坛,徐渭有《墨葡萄图》传世。明·

徐渭《墨葡萄图》四、意味隽永的花鸟画第50页/共140页清代:争胜斗艳恽寿平画花卉,以“没骨”点写,纯用彩色晕染出花卉的清新明媚,既有工笔画的逼真,更具写意画的传神写照,其画法影响后世。朱耷所画怪石、花草、虬松及虫鱼禽鸟,造型怪诞夸张,笔法雄健,墨色淋漓,有《荷石水禽图》等。

清·朱耷《荷石水禽图》四、意味隽永的花鸟画第51页/共140页石涛的写意花卉别开生面,有《花卉图》册,其画讲究“不似之似”、“无法之法”。扬州八怪:多擅长水墨写意花鸟。郑燮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有《衙斋竹图》、《墨竹图》、《兰竹石图》等。金农善画梅,以淡墨画树干,以浓墨画梅枝,勾花点蕊,笔墨有疏密浓淡的变化。晚清以赵之谦、虚谷、蒲华、任颐、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花鸟画异军突起兼采众长,锐意创新,开近代绘画新格局的先声。清·郑燮《墨竹图》之一四、意味隽永的花鸟画第52页/共140页

清·

郑燮《兰竹石图》四、意味隽永的花鸟画第53页/共140页清·

金农《玉壶春色图》四、意味隽永的花鸟画第54页/共140页第一节气韵生动的中国绘画【本节关键词】战国帛画画像砖卷轴画墓室壁画石窟壁画人物画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山水画青绿山水皴法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僧扬州八怪花鸟画院体画工笔写意第55页/共140页【本节思考题】1.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何标志性意义?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取得了哪些成就?3.举例说明唐代人物画的成就。4.举例说明宋代风俗画的成就。5.宋代的山水画、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如何?6.赵孟頫在宋元画风转变之际起到了什么作用?7.举例说明“清初四僧”和“扬州八怪”在绘画艺术上的创新之处。第一节气韵生动的中国绘画第56页/共140页【本节参考文献】1.杨振国编著:《中国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2.崔庆忠著:《图说中国绘画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李泽厚著:《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一节气韵生动的中国绘画第57页/共140页第二节骨力内敛的书法【本节要点】

一、汉字:一个图像的世界

1.汉字的构件是笔画,由笔画组成的汉字呈平面性结构,在视觉空间上表现为二维乃至三维空间,结构不同并具有形体美的汉字是书写成为艺术的基础。

2.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所造汉字几乎都与图像有关,汉字组成了一个图像的世界。第58页/共140页3.人们用汉字进行记录书写时,不断探索汉字的书写快捷和形体之美,汉字字体不断演变和积累。

4.商代甲骨文笔锋雄劲古拙,字形结构疏朗错综,已具有书法意趣。商代甲骨文

一、汉字:一个图像的世界第59页/共140页5.商代金文用笔方正,粗细划一,周代金文肥笔已很少出现,不露或很少露锋,均匀圆润,规整完满。甲骨文和金文初步具备用笔、结构和章法这三个书法要素。

金文-西周毛公鼎铭文

一、汉字:一个图像的世界第60页/共140页6.秦小篆字形长方,线条圆转,结构均衡匀称,用笔瘦劲俊逸。两汉以后篆书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但在艺术和装饰领域仍然代不绝书,如印章上使用的字体大多选用篆书。隶书变小篆线条的圆转为方折,突破线条结构,改变结字原则,出现了不同的点画用笔,书写时提按轻重讲究变化,为草书与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隶书书写简易疾速,笔法藏锋起笔,厚重而富有内劲;字形多呈方正,结体庄重,点划均匀,舒展大度。秦·李斯《泰山刻石》

一、汉字:一个图像的世界第61页/共140页7.西汉时为书写快捷,隶书结体变为简约,笔画牵带钓连,字与字相对独立,成为草书的最初形态——“章草”。东汉末年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出“今草”,字与字之间笔势相连,奔放而富于变化,草书特有的审美意趣和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汉古隶-马王堆竹简

一、汉字:一个图像的世界第62页/共140页7.西汉时为书写快捷,隶书结体变为简约,笔画牵带钓连,字与字相对独立,成为草书的最初形态——“章草”。东汉末年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出“今草”,字与字之间笔势相连,奔放而富于变化,草书特有的审美意趣和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张芝:草书帖

一、汉字:一个图像的世界第63页/共140页8.东汉至魏晋在隶书和章草的基础上孕育形成了楷书,楷书比汉隶少波磔,形体方正,笔画平整,便于书写,因书写规范和便于辨认而流行应用,至唐代已完全成熟。在楷书的基础上,人们又简化点面,吸收草书的连绵笔势,形成了行书。

智永:楷书千字文

一、汉字:一个图像的世界第64页/共140页

行书:在楷书基础上简化点面,吸收草书的连绵笔势而形成。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一、汉字:一个图像的世界第65页/共140页9.中国书法在字体类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5类,这些字体在汉代已大体具备,为魏晋以后书法艺术各书体日趋成熟与完美奠定了基础。

10.在中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各种字体和各种书体新旧共处,一种新字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字体的消亡,旧字体虽然失去了实用性,但其艺术价值却为后人珍视,人们保留和积累旧体,并发展新体。从而,书法艺苑中各种品式的字体与各种风格的书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蔚为大观。

一、汉字:一个图像的世界第66页/共140页11.汉字字体的演变,并不意味着汉字图像化特征的丧失,各种书体充分利用线条在空间中流动的特点,极尽汉字线条的内部变化,从而,一个汉字可以在书法中有十几乃至上百种写法,变态万端,意蕴丰富,虽各具风貌,但线的结构、线的意味、线的流动不离汉字作为象形字的母型。

一、汉字:一个图像的世界第67页/共140页魏晋: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篆、隶、楷、行、草诸体渐臻完善,书法家们探索书法的体势、结体和章法之美,自觉追求笔意和笔韵,注重以形写神,通过优美的线条,表现自己对美的理解和对自然的体察和赏悟。晋代是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及钟繇,王氏父子对于促进楷书、行书、草书的成熟和发展有重要贡献,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灵动流畅,线形多变,运笔提按处有顿挫,有轻重,骨力内蕴,圆润挺秀。王献之擅长行书与草书,传世的行草书《鸭头丸帖》笔致纵放,往往数字一笔通贯,气势酣畅,姿态横生,具有动态之美。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68页/共140页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第69页/共140页

晋·王献之《鸭头丸贴》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70页/共140页南北朝时期:楷书盛行南朝:僧智永的书法融多种书体之长,法度谨严,稳健秀雅,《真草千字文》为草、楷书结合的典范。他将正楷用字的方法归结为“永字八法”,以“永”字的笔画为例,说明用笔方法,具有简便易学的功效。

南朝·智永《真草千字文》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71页/共140页北朝碑刻独步书法艺苑,北魏时的摩崖石刻、墓志等的书体,风格多样,有朴拙而尚存隶意的,有雄劲而含阳刚之气的,也有舒畅流丽、开隋唐楷法先河的。北朝碑以北魏成就最高,其书体被称为“魏碑体”或“魏体”,是楷书的一种,影响深远。《爨龙颜碑》局部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72页/共140页唐代:书法艺术的高峰楷书一系:善于新变又讲究法度。初唐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其中欧阳洵尤负盛名,其书法世称“欧体”,所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标志着楷书入唐后已完全成熟。

唐·

欧阳洵《九成宫醴泉铭》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73页/共140页

颜真卿的崛起为楷书带来刚劲雄健之气。颜体楷书刚健雄厚,大气磅礴,布局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比较紧密,端庄稳重,最能反映大唐文化生气勃勃、厚重稳实的精神风貌。唐·

颜真卿《宝塔感应碑》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74页/共140页

柳公权于颜体用笔肥厚、体法茂密的书风中另辟蹊径,趋于清瘦一路。他的书法偏重骨力,笔画清瘦,体态峻丽,后人把颜书与柳书并称为“颜筋柳骨”。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75页/共140页草书一系:挥毫落纸自由率意,不为法度所拘。孙过庭、张旭、怀素长于草书,挥毫落纸自由率意,不为法度所拘。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书法艺术要因时而变,重在表现性情,传世的草书《书谱》墨迹,笔势纵放不羁,摇曳多姿。

唐·孙过庭《书谱》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76页/共140页

张旭的草书纵逸奔放,用笔刚柔变化,字形跌宕多姿,纯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引导以游动笔线、结构点划和变换轻重缓疾的节奏。被称为“狂草”,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同号为“三绝”。

唐·

张旭《肚痛贴》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77页/共140页

怀素的狂草《自叙帖》共700多字的篇幅,写来笔无停滞,最能体现其艺术才情和个性。

唐·

怀素《自叙贴》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78页/共140页宋代:书法注重表现文人意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成就最高,集中体现在行书作品上。苏轼在艺术上追求独创与个性,又崇尚自然与传神,行书或工整若楷,丰腴淳厚,或流走若草,自然天成。

宋·

苏轼《黄州寒食贴》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79页/共140页

黄庭坚的行书运笔果断锋利,横画不平,竖画不直,长撇大捺,于线条变化中呈现奇崛峭拔的书风。

宋·

黄庭坚《送四十九诗贴》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80页/共140页

米芾运笔迅疾灵动,结体与笔致独具机杼,在腾挪跌宕中体现其矫健的笔力与真率的性情。

宋·米芾《蜀素贴》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81页/共140页

蔡襄的行书以温雅端丽而自成风貌。

宋·

蔡襄《自书诗贴》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82页/共140页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

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线条纤细流畅,优雅清新,有《瘦金书千字文》。第83页/共140页

元代赵孟頫取法魏晋,兼擅各体,尤以楷书与行书冠绝当时,楷书于法度严谨中见秀美,称为“赵体”。

元·

赵孟頫《洛神赋》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84页/共140页明清:著名的书法家比肩接踵,佳作如云明代后期“吴门书派”异军突起,代表者为祝允明、文徵明和王宠。祝允明楷书师魏晋,狂草师怀素,草书成就尤高,笔画豪纵,墨气充盈。

明·

祝允明《箜篌引》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85页/共140页

文徵明精于楷书、行书。《前后赤壁赋》通篇作蝇头小楷,清劲雅秀,法度俨然。

明·文徵明《后赤壁赋》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86页/共140页

王宠的小楷自具面貌,前人对其小楷有“拙中见巧”之评。

明·王宠《小楷诗文稿》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87页/共140页

在文、祝、王的影响下,明末富有个性的书家在书写胸臆、体现自我情趣方面执着追求,代表书家有张瑞图、董其昌、倪元璐、黄道周、王铎、米万种等。

明·董其昌《乐毅论》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88页/共140页7.清代赵孟頫体风行。一批书法家突破樊篱,另辟天地,艺术个性鲜明,如郑板桥的“板桥体”线条洒脱,结构自由活泼。

清·

郑板桥《自书诗》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89页/共140页

清代中后期不少书家崇尚古代金石碑版的文字,碑学因此取代帖学,涌现一批篆隶名家,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享誉极高。

清·

邓石如《语摘》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第90页/共140页【本节关键词】六书甲骨文金文秦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二王唐代楷书宋四家晚明书风清代碑学第二节骨力内敛的书法第91页/共140页【本节思考题】1.阐述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2.中国书法在字体类型上可分为哪几个大类?3.简述晋代书法的成就。4.唐代有哪些书法名家?其成就如何?第二节骨力内敛的书法第92页/共140页【本节参考文献】1.朱仁夫著:《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二节骨力内敛的书法第93页/共140页第三节和谐优美的乐舞【本节要点】

一、中国传统乐器的悠久历史

1.据考古发掘,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18支七音孔或8音孔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2.商代乐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铜制乐器。周代乐器的种类丰富,有文献可考的就达70多种。随着礼乐制度的完善,以钟磬为主配以多种乐器合奏的“金石之乐”臻于成熟。周代依据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不同的乐器制作材料,对乐器作了“八音”的分类。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由多达65件大小不一的甬钟组成的大型编钟,可以演奏旋宫转调、旋律多变的乐曲,最能代表先秦时代乐器的制作水平。第94页/共140页一、中国传统乐器的悠久历史古乐器

骨笛第95页/共140页商代青铜制乐器铜鼓一、中国传统乐器的悠久历史第96页/共140页周代乐器:种类丰富多样,随着礼乐制度的完善,以钟磬为主配、以多种乐器合奏的“金石之乐”臻于成熟八音:周代对乐器所作的分类,其依据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不同的乐器制作材料

甬钟一、中国传统乐器的悠久历史第97页/共140页战国乐器

曾侯乙编钟一、中国传统乐器的悠久历史第98页/共140页秦汉以后:乐器制作更为精良,随着中原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一些新乐器相继步入乐坛。

箜篌

琵琶一、中国传统乐器的悠久历史第99页/共140页唐代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许多外来乐器已得到普遍使用。

羯鼓一、中国传统乐器的悠久历史第100页/共140页宋元以后,不仅传统乐器继续沿用,一些新的乐器也被创制出来,各类擦弦乐器的发展,对于宋元琴乐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嵇琴一、中国传统乐器的悠久历史第101页/共140页明清时中原本土乐器、少数民族乐器与外来乐器融通兼用,改进提高,乐器总类已超过400种,中国传统音乐的配器已基本齐备。

板胡

京胡一、中国传统乐器的悠久历史第102页/共140页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在中国,乐与舞从其诞生之初就是混合共生的。周公“制礼作乐”,“乐”就是与“礼”互为表里的音乐歌舞和乐队编制。周代将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乐舞合为六部,此即“六代之乐”。《诗经》中的风、雅、颂因音乐而得名,乐、舞、诗紧密结合,奠定了三位一体的艺术文化传统。战国时代,地处南方的楚国盛行“南音”,流行于楚地的祭祀歌舞,为屈原创作《九歌》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楚国乐歌已有了雅、俗之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因此成为雅乐和俗乐的代名词。第103页/共140页《诗经》以四字句为主,语言清新,音韵和谐,风格朴素。如: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这首名叫《采葛》的诗,表达了一位男子思念情人的焦急心情。诗的大意是:她去采集香草了,一天没见,好像隔了三年那么长。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是由此而来的。

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第104页/共140页2.汉朝流行百戏和相和歌。百戏融音乐、舞蹈、竞技、杂技、魔术等于一体。朝廷专设“乐府”以掌管乐舞,其职能之一是采集民间歌诗并加工演唱,各地民歌兼收并蓄,经综合提高,形成乐舞史上著名的“相和歌”。相和歌最初的表演形式为一人唱,三人和,称为“但歌”,以后为适应宴会歌舞的需要,发展出由丝竹乐队伴奏,配以歌诗和舞蹈的大型歌舞曲,此即相和歌中的“大曲”。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第105页/共140页汉魏六朝百戏-京剧沙龙第106页/共140页3.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商曲和琴曲成就最高,前者流行于民间,后者为文人琴乐。由于政治中心南移,北方的相和歌与江南吴歌、荆楚西曲结合,形成清商曲。清商曲辞多表现男女爱情,五言四句,语短情长,曲调则为新声艳曲,格调明快、清新婉丽。魏晋时文人士大夫喜好琴曲,促进了琴乐艺术的日趋成熟,当时琴的制作已基本定型,并有了记录琴曲的文字谱及理论探讨。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第107页/共140页4.唐代音乐、舞蹈的全面兴盛:(1)宫廷设有“教坊”,排演歌舞戏和优戏,安史之乱后部分宫廷艺人流向民间,促进了民间乐舞水平的提高。

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宋教坊自乐第108页/共140页

(2)歌舞戏兴盛,它不仅保留了前代载歌载舞的艺术传统,而且有了初步的情节结构,从而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代歌舞戏曲的著名曲目有《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等,这类歌舞大曲集器乐、声乐、歌唱、舞蹈于一体,结构复杂庞大。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第109页/共140页

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歌舞戏第110页/共140页

(3)宫廷燕乐的创作与演奏达到巅峰。燕乐又称“宴乐”,隋唐统一中国后,胡部乐和中原乐结合形成一种新乐,教坊曲是隋唐燕乐的代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秦以前流行雅乐,汉魏六朝流行清乐,隋唐的新乐即是燕乐;燕乐曲调丰富,乐器众多,旋律节奏变化多端;燕乐的流播需要歌辞配合,音乐本身的发展也要求歌辞形式有所更新,从而促成新的诗体——词的诞生。唐五代曲子词大都出于《教坊记》中所录的曲名。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第111页/共140页5.词在宋代成为主流文学,依曲作词,按谱填词,词与音乐同步繁荣,宋词是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的艺术。宋代不少词人精通音律,熟悉曲子,他们不断编配新曲,创造新词调,这种新创的词调称为“自度曲”。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卜算子第112页/共140页6.宋金时期市井文化繁荣,说唱艺术得到长足发展。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说唱艺术的代表。北宋出现的杂剧发展到南宋渐趋成熟。与南宋对峙的金朝流行院本。宋金杂剧与院本,歌唱的成分不断增加,有说白,也有歌舞表演,并有多人组成的乐队伴奏。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第113页/共140页

自北宋始,浙江永嘉地区出现南戏,南戏以歌唱为主要表演手段,穿插念和做,共同展开剧情。歌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等多种形式,音乐用五声音阶,风格婉丽。宋金时的诸宫调、杂剧、院本和南戏基本上属于叙事体,尚非成熟戏剧的代言体,但成熟的戏剧已酝酿其中。就音乐发展而言,也由隋唐的伎乐时代步入更具世俗色彩的戏曲音乐时代。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南戏第114页/共140页7.元代吸收前代音乐、舞蹈、文学、美术和其他艺术文化的养料,将杂剧发展到鼎盛。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中须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表演上一人主唱,其余角色只说不唱。音乐用七声音阶,字多调促,风格豪迈遒劲,通称北曲,用琵琶、鼓、笛、拍板等伴奏。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第115页/共140页山西元代杂剧壁画杂剧陶俑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第116页/共140页

南方流行的南戏在元代也逐渐成熟,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不受每折一个宫调的限制,各类角色都能歌唱。音乐上以唱南曲为主,字少调缓,风格委婉细腻。在南北文化交流中,杂剧与南戏相互借鉴,彼此吸收,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新形式,即将同一宫调中的南北曲牌联缀成为一套演唱,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第117页/共140页8.明清声腔剧种繁荣。被明人称作“传奇”的南戏与南方各地民间音乐结合,派生出种种新声腔调,著名的有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和海盐腔。昆山腔后经魏良辅改造,唱法吸收北曲技巧,伴奏加入管弦乐器,从而集南北曲之大成,艺术上精致细腻,圆润悠缓,一字数转,细若游丝,时称“水磨腔”。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第118页/共140页昆山腔第119页/共140页

清中叶以后地方戏兴起,昆曲衰落,逐渐分化为苏昆、武林昆曲、永嘉昆曲、高昆等,并融入各地方戏中。弋阳腔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演变为唱腔高亢直劲的高腔系列,陕西一带则流行以梆子为板的梆子腔,风格高亢激越。清乾隆后安徽徽调和湖北汉调传入北京,以它们为基础,又融合京腔、昆曲等多种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逐渐形成京剧。京剧唱腔以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唱、做、念、打结合,动作虚拟化,表演程式化,融声乐、器乐、舞蹈、文学于一体,是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化的结晶。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第120页/共140页弋阳腔第121页/共140页三、多民族乐舞的交流融合1.周代形成以“六乐”为主体的雅乐体系,雅乐为宫廷乐舞,流行于贵族阶层。但统治者并不排斥俗乐,各地民间乐舞经采集进入宫廷。春秋战国时王室雅乐向外播散,世俗新乐赢得贵族阶层的喜好,促进了雅乐与俗乐的交流。第122页/共140页2.汉代乐府的职能不仅是将贵族、文人的诗歌编配成曲,用于宫廷演出,而且还采集、加工各地民歌及少数民族乐舞。乐府采用的曲种主要有相和歌和鼓吹曲。三、多民族乐舞的交流融合第123页/共140页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相和歌与南方的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清商曲。被统称为“胡乐”的各种西域音乐也相继传入内地,鲜卑族音乐经吸收被融入到南朝宫廷演奏的鼓角横吹曲;龟兹乐与中原音乐结合,形成了西凉乐。从而,南方音乐的悠扬婉转与“胡乐”的刚健直劲结合,艺术上具有刚柔相济的新特点。从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许多新乐器,也大大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来自印度的佛曲吸收中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形成融汇中外的宗教音乐,此即所谓“改梵为秦”。三、多民族乐舞的交流融合第124页/共140页唐代对各民族乐舞兼收并蓄,唐代乐舞汇集各种胡乐、俗乐和伎乐,唐太宗贞观年间经充实形成的十部乐即是一个开放而多元的乐舞体系,囊括汉族与少数民族、本土与域外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艺术。宋元以后,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带动南北文化的融通;市民文艺的蓬勃兴起,哺育出各地独具特色的民歌、说唱、歌舞和曲艺,彼此促进融合,蔚成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三、多民族乐舞的交流融合第125页/共140页三、多民族乐舞的交流融合唐代乐舞第126页/共140页【本节关键词】周代雅乐汉代乐府相和歌鼓吹曲清商曲琴曲唐代教坊歌舞戏燕乐戏曲音乐第三节和谐优美的乐舞第127页/共140页【本节思考题】1.何谓“八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