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针灸治疗下元虚寒型儿童遗尿症,中医儿科论文_第1页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下元虚寒型儿童遗尿症,中医儿科论文_第2页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下元虚寒型儿童遗尿症,中医儿科论文_第3页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下元虚寒型儿童遗尿症,中医儿科论文_第4页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下元虚寒型儿童遗尿症,中医儿科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中药联合针灸治疗下元虚寒型儿童遗尿症,中医儿科论文小儿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日趋剧烈,儿童的精神负担日渐增加,小儿遗尿症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中医疗法对小儿遗尿症具有较好疗效和优势。为探寻愈加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采用针药结合疗法对下元虚寒型小儿遗尿症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30例患儿均为本院2008年2月-2020年8月儿科门诊患者,将其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中药治疗组112例,男58例,女54例;年龄5~14岁,华而不实5~7岁61例,>7~10岁37例,>10~14岁14例;有家族史者73例。针灸治疗组108例,男55例,女53例;年龄5~14岁,华而不实5~7岁58例,>7~10岁36例,>10~14岁14例;有家族史者71例。针药结合组110例,男56例,女54例;年龄5~14岁,华而不实5~7岁61例,>7~10岁36例,>10~14岁13例;有家族史者72例。3组患儿性别、年龄、家族史等比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病例选择标准1.2.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关于小儿遗尿症诊断标准。5岁以上小儿每周至少2次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排尿行为,且异常感觉和状态至少持续3个月;3~5岁的小儿若出现夜间无意识排尿行为,每周至少5次,异常感觉和状态持续至少3个月。1.2.2中医辨证标准根据(中医儿科学〕下元虚寒证辨证标准,以夜间遗尿为主,伴有尿量多、小便清长、腰酸、膝软、面色少华、神疲倦怠、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无力。1.2.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小儿遗尿症诊断标准;符合下元虚寒证辨证标准;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1.2.4排除标准近1个月内接受同类针灸或相关药物治疗者;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异常者;有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者。2治疗方式方法2.1中药治疗组予中药自拟方治疗。处方:益智仁6g,补骨脂6g,桑螵蛸10g,分心木10g,鹿角霜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金樱子10g,肉苁蓉10g,炙麻黄5g,白果6g。每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个疗程。2.2针灸治疗组予针灸治疗。方式方法:患儿首取仰卧位,取百会、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气海、关元、中极、水道(双),浅刺,留针10min;运用TDP(重庆新峰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型号CQ-27)照射关元,以穴位周围皮肤发红而不引起灼痛为度。次取俯卧位,针刺肾俞(双侧)、膀胱俞(双侧)、三焦俞(双侧)、命门,TDP照射命门,方式方法同上。隔日治疗1次,2个月为1个疗程。2.3针药结合组予中药和针灸治疗,方式方法同中药治疗组和针灸治疗组。2个月为1个疗程。3疗效观察3.1下元虚寒证相关异常感觉和状态及体征的量化评分标准当下关于遗尿异常感觉和状态及证候尚无统一的量化评分标准。笔者根据临床经历体验,并结合(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采用四等级法制订下元虚寒证遗尿异常感觉和状态(遗尿、频次、尿质量)及中医证候(面色、精神、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量化评分标准(见表1);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无力采用二分制法量化评分,无计0分,有计1分。3.2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经治疗后未再遗尿为治愈;遗尿次数减少,睡眠中能叫醒排尿为好转;遗尿无变化为未愈。3.3统计学方式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3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半月复诊1次,至治疗结束3组无脱落病例,治疗2个月后随访半年。结果见表2~表4。5讨论小儿遗尿症病变牵涉多个脏腑,华而不实尤以肾气、肾阳缺乏,膀胱虚寒多见。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曰: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诸病源候论遗尿候〕进一步指出: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据此,笔者以温补肾气肾阳为基本治法,采用自拟方进行治疗。方中益智仁涩精固气、温中缩小便;补骨脂温补肾阳、固精暖脾;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枸杞子既温补肾气肾阳,又涩精止遗,其药性平和,补涩兼施,补而不滞;分心木为经历体验用药,该药性味平和,具有固肾涩精作用,临证多用于遗尿、遗精等症,疗效显著;鹿角霜益肾助阳,补力虽弱,但不滋腻,且有收敛作用,尤适用于小儿。除此之外,遗尿虽为下焦之病,然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故治疗中要重视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可参加炙麻黄和白果。麻黄入肺和膀胱经,具有开宣肺气、通调水道之功,且对于伴有寐深沉睡不醒者,可加用炙麻黄以宣肺醒神;白果有收敛肺气之功,但有小毒,不可过量。据临床经历体验,白果用量与患儿年龄相当,即5岁患儿用5g,8岁患儿则用8g,但总量不超过10g。针灸治疗遗尿,(灵枢本输〕最早指出其治疗原则为遗溺则补之。肾与膀胱相表里,故取肾俞以补肾气;膀胱俞与中极为俞募相配,可振奋膀胱气机;关元乃小肠募穴,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刺之可调脾肾经气;百会有醒脑开窍之功;针刺气海可激发一身之宗气;王冰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神门,心脉也。对于嗜睡难醒之小儿遗尿,针心经之原穴,可交通心肾,约束膀胱。诸穴相配,加TDP照射,共达温补肾气、固摄下元之功。肺、脾、肾三气足,则膀胱约束有权,遗尿自止。总之,针灸可使阳气顺达、气行其所,进而固摄小便,改善遗尿异常感觉和状态。中药以温、补、涩、通纠正机体的阴阳失衡,疗效持久,改善证候优势较大。针药结合,非简单的成效叠加,乃取针灸速通经络,使中药的补益、固涩之气畅行无阻,提高中药的疗效;中药温通补涩,驱除寒邪,辅助疏通经络,提高针灸疗效。中药与针灸相辅相成,温、通、补、涩各得其法,故获得较好疗效。以下为以下为以下为以下为参考文献:[1]雒焕文.培元益气散治疗小儿遗尿症55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17(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