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4篇)_第1页
2023年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4篇)_第2页
2023年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4篇)_第3页
2023年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4篇)_第4页
2023年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4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篇一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他大约还在涧底下打柴束薪,归来后无口粮只好煮白石为生!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①郡斋:指滁州官府中的斋舍。②涧:山沟。束:捆。荆薪:柴草。煮白石: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条:“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处喻指全椒神山道士,谓其生活清贫。③二句谓本想手持杯酒,慰问风雨中的朋友。瓢:本指将瓠(葫芦)剖开而成的舀水器,此处用作量词。④二句谓只见满山落叶,寻觅不到道士行迹,故寄以此诗。

一个秋日的早晨,凉气四袭,诗人由己及人,想到山中的朋友,于是计划携酒去慰问他,但又担忧朋友不在,诗人在诗中示意给我们的心灵轨迹大致如此。但因所念之朋友为避世山中的道士,这样就与一般的念友、访友之作稍稍殊致了。

首联起句极为平实自然。独坐郡斋之中,觉凉意难耐,于是突然想到远山深处的凉气就更为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朋友,不知他此刻状况如何。款款道来,全不吃力,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颔联紧承首联而下,从“念〞字落笔,但不正面写自己如何念,而拟想山中客的行迹,手法与杜甫《月夜》相像,均是以客位写主位,不言念而念在其中。山中客的行迹可拟想者甚多,诗人挑出束荆薪与煮白石两点来写,于不经意中见出认真之轻微。这样一则可以与题中“道士〞相切,点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则说明山中客的行踪之不定,为尾联“何处寻行迹〞打下伏笔。既念之则必要慰之,此后落想便又很自然地引出持酒远慰的颈联。不言一杯而言一瓢,因后者是自然真朴之物,这就与所慰者道士的身份极为协调。远慰之物亦本可不拘,诗人挑出酒来,则又使此远慰多了一点潇洒散淡的风致。至此已由念及慰,如何慰呢?假如接写与山中客如何欢愉相浃,投契无间的情景,则诗题所着“寄〞字不免落空,于是诗人以颔联所述为依据,料想山中客的行迹飘摇不定,加之秋日的空山满是落叶,行迹难觅。写此诗,本来只是表露其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意到即止,似一潭秋水,泠然而清。因此被人称为“化工之笔〞,是韦诗中的名篇。

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篇二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突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访问。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踪迹?

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显明自然。“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篇三

唐代: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今天郡斋里很冷,突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寄:寄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束:捆。荆薪:杂柴。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难的修炼生活。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

空山:空寂的深山。行迹:来去的踪迹。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会。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突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明了了。

道士在山中艰难修炼,诗人追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可能在这块石岩边安置,明天生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容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简单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究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孤单之情,也终究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访问,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究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孤单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旷,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奇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协同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此诗创作正值在滁州刺史任上。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XX)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擅长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寄全椒山中道士古诗篇四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1。

涧底束荆薪2,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1山中客:即指道士。

2荆薪:柴草。

3煮白石:道家修炼,服食石英,有所谓“煮五石英法〞(见《云笈七签》卷七十四)。以上二句写全椒道士生活清苦。

全诗由“冷〞字引起,就“念〞字生发,一己一彼,交互递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