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e890ebd4fe46dfcb8ebffd25932019/ace890ebd4fe46dfcb8ebffd259320191.gif)
![2023年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e890ebd4fe46dfcb8ebffd25932019/ace890ebd4fe46dfcb8ebffd259320192.gif)
![2023年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e890ebd4fe46dfcb8ebffd25932019/ace890ebd4fe46dfcb8ebffd259320193.gif)
![2023年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e890ebd4fe46dfcb8ebffd25932019/ace890ebd4fe46dfcb8ebffd259320194.gif)
![2023年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e890ebd4fe46dfcb8ebffd25932019/ace890ebd4fe46dfcb8ebffd2593201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往往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往往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宏伟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凑结合的难得精神。
首联和颔联的赏析。
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颔联的理解和玩味。
颈联和尾联的深度开掘。
导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置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其次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读本诗。
赏析诗歌
诗题“春望〞,那么诗人站在春天的长安城都望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进行探讨交流)
赏析首联
眼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缺不堪。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四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嚣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仍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其次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其次种,以花鸟拟人,花类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终止了,诗人后两联由悲伤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旅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虑。
问2: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由于“艰苦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终两句给我们勾画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慰藉,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楚。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弱,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古往今来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雄伟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宏伟,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由于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视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1.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从“炼〞字角度赏读诗歌,感受的爱国情怀。
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单元我们通过《枣核》,倾听到了一个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最终一课》,让我们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那么面对破碎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和《泊秦淮》。
二、预习展示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关于近体诗,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展示收集的成果。)
大屏幕展示律诗有关内容,并简介。
补充解释课件内容:那么对应一下今天要学习的《春望》属于五言律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试读节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对应一下各个联的名称。
三、学习《春望》
(一)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春望》,(依据刚讲的五律节奏的方法)(幻灯片:注意读音和节奏)
齐读一遍,找一下直接表达情感的诗句,并思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春望》)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解释句子意思,然后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理解:
1、由于感时伤怀,加之久别亲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对花落泪;即便听到顺耳的鸟声,也无心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移情于物。
不管哪种理解,表达的情感都是一致的,哪个字最能表现当时的感受呢?
哪个字把这种情感表现到极致呢?(溅惊,表达了亡国之悲,离恨之痛)
(板书:感时,恨别)
(二)是什么促使产生了如此的情绪呢?
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遍,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为什么会有如此忧愁呢?
明确:(直接原因)感伤皆因,“破〞“深〞写出了国都被攻破,本该繁华的国都中却是草木丛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感时溅泪,感的是国破河山之时,溅的是怎样一种泪?(板书:忧国之泪)
(根本原因)思家源自于,“连〞说明战争时间长,“抵〞说明极言家书的难得。恨别惊心,恨的是家书抵万金之别,惊的又是怎样的心呢?(板书:思家之心)
归结为一点,可以说是战争导致的国破家亡。
(三)让我齐读一遍这首诗,体会晚唐间战争带给像诗人一样普通人的这种无尽痛楚。
(四)最终一句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搔〞挠的意思,表达了面对国破,家散的一种无奈和忧愁。
(指导朗读重读和情感,自由练几遍,找同学朗读,师读)
(幻灯片)补充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避难北上安家于鄜州。756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萧瑟。
一个“搔〞字,蕴含了太多的情感,有想挽救时局的满腔热忱,也有当下战乱不乱的现状的无可奈何,这种忧愁时刻萦绕在心头,使年仅40出头的杜甫,已是满头白发。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种忧国、思家的浓浓的忧愁,挠也挠不去的无奈与愤慨。
(五)让我们再次回想这首诗,题目《春望》,我们“望〞到了什么?(景、情、人)(四人小组探讨,写一写,展示)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到能答谢国之志的诗人。
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总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望〞为题眼,借国破河山之景,来表达忧国思亲,却无可奈何,充满愤慨的爱国诗人。(板书:借景抒情)
(六)、拓展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XX》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七、作业
学习促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方法,人选一个身边的事物为景,写一段话来抒发一种情感。字数100字左右。
八、板书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会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会诗人沉重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确切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解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萧瑟。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
三、出示目标
1、理解诗歌内涵,确切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一)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表达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于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仍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仍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渴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五、合作提升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时间8分钟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喧嚷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四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漂亮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悲伤离别,听到委婉的鸟鸣都畏惧。
六、当堂检测
1、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内容?
2、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七、抽查清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课时目标
1、理解诗意,理解诗人形象
2、领悟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理解诗人形象,领悟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杜甫相关的信息,猜出诗人杜甫。由杜甫《望岳》中的诗人形象转到分析《春望》中诗人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诗人形象——苍老忧愁
全班朗读诗一遍,找到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析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复诗意:头发早已白了,抓一抓顿觉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生找词语并分析,其他学生补充,师提点
“白头〞——苍老忧愁(板书)
“搔〞——抓的动作,欲解愁而愁更愁
“更短〞——白发更少,内痛心苦哀怨
三、分析诗人情感——忧国念家
1、提问:是什么让不到45岁的诗人如此苍老忧愁呢?朗读诗一遍在诗中找两个原词作答。
感时(国)恨别(家)——板书
2、分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复诗意:感伤国事,悲伤离别,看到漂亮的花不禁落泪,听到委婉的鸟鸣也畏惧。(互文的译法)
生分析“花溅泪〞“鸟惊心〞
师提问:花鸟都是美景,为何诗人看到后一点也不开心呢?
生答:以美景衬哀情,作用是突出诗人忧国念家之情。
3、国与家发生了何事,让诗人如此忧心呢?
先分析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复诗意:国都沦陷,城池破败不堪,只有山河仍旧;春天降临,城内草木繁茂。
“破〞——战乱破败之景;“深〞——战后杂草丛生萧瑟之景
师:战争毁了过去繁华的一座城,使百姓颠沛流离。战争使国家衰落,战火让民不聊生。诗人因忧国忧民愁白了头。(板书“忧〞字)
后分析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复诗意:战火延续到眼下三月,一封家信值万两黄金。
“连三月〞写出了什么?生答——战争延续时间之长
“抵万金〞写出了什么?生答——夸诞,出家书的宝贵
师:因长时间的战争,好久无妻儿的音信,亲人生死未卜,多么思念他们啊,多希望得到家书,知道他们的消息啊!诗人因思亲念家愁白了头。(板书“念〞字)
4、指名读诗,读出忧国念家的感情
5、明确其次联的作用——承上启下
四、小结
1、诗的前四句重写景,景中有情,开篇绘国都萧索之景,写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后四句重抒情,借事抒情,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至家里音讯全无,再写到自己的白发衰弱。全篇层层递进,由远及近描绘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2、生尝试齐背诗一遍。
五、总结
用自己的话立体的写出诗人形象
(提醒:诗人看到什么景?触发了哪些感情?诗人怎样了?)
生交流,师总结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念亲的形象。
板书
感时(忧国)
春望——烽火之景;苍老忧愁
伤别(念家)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虑心情。国都残缺,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猛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凑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凑地联系起来。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沉重的爱国情怀。
理解诗歌内涵,确切把握诗中情感。
体会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诵读
: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
1、情景导入:读对联,识人物。
师导语:在盛唐的诗坛,屹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看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这首诗编入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多表达古代文人的志趣,我们要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
2、齐读学习目标。
3、请展示你的课前预习。[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4、师过渡:《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沛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十分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二、走进文本:(学)
1、听读感知。
师:首先我们一起听读古诗。听之前我想问问大家,听读古诗应当注意听什么?[生: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好,大家尽力做到这几点,别忘了做标记哦![放范读视频,学生标记。]
你都做了哪些标记?[学生交流]
2、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也很正确。朗读古诗的技巧包括节奏、停连、重音、语气。请大家看大屏幕:
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本诗的感情正宛如学们所说,是消极的。
3、初读感受。
师:了解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跟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自读展示。
师: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师:哪位同学先展示一下?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展示的同学依组内序号加分。[学生个人展示读,师生共同评价朗读。]
来,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学生齐读]
5、理解诗意。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好了,请每组只说一句,依序号双倍加分。[学生小组交流后,师评价。]
三、特性解读:(研)
1、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师: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当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大屏幕设置情景)
假如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适当指示。
预设:
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画面上突出比较,由宏大的山河到破败不堪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这在文学上的写作手法叫“比较反衬〞)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应当是个近景,诗人看花而流泪,听鸟而心惊,特写花上的泪珠和诗人痛楚的表情。(为什么看花会流泪,听到鸟叫会惊心?看到什么样的花会流泪?在什么状况下会惊心?这在文学上叫“寓情于景〞)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呈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表达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渴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表达家信难得。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在同学们导演的短剧中,我们看到了城墙、荒草、废墟上的野花,战火中的家信以及诗人满头的白发。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2、小组合作,美读感悟。
师: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诵读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生配乐、配画、轮读、唱读、演读……]
同学们的创意真棒,说明大家真正读懂了诗歌,你们不愧为未来的艺术家!
四、学以致用:(练)
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对比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XX》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怎样的心情?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一致点,一致之处是什么呢?
五、总结提升(评):
1、师总结。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2、学生总结评价一节课的学习。
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习。
作业
1、积累杜甫的诗歌,进一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赏读。
板书:
春望
杜甫
“丹采〞“风力〞
国破城荒凄
花鸟泪惊悲忧国比较反衬
烽火家书苦忧民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愁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及写作背景。
1.关于。
他是唐代最宏伟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公元755年杜甫赴奉先探亲,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他回不了长安。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所抓,押到长安,因他官小,没有被囚禁。当他看到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萧瑟的景象。而家人也逃离了长安,生死不知。其次年春天,春回大地,草木繁茂,活力勃勃,但这美景却增加诗人的痛楚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预习检测
1、出示字词,学生读记,限时1分钟。
溅()——溅落
抵dǐ——()
搔()——用指甲挠
浑()——简直
胜()——()。
()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2、小测试。
3同桌互改。
四、初读感知
学生个别朗读、全班集体朗读。
五、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小组交流,参照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2、修改、讲解文意。
六、赏析诗歌
1、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风景后,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复。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七、深化感情,探究主题
通过学习诗歌,你从这首诗中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说一说。一位老人,站在萧瑟的长安城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探究主题)
八、稳定练习
1.学生探讨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以下问题: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一致点,一致之处是什么?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课文分析:
这首诗是在约45岁的时候写的,杜甫刚经历安史之乱,空有满怀爱国情怀,却眼睁睁看国家支离破碎。这首诗正是抒发他沉重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却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个人的愁情寄托于书写世情上,这种博大兼济的情怀,是人性中最为美好的部分,也是杜甫诗歌最为感人的地方。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领悟能力中等,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但是很富于联想和想象。他们对于诗歌的鉴赏方法还是很陌生,技能上也很薄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提高鉴赏名句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品析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沉重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并鉴赏诗句。
教学难点:
理解沉重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师准备ppt辅助教学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被诗人积极乐观上进的豪情壮志所感染,那时的杜甫是一位发愤向上的青年。我们在上首诗了解了青年时期的杜甫,那么中年的他是否还会有着当年的壮志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春望》来了解。
二、及创作背景简介
1、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宏伟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学生借助参考资料,说说创作背景,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生字词
学生自主展示预习生字词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与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朗读、品读(融入与第五部分的品析)
五、诗句的理解与品析
学生自主翻译、评价、补充
译诗参考:
国都残缺,山河仍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每日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学生自选诗句、词品析,教师引导。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缺,虽然山河仍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慨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一个“感〞字,“恨〞字把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缺,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痛心苦表露无遗。这是看到景物触发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答:触景生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渴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好过“万金〞啊!“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楚不堪。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六、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问题答疑: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忧国思亲的感情。
2、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3、通过这篇课文,杜甫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明确:爱国主义思想
七、学生小结、渴望新课
小结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
八、朗读并试背全诗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良,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确切流畅地背诵。
3.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体会诗歌的情感。
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踪迹,猜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及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是唐代最宏伟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其次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仍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缺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习《春望》
1.听配乐朗读。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解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缺,山河仍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每日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燃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炎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仍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颈联“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宝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结
1.寄情于物
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2.这首诗格律严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春望》。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杜甫是一位宏伟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七月,肃宗继位。
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
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把握情感;三读:品味赏析;四读:背诵全诗。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仍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首联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国都陷落,城池残缺,虽然山河仍旧,可是乱草丛生。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后国破人亡的凄凉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这首诗通过瞭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楚的心情。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伤时政,久别思家,反而使诗人见花流泪,闻鸟而惊心,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恨别思家的沉重感情。
4.赏析“溅〞“惊〞二字。
“溅〞“惊〞二字,在句中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看到落花反而使我的泪水飞溅,听到鸟鸣反而使我心惊。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我对比赞成其次种。第一个以诗人为主,重视描写个人情感和感受,但是不够说明此时的“悲凉和无奈〞。其次个以花鸟的不常态表现,说明此时的悲怆和惊心。这是经典的拟人手法的应用,连花鸟这无意识之物都晓得此时的离别惆怅,诗人如何不动容。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难得。这两句诚恳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渴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以平常语写出苦境真情,简单让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情感?
反映了对国破家亡的现状的忧愁,既思念亲人又叹息自己衰弱的思想感情。
8.《春望》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
通过描写破败的春城,杂草丛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借景抒发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9.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借事抒情,但情中也有景。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诚恳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穿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猛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存,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探讨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探讨,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诗歌,领会诗人沉重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确切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一位历史上的苦难诗人,爱国诗人,宏伟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萧瑟,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其次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繁茂,活力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楚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状况。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探讨交流。
3、学生根据探讨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表达。)
4、请学生根据课下解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探讨交流。
6、全班汇报。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喧嚷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四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当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漂亮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悲伤离别,听到委婉的鸟鸣都畏惧。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沉重!〞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状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渴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呈现的画面,并透露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过去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XX》对比: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此时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沉重!〞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苦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璀璨的光辉。最终,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录制工具和方法
微课使用ppt软件制作,电子白板软件录屏,过程中运用电子白板功能并
插入辅助教学的短视频、音频,通过网址链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设计思路
本节微课通过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去了解杜甫,品读杜甫不同时期的两首诗,去初步感受诗人的宏伟情怀。
微课中还通过文字材料助读和方法点拨,配以视频朗读,声画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学会通过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结合来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设计
环节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品读诗歌;学会正确朗读诗歌。
2、在微课程的独立学习中,完成进阶测试题,初步感受诗人的宏伟情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生活的情感态度。
3、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品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会将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的结合,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目标
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微课课堂,今天微课学习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望岳》、《春望》,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微课学习,了解什么是“知人论世〞,并且通过“知人论世〞法去了解杜甫,品读不同时期的两首诗《望岳》、《春望》,初步感受诗人的宏伟情怀。(ppt1-2)
二、听读,初感知
(一)学习诗歌离不开朗读,下面请大家细心凝听,初步感受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ppt3-4)
(二)听完了范读,大家是不是发现两首诗虽然是同一个,但它们的情感却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分别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欣赏诗歌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法,它的意思是: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当深入探究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ppt5)
三、明方法,知背景
(一)关于杜甫,同学们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他的创作历程,可分几个时期吗?对,共分四个时期(ppt6)下面就请大家点击这个链接:xxxx,去具体了解一下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历程。(如不能连接网络,预设超链接ppt15-17)
(二)同学们,此时你对《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ppt7-8)
1、我们的目光先聚焦到《望岳》上,你注意到课本下的解释了吗?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ǎn)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XX一带漫游,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2、接着我们来关注《春望》的写作背景,也请看到书下解释,其写作背景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其次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究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四、再听,悟情感
(一)带着对诗歌背景的了解,我们再次观看并凝听这两首诗的朗读视频。请大家细细品味两首诗的不可怜感,感受它们不同的感情基调。ppt9-10
《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心奔放。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基调沉郁忧愤。
你体会到了吗?
五、自读,品情感ppt11
好,下面就请大家带着方才的理解,随着音乐,感情朗读《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最好读两遍呢。ppt12
六、小结,明学法ppt13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杜甫的两首古诗,了解到古代诗歌最重要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请大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去品读杜甫的第三首诗《石壕吏》。
诗歌仿佛是一条时间的隧道,通过它我们与中国古代的宏伟诗人们产生了心灵的碰撞,今后请多一些诗歌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诗意……(ppt14配乐终止微课的学习。)
今天的微课就学习到这里,请大家开启本课的“进阶测试〞,自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把握状况,祝学习高兴,再见!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其次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繁茂,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楚和感伤。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读诗歌,领会诗人沉重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确切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探讨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探讨,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复)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衬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读《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测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解释理解全诗,假如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高兴的心情,但是给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的心情特别低落。
颈联:1、对于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急忙渴望的,渴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由于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略)
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多读老师少分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理解。可实际授课时还是讲多了,直接导致课堂上读的时间少了,预想的一些读的程序没有进行。原因?可能,读的花招设计少,旧的习惯难以扭转。特别是习惯,老是不放心,老想条分缕析地精细化文本内容,忽视了学生能力的锻炼。旧习不除,难以进步啊!真的到了好好改进自己的教法的时候了!
另一个方面,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没能跟上老师的预想,这也应反映了备课环节上的一个不足备学情。备课之时,主要精力用在了对教材内涵的挖掘,忽视了对学生状况的研究,一相情愿地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置于一个较高的平面上,课堂之上自然就会出现学生反应与教师预想的反差。按说课堂上面对的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嫡系〞,不会不了解学生毕竟有多少“斤两〞,可实际,自己在这方面的确做得不好,着实应当好好检讨一番。
春望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1.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宏伟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凑结合的难得精神。(难点)
2.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重点)
3.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朗读法批注法赏读法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置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其次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读本诗。
二、赏析首联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着力要表达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白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白时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缺不堪。
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活力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4.背景比较:
过去长安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破
4.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猛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
三、赏析颔联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第一种:人溅泪惊心。其次种:花鸟溅泪惊心。
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0-2025年中国文化用纸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度新型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施工合同
- 生活圈媒体广告行业发展监测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度新型工程类履约保函承诺书编制与审核指南
- 2025年度光伏发电项目居间服务中介费协议
- 2025年度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与认证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工程劳务清包工合同规范文本
- 2025年度救灾专用帐篷研发与市场推广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离婚协议书范本: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权处理简易协议范本
- 萤石精矿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41226-043021
- 潍坊市人民医院招聘真题
- 销售人员薪资提成及奖励制度
- 2023年宏观经济学考点难点
- 先兆流产课件-课件
- 黑龙江申论真题2021年(乡镇)
- 山体排险合同模板
- 医保专(兼)职管理人员的劳动合同(2篇)
- 特殊感染手术的配合与术后处理课件
- 检验科生物安全工作总结
- 《ESPEN重症病人营养指南(2023版)》解读课件
-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202111240138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