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机制,针灸推拿论文_第1页
探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机制,针灸推拿论文_第2页
探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机制,针灸推拿论文_第3页
探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机制,针灸推拿论文_第4页
探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机制,针灸推拿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机制,针灸推拿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讨论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机制【】针灸治疗面瘫论文范文:讨论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内容摘要:目的:讨论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式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电脑随机盲选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拟两组面部功能及临床异常感觉和状态改善情况。结果:在中医症候积分上,研究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面部功能改善情况上,研究组治疗后的H-B、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牵正穴温针灸可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的面部功能,疗效确切,值得推广。本文关键词语:周围性面瘫;牵正穴;温针灸;面部功能;临床异常感觉和状态;周围性面瘫是发生于面部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周围性面瘫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面部活动功能障碍、讲话漏风等异常感觉和状态。周围性面瘫可导致面肌痉挛,影响面部美观度,加大患者身心负担[1].周围性面瘫经积极治疗后可治愈。药物治疗、局部热敷、超短波热透、碘离子透入治疗等方式均可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常用的西医治疗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抗病毒药物、抗感染药物等,均对缓解患者临床异常感觉和状态有一定作用,但临床研究发现,单独给予药物治疗,治疗周期长,且治疗后不良反响发生率较高,疾病易复发,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2].因而,本文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研究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式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2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电脑随机盲选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9岁,平均〔29.89±5.76〕岁。病程4~23d,平均〔13.52±3.46〕d.左侧15例,右侧15例。急性发作期10例,安静期13例,恢复期7例。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7~68岁,平均〔30.13±5.27〕岁。病程4~23d,平均〔13.52±3.46〕d.左侧15例,右侧15例。急性发作期10例,安静期13例,恢复期7例。两组患者自然资料比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⑴经颅脑CT、神经电生理检查,符合周围性面瘫临床诊断标准[3];⑵临床资料完好,可介入研究;⑶本次研究经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合并恶性肿瘤;⑵合并心血管疾病者;⑶合并癌症,肝炎或肝硬化者;⑷合并精神障碍者。1.2方式方法对照组给予抗炎、去水肿、营养神经、抗病毒等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取穴:以牵正穴为主要治疗穴位,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选择风池穴、鱼腰穴、地仓穴、颊车穴、下关穴、水沟穴等辅助治疗穴位,直刺进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把艾条截成1.5cm左右的长度,挂在针上并点燃艾条,熏炙上述穴位,以皮肤感觉温烫,颜色潮红为宜。1次/d.5d为1个疗程,连续针灸21d.温针灸同时,给予牵正散治疗。药物配方:白附子10g,桂枝10g,白僵蚕10g,羌活10g,防风10g,半夏10g,全蝎10g,当归15g,甘草8g.水煎至400mL后服用,早晚各1次,连服21d.1.3评价指标⑴中医异常感觉和状态积分:主症:口角歪斜,流诞,讲话漏风,眼裂增大、吹哨漏气、眼干流泪等,轻度记2分,中度记4分,重度记6分。次症包括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共0~3分,对应无异常感觉和状态、稍微、中度、重度。总分9分,分数越高,异常感觉和状态表现越明显。⑵使用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面部残疾指数〔FDI〕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H-B量表共0~6级,对应0~6分,分数越高,面神经麻木程度越严重。FDI包括躯体功能〔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两个维度,FDIP共5个条目,总分25分,分数越高,躯体功能越好。FDIS共5个条目,总分30分,分数越高,社会生活功能越差。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计数资料比照行χ2检验,计量资料〔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照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研究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照[〔x?±s〕,分]2.2治疗前后的面部功能比照在H-B、FDIS、FDIP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的相关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H-B、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2治疗前后的面部功能比照[〔x?±s〕,分]3讨论受寒、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病毒感染等因素均可引发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常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确定。对急性期治疗以消除面部神经炎症,减轻水肿,改善面部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为主。对稳定期治疗则以恢复面部神经功能为主。年轻患者经西医常规治疗后可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但对于年老或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者,单独使用西药治疗,疗效一般[4].中医将周围性面瘫归为痹症面瘫范畴,以为正气缺乏、卫外不固、风寒湿邪入体,致经络阻滞、筋骨失其濡养为其主要病因。牵正穴位于咬肌上方,有耳大神经和面神经颊支,下颌神经咬肌支和咬肌动脉分布,针刺牵正穴可强化治疗效果,其起祛风清热、通经活络的作用。辅以地仓穴、颊车穴等头面部穴位,可起到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疏肝活血等作用,对面神经麻木,口疮,下牙痛,腮腺炎等病症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艾灸使药效经皮肤进入穴位,散发至全身组织,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加强治疗效果。在艾灸的基础上,联用牵正散中药内服,可显著改善面部血气循环,起驱寒除湿、活血益气、化痰通络等作用。方中,白附子、僵蚕、全蝎息风止痉、化痰散结、清热解毒;桂枝抗菌消炎、利尿消肿;当归活血益气;羌活、防风解表散寒、清热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调和气血、通络止痛、化痰散痞、益气和中等成效[5,6].陈国庆[7]等在其研究中将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的24例周围性面瘫作为参照组,将给予牵正穴联合温针灸治疗的26例周围性面瘫作为实验组,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鼻参照组低。同时,实验组治疗后的面部功能评分由于参照组,不良反响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结果提示牵正穴联合温针灸治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理想,且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本文研究显示,在中医症候积分上,研究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面部功能改善情况上,研究组治疗后的H-B、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其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提示牵正穴温针灸对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异常感觉和状态,缓解面部功能障碍,解除面部神经痉挛,促进面部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社会生活能力。综上所述,牵正穴温针灸可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的面部功能,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以下为参考文献[1]蔡慧倩,粟胜勇,黄小珍,等。针灸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11〔10〕:95-98.[2]谢少华,刘佩慧,马庆韬,等。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效性的Meta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4〕:783-789.[3]马斌,杨骏,袁爱红,等针灸对难治性面瘫患者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2,39〔12〕:1321-1326.[4]陈艳,李心怡牵正散配合温针灸治疗风寒阻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1,12〔25〕-:3423-3424.[5]庞勇,刘慧梅。面口三针透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