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省宣城市宁国海螺学校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年安徽省宣城市宁国海螺学校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年安徽省宣城市宁国海螺学校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年安徽省宣城市宁国海螺学校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年安徽省宣城市宁国海螺学校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安徽省宣城市宁国海螺学校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该材料反映的是A.代议制民主

B.总统制政体

C.两党制特色

D.联邦制机制参考答案:D2.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参考答案:C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本题的干扰项为A项,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3.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旨在考查建国依赖政治制度演变,①是大跃进时期,发生在1958年;②发生在文革期间,即1966-1976年;③第一部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④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选C。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曲折?第一部宪法颁布与“文革”;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58年大跃进4.下面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主要农书简表。该表可以说明①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②水稻种植遍及东西南北

③中国古代具有重视农业生产经验总结的传统

④明清时期的农书是历代最多的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B5.康有为“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尤遭戏侮,斥为臀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的这一号召(

)A.推动了近代“断发易服”的序幕 B.已经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C.推动政府全面颁布剪辫易服法令 D.推动中国男子更换近代发型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康有为的“剪辫”思想,对近代“断发”起到推动作用,故A正确;康有为主张维新改良,故B有误;民国初年政府才颁布剪辫易服法令,故C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思想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参考答案:B【详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B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科举制不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故C排除;道德水平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排除D。7.“近代心灵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天主教与新教之间,也不在宗教与文艺复兴之间,而是基督教与启蒙运动之间。启蒙运动起始于欧洲,志在理性、科学与哲学。”由此可见,“近代心灵的真正问题”在于A.人性解放B.道德提升C.信仰重建D.理性启蒙参考答案:D“启蒙运动起始于欧洲,志在理性、科学与哲学”说明近代思想开始启蒙源于启蒙运动,D正确;A属于文艺复兴;B和C不符合启蒙运动时期心灵的震撼,排除。8.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市十甫为义贞。此事实反映了A.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B.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C.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

D.周边少数民族融人中原文化参考答案:答案:A分析:从材料“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中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对儒家文化比较推崇,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的独尊地位和程朱理学,故BC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了蒙古族的情况,故D项错误。9.中国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新中国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基于中国国情作出的“重大历史抉择”,这些“国情”不包括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历史依据

B.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政治基础

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是现实条件

D.1954年《宪法》的最先规定,是法律依据参考答案:D10.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A.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B.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D.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参考答案:D11.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也希望(藉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世界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个政策通常被称为(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C.罗斯福新政

D.尼克松宣言参考答案:B12.罗马帝国时期,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这表明罗马法A.维护罗马民主政治B.重在协调公民和臣民间的关系C.意在实现人人平等D.注重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调整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成为公民法。它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演变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题干强调的是罗马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AB两项不符合题意;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C。故答案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名师点睛】罗马法:法律

时间

背景

适用范围

评价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

习惯法不能维护平民利益

罗马各个阶层罗

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该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公民法

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世纪中叶

罗马共和国建立,需要调节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罗马公民

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万民法

3世纪

在罗马帝国形成过程中,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凸显

帝国统治下的一切自由民

有效地调节了罗马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有利于帝国的发展和长治久安。

民法大全

公元6世纪

它是历代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13.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商

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

D.夏、商、周参考答案:D14.1905年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史书之叙事,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详于事迹而略于典制,详于后代而略于古代。今所编各课,其用意则与旧史稍殊,其注意之处约有数端,如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材料所反映该教科书的意义是A.采用新旧史学结合的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历史B.显示出“增其新而变其旧”C.内容涉及广泛,彰显传统史学的价值D.注重文明史,标示了它的文化意义参考答案: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学生可以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演变的角度出发,对选项逐一分析理解,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15.1950年美国开始实施“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到1953年底,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已达40亿美元。该计划A.推动了马歇尔计划提出B.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C.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D.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相关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第四点计划”的时间“1950—1953年”信息,而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提出的,A项表述有误,排除;美国经济援助的支出,透过现象看本质,其目的在于强化其霸主地位,B项正确;美国的经济援助,有助于美国地位的巩固,C项表述有误,排除;美国经济援助的背后是对这些不发达国家的控制,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美国的的相关措施16.有学者在评论某一观点时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陆王心学。分析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强调一个人不能只是空谈孝道,而是应以孝道来支配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加深对孝道的深度的理解。此观点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观点一致,故选C。格物致知即探究万物、认识天理,致良知即通过提高道德修养认识良知,经世致用即通过研究学术解决国计民生的问题,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B、D错误。17.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参考答案:答案:B分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欧战”即指的是一战,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春天,因此“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使纱厂规模不断扩大,当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据此分析可知②与④使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①不合题意与史实,③“官僚资本”的影响是在1927年以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CD,故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8.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载,1898年7月28日,光绪帝赐“密诏”给杨锐与康有为等人,言“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然而政变结束不久,与康有为同为“维新党人”的王照则称该密诏为康氏伪作,他与袁世凯以及杨锐之子扬庆昶公布了三种版本的密诏,在内容上则基本相同。这表明A.四人公布的密诏皆伪作B.后三人与康、梁怀有个人私怨C.历史叙述带有主观色彩D.历史记录与历史真实相距甚远参考答案:C材料中“王照则称该密诏为康氏伪作,他与袁世凯以及杨锐之子扬庆昶公布了三种版本的密诏,在内容上则基本相同”说明历史叙述带有主观色彩,故选C;材料无法证明四人公布的密诏皆伪作,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后三人与康、梁怀有个人私怨,排除B;历史记录与历史真实存在一定差距,但不是相距甚远,排除D.19.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渐渐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知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民族危机十分严重

B.制度变革急需创新

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参考答案:材料“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反映了梁启超主张启蒙思想的重要性,体现了解放思想势在必行,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危机十分严重,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制度变革急需创新,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爱国人士救国无门,故D错误。故选C。C20.读右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明朝的商业()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②有明显的地域性专业生产分工③黄淮流域商业比长江流域繁荣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参考答案:B21.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A.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B.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C.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D.未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参考答案:B22.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之前,美国提出了打击“邪恶轴心”的说法。据统计,小布什在319次讲话中,用了1000多次“邪恶”这个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美国全球遏制理论失灵B.中东动荡威胁世界和平C.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公敌D.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参考答案:D当今国际局势。材料反映出美国积极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排除A;中东动荡虽然威胁世界和平,但不是美国对外发动战争的理由,排除B;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与恐怖主义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他们力图领导未来的国际秩序,建立所谓“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在“人权”“反恐”等旗号下企图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故选D。23.近代实业救国的领袖张謇指出:“无工商则农困塞……本对末而言,犹言原委,义有先后而无轻重。”“鄙人但望发展中国地利物产,供实业之用耳。”这一认识A.从新视角肯定了农业的作用

B.认为工商先行才能活跃经济C.体现了其传统重农抑商思想

D.主张牺牲农业以发展工商业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依据材料可知,张謇所说的“农本”、“商末”,与传统的“重本抑末”论是不同的。他既反对“抑末”,认为“本”、“末”,是“义有先后而无轻重”,又认为“无工商则农困塞”,把工业放在中心地位。依据材料文字“鄙人但望发展中国地利物产,供实业之用耳”可知,张謇希望通过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原料。因此,张謇从发展工业的角度肯定了农业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4.毛泽东回忆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与国内哪一事件有关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成立D.国民革命运动参考答案:B【详解】从材料“到了1920年夏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故A项排除;C项是1921年,排除;D项是1924-1927年,排除。【点睛】“到了1920年夏天”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25.据保守估计,截止到1998年11月,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资产“缩水50%以上,其中有7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在非洲,金融、能源、电信、交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大多廉价落入西方之手。在拉美,从1990年到1996年,西方跨国公司抢占了57.3%的市场销售额。这说明A.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C.发展中国家应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更好机遇D.经济全球化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抢占了优势资源、市场份额,它们利用手中雄厚的资本,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巧取豪夺,使其损失惨重,因此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项符台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故A项错误;B项说法太绝对;材料只能看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而不是机遇,排除C项。26.公元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B.此后中国开始以中华帝国纪年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参考答案:D27.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说明

(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

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参考答案:C28.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参考答案:C考察清末中国的海洋事业的发展。注意关键信息:张謇建议清政府开发海洋并保卫海权,因此可判断C项正确,B和D夸大了史实,A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出来。故应选C。29.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写道“隋炀帝本好辞华,所设的进士科,或者不过是后汉灵帝的鸿都门学之类。……这是制度本身的变化,不能执后事以论其初制的。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A.德主才辅的人才观逐渐形成 B.科举从学术研究转为选才手段C.选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选官考试内容日趋经世致用化参考答案:B本题考查对科举制度的认识。材料中并未涉及选择什么样的人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隋炀帝本好辞华,所设的进士科,或者不过是后汉灵帝的鸿都门学之类”可以得出科举制的设立本来是进行学术研究,后来演变为“取士之法”,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明科举制成为新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仍是通过考试的办法,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考试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B。30.以下对相关数据解读准确的有()中国近代面粉生产量

1913年1921年1936年万包%万包%万包%商品面粉213634.245.624716.345.230998.146.3

机器生产4792.210.210671.519.513797.520.6土磨坊16572.035.414047.825.717200.625.7农家自产自用25442.354.430034.954.835952.453.7——上海粗食局等《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①手工生产始终占据主体地位

②民国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升③农家自用粉比重占一半以上

④北洋政府时期机器化生产明显增加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C图表中土磨坊比例高于机器生产,说明手工生产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故①正确;农产品商品化没法体现,只有面粉这一项,故②错误;农家自用粉比重一直在50%以上,故③正确;北洋政府时期机器化生产从10.2%涨至19.5%,明显增加,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参考答案:考点:54:荷兰的殖民扩张.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以后荷兰对外殖民扩张的基本事实,要求学生联系当时东西方社会的基本环境来作答.(2)本题主要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本事实,要求学生结合明清之际中国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基本事实,来理解和分析材料.解答:(1)将所学知识依据材料我们可都可以看出,荷兰人侵占中国的台湾的背景有,新航路开辟,西方找到了同方东通往东方的新航线,开启了早期殖民扩张,荷兰参与其中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为了阻碍西班牙人侵占台湾,抢占台湾和澎湖,当时中国明王朝闭关锁国对西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不是了解,而且明王朝处于统治晚期,国家综合实力迅速下降,容易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中国物产丰富,对荷兰殖民者有强大的吸引力,荷兰侵略台湾和澎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也就是材料中所说的增进对华贸易.(2)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对台湾的领土主权,在台湾设立郡县制,保持了与大陆政治体制的统一性,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与大陆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形成统一的文化传统,在台湾进行开课考试,形成了与大陆一致的选官制度,大量移民涌入台湾,促进了海峡两岸人员的往来,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群体认同.答案:(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32.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

没收一切私人或团体的——豪绅、地主、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以及其他需要的贫民使用。摘自中国共产党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材料二

一方面是规定地主应该普遍地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摘自中国共产党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材料三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子老幼,统一分配……使全村人民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摘自中国共产党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回答:①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土地政策有何变化?(3分)它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②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的土地政策有何变化?(3分)它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③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3分)w.参考答案:答案:(1)变化:有条件地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3分)影响: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有利于抗日民族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