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管理课第1页/共471页案例的特征一是发生的事件。案例展示的都是事件,作为事件,就不能是对事物的静态的描述,而应展示事件演进的过程。二是事件中包含有问题或疑难在内。只有那些含有问题、矛盾、对立、冲突在内的事件,才有可能构成为案例。三是事件具有典型性,可以反映一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类似的情况,可以给案例阅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四是事件是真实发生的。第2页/共471页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以事实为依据,围统一个问题,编写出故事性或叙述性的案例,向学生提供模拟性的场景,引导他们理解掌握所学理论,并能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对实例进行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它是运用典型事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第3页/共471页二、“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1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弥补单纯灌输知识进行教学的缺陷,较好地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2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3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极大的增强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第4页/共471页三、案例教学法的运用1、“案例教学法”实施步骤1)、精心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2)、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组织准备3)、呈现案例,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的讨论4)、评析案例5)、组织案例课后的小论文撰写第5页/共471页教学内容第一章宏观经济的组织体系第二章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比例第三章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第四章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第五章宏观调控目标第六章产业政策第七章财政政策(略)第八章货币政策(略)第九章收入分配政策第十章劳动就业政策(略)第十一章对外经济政策(略)第6页/共471页作业1、老龄化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创新(0147)2、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机制构建(258)3、高校社会管理职能的实现机制(369)第7页/共471页导言第8页/共471页一、
区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标志
1、是否是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2、是否是经济总体?第9页/共471页*宏观经济是指一定范围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其外延包括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地区经济总体、城市经济总体、县区经济总体及乡镇经济总体。第10页/共471页微观经济是指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及其经济活动,其外延包括企业(公司)、单个市场和居民户等经济个体及其活动。第11页/共471页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
的产生和发展
第12页/共471页资本主义国家对国家干预的认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混合经济理论既研究国家干预,又研究市场调节和企业行为第13页/共471页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由两个基本前提所决定的: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社会化;二是市场经济体制。第14页/共471页三、宏观调控的概念与特征第15页/共471页*宏观调控的概念宏观调控是国家政府在一定时期为了实现经济调控目标,运用一定的调控手段和方式,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控的政策措施。第16页/共471页一般说来,宏观调控有三种情况。一是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或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或物价水平一路走低时,要进行扩张性的宏观调控。二是情况与上相反,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或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就要实施从紧收缩的宏观调控。三是中间状态。宏观调控采取中性政策。第17页/共471页*宏观调控的特点(1)经济体制的特定性(2)调控方式的间接性(3)调控任务的宏观性(4)调控目标的全局性第18页/共471页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第19页/共471页(一)资本主义国家
对国家干预的认识1、重商主义提倡国家干预2、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3、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4、凯恩斯以后各个流派对国家干预的不同认识第20页/共471页(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对宏观调控的认识第21页/共471页1、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2、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管理模式: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市场(供求关系)
企业(经营决策)第22页/共471页*(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为了弥补市场缺陷2、为了维护市场秩序3、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4、为了维护公正分配的国家整体利益第23页/共471页我国宏观调控的困境(内外部因素)第24页/共471页第一章
宏观经济的组织体系第25页/共471页第一节
企业与居民第26页/共471页一、企业在宏观经济
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细胞(二)物质基础的提供者(三)主体、客体第27页/共471页二、居民户在宏观经济运行
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居民户中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二)居民户的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对宏观经济平衡有重大影响(三)宏观调控应树立民本观念第28页/共471页三、“两部门经济”条件下
的宏观经济运行第29页/共471页何谓“两部门经济”?“两部门经济”又称简单型经济,是指由企业和居民两种单位所组成的经济。第30页/共471页“两部门经济”的供求平衡社会总供给=各生产要素之和=工资+利息+利润+地租+…
=消费品供给+储蓄社会总需求=居民消费支出总额+投资总额=消费支出+投资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消费品供给+储蓄=消费支出+投资第31页/共471页第二节国家政府部门第32页/共471页一、政府行为和作用1.凭借一定的权力参与和组织国民收入分配2.通过政府采购成为巨大的商品消费者3.以国家和全民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参与社会投资4.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控制货币流通数量第33页/共471页
二、“三部门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第34页/共471页何谓“三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又称调节型经济,是指由企业、居民和政府三种单位所组成的经济。第35页/共471页三部门经济中的供求平衡社会总供给=居民户消费品供给+居民户储蓄+政府收入社会总需求=居民户消费+居民户投资+政府支出第36页/共471页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居民消费品供给+居民户储蓄+政府储蓄=居民户消费+居民户投资+政府支出第37页/共471页第三节
市场与市场体系第38页/共471页一、市场和市场机制第39页/共471页1.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第40页/共471页*2.市场机制(市场调节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第41页/共471页二.市场体系与分类按竞争和垄断的程度划分,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市场体系具有完整性:包括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第42页/共471页三、市场体系在宏观经济
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桥梁和纽带决定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宏观调控信息的提供者和传递者第43页/共471页四、“四部门经济”条件下
的宏观经济运行第44页/共471页何谓“四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又称开放型经济,是指由企业、居民、政府和国外(进出口)四种单位所组成的经济。
第45页/共471页四部门经济中的社会总供求平衡社会总供给=居民消费品供给+居民户储蓄+政府收入+进口+资金流出社会总需求=居民消费+居民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资金流入第46页/共471页第二章
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比例第47页/共471页*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而言,主要有生产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第48页/共471页以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为重点,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宏观经济管理的迫切的、重要的任务。第49页/共471页第一节所有制结构第50页/共471页一、所有制和所有制结构*所有制是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处置等关系的总和。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比例。第51页/共471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52页/共471页三、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2.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53页/共471页第二节产业结构第54页/共471页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增长。第55页/共471页
二、产业分类第56页/共471页(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再生产原理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按物质产品属性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I)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Ⅱ)。第57页/共471页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第58页/共471页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第59页/共471页我国第三产业分两大部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货易、餐饮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第60页/共471页*(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产业类型。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这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第61页/共471页1、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也可按照人均的生产设备购置额来衡量。第62页/共471页2.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第63页/共471页3.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其表现是:(1)生产过程中用于技术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额非常大,一般要占到销售额的3%一10%之间;(2)在从事生产的人员中,科学家、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高;(3)生产工艺和产品包含有创新性很强的技术,且这种新技术往往居于垄断地位,因此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第64页/共471页*二、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演进表现出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化的趋向。第65页/共471页三次产业间结构的演化规律:以社会大分工为契机,形成经济结构体系。工业结构的演化规律: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密集化第66页/共471页(一)三次产业的演进趋向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向是客观存在的。
第67页/共471页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是不同的,经济发展也就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以农业为主的低开发经济社会,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人均收人也比较低,全社会的国民收入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进人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社会,这时由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人均收人也比较高,引起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移,全社会国民收人增加,人均国民收人提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商业、服务业的人均收入比农业和制造业要高,引起劳动力从农业主要向商业和服务业转移,全社会的国民收人增长加快,人均国民收入大大提高。第68页/共471页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向: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初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体,人均国民收入低并占有绝大多数劳动力;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使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下降,第二产业逐斯取代第一产业而在产业结构中为主体;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均国民收人大大提高,同时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而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增加为最大。第69页/共471页(二)工业化进程中
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向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定的历史阶段也是工业化的过程。第70页/共471页第一,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第二,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第三,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第71页/共471页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向是客观存在的。研究、把握和具体分析经济发展一定阶段中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向,并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和加快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实现产业结构合型化、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第72页/共471页*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从国际经济发展来看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必要性和意义)第73页/共471页第三节
部门结构第74页/共471页一、部门经济的划分第75页/共471页二、两大部类的分类按产品经济用途分,社会生产分为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第76页/共471页三、按生产要素比例的分类按生产要素分,分为: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第77页/共471页第四节地区结构第78页/共471页一、经济区和地区经济结构经济区地区经济结构第79页/共471页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
的主要理论
区域分工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第80页/共471页三、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努力发挥各地区优势,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第81页/共471页作业1.相对宽松条件下我国宏观调控的实现机制与模式第82页/共471页第三章
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第83页/共471页实现宏观经济有序运行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基本平衡,保持二者的基本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第84页/共471页宏观经济总量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活动总情况或总成果的数量反映。第85页/共471页第一节
宏观经济总量指标第86页/共471页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计算体系: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是当前世界上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等;第87页/共471页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简称MPS),即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TheSystemofBalancesoftheNationalEconomy)。主要指标有社会总产品(GrossSocialProduct,GSP)、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最终产品和国民收入等。第88页/共471页一.宏观经济总量指标的涵义1.*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Domestic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GDP=∑PiQi
i:最终产品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第89页/共471页*2.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NationalProduct)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之和。用字母表示:GNP=GDP+Ff第90页/共471页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即凡在本国国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属本国国民,都计入GDP;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即本国常住居民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国内,都计入GNP,它等于GDP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收人净额之和。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GNP大于GDP,发展中国家的GNP小于GDP。第91页/共471页3.国内生产净值NDP
和国民生产净值NNP第92页/共471页国内生产净值(NDP),指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新创造的价值。用公式:NDP=GDP--折旧第93页/共471页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简称NNP)亦称国民净收入是指GN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只考虑净投资),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本国获得的原始净收入。公式为:NNP=GNP-折旧第94页/共471页4.国民收入在MPS体系中,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简称NI)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即全部净产品的价值总和,是社会总产品(总产值)的一部分(v+m)。其实物形态是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第95页/共471页在SNA体系中,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净产值。公式为: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总值(GNP)-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净额=国民生产净值(NNP)-间接税净额第96页/共471页在国民收入指标的基础上,又派生了一个指标,即国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NationalIncome,简称DNI)。国民收入加国外现期净转移收入即是国民可支配收入。第97页/共471页二.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的区别和联系第98页/共471页(一)、联系1.这些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宏观经济总量。2.这些指标的时间跨度一般为一年。3.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计算的是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和净产值,都没有计算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劳务的价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既反映物质生产部门,也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第99页/共471页(二)、区别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2.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第100页/共471页第二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第101页/共471页一、社会总供给与
社会总需求的概念第102页/共471页(一)、*社会总供给的内涵社会总供给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提供的可供国内最终使用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从实物形态看,总供给等于一定时期内消费品总量、投资品总量、商品库存增加量、商品净进口量以及劳务总量之和。从价值量看,是社会成果经过全社会各种分配以后所形成的总消费、总储蓄和政府净税收之和。第103页/共471页用AS表示总供给,C表示消费,S表示储蓄,Tn表示政府净税收。总供给公式:
AS=C十S十Tn测算总供给时可用两种价格:一种是按当年价格计算,以反映当年经济发展的现实供给规模;另一种是按不变价格或可比价格计算,剔除价格波动的影响,以反映供给规模的实际增长的状况。第104页/共471页(二)*社会总需求的内涵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有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第105页/共471页二、社会总供给与
社会总需求的测算
第106页/共471页(一)、社会总供给的测算1.国内生产总值2.商品和劳务输入(二)、社会总需求的测算1.投资需求2.消费需求第107页/共471页*三、影响社会总供给
与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第108页/共471页(一)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1.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2.资源配置方式或资源利用效率3.价格的变动4.产业结构5.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影响6.对外贸易第109页/共471页(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1.社会总供给水平2.货币供应量3.财政收支状况4.价格水平5.人均收入水平6.对未来经济发展和价格水平的预期第110页/共471页
四、社会总供给与
社会总需求的关系第111页/共471页(一)总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二)总需求过大与通货膨胀(三)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第112页/共471页*第三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第113页/共471页思考我国拉动内需的意义与策略农村市场开拓的意义与途径第114页/共471页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的涵义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同一计算口径、同一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和平衡。总供求平衡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总量是否平衡,二是结构是否对称。总量平衡是最基本的含义,分析总供求关系总是偏重于对总量平衡的分析。第115页/共471页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况,反映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矛盾运动。从本质上看,首先它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实物总量的运动与社会需求的价值总量的运动是否相互平衡;其次它反映了社会生产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在价值量和实物量上是否都相互平衡。第116页/共471页对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基本理解:(1)这种平衡是一种基本趋势或大致均衡,而不是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完全相等。(2)这种平衡应该是动态平衡而不只是静态平衡。(3)这种平衡包括长期平衡和短期平衡。(4)这种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第117页/共471页我们可以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特点来准确理解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内涵。(一)、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的统一(二)、价值平衡(三)、实物平衡第118页/共471页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
总需求平衡的标志平衡的主要标志:物价上涨率影响总供求平衡的基本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生的经济变量,另一方面是外生变量。第119页/共471页西方国家常用的指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利息率和汇率;经济增长率。第120页/共471页*三、社会总供求平衡
的重要意义第121页/共471页1.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和健康增长的前提。2.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3.有利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5.有利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第122页/共471页四、*影响社会总供求
短期平衡的主要因素1.财政收支状况2.信贷收支状况3.国际收支平衡第123页/共471页*五、影响社会总供求
长期平衡的主要因素1.资源配置方式2.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应用程度3.管理水平4.产业结构5.制度因素.研究表明:1978——1984年间,“我国农作物总产值以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42.23%,其中大约有一半来自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第124页/共471页第四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
总需求失衡及其调节第125页/共471页一、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内涵所谓社会总供求失衡是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的一种特殊状态。—般认为,社会总供求不平衡差率超过±5%,才是社会总供求失衡。第126页/共471页*(二)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影响总供求失衡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称为供给短缺或需求过旺;一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称为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第127页/共471页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的不良后果:(1)物价上升。(2)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4)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第128页/共471页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失衡,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1)产品滞销,生产滑坡。(2)经济效益差,社会劳动浪费。(3)经济结构失调,产业结构不合理。(4)消费需求不足,持币待购心理趋强。第129页/共471页三、社会总供求失衡的调节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实现,有两个途径:一是靠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二是政府通过总量管理,引导市场供求总量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第130页/共471页第四章
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第131页/共471页作业(选一)1.体制创新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关联分析2.并购重组与产业升级3.我国利益群体的分化与调节第132页/共471页一、经济周期的概念经济周期指宏观经济在增长过程中扩张与收缩的交替波动;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在动态增长中的周期性变化,包括繁荣、衰退(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第133页/共471页二、经济周期阶段经济周期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工业生产指数、就业水平、收入水平等。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第134页/共471页第一个阶段:经济危机阶段。第二个阶段:经济萧条阶段。第三个阶段:经济复苏阶段。第四个阶段:经济繁荣阶段。第135页/共471页
起始阶段:繁荣衰退中间阶段:萧条复苏经济周期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现象,不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也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独具的规律。马克思:经济周期“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
第136页/共471页三、经济周期的类型经济增长周期理论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始终处于“繁荣—萧条—危机—复苏”这样的波动状态,其周期一般只有5-8年,其中增长期只有2-3年时间,美国在战后经济也经历了10次衰退,8次复苏的周期,平均增长周期约为50个月。但美国从1991年4月开始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带动下,维持了10多年的高经济增长,刷新了自19世纪中叶开始进行统计以来的最长记录。第137页/共471页以时间间隔划分1.短波周期:长度一般为3.3年或40个月2.中波周期:长度一般为9-10年3.中长波周期:长度一般为15-25年4.长波周期:长度一般50-60年第138页/共471页以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划分1.内生性经济周期2.外生性经济周期第139页/共471页按照西方经济理论的解释和理解,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有七个。消费不足成因理论投资过度成因理论技术创新成因理论农业收获成因理论纯货币成因理论理性预期成因理论乘数----加速成因理论五、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四、关于经济周期的成因第140页/共471页一、消费不足成因理论第141页/共471页
这种理论以消费不足为依据解释经济周期。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是储蓄过度论。供求的矛盾是推动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力量。第142页/共471页二.投资过度成因理论投资过度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在高涨阶段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症状。由生产资料或资本品工业的过度发展而引发经济周期的波动是投资过度理论的中心论点。资本品的波动超过消费品的波动构成投资波动的基本特征。第143页/共471页
1.货币投资过度论这种理论认为,投资过度与经济结构失衡的状态之所以反复出现,主要在于各种货币因素。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在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1929年出版的《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一书中得到系统阐述,哈耶克用均衡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解释经济周期。第144页/共471页2.非货币投资过度论这种理论把货币因素放在从属地位,更注重对经济由繁荣到萧条转变的解释。第145页/共471页德国的斯安索夫和瑞典的卡塞尔是这一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观点是:经济周期主要产生于资本品生产的变动。消费品生产时期与经济周期没有明显的依存关系。第146页/共471页三.技术创新成因理论这种理论用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中的创新活动来解释经济周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第147页/共471页
“创新”概念是熊彼特周期理论的核心,它的含义包括五个力面:技术发明和革新的实际应用、新产品的推广、新生产方法的采用、新市场的开辟新型企业组织的实行。“创新”是一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第148页/共471页四.农业收获成因理论第149页/共471页五.纯货币成因理论货币因素理论是根据货币信用的波动解释经济周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和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第150页/共471页六.理性预期成因理论经济事实总是包含一定程度的心理因素,人们往往依据经济事实或经济运行的基本趋势进行心理预测。第151页/共471页七.乘数----加速成因理论加速原理说认为经济扩张的动力来自于消费方面而不是投资方面,经济周期波动的主导因素是消费品需求的变动。加速原理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第152页/共471页五、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第153页/共471页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表现计划经济与经济波动:计划经济并不能消除经济扩张—调整—再扩张—再调整的周期波动,只是改变了周期运行的形式,出现了高增长—高紧缺—大滑坡—高增长的循环,国民经济多次大起大落。市场经济与经济波动:循环形式:由高增长,经过收缩,又不断回到高增长。高增长——调整——高增长扩张收缩扩张第154页/共471页
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第155页/共471页第156页/共471页时间周期09-0309-0609-0909-1210-0310-0610-09GDP增长率6.207.107.808.7011.90
11.10
10.60第157页/共471页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周期的突出特点是大起大落,且表现为古典型周期。古典型周期是指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国民经济产出总量绝对下降,即出现负增长。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如果国民经济产出总量并不绝对下降,而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则为增长型周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为波动幅度减缓,并由古典型转变为增长型。但是,每个周期的上升阶段都历时很短,则是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周期共有的特点。第158页/共471页在判断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次数和类型的问题上,比较流行的指标和方法是根据GDP的年度环比增长率,将短周期作为基础,按照从经济扩张的高峰到经济收缩的谷底为一个周期。据此,自1953年至1999年,我国共经历了9个周期,07-08年第十次。第159页/共471页第一,经济周期波动次数多。第二,经济波动总体上看都是短周期波动,但是若干个短周期又组成中周期。第三,从经济周期波动的性质来看,既有增长周期,也有绝对周期。第四,经济周期波动中出现了少有的“宽带现象”。第五,体制转轨与经济运行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第160页/共471页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走出一条极为平稳的新轨迹。这得益于敏锐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有针对性和预见性的政策。我国经济周期实现了由波动型向稳定型经济周期的转变。1991年中国经济进入建国以来的第九轮周期,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轮周期。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4.2%,达到本轮周期的高峰,此后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速度,但逐年下滑,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1%,是否达到本轮周期的谷底还不明朗。人们通常把一个周期中出现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平稳回落,整体经济的运行较长时期处于低谷的徘徊状态,称为经济周期的“宽带现象”,有的学者也把它称为“长尾现象”。第161页/共471页学术界归因:(1)“社会总产品最终使用结构严重失调”说;(2)“消费需求不足”说;(3)“社会投资不足”说;(4)“有效供给不足”说;(5)“体制性收缩效应”说。上述各种观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寻了当前我国这一轮周期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的原因,各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造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是内生因素、外生因素、周期自身的规律性特点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发生的新变化等因素导致我国经济周期的“宽带现象”。第162页/共471页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周期是在相当显著的波动性中展开的,平均波幅是1.6133,如此幅度的经济波动导致了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政策的应对性和应急性,无法有效地提高生产和投资效率,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变得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化进程当中,随着宏观经济总量的逐渐增加,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开始变得平缓起来,经济波动性的平均波幅降低到0.8222,约为改革开放前的一半。我国经济周期所具有的稳定性特点,不仅导致新世纪以后的经济周期分界模糊,而且出现了经济周期弱化的现象。我国经济周期实现了由波动型向稳定型经济周期的转变。
第163页/共471页08年在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政策调整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增速在外需放缓带动下出现明显回落,宏观经济开始进入本轮经济周期下行区间。08年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将成为引导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核心因素之一,全球经济下滑和全球通货膨胀抬头将使中国在中期阶段面临外部环境恶化的挑战。在国内贸易政策调整和世界经济减速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外部需求存在调整过度的威胁,外需的过度回落通过“出口·投资联动机制”不仅会引起内需总量的收缩,而且会导致内需结构的恶化。汇率的调整国际资产定价的重构将导致中国国际资本流动异样变动,投机资本过度进入可能会加剧中国流动性过剩困境。
第164页/共471页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运行步调基本上一致。世界经济繁荣期
1983年—1989年
中国经济第一次上升周期
1981-1988
第二十一次世界经济危机
1990年—1992年
中国经济第一次下降周期
1989-1991
世界经济繁荣期
1993年—1999年
中国经济第二次上升周期
1992-1994
亚州金融危机
1997年—1998年
中国经济第二次下降周期
1995-1999
第二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
2000年—2001年
互联网泡沫危机
中国经济下降周期
2000-2001
世界经济繁荣期
2002年—2007年
中国经济第三次上升周期
2002-2007
第二十三次世界经济危机
2008年—
中国经济第三次下降周期
2008-第165页/共471页*三、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分析1.经济结构2.增长方式3.经济体制第166页/共471页
(一)农业与经济周期波动农业因素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因素。农业波动与经济被动的密切相连的特殊性反映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第167页/共471页农业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品、要素、市场等途径来体现的。实证分析表明,以粮食生产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波动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存在着滞后的密切关系。第168页/共471页(二)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二者不仅在波动的周期上基本吻合,而且投资增长的波动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在经济扩张阶段,投资的急剧扩张带动工业生产的急剧扩张。在经济扩张受到阻碍阶段,投资与工业生产相互收缩的作用开始显现。第169页/共471页(三)产业结构
与经济周期波动
第170页/共471页产业比重的变化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是:(1)当第一产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较小,整个经济呈现出中度波动;(2)当第一产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时,经济呈现出剧烈波动;(3)当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都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时,经济运行呈现出平稳的态势。第171页/共471页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特点是:第一产业长期超负荷运转;第二产业发展超出客观条件的制约;第三次产业严重滞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大了供求的矛盾,使我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循环中。第172页/共471页
(四)经济体制、经济政策
与经济周期波动第173页/共471页
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状态在改革前后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改革前后不同的经济体制和不同的经济政策。第174页/共471页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是造成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实行转轨,市场机制的某些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政府实施了宏观调控政策,经济波动趋向缓和。第175页/共471页(五)对外经济关系与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波动是世界性现象。国际上经济波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力式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第176页/共471页四、经济周期波动对
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第177页/共471页
讨论1、4万亿投资的成效与影响2、房地产调控的成效与价值取向3、中国高铁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之辩论4、我国产业政策调整的基本趋向与措施第178页/共471页第五章宏观调控目标第179页/共471页第一节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
的转变与机构改革第180页/共471页一、国家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确定第181页/共471页(一)、政府职能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经济职能第182页/共471页*(二)、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行中
所行使的经济职能1、宏观决策2、宏观计划3、宏观调节4、宏观监督5、宏观服务第183页/共471页*(三)、影响政府宏观调控
职能发挥的因素第184页/共471页1.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2.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3.政治体制与传统的文化观念4.一定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和对宏观调控的要求第185页/共471页*(四)、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第186页/共471页1.由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为主转变为以宏观调控为主。2.由资源配置为主转变为总量调节为主。3.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4.由审批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第187页/共471页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机构的设置第188页/共471页*(一)、政府宏观调控机构设置的原则按职能任务要求定机构精简效能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权责对称、制衡科学规范第189页/共471页(二)、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精简机构,减少事权(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三)发挥政府、中介组织作用(四)机构改革,作风转变第190页/共471页*四、政府失灵第191页/共471页政府失灵是政府干预不当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带来不良后果的经济现象。第192页/共471页政府失灵的原因1.违背客观规律,管得过多过细2.信息不完全、不真实3.决策成本过大和政策效应“时滞”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传统思维5.政府部门的既得利益和官员个人的“寻租”行为第193页/共471页*第二节
宏观调控目标的内容
与特点
第194页/共471页一、经济稳定目标经济总量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第195页/共471页物价稳定的三重含义: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主要商品特别是主要消费品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上升水平稳定地低于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的水平;第196页/共471页二、经济增长目标适度投资规模合理产业结构科学技术进步资源合理配置第197页/共471页三、宏观效益目标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第198页/共471页四、生活水平目标人口适度控制充分就业公平分配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第199页/共471页五、宏观调控四目标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彼此制约。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第200页/共471页六、宏观调控目标的特点与作用
第201页/共471页(一)、宏观调控目标的主要特点统一性与矛盾性长期性与短期性综合性与可分性战略性与阶段性明确性与伸缩性第202页/共471页(二)、宏观调控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第203页/共471页第三节
宏观调控目标的决策与实现
第204页/共471页一、宏观调控目标的决策原则(一)与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相符的原则(二)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原则(三)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原则(四)按决策程序办事的原则(五)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第205页/共471页二、宏观调控目标内容
的正确选择(一)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二)权衡利弊,认准方向(三)量度适中,符合实际
第206页/共471页三、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第207页/共471页1、正确地制定实施战略2、进行目标分解,落实目标责任3、做好目标实现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第208页/共471页第六章产业政策第209页/共471页2009年9月24-25日美国匹兹堡G20峰会经济失衡是个全球现象,我国经济失衡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不科学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第210页/共471页一、产业政策概述第211页/共471页
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一定时期内产业的现状和变动趋势,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等进行规划、干预和引导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内容: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其核心是产业结构政策。第212页/共471页*产业政策的特点导向性政策结构性政策中长期政策供给管理政策。对经济干预直接、作用力度大我国产业政策具有浓厚的本国特色第213页/共471页产业政策的作用
第一,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第三,促进市场结构的完善。第四,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第214页/共471页*二、产业政策的内容第215页/共471页(一)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或合理化的政策。第216页/共471页产业结构政策的功能1、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
规律之一: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规律之二:重工业化规律规律之三:高加工度化规律第217页/共471页*合理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一是不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都具有合理的地位。二是不同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三是不同产业之间具有合理的内在联系。四是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第218页/共471页2、规划并促进主导产业发展*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依据:(1)经济优势(2)市场前景(3)技术支撑力(4)关联效应一般说来主导产业体现着经济增长的方向,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结构的核心。第219页/共471页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前向影响:对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后服务的产业部门发生影响;后向影响:对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服务的产业部门发生影响;旁侧影响:对主导产业周围的其他产业部门发生影响。第220页/共471页
其他产业产前的主导产后的服务部门产业服务部门
其他产业第221页/共471页(二)产业组织政策
第222页/共471页*产业组织,是指提供同一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同类企业市场关系的集合体。第223页/共471页正确理解产业组织概念:1、产业组织作为同类企业市场关系的集合体,本质上是同类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关系。2、构成市场关系集合体的不同企业必须是生产同一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和服务。3、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合体必须处于统一的产业市场上,彼此间才能在同一市场上产生竞争或联合的企业市场关系。第224页/共471页体现垄断与竞争不同程度的结合形态的三个环节: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第225页/共471页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的指导和干预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协调竞争和经济规模矛盾,以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的各种政策的总称。政策手段以制度、法规为主,具有较强的政策干预的权威性。第226页/共471页产业组织的扭曲是制约产业结构优化的深层障碍。第227页/共471页产业组织政策的直接目标,是促进产业组织形成有利于资源高效率配置的有效竞争态势。所谓有效竞争,是指产业组织处于既能保持产业内企业间的适度竞争活力,又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合理化状态。第228页/共471页产业组织政策往往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出现阻碍资源合理配置的下述两种情况下出台的:一是垄断。垄断的产生扼杀了竞争活力,阻碍了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失效。二是过度竞争。在一些适宜大批量生产的产业中,由于大量存在的小规模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导致产业集中度低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造成了资源不合理配置和浪费。第229页/共471页产业组织政策一般是通过控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的政策手段来调节影响市场绩效的条件,进而间接控制市场绩效,实现其具体目标。产业组织政策由两类反辅相成的政策组成:一类是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的政策,一类是促进资本集中的政策。第230页/共471页(三)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是指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与地域组合。产业布局既是一个静态的空间立体概念,又是—个与时间相结合的动态发展过程。第231页/共471页产业布局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而采取的调整国民经济空间结构和地域比例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的总和。第232页/共471页从空间层次考察,产业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布局:产业的全国配置中观布局:区域或部门内部产业的配置,微观布局:企业或企业组的建设选址。第233页/共471页*影响、制约产业布局的因素(1)自然资源因素。(2)经济区位因素。(3)人口和人力资源因素。(4)经济发展因素。(5)其他的一系列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第234页/共471页产业布局指向第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第二,原料地指向。第三,燃料动力指向。第四,消费市场指向。第五,劳动力指向。第六,高科技指向。第七,交通枢纽指向。第八,特殊环境指向。第九,无定指向。第235页/共471页*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分工协作原则集中与分散原则非均衡协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第236页/共471页*产业布局政策的内容(1)制定和实施全国产业布局的战略规划;(2)划分经济地带和经济区,选择重点建设地区,妥善安排不同时期重点建设地区的转移和衔接;(3)确定各产业部门在全国的总体布局与轮廓方向;(4)确定国家级产业带的发展方向;(5)以国家直接投资方式,支持一定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6)通过某些差别性的政策措施,使重点产业布局区域的投资环境显示出—定的相对优势、引导更多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流入。第237页/共471页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效率目标公平目标第238页/共471页三、我国产业政策演变的历史回顾第239页/共471页(一)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的大致过程1、“一五”时期2、“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3、“文革”时期。4、改革开放以来第240页/共471页(二)从我国产业政策演变的
历史回顾中得出的基本结论结论之一:产业政策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结论之二: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运用既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又不能超越规律。第241页/共471页*四、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及政策思路第242页/共471页(一)一二三产业结构
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主要问题:产业结构水平低。第一产业基础脆弱;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243页/共471页产业结构合理与否
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第244页/共471页调整思路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245页/共471页(二)产业组织结构
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主要问题:行业垄断集中度低第246页/共471页调整思路打破行业垄断发展规模化企业第247页/共471页(三)地区结构存在
的问题及其调整主要问题:结构趋同;差距过大第248页/共471页调整思路
解决结构趋同问题的要害是制止重复建设:(1)建立统一竞争市场;(2)转换投资主体;(3)实行国有投资责任制第249页/共471页解决差距过大问题
的主要措施(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2)东部对口支援西部(3)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第250页/共471页*第五节
产业政策的作用第251页/共471页一、产业政策的功能1.资源配置结构的导向功能2.经济运行态势的协调功能3.经济运行机制的组合功能第252页/共471页二.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1.立足国情2.高质量的主体3.灵敏的客体4.权威性5.配套性政策第253页/共471页*三、产业政策操作的三个同时并举1.振兴政策与调整政策并举2.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并举3.规模政策与竞争政策并举第254页/共471页第七章财政政策
第八章货币政策第255页/共471页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和对宏观经济的作用第256页/共471页一、财政和财政政策在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第257页/共471页财税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政治范畴,事关治国安邦,强国富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政政策和财税体制改革涉及国家、企业、地区、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集中体现。
第258页/共471页图片
财政乃“庶政之母”
--亚当·
斯密第259页/共471页财政乃“庶政之母”
--亚当·
斯密第260页/共471页图片
财政部门要看到大事,要有战略观念。财政工作,一定要有财有政,切不可“有财无政”,要懂得数字之中有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
___邓小平第261页/共471页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也一再告诉我们,财税政策和财税体制改革对于政权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第262页/共471页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揭竿而起的主要原因就是苛捐杂税、税赋太重。第263页/共471页
独立战争、1794年武装暴动、南北战争、内战后不断的叛乱冲突——美国历史上的多次战争都因征税而起。第264页/共471页财税改革与康乾盛世
清初实行“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财税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万两,雍正二年时税粮收入只有470万担,实行“摊丁入亩”之后,到乾隆十八年,税粮增为840万担,为清朝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第265页/共471页成也税收,败也税收:撒切尔夫人执政回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面对十分恶劣的经济形势,通过大幅减税等措施,使80年代英国的经济得以再生、创造了新的繁荣,她因此连续三次赢得大选胜利。1990年4月1日,撒切尔政府决定开征社区税,由于税率太高,同时又没有过渡措施,骤然实施,遂激起广大纳税人的强烈不满,国会保守党籍议员纷纷倒戈,撒切尔夫人不得不宣布引退,黯然下台。第266页/共471页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要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这为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财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第267页/共471页二、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第268页/共471页(一)什么是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第269页/共471页财政的特点(1)政府为主体。(2)弥补市场失灵。(3)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区分标准:排他性,竞争性和外溢性。典型例子:公共产品:国防、灯塔、污染防治等,私人产品:食品、衣物、住房等。半公共产品,高等教育。(4)建立公共财政的设想。第270页/共471页收入分配不公垄断公共产品信息不完全市场机制运行市场失灵政府弥补第271页/共471页(二)财政活动的概貌第272页/共471页税、债、利、费、罚财政收入财政财政支出经济行政社会保障国防财政盈余:收大于支财政赤字:收小于支财政平衡:收等于支第273页/共471页(三)财政政策的含义和分类第274页/共471页*1、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有意识地调整财政收支规模、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采取相应的财税措施。它体现在财政活动的全过程,反映在财政收支的各个方面,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体现政府的意图的。第275页/共471页*2、财政政策的分类从收支活动来划分: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支出政策等;从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划分:赤字政策、盈余政策和平衡政策;从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不同,划分为扩张、紧缩、中性的财政政策;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否主动,划分为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第276页/共471页需要注意的问题:财政赤字与赤字财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赤字财政是事前以扩大支出为目标的,有意识地通过财政赤字来调节经济、实现经济目标的主动政策。目前流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财政赤字政策。第277页/共471页*(四)、财政政策的目标1、经济适度增长2、物价相对稳定3、资源合理配置4、收入公平分配“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
第278页/共471页(五)、财政政策工具(1)财政收入(税收)(2)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3)公债(4)财政预算第279页/共471页(六)、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一)财政政策工具通过影响收入分配来传导
(二)财政政策工具通过影响货币供应来传导
(三)财政政策通过影响价格来传导第280页/共471页三、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第281页/共471页储蓄财政收入金融财政信贷等财政支出工资利润地租企业生产总供给总需求=投资消费出口个人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投资第282页/共471页四、财政政策的特征(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二)集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于一体
(三)直接性与间接性相结合第283页/共471页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功能与财政政策乘数第284页/共471页一、财政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引导资源的流向。2、协调功能,协调地区、行业、部门、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3、控制功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控制。4、稳定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控制,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第285页/共471页二、财政政策乘数第286页/共471页(一)、乘数的概念乘数,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1年首先提出,凯恩斯在研究投资变动对总收入的倍增作用时加以利用,认为投资增加时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将是投资量的若干倍,而这个倍数就是乘数。财政政策乘数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第287页/共471页(二)、财政政策乘数的推导与经济含义推导:主要是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方程式来进行:从国民经济最终支出看:Y=C+I+G(1)
C=Ca+bYd(2)
Yd=Y-T(3)由(2)、(3)代入(1)有:Y=Ca+b(Y-T)+I+G=Ca+bY-bT+I+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Java+语言程序设计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工业学院《行为医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地测量与评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外国音乐史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物流流程再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生物信息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集成电路版图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外语教育研究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央戏剧学院《计算机网络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名著导读:《水浒传》主要人物梳理
- 小学科学学情分析报告总结
- 健康中国产业园规划方案
- (2024年)二年级上册音乐
- 2024届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读后续写脱险类续写讲义
- ISO13485内部审核检查表+内审记录
- 2024年《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网络培训题库
- 新华健康体检报告查询
- 公司SWOT分析表模板
- 小学预防流行性感冒应急预案
- 生物医药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第1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