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刑法学(1)》专历年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电大《刑法学(1)》专历年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电大《刑法学(1)》专历年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电大《刑法学(1)》专历年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电大《刑法学(1)》专历年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代号:2107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5年秋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B.主行为与次行为C.作为与不作为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5.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处罚。A.减轻或者免除B.免除或者减轻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处罚。A.从轻或者减轻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C.减轻D.从轻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对于()也不适用死刑。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A.三个月B.六个月C.一年D.二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____或者是____。10.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和--------------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11.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12.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____。13.-------------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与-----------15.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处罚;教唆-----------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16.拘役的期限,为----------以上_---------------以下。17.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____年后不再追诉。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犯罪20.犯罪中止21.结果加重犯22.没收财产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五、案例分析(16分)25.案情:胡某,男,58岁,××市××农场退休职工。胡某退休回家后种了3亩多地的芒果。2015年3月份,芒果开花结果时,胡某担心有人会偷摘果实,便私自在芒果园四周安装了电网,其子回家发现后及时拆除。临近芒果收获季节时,因有人数次潜入芒果园偷摘芒果,胡某极为愤怒,便重新安装了电网并通上了电。5月9日晚7时许,××农场职工子弟王某饭后出门散步,途经胡某的芒果地旁边时,不慎触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刚好路过该地的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附近群众闻声赶到现场,切断电源,并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试卷代号:2107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5年秋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一、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ABD2.D3.C4.A5.A6.B7.ABD8.C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对前段的限制(是)前段的例外10.国家工作人员军人11.外交特权豁免权12.已满16周岁13.间歇性14.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15.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满1816.-个月六个月17.裁定减刑18.15(年)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0.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21.结果加重犯:亦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22.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方法。246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4分)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分)(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2分)(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2分)24.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4分)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2分)(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2分)(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2分)五、案例分析(16分)25.评分要点:(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对其行为应当按照(间接)故意犯罪定罪处罚。(2分)(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4分)(3)胡某明知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但其却置他人安危于不顾而私自安装电网,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故意犯罪定罪处罚。(4分)(4)胡某私自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致人伤亡,而是对于他人伤亡与否采取了昕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4分)(5)胡某安装电网后并未采取任何防止他人触电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2分)\试卷代号:2107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5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2015年7月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处罚。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免除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处罚。A.从轻或者减轻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C.减轻D.从轻3206.对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无期徒刑B.死刑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D.驱逐出境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A.三个月B.六个月C.一年D.二年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之日起计算。A.犯罪B.犯罪行为停止C.犯罪结果发生D.犯罪行为终了二、填空题l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一和一的科学。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11.享有____一和一一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般客体、____和____一。13.精神病人在____或者一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14.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____,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____和一两个方面。16.拘役的期限,为____以上一以下。17.对于构成____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一____之日起计算。,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19.刑事责任能力20.犯罪的过失21.犯罪集团22.自首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五、案例分析(16分)25.案情:胡某,男,1996年5月出生。2013年2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2014年3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停车看看吧。”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但胡某仍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车行至县城南郊一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已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于车下。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试卷代号:2107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5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5年7月一、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AC2.D3.B4.A5.B6.AB7.C8.D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事责任刑罚10.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1.外交特权豁免权12.同类客体直接客体13.不能辨认不能控制14.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15.特殊预防一般预防16.一个月六个月17.累犯18.裁定减刑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0.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21.犯罪集团;又称特殊共犯或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22.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323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4分)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分)(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2分)(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2分)24.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4分)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1分)(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1分)(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3分)(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1分)五、案例分析(16分)25.(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2分)(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3分)(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4分)(4)胡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原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3分)(5)胡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分)(6)胡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不能适用死刑。(2分)324试卷代号:2107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秋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B.主行为与次行为C.作为与不作为一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3.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4.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处罚。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免除15.犯罪既遂是指()。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6.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A.高级人民法院判决B.高级人民法院核准C.最高人民法院判决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7.缓刑适用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A.管制B.拘役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8.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以后,可以假释。A.十年B.十三年C.十五年D.十八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或者是前段的例外。10.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或者具体--------------。11.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和-------------12.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和-------------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1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14.为了使国家、________、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15.为了犯罪,-------------、------------的,是犯罪预备。16.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一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7.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____年后,不再追诉。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犯罪的故意20.犯罪未遂21.连续犯22.假释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五、案例分析(16分)25.案情;韩某,男,50岁,某外国籍,该国驻中国某地领事馆职员(无外交豁免权)。韩某于2014年3月25日晚与被害人胡某(女,20岁,某公司文员)相识后,以请胡某喝酒为名,将胡某带至自己宿舍,并向胡某提出发生性关系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韩某将胡某按压在床上,扯下自己的领带将胡某的双手捆在床架上,又用毛巾塞住胡某的嘴,随后与胡某发生了性行为。期间,胡某由于不断反抗以致身体多处受伤(经鉴定属轻微伤)。凌晨2时许,胡某觉得韩某已经入睡便悄悄挣脱捆手的领带溜出韩某宿舍,不料却碰倒了门口的衣架。响声惊醒了韩某,韩某随即赶出来将胡某抓住并拖回房间。胡某大声喊叫,韩某便死死掐住胡某的脖子,直至胡某不再动弹为止。当韩某将胡某的尸体运出领事馆准备抛弃时被巡警发现抓获。请分析并说明理由:韩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我国法院是否有权管辖?如果我国法院有权管辖,应当如何处理(只答处理原则)?试卷代号:2107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秋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5年1月一、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ABCD2.C3.BCD4.B5.D6.D7.BC8.B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的限制10.人物11.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12.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13.已满16周岁14.公共利益财产15.准备工具制造条件16.犯罪情节17.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18.15(年)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20.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21.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22.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401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1)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2分)(2)犯罪分子在犯前罪和后罪时都是年满18周岁的人。此为构成累犯的主体条件。(2分)(3)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珊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2分)(4)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2分)(5)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罪质条件。这是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区别所在。(2分)24.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4分)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2分)(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2分)(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2分)五、案例分析(16分)25.评分要点:(1)韩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由我国法院管辖;对其所犯两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3分)(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本案中,韩某采取捆绑等暴力手段强奸胡某,后又为了掩盖罪行而将胡某杀害,出于两个故意实施两个行为,其行为显然已分别构成犯罪。(4分)(3)韩某的犯罪行为发生在中国境内,而且韩某虽是外国人,但其并不享有外交豁免权,此案中并无法律特别规定的例外情形,因此,根据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此案应由我国法院管辖。(6分)(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韩某所犯两罪应当先分别定罪量刑,然后依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3分)(视论述情况适当给分)-试卷代号:2107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2014年7月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论理解释D.文理解释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犯罪的时间、地点D.犯罪的方法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时,应当负刑事责任。A.盗窃罪B.抢劫罪C.放火罪D.贩卖毒品罪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A.时空性B.自动性C.有效性D.彻底性400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A.法规竞合B.吸收犯C.结合犯D.想象竞合犯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决定罚金数额。A.犯罪所得B.犯罪性质C.犯罪情节D.犯罪人经济状况8.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以后,可以假释。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二十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法就是规定____、刑事责任和一的法律。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____一。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____及其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12.按照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分为二种,即____和一。13.犯罪主体就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____或........一口14.违反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进行一或者一____的情形,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防卫不适时。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____和两个方面。16.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一以上____以下。17.缓刑只能适用于被判处____或者____的犯罪分子。18.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年。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刑事责任能力20.犯罪主观方面21.一般累犯22.时效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24.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五、案例分析(16分)25.案情:于某,男,27岁,聋哑人。2012年3月,于某到某饭店打工,女老板黄某(43岁)见其英俊魁梧,很是喜欢,不久就与其相好同居,并一直保持到2013年2月初。2月下旬,于某开始与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与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2月27日晚10时许,于某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双方发生激烈争执。黄某恼怒无比,跑到厨房拿来一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划伤了于某的胳膊。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一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仍然用身边找得到的所有物品打击于某。于某便又用椅子砸打了黄某数下,直至其不再动弹才住手。于某以为黄某已死,遂仓皇逃离现场。经鉴定,黄某所受为重伤。经查,2011年10月,于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请分析并说明理由: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其行为的性质是什么?对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试卷代号:2107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一、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A2.D3.A4.BCD5.ABD6.D7.C8.B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犯罪刑罚10.从旧兼从轻原则11.社会危害性程度12.单一(简单)客体复杂客体13.自然人单位14.事先防卫事后防卫15.特殊预防一般预防16.六个月十五年17.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18.5(年)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0.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这几种因素。21.-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22.时效,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刑事犯罪不得再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再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403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4分)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2分)(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2分)(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2分)24.-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3分)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1)自动投案。即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4分)(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3分)五、案例分析(16分)25.评分要点:(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应当撤销缓刑,实行数罪并罚。(2分)(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菜刀脱手、严重暴力侵害已被基本制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致其重伤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5分)(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管,以致造成黄某重伤,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3分)(4)于某属于聋哑人,依法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分)(5)于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又犯新罪,依法应当撤销缓刑,并对其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4分)试卷代号:210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强调C.对前段的限制D.是前段的例外2.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A.犯罪行为的多少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C.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D.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A.减轻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减轻或者免除处罚4.犯罪既遂是指()。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B.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5.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全部罪行处罚。A.他参与的B.他组织、领导的C.他指挥的D.集团所犯的6.对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B.无期徒刑C.死刑D.驱逐出境7.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A.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D.吸收原则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之日起计算。A.犯罪B.犯罪行为停止C.犯罪结果发生D.犯罪行为终了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按照解释的效力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司法解释和——O10.我国刑法典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有:____、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11.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原则中的合理因素。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和一。13.所谓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和____自己行为的能力。’14.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____一与一。15.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____造成____,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16.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或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17.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一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一。18.我国刑法中的量刑原则是:以____为根据,以一为准绳。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犯罪构成20.犯罪主体21.主犯22.刑罚执行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24.什么是犯罪中止?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有何特征?五、案例分析(16分)25.案情:胡某,男,63岁,退休职工。2012年12月,胡某在自家院子里种植了很多名贵花草,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为了防止他人偷窃,胡某在院墙上私自安装了电网,并在院墙上书写了“有电,危险!”的警告语,还在墙外插了两块写有同样内容的警告牌。2013年5月9日晚8时许,××农场职工王某和龙某扛着钢筋、电线等物经过胡某家时,王某不慎将钢筋触碰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胡某听到喊声,知道出事,马上切断电源,并同闻声赶到现场的附近群众一起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随后,胡某向所在地派出所报案并详细说明了全部情况。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罚原则)?

试卷代号:210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4年1月一、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ACD2.D3.C4.B5.D6.BC7.A8.D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立法解释学理解释10.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1.属地普遍12.作为不作为13.辨认控制14.直接故意间接故意15.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16.方法行为结果行为17.2年3年18.犯罪事实刑事法律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0.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21.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22.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4分)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2分)(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2分)(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2分)24.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4分)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成立的客观前提特征。(2分)(2)自动性。即行为人在主观上自动放弃了犯罪意图,在客观上自动停止了犯罪的继续实施和完成。这是犯罪中止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的未遂形态和预备形态的根本区别所在。(2分)(3)彻底性。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彻底打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在客观上彻底放弃了自认为本可继续进行的犯罪行为,而且也不打算以后再继续实施此项犯罪。(2分)五、案例分析(16分)25.评分要点:(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其行为应当按照(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定罪处罚。(2分)(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3分)(3)胡某预见到了私自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的后果,但其轻信以书写警告语、插警告牌等方式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过失犯罪定罪处罚。(4分)(4)胡某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或者放任致人伤亡,而是由于其预防措施不足以避免发生危害结果,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而非故意。(2分)(5)胡某预见到了可能产生的后果并采取了自认为有效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也不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2分)(6)胡某报案并详细说明情况的行为符合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属于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分)试卷代号:210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A.司法解释B.立法解释C.论理解释D.文理解释2.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3.某甲因交通肇事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的犯罪。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C.直接故意D.间接故意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时,应当负刑事责任。A.盗窃罪B.敲诈勒索罪C.放火罪D.抢劫罪424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A.时空性B.自动性C.有效性D.彻底性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7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A.想象竞合犯B.法规竞合C.结合犯D.吸收犯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决定罚金数额。A.犯罪所得B.犯罪性质C.犯罪情节D.犯罪人经济状况8.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以后,可以假释。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二十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____和____一的法律。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一及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12.按照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个数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二种,即:____和.,.__________,,,.__一O13.精神病人在或者一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14.为了使国家、.、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____一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和两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一I16.管制的期限为____以上以下。17.对于一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18.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____。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刑事责任能力20.直接故意21.犯罪集团22.一般累犯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五、案例分析(16分)25.案情:黄某,男,36岁,农民。孙某,男,16岁,中学生。2011年4月17日晚6时许,黄某驾驶一辆二轮摩托车载着孙某,从某镇驶往某市途中,不小心撞上在公路边同向行走的刘某,致使刘某颅骨粉碎性骨折昏迷。黄某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在与孙某商议后,两人将刘某抬上肇事摩托车,运至离案发现场约一公里以外,将刘某抛入1.5米深的一条沟内,并用于草覆盖在刘某身上进行伪装。第二天中午,刘某的尸体被村民发现。警方现场勘查证实,刘某在沟内曾从昏迷中苏醒过,其手上有明显的抓挖沟内物体的伤痕。经查,黄某2005年5月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2010年11月被假释。试分析并说明理由:黄某、孙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如何处罚(处理原则)?426试卷代号:210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3年7月一、选择题I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B2.B3.D4.CD5.ABD6.A7.C8.B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事责任刑罚10.从旧兼从轻原则11.社会危害性程度12.单一(简单)客体复杂客体13.不能辨认不能控制14.公共利益财产15.特殊预防一般预防16.三个月二年17.累犯18.5年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0.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22.-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427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4分)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2分)(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2分)(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2分)24.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丰}充的折衷原则。(4分)、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1分)(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1分)(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3分)(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1分)五、案例分析(16分)25.评分要点:(1)黄某与孙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2分)’(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所谓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3分)(3)黄某交通肇事致人受伤后本应将被害人送医抢救,但其为逃避法律追究,反而与孙某合谋,共同将被害人带离现场予以遗弃、隐藏,致使被害人因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其行为符合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因而构成共同犯罪。(5分)(4)孙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且属于从犯,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3分)(5)黄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并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3分)428试卷代号:210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2.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A.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B.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D.犯罪对象的多少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处罚。A.从轻B.减轻C.从轻或者减轻D.减轻或者免除4.犯罪既遂是指()。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5.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A.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减轻处罚C.免除处罚D.不予处罚6.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A.三年以上十年以下B.-年以上八年以下C.-年以上五年以下D.与主刑期相等7.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可以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A.没有故意犯罪B.确有悔改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二十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一、司法解释和——O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O11.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一、刑事违法性和____三个基本特征。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____和。13.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__和一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14.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________造成一,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15.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____以上以下。16.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一和一为补充的折衷原则。17.缓刑考验期限从-之日起计算。18.追诉期限通常应当从之日起计算。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犯罪构成20.犯罪预备21.刑罚22.减刑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24.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五、案例分析(16分)25.案情:于某,男,17岁。2009年9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2010年10月,于某到某烤鸭店打工,与老板黄某(女,40岁)相好后发生了两性关系,并一直保持到2011年2月初。2月中旬,于某开始与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与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3月14日晚8时许,于某在烤鸭店内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双方发生激烈争执。黄某恼怒无比,从厨房拿来一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砍伤了于某的胳膊。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一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仍然大骂于某,并说要杀死于某。于某便继续用椅子砸打黄某,直至其不再出声才住手。于某发现黄某已死,非常惊慌,遂仓皇逃离现场。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试卷代号:210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一、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AC2.B3.C4.D5.A6.C7.AD8.B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立法解释学理解释2012年7月10.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12.作为不作为13.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14.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15.六个月十五年16.吸收原则并科原则17.判决确定18.犯罪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0.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21.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22.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4分)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2分)(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2分)(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2分)24.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4分)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2分)(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2分)(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2分)五、案例分析(16分)25,评分要点:(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2分)(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侵害已停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以致其死亡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5分)(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管,以致造成黄某死亡的结果发生,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或者死亡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4分)(4)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2分)(5)于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前罪所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3分)。试卷代号:210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2012年1月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时,应当负刑事责任。A.盗窃罪B.敲诈勒索罪C.放火罪D.抢劫罪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处罚。A.减轻或者免除B.免除或者减轻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处罚。A.从轻或者减轻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c.减轻D.从轻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A.想象竞合犯B.法规竞合C结合犯D.吸收犯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对于()也不适用死刑。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A.三个月&六个月C.-年D.二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一和一---的法律。10.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和--------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11.享有—-----和---------一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________和一。13.精神病人在____或者____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____与____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____和一两个方面。16.拘役的期限,为---------以上-----------以下。17.对于---------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一之日起计算。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刑事责任能力20.犯罪中止21.犯罪集团22.没收财产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五、案例分析(16分)25.案情:胡某,男,58岁,××市××农场退休职工。胡某退休回家后种了3亩多地的芒果。2010年3月份,芒果开花结果时,胡某担心有人会偷摘果实,便私自在芒果园四周安装了电网,其子回家发现后及时拆除。临近芒果收获季节时,因有人数次潜入芒果园偷摘芒果,胡某极为愤怒,便重新安装了电网并通上了电。5月9日晚7时许,××农场职工子弟王某饭后出门散步,途经胡某的芒果地旁边时,不慎触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刚好路过该地的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附近群众闻声赶到现场,切断电源,并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试卷代号:210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2年1月一、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1.ABD2.D3.CD4.A5.B6.A7.ABD8.C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事责任刑罚10.国家工作人员军人11.外交特权豁免权12.同类客体直接客体13.不能辨认不能控制。’p14.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15.特殊预防一般预防16.一个月六个月17.累犯18.裁定减刑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0.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2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22.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4分)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分)(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2分)(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2分)24.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4分)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1分)(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1分)(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3分)(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1分)五、案例分析(16分l25.评分要点:(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对其行为应当按照(间接)故意犯罪定罪处罚。(2分)(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4分)(3)胡某明知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但其却置他人安危于不顾而私自安装电网,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故意犯罪定罪处罚。(4分)(4)胡某私自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致人伤亡,而是对于他人伤亡与否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4分)(5)胡某安装电网后并未采取任何防止他人触电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