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报告二四_第1页
文字报告二四_第2页
文字报告二四_第3页
文字报告二四_第4页
文字报告二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xx县xx广场、xx步行街改造工程钻孔抽水试验报告编制单位:xx省工程勘察院编制:校对:审核:总工程师:院长:勘察证书:报告提交单位:xx省工程勘察院报告提交时间:二○○八年十一月1概述1.1工程概况xx县xx广场、xx步行街改造工程工程在xx省xx县中心幼儿园沿xx一带。根据已完成勘探孔可知穿越处地层为第四系卵、砾石层为主,表部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粉土),下部为卵石、圆砾等组成,厚度超过40m。基坑开挖范围内均存在含水层,主要为表部粉性土及下部卵、砾石层孔隙潜水,水量丰富,开挖时必须进行隔水和降水处理,若处理不当,易引起流砂、基坑边坡失稳;因此降水和止水对基坑开挖非常重要,必须在勘察工作中十分重视。本工程属一级基坑工程,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4.8.5条规定“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治理(降水或隔渗)时,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根据上述要求,考虑xx的影响,本次勘察在Z12钻孔边上分别布置水文试验和水文观测孔,以求取水文地质参数。1.2试验目的与要求本次试验目的: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基土渗透系数和地下水的涌水量,为基坑开挖降水和基坑围护施工、设计提供依据。具体试验要求如下:(1)在Z12钻孔边上分别布置水文试验和水文观测,进行多孔抽水试验。(2)试验针对与施工有影响的工作井深部承压含水层进行,井管安装采用完整井,试验方法采用稳定流法。(3)试验精度满足《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单井涌水量、渗透系数。1.3执行标准与规范本次抽水试验执行以下标准与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L320-2005)2试验安装及经过2.1地质概况2.1.1地形地貌及地层简述拟建场地属xx河漫滩,为xx山间河谷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场地表部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粉土),下部为卵石、圆砾等组成,厚度超过40m。标高一般为4.8~6.3m(85国家高程,下同)左右,地形一般平坦,受人工建筑基础堆填的影响,场地有一定起伏。场地现被拆迁堆填土覆盖,据钻探资料:该地段表层为堆填土,之下为灰黄色粉质粘土夹粉土,之下至40m以浅以第四系洪冲积相的卵、砾石为主。2.1.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第四纪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沿线浅部人工填土及浅部的粉、砂性土层及下部卵、砾石层内,地下水分布连续,其富水性和透水性较好。孔隙潜水受大气降水竖向入渗补给及地表水体(xx)下渗补给为主,迳流缓慢,以蒸发方式排泄和向附近河塘侧向迳流排泄为主,潜水位受地形控制,随季节气候动态变化明显,与xx水位水力联系密切。2.2试验成孔及设备安装2.2.1抽水试验孔成孔根据勘探资料,场地位置3.30m以浅主要为粘性土(粉土),属透水性地层,下部卵砾石层属强透水层,是本次试验主要研究对象。抽水试验主要为基坑开挖降水和基坑围护施工、设计提供依据,设计试验深度为5m以浅。抽水孔高程为4.50m,距离xx11.50m,钻探采用XY—1型钻机、φ250mm合金肋骨钻头双套钻具全孔取芯成孔,终孔孔深6.0m。工程勘探孔结束后5m以下采用相同级配的卵砾石回填至5.5m成孔,试验段及上部采用滤水管支撑,考虑静止水位为1.25m,试验深度确定为1.25~5.0m。观测孔高程为4.70m,距离抽水孔距离为4.0m,观测孔钻探采用XY—1型钻机、φ89mm合金肋骨钻头双套钻具全孔取芯成孔,终孔孔深6.0m。工程勘探孔结束后5m以下采用相同级配的卵砾石回填至5.0m成孔,上部采用相应采用滤水管支撑。2.2.2试验设备安装本次抽水试验滤水管5m,滤水管采用圆孔缠丝式,外加包滤网,为增良好反滤效果,滤管外侧加包少量棕皮。抽水孔井管安装完毕后,采用抽水洗井法洗孔,并配合抽水及清水进行冲孔,直至水清砂净。观测孔滤水管采用缠丝包网,为增加滤管滤水效果,滤管外侧加包棕皮。施工结束后采用活塞强烈反复清洗,并配合水泵进行间歇式抽水、冲孔,直至水清砂净,待第二天观测静止水位后正式抽水。抽水设备采用潜水泵,水量观测采用水表法,水位观测采用万用表电测深法。本次试验孔位置地层详见附图(井管结构安装设计图)。2.2.3试验操作试验前对自然水位进行观测,一般以稳定12小时后观测,以1小时观测1次,连续三次所测水位相同,即为静止水位。抽水试验结束后需复测地下静止水位。正式抽水试验按有关规程要求进行,各孔井管结构安装设计详见附图。抽水试验计划按稳定流试验法,即抽水时稳定流量稳定降深的方法,水位观测分别对主孔和观测孔同时进行,前2小时间隔1、2、2、5、5、5、5、5、10、10、10分钟观测,以后每30分钟观测1次并记录。本次试验降深采用2个落程,潜水含水层主孔稳定时间不小于8小时。试验结束后即刻对主孔进行恢复水位观测,观测间隔为1、2、2、5、5、5、5、5、10、10、10、10、10、20、20、30分钟观测记录,以后每30分钟观测1次并记录,直至水位至静止水位。3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3.1静止水位观测试验前,均对抽水孔、观测孔进行了静止水位观测,共计5次,具体如下:表3-1抽水孔静止水位观测观测时间10月30日11月1日11月2日平均值(m)10:0011:0012:009:508:009:00观测结果(m))1.261.241.241.251.261.251.25表3-2观测孔静止水位观测观测时间10月30日11月1日11月2日平均值(m)10:0011:0012:009:508:009:00观测结果(m))1.461.451.441.451.451.451.453.2单井涌水量本次抽水试验按照稳定流非完整井方式进行,即试验在降深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出水量也基本稳定。共进行了两个降深的抽水试验,出水量采用水表法确定,在抽水动水位基本稳定状态下,通过对提桶提水量进行多次测量,确定基稳定流量。进行两个降深抽水,第一次降至3.75m,第二次降至5.00m,观测结果如下:第一次降深S1=2.50m,出水量Q1=135.7m3/d,第二次降深S2=3.75m,出水量Q2=190.0m3/d,3.3含水层渗透系数渗透系数计算公式采用:1、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L320-2005)附录B-2-13式:(注:潜水含水层观测线平行河岸边非完整井)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m/d)Q——出水量(m3/d)S1——观测孔水位降深(m)r1——观测孔与抽水孔距离(m),r1=4.0l——过滤管长度(m),l=3.75b——抽水孔距离河流距离(m),b=11.5通过以上公式计算结果详见下表。表3-3抽水试验渗透试验估算试段流量Q(M3/d)降深S(m)规范SL3200-20005(m/d))平均值(m/dd)抽水落程1146.22.5019.215.7落程2172.83.7512.23.4影响半径的确定影响半径(m)采用《水文地质手册》(78版)表8-1-80公式:式中:R——影响半径(m)Sw——水位降深(m)S1——观测孔水位降深(m)r1——观测孔与抽水孔距离(m),r1=4rw——抽水孔过滤器半径(m),rw=0.125H——潜水含水层厚度,假设H=50(m)计算结果见表3-4,表明抽水孔受xx强烈影响,水利联系密切。表3-4影响半径估算表试段涌水量Q(m3/d)降深S(m)含水层厚度H((m)水文地质手册(m)R平均值(m)抽水落程1146.22.505011.6511.56落程2172.83.755011.483.5水文地质参数评价钻孔抽水试验为现场水文地质试验,较室内土工试验所得渗透系数,更具有代表性,是土层原始结构造状态透水性的反映。但试验过程中受钻机成孔、试验设备安装、试验操作及计算公式选用等诸多因素影响。另外,抽水试验土层渗透系数的取得与地层的均匀程度、空间分布等有关,含水层厚度在空间分布呈层状,局部地段趋薄趋厚,相关的单井涌水量随之变化。因此,试验精度有一定的局限性渗透系数的使用同结合需结合隧道基坑开挖情况合理选择。由于本次抽水试验为多孔抽水,影响半径通过计算取得,由计算公式可知,抽水影响半径主要与土层透水性(渗透系数)和水位降深有关,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