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我国的主要环境地学问题分析
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与北部毗邻的沙漠、岩溶石山区、南方贫瘠的红壤区以及西部高寒地区。
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显著的不协调现象。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生存条件。因此,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1.淡水资源危机正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开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新的一轮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同时迅速建立多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研究制图、预报网。全国统一环境水文地质监测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的科学依据。加强研究制定节水的法规,研究节水工艺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下陆地水资源演化规律及水资源演化过程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效应等,将水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
2.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城市人类活动与之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复杂的城市地质环境系统。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依赖性强,人类活动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或影响;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承受着人类活动的强烈改造,发生着重大变化,并反馈作用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都市区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使城市-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区域更加广大,矛盾更趋复杂。
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任务是:查明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为城市优化配置利用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提供依据;查明和预测各种导致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损害的自然与人为地质作用,为地质灾害的避让和防治以及地质环境损害的修复提供依据;从而,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依据,保证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所有的城市地质工作,都是紧密围绕城市的安全、经济和健康而进行的,最终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系统科学日趋成熟的今天,在城市用地地质环境的适宜性评价中,必须以系统科学为指导,从资源(城市土地资源)—环境(地质环境)—经济的综合角度出发,全面研究城市—地质环境—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反馈作用。
3.有害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环境问题
目前全国固体废弃物的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地约5万多公顷。固体废弃物的不当的堆存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有些地区的有害物质污染土壤浸入地下水中给城市人民的生存和健康造成很大的潜在危害。有害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最突出的环境问题,而这一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涉及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生物学与地球化学等专业领域。
核能对环境污染影响比其他化石燃料能源更小。但是其废料的处理却是一个重要问题。
4.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目前大量的工程技术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显著。由于人为的工程技术活动多集中于人口聚集、经济建设活跃的地区。因此,对这些地区带来的环境影响更为严重。例如,在山区或山前平原的斜坡地带,修建铁路、公路、水利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常常由于缺乏环境意识,人为的造成坡体稳定性破坏,形成崩塌、滑坡以及在暴雨季节导致泥石流等灾害。
我国山区面积占2/3,在山区铁路修建中,隧道工程占相当大的比例
矿山是人类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据统计,每开采一百万吨煤炭就造成地面塌陷面积约20公顷。
矿山开采过程中排出的尾矿、废碴的不合理堆弃也造成了环境污染。采矿的废弃物堆积区也是地质灾害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如四川冕宁沪沽铁矿不合理堆放弃土矿碴,1972年暴雨时造成矿山泥石流,淤埋了成昆铁路300米及喜—西公路250米。
5.经济技术活动产生的化学过程形成的环境灾害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类经济技术活动所产生的地球化学过程日益广泛并具有深远的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新的地球化学过程形成了成千上万种新的化合物和有毒物质,这些释放于环境中的物质数量,相当于陆地上火山活动及岩石风化过程释放到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十到一百倍。这些新的化合物和有毒物质进入地球物质循环后改变了环境中原有的化学元素迁移平衡,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存环境。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酸雨。
农业生产过程释放的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主要是农药和化肥。
化肥的施用主要是对土壤及水体的污染
工业的三废排放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
人类技术经济活动所产生并释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长效性”,贻害子孙后代,有些有害物质一旦进入环境,则很难处理或处理代价十分昂贵。6.地球化学循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之间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植物营养元素和生命必需元素在岩石-水-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的分布、迁移、转化、积累的规律和特点,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
7.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
地质灾害是指可以对人类生命财产及生存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泛、发生频繁,是世界上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有关学者对我国一般年份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的损失估计为510~640亿元。
今后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将不断增强。因此,地质灾害的勘查、研究以及防治工作,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及环境保护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二当前世界环境地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向着眼于地球是个复杂系统,是个多层次结构,以及通过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来研究全球性环境变化。
不仅是研究现代的,而且研究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同时对今后21世纪内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全球性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全球性气候(包括古气候)、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等等,并且对这些全球性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后果进行预测。
2.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灾变预报的可能性。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序的,是一个非线性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问题3.从不同时空尺度来研究地球环境变化
地球系统中的大气、水文、陆地部分都是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演化和变化的,从空间尺度上来看:大尺度的环境研究有全球性变化、各层圈间的相互作用,如海洋—大气之间,海洋—陆地之间,大气与陆地之间,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方面的研究重点是研究层圈间的界面上的物质传输,能量转换的化学的和物理的通量和过程。
中尺度的环境地质研究,是地区性或地带性问题。如生态脆弱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带、海岸带、大河流域、盆地、三角洲等和不同气候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等。地区尺度的研究内容如:气候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耦合,对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全球变化对地区农业与粮食保障的影响等等。总之,以研究地区性特点的环境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主要方向。
小尺度空间的环境研究,多为环境问题比较集中的地点,如城市、工矿区、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以及有不同的突出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区。这些地方的环境问题多以人为因素为主。研究环境变化中的动力的、化学的过程,人类的工程技术活动影响程度,以及防治措施。
4.环境变化的时间效应成为环境地质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
由于空间尺度不同和发生过程和机理的复杂性,环境变化的时间效应不同,有时是周期性的,有的可能是突发性的,有的可能具较长时间的滞后性。周期性环境变化有时是长周期性的,有的是短周期。短周期环境变化的研究更有实用意义。因此,在了解和掌握环境变化的过程和预测其变化趋势上,其时间效应是十分重要的。
5.现代新技术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发展速度很快
因为现代环境科学研究的问题,多是当代各有关学科的前缘科学问题;特别是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科学,许多问题都在探索前进。因此,在环境地学研究中,从宏观到微观应用了大量现代新技术和方法,例如,卫星通讯技术和高速信息传输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高精度的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高分辨率的年代学测年技术,以及最近的环境磁学的形成和发展等等都标志着环境地质学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的这一特点。6.正在深入探索环境地质学的科学基础:水—岩相互作用
水-岩相互作用这一术语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1974年,国际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协会成立水-岩相互作用工作组,在捷克召开了第一届国际WRI学术会议。此后,每三年开一届,水-岩相互作用研究发展至今,实际的研究内容已成为水-岩(土)-气-生-人类相互作用了。
过去的研究确认:水-岩相互作用研究是成岩、成矿(包括金属、油气和热水)作用研究的基础,即资源地质学的科学基础。近三十年的研究证实,水-岩相互作用理论也是环境地质学的科学基础。水-岩相互作用是近地表环境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环境要素——水、土、气、生,是不同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上的、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岩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地球系统科学的框架下,以水-岩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现代先进的同位素示踪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空间信息分析技术等,深入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与不同条件下的水-岩相互作用,重塑地表生物带环境演化过程,揭示环境演化规律、分析环境变异(突变)机制,必能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改善、最终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三地质环境主要是指固体地球表层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人类所提供的环境。地质环境是具有一定空间的客观实体,其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曾;其下限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关的地壳是不是指地幔。
地质环境的容量
地质环境容量指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的最大潜能。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地球屋里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的,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有一下几个方面的条件评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大型稳定性、岩石性质、地质灾害情况等。
(2)原生地球化学也背景地球上人类都处在一定的地球化学场作用下。一定数量的钙、镁、钾、钠、碳、氮、氧、磷等元素及某些微量元素,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过低,或存在对人体和其他元素,均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3)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很差,工程经济活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是环境状况恶化。例如,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秋后代的华北平原,农田水利活动不当,很容易使土壤盐渍化加剧。
(4)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现在,地球上几乎部存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天然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少,热敏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考虑认为因素对地质环境的干扰。其中,最主要的使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工程-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所作出的某种响应。当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地质环境的承受极限后,必然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人类活动作出反应。其实质就是地质环境在人类作用下,对物质和变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调整,当人类作用力不大时,通过地质环境内部的调节能力,对外界的冲击进行补偿和缓冲,就可以完成这种调节过程,维持地质环境系统的稳定性,表现为不易觉察。“隐蔽的”形式;当人类作用力增大,超过地质环境内部的调节能力时,地质环境只有通过剧烈的变动才能,才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关系,反馈就以“显露的”形式表现出来。
什么是人类-地球复合系统?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
Q:人-地复合系统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或环境危机是相对于环境的中心主体而言,指环境(自然、社会)条件和过程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利于地球生物进化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
(一)从生物进化看环境危机
1.第一生物进化和环境危机
第一生物进化:
有机物化学能+营养物质最原始生物
第一环境危机:有机物减少
第二生物进化与环境危机
第二生物进化:
有机物CO2+H2O化学能+有机物
好氧性自养生物
第二环境危机:
厌氧性自养生物氧
3.第三生物进化与环境危机
第三生物进化:
好氧性自养生物好氧性异氧生物多细胞植物和动物陆地生物哺乳类灵长类人类
第三环境危机:
人类破坏环境
(二)人类发展历史中的环境问题
1、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
(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
(3)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五大环境问题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
人口剧增第三章1.名词解释:土地退化、土壤侵蚀模数、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地次生盐渍化
2.简述荒漠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3.简述土地盐渍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土地退化是由人类活动诱发或加速的一种自然过程,主要因素是草原垦荒种地、超载放牧、乱伐森林、陡坡开荒、围湖造田、粗放灌溉、土地重用轻养等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活动,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出现土地环境问题。
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原先局部的、次要的土地退化现象已转化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水和风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冲刷或吹失的现象。水造成的侵蚀称为“水蚀”;风造成的侵蚀称为“风蚀”。
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是水和风。水蚀主要与气候、地形、土壤和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如山区、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雨水多的地区等。风蚀主要发生在雨水少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地表物质发生剥蚀、迁移或沉积的过程。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区别:土壤侵蚀是从土地表层侵蚀率的角度描述土地退化的,而水土流失则是从土地表层土壤流失总量角度来描述土地退化的。水土流失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地表植被破坏与不合理的大规模开发活动。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条件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植被覆盖度、水文、降水、土壤结构等。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度低、降水多且强度大的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结构决定了土壤的吸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结构松散、渗水性差、抗冲力小的土壤极易被迅速形成的地表径流所分散和冲走。
人为因素—催化剂: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加速陆地开垦、毁林毁草开荒以及乱砍滥伐和矿山等工程建设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动力源;耕地的不合理利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中国水土流失的特点1.分布广、面积大
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
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相互交错。
3.土壤流失严重
4.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
我国水土流失量主要来自坡耕地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并由此导致水土资源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
5.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破坏原始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
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
2.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
3.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
4.污染水体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1.减缓风和水流的运动速度风速或径流速度降低,它所携带的物质亦减少。
在田野建设防风林带或种植防风篱笆,可降低风速减少风蚀。如:防风林带为网格状,通过第一条林带风速降为原来风速的62%;第二条,58%;第三条,48%。
减弱水流最好的办法是改变坡地地形,筑成梯田。
2.植树种草,增加土壤覆盖
3.改变耕作方式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和亚湿润干旱(drysubhumid)地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包括水蚀、风蚀、次生盐渍化和沙化等多种土地退化的过程(即沙漠化、石漠化、盐漠化、寒漠化、砾漠化等过程)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沙质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质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以及在沙漠地区发生的沙漠环境向外围前进扩展的过程。简言之,沙漠化就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阶段。
气候变化是造成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都分布在降雨少、气候干燥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2、人为因素(p31)
人类经济活动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因草原过度农垦造成的沙漠化面积占25.4%,过度放牧造成的占28.3%,过度樵柴造成的占31.8%,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破坏植被造成的占9%,因自然风力作用造成的只占5.5%。
人口的增加,大大加重了对土地环境的压力,导致土地质量退化和沙化。经济落后也是造成土地破坏的重要因素,为了生存,贫穷的人们不得不对自然资源进行盲目开发,对土地进行超负荷利用,导致生态平衡玻坏,形成恶性循环。
总结:
(1)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2)植被资源不合理利用
(3)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4)不合理耕作及粗放管理
(5)人类活动
荒漠化的危害1.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
2.土地质量降低,生物产量减少;
3.阻断交通,毁坏建筑设施;
4.污染环境(沙尘暴)沙质荒漠化的防治途径:在于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强人工草场生态系统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采取农业、林草、水利和工程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土壤盐渍化系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越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
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中逐渐富集的结果。
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过程,称为次生盐渍化,其形成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盐土、碱土和脱碱土统称为盐渍土。形成原因
1、气候方面的原因;
2、地形方面的原因;
3、水文地质方面的原因;
4、海洋;
5、不合理的灌溉活动土壤盐渍化的形成
中国西北地区:
①含盐分的地表水以地面蒸发消耗为主;
②盐分被水带入湖泊和洼地,渗入地下,随毛细作用上升地表;
沿海地带:海水入侵或海岸的退移
平原地区:河床淤积抬高或修建水库,使沿岸地下水位升高
影响因素:干旱气候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外界因子;
地形地貌也影响盐渍化程度。
人为因素:灌溉用水管理不善
土壤盐渍化的危害①恶化生态环境;
②影响农牧业生产;
③毁坏道路路基;
④腐蚀建筑材料,破坏工程设施土壤盐渍化改良措施(p35)1、水利改良
采取水利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途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渠道防渗、防漏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地下水抬升;
2、生物改良
3、化学改良
改良盐碱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空气、水分状况,增强有益微生物活动,提高肥力。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就是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的危害
(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2)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
(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的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土壤净化
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土壤污染源的控制
首先要弄清楚污染源;
然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切断污染源,这是防止土壤遭受污染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1、土壤农药污染的治理(1)生物修复(2)化学添加剂和农艺措施
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
(1)施放改良剂
(2)排土和水洗法
(3)电化法、热解吸法
(4)生物修复
第五章1矿产资源的概念及特征2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3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4矿山地址环境的治理的基本原则5外排土露天采空区的修复与利用方式矿产资源是指所有理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可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
广义的矿产资源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元素、化合物、矿物和岩石相对富集,人类开采后能得到有用商品的物质形态和数量。
狭义的矿产资源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物质在地壳中富集成具有开采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形态和数量。矿产资源的特征1.不均匀性
矿产资源在地区分加上表现为明显的不均匀性。
2.有限性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蕴藏量也是有限的。
3.相对性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决定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4.生态性
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破坏原有的地质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严重的可诱发不良现象而成为灾害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泉水枯竭、河水改道、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滑坡;矿山剥离堆土及矿渣堆积占用土地;淤塞河道、导致水患和矿山泥石流;矿山“三废”(矿渣及尾矿、矿水及尾水、选冶废气及可燃性矿渣自燃)造成的土壤、水体及大气污染;破坏地貌景观.形成矿山荒漠化,加速水土流失等。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露采可使矿区土地破坏得面目全非,原有的生态环境再也不能恢复。植被和土壤表层被剥离,废石堆随处可见。如果地下水位较高,矿坑可能被淹没。
露天采矿,除采场破坏大量土地外,与之配套的排土场、尾矿库和厂房、住宅等附属设施的占地面积往往是采场的几倍,这不仅造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引起严重的与工农业争地的矛盾。
矿山挖出大量的矿渣及尾矿,它们的堆放也占用大量土地。
(二)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露天矿边坡的破坏主要有两大类:具有明显滑动面的边坡失稳破坏和蠕变——坍塌变形破坏、前者包括平面滑动模式、楔形体滑动模式和曲向滑动模式,后者有倾倒破坏模式、溃屈破坏模式。此外,还有上述不同模式之间的相互组合形成的复合式破坏模式,边坡土体中软弱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及其组合关系是控制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地质因素。
(三)水土流失
废石堆、尾矿坝如果设置不当或管理不严,会造成严重的滑坡、泥石流事故,导致更大范围的土地破坏以及生命财产的损失。特别是一些小型采矿场,多在河床、公路、铁路两侧采石开矿,乱采乱挖.乱堆乱放,经常把矸石甚至矿石堆放在河床、河口、公(铁)路边等处,一遇暴雨就造成水上流失,产生滑坡、泥石流,将尾矿、矸石等冲入江河湖泊,造成水库河塘淤塞,洪水排泄不通,甚至冲毁公路、铁路,交通中断,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三、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下采掘开挖引起地面开裂与沉陷;矿坑疏干排水造成地面塌陷、泉水枯竭、河水断流及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深井排水或注水诱发地震等。
(一)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采用井下开采的矿山,出于采空区上覆岩土体冒落而在地表发生大面积变形破坏,并伴随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漏失的现象和过程,称为矿区地面变形。
如果地面变形呈现面状分布,则为地面塌陷;如为线状分布,则为地裂缝。矿区地面塌陷造成大量农田损毁,地表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
(二)破坏水文地质环境井巷开掘,使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发生变化;矿床疏干排水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径流和排泄条件,同时导致地下水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区域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矿区水文地质环境的恶化矿床开采必然会改变岩体的原始应力场,由此引起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范围.
1.矿井突水
2.海水入侵
3.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三)矿区山体开裂破坏其破坏机制是,原有裂隙规模扩大并由闭合发展为张开状态,或产生新的裂隙,继而产生倾倒变形、膨胀,局部出现滑移,最后出现坍塌。
(四)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采矿诱发地震是指开采地下固体、液体矿产过程中出现的地震。据其成因不同,矿震可分为诱发构造型矿震、诱发塌陷型矿震及掌子面岩爆、煤爆诱发矿震等三类。
1.诱发构造型矿震
2.诱发塌陷型地震
3.岩爆
四、工矿废物对地质环境的污染
1.选矿废水污染
2.煤矸石污染五、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阶段
(二)采矿方法
(三)矿物特性
(四)其他因素
第三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总原则:以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和改善矿区地质环境质量。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阶段划分:必须做好从勘查、设计、开采(施工)到闭坑四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矿产勘探与设计阶段:开展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预测矿床开采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合理规划工业场地、交通运输线路、生活区以及矿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场地,优选采矿方式和选冶工艺措施,防止或减少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
矿山建设开采阶段:应严格规范矿业生产活动,防止、减少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冶理已产生的环境问题。根据环境地质条件,控制已有环境地质问题的发展,使矿区恢复成环境质量良好的地区。
矿山闭坑阶段:需要做好以“造地复田”为主的综合治理,恢复耕种或种草绿化、营造树木、人工造湖,使矿区地质环境向良性转化。
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立法原则
2.生态风险评价原则
3.最少量化原则
4.资源化原则
5.无害化原则
6.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原则
1.外排土露天采空区的恢复和利用
(1)如果矿坑与地表或地下水体相通,永久地被水淹没,且面积又足够大,则可将其辟为水库、鱼塘、人工湖泊或水上娱乐场所。
(2)对于间歇性被水掩没的矿坑,既可用来储水,灌溉农业、调节小气候,也可回填复垦为农业用地。
(3)对无水采空区,其底板往往是平坦的,只要通过研究实验,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采空区植物生长的条件后,可以再种植。
(4)若矿坑处于潜水面以下,给水充足,或者排水差而被淹没,则最宜用作水库,灌溉农田,“水库”周围植树造林,构成幽静的风景点。干燥的深露天矿坑则可改建成打靶场、爬岩训练场,或作其他用途。
矿山“三废“的综合利用逐步实行尾矿、矸石及矿坑排水资源化,努力提高选矿厂用水的复用率对矿山矸石应作为巷道、露天采场的允填物利用,或用来制作建筑材料(如制砖、烧水泥等),以尽量减少地面堆放,避免污染环境。
第六章大气成分、大气分层、大气边界层大气污染源、污染物、类型、危害大气污染控制(四个对策全球大气环境问题减缓全球变暖的对策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CO2的排放;、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CO2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
大气中排放;
适应对策:在已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
对策以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CFC11、CFC12、四氯化碳、一氧化碳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
(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臭氧层破坏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破坏DNA,皮肤病,白内障等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产量和质量下降,间接影响
3、对材料的影响:加速老化
、4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生产力,影响幼体
主要是控制CFCS的使用(三)酸沉降污染
它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
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
迁移到地表。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人为和
天然排放的SOX(SO2和SO3)和NOX(NO和NO2),
其天然源一般是全球分布的,而人为排放的
SOX和NOX则具有地区性分布的特点。大气边界层:
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公里
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由于贴近地面,空气
运动受到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第七章掌握:
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2.南水北调工程产生那些环境地质问题?
了解
1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农业化学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包括哪些?
3城市废弃物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包括哪些?
4城市废弃物的处置方法是什么?
5放射性废物的种类和特性有哪些?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的改变、影响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水库岸坡失稳、水库淤积、水库渗漏与浸没、水库诱发地震、大坝下游引水灌溉区土壤盐渍化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地质问题(6个方面)(一)地形地貌的改变
大坝上游:水库蓄水后,在大坝的上游回水范围内和大坝下游地区,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
大坝下游:水库下游河段原来被洪水淹没的滩地、沙洲,暴露在河面上,被开垦为土地。河水流量和泥沙含量减少,入海泥沙量减少使河口附近由淤积环境变为侵蚀环境,海岸线不断后退。
大坝:修建水库大坝,需要大量的土石方。无论是开挖坝基、取料场取料,还是堆放废土,都会改变库区一定范围内的地形地貌。
二)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
1.库区水动力场的改变
库区水位抬升,导致地下水水位提高,地下水水力坡度减缓,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发生改变,地下水水位接近或超出地面时,产生浸没、湿陷、沼泽化等环境地质问题。
2.库区水化学场的改变
水库将河水拦蓄在库内,使原河水在洪、枯水季节的化学成分差别缩小或消失,起到混合均化作用,溶解氧、硫化氢、二氧化碳含量均发生变化。
影响库水化学性质的因素有:
补给水源的化学成分;
土壤中的元素含量;
集水区的化学特征;
水库库容大小、水温度、蒸发、水生物作用3.库区水温度场的改变
大型深水水库,冬暖夏凉。夏季的库水温度出现分层现象,表层水温高,深部水温低。
丹江口水库在8月份前表层水温平均为29.6℃,底层水温平均为14.9℃,水深15~25m处存在一跃温层;水库下泄与下游天然河水的温差,要经过相当长的流程才会消失。
4.库外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
水库蓄水后,下游河段的河水位及流量发生改变,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关系发生变化,原来的地下水补给河水可能变为库水补给地下水。如干旱地区的河西走廊,修建水库,减少了下游地下水补给量,导致泉水枯竭。
(三)水库边岸再造
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文条件急剧变化,在库岸斜坡与库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因库岸失稳塌落和岸边淤积而引起的岸坡形态的改变称为水库边岸再造。水库边岸再造主要有岸坡坍蚀和岸坡崩滑破坏两类。
影响库岸再造宽度和发展速度的因素:
内在因素:库岸地貌形态、斜坡岩土体的性质、岸坡结构、地下水类型、库岸植被覆盖程度和岸边人工建筑物的分布。
外在因素:库水动态、风浪特性、大气降水和库面浮冰。
(四)水库淤积
在河水含泥沙量大的河流上建库,河水进入水库后流速骤减,水流搬运能力下降,所挟泥沙在库尾或支流的入库口堆积,形成水库淤积。
危害:影响水库的正常使用,缩短水库使用寿命,给上下游防洪、灌溉、航运、排涝治碱、工程安全和生态平衡带来影响。
影响水库淤积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入库河水的泥沙含量和库岸地带的崩、滑、流发育状况以及水库水位调度特性等。
五)水库诱发地震
人类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地下核爆炸、采矿、深井注水、抽采地下流体、水库蓄水等均可诱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一般是指与水库蓄水相伴的地震活动性的增强。1.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
a.地震震级比正常地震低
b.震源深度浅
c.地震烈度高
d.地震频率与蓄水位有关
e.地震震型以前震-主震-余震型为主。2.水库诱发地震的机制
水库蓄水后对库底岩体可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水库水体的荷载效应、物理化学效应和空隙水压力效应。
但是水库诱发地震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是水库蓄水和某种地质作用共同引发的。
水库诱发地震
其中内因包括:地层、岩性及地形地貌;构造及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地热等。
外因包括:产生附加应力;产生孔隙压;软化、泥化和润滑作用;溶蚀和动水压力作用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西线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区域稳定性与活动性构造问题、高地应力与围岩稳定问题、高压水头问题、碎屑流问题、外水压力与衬砌问题、洞室涌水问题、高地温问题、有害气体问题、冰冻问题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总干渠从陶岔渠首闸至北京团城湖全长1,267km,其中黄河以南477km,穿黄工程段10km,黄河以北780km。
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全长154km。
黄河与中线工程连接渠段,从黄河西霞院水库至中线北平皋,全长约40km,可在汉江和海河平原同时发生特殊枯水年时用黄河水接济中线水源不足,提高向北京以及黄河以北受水区城市供水的保证程度。
中线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高地震烈度区的砂土液化问题;
膨胀土和湿陷性黄土状土的渠坡及建筑物地基稳定问题;
通过煤矿区的压煤问题和采空区的渠道稳定问题;
渠道渗漏及其引起的浸没和盐碱化问题
穿黄工程隧洞方案的围岩稳定问题等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
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经扩挖现有河道进入南运河,自流到天津,输水主干线全长1,156km,其中黄河以南646km,穿黄段17km,黄河以北493km;
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全长701km。
主要供水范围是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受水面积18万km2。
主要供水目标,是解决包括津浦铁路沿线和胶东地区的城市缺水以及苏北地区的农业缺水,补充鲁西南、鲁北和河北东南部的部分农业用水。
东线工程除调水北送任务外,还兼有防洪、除涝、航运等综合效益,亦有利于我国重要历史遗产京杭大运河的保护。
东线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包括:
高地震烈度区的渠道边坡;
建筑物稳定和地基液化问题;
渠道两侧地下水位升高引起的浸没和土壤盐碱化问题;
砂性土渠段的渗透稳定问题;
软土段渠坡稳定问题及穿黄隧洞围岩稳定;
突水流砂等问题。
第八章风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大约2%转化为风能。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风能缺点:
(1)能流密度低。
风能来源于空气的流动,而空气的密度很小的,因此风力的能量密度也很小。风速为3m/s时,能流密度为0.02kW/m2。
(2)不稳定。
由于气流瞬息万变,因此风的脉动、日变化、季变化以至年际的变化都十分明显,波动很大,极不稳定。
(3)地区差异大。
由于地形的影响,风力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一个邻近的区域,有利地形下的风力,往往是不利地形下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风能优点:
(1)蕴量巨大;
(2)可以再生;
(3)分布广泛;
(4)没有污染第九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
地震灾害
火山灾害
滑坡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崩塌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泥石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地面沉降及其防治
岩土工程灾害
地球、地质体、地质环境在发展演化过
程中,由于各种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发生变化,其产生的后果给人类和社会造成灾害就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成因
1地壳活动2火山、地震3人为活动4不适当的岩土工程5两者共同作用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地质灾害的必然性、随机性和周期性
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多元性和复发性
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1斜坡地质灾害
主要形式: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1导致斜坡灾害的原因
人类活动区域增大,大量在山地、丘陵开发,增大斜坡变形规模,诱发斜坡灾
害。
筑路、修建水库、采矿等大规模工程活
动是触发和加速斜坡产生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1斜坡灾害的影响因素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与新构造活动
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特性
地下水
暴雨和连续降雨
人类活动
斜坡灾害的影响因素地形地貌
边坡的高度、坡度
山体稳定性,长江、黄河上游山体稳定性差
中国西南,西北地区中高山区和大江大河两侧沟谷纵坡降较大,易发生泥石流
1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坡
1滑坡的构成
滑坡体
滑坡壁
滑动面
滑坡床
滑坡舌
滑坡裂缝
1滑坡的形成条件内在因素
岩土类型
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易发生变化的岩土
地质构造
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层发育
地形地貌
斜坡、前缘
水文地质条件
软化岩石、产生动水压力、软化滑动面
外在因素
自然原因
地震、降雨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人为原因
开挖坡脚
蓄水排水
堆填加载
破坏植被
1滑坡的防治措施
选址尽量避开易滑坡的区域
在难以避免的情况下
直接整治滑坡,避免滑坡发生
采取工程技术措施,避免滑坡是造成严重危
1.滑坡整治原则
以防为主,尽量避开
尽量避开滑坡,尽量减少诱发滑坡的不利因素
区别情况,综合整治
深入研究滑坡发生的原因和周边条件
彻底根治,以绝后患
避免重复出现,长远规划,连续整治
1.滑坡整治的途径终止或减轻诱发滑坡的外部条件
截流排水,卸荷减载,坡面防护
改善边坡内部力学特性和物质结构
土质改善,注水泥浆
设置抗滑工程直接阻止滑坡的发展
抗滑桩,挡土墙,预应力锚固
1,具体工程防治措施A截流排水
滑坡体外的水避免进入滑坡体,滑坡体内的
水要尽量排出
外围截水沟
内部排水沟
破面夯实防渗
排水孔和盲沟
B削坡减荷
降低滑坡体的下滑力
减小滑坡体坡度
削去滑坡体后缘的土体
增加滑坡体前缘的重量C边坡防护
岩石边坡防护
抹面、喷浆、喷混凝土、片石护墙、锚杆喷
浆护坡、挂网喷浆护坡
避免边坡滑落和冲刷
D江河湖海和水库边坡
边坡经常受到冲刷,以及水位变化的影响,非常容易发生滑坡
凹岸必防
当冲必防
软岸必防
凡有局部冲刷的地方
E抗滑工程
支撑滑坡体,阻止滑坡体在重力下发生滑动
档土墙
抗滑桩
锚杆
支撑
F土质改良
增加土体强度,防止土体破坏
添加材料改变岩土成分
其他改变方法
直接拌合(沥青,水泥,石灰等)
灌浆法
G防御避绕
避开滑坡,施工防护结构
明硐和御塌棚
内移做隧和外移做桥
OK挡,排,削,护,绕
2,崩塌灾害
岩块、土体顺坡猛烈下落,并堆积于坡底
下降速度快,发生突然
崩塌体脱离母岩运动
崩塌体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具有崩塌前兆的不稳定岩土体称为危岩体
类型:土崩:
土体中的
岩崩:
岩石中的
山崩:
涉及到山体
岸崩:
河流、湖泊、海洋岸边
还有1倾倒崩塌
2滑移崩塌
3膨胀崩塌
4拉裂崩塌
5错断崩塌
一崩塌的形成条件
A内部条件
岩石类型
坚硬的岩石会形成较大规模的崩塌
松散岩石会形成小型坠落和剥落
地质构造
断层、节理、界面导致崩塌易于发生
地形地貌
大角度边坡,孤立山嘴或凹B外部条件
环境因素
地震
降雨降雪,冻融
地表水冲刷,浸泡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1开掘矿产2切割边坡3水库蓄水4堆砌矿渣5剧烈振动二容易发生崩塌的情况
降雨过后
强烈地震之中
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者滞后一段时间
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
强烈的机械振动或者大爆破之三崩塌和滑坡的区别斜坡坡度
崩塌坡度常大于500
运动本质
崩塌:倾倒、坠落,滑坡:切向位移
崩塌后崩塌体破碎凌乱,滑坡体整体好
崩塌脱离母体,滑坡很少脱离母体
四,崩塌的防治
遮挡
拦截
支挡
护坡、护墙
镶补沟缝
削坡
排水
五,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为山区特有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包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
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A基本特征
泥石流具有土体的结构性,即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
泥石流具有水体的流动性,即泥石流和沟床面之间没有截然的破裂面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地沟谷中,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B灾害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居民点,淹
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网的灾难对铁路、公路和航道的危害
全国铁路运营历程共5万余公里,其中3万余公里位于山区。
铁路沿线有泥石流1386条,威胁着3000多公里铁路线的安全
成昆、宝成、陇海、兰青、大秦等线都是泥石流灾害较集中的地区对铁路、公路和航道的危害
直接影响:流入河道,阻塞航道或者形成险滩
间接影响:增加河流含沙量,加速航道淤积
金沙江沿线有500多条泥石流,形成大小不等的急流险滩而且常常会填江断流对农田、矿山危害
泥石流对农田的危害主要有冲刷危害和淤埋危害
扩大沟固、掩埋耕地、水土流失
摧毁矿山,淤埋坑道形成的条件陡峭的,便于集水、堆积物的地形地貌。
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源
人为因素:破坏植被
毁林
开荒和陡坡耕作
过渡放牧
水库溃决
不合理的铁路、公路、水渠工程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6滑坡和崩塌的关系
崩塌和滑坡往往一同发生
崩塌可以转化为滑坡
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诱发、相互转化
7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关系
地形体貌特性相似、泥石流还需要水源
崩塌滑坡物质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
泥石流和崩塌、滑坡有着很多相似的促发因素8泥石流的防治A生物措施
恢复地表植被
迟滞洪水
避免地表侵蚀
B工程措施
蓄水引水
支挡
拦挡泥石流
排导工程
储淤工程
9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塌陷或地陷,主要是由于开采石油、煤、地下水等资源以及工程施工、灌溉等人工经济活动的影响,或造成人工地下空洞、或使地下松散土压缩固结,导致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
A危害使得地面标高降低、并带来次生灾害
西安每年因地裂缝损失上亿元
天津地面下陷,防潮堤提高,土壤盐碱化,泄洪能力下降,水管破损
北京破坏建筑物和道路,损坏井管,土壤盐碱化
本溪大量采空区下限B治理措施
1表面治理措施
修筑或者加高堤坝
人工填土加高地面
改建修复管线
修改城市规划,避开沉降区域2,根本治理措施
人工补给地下水
限制开采地下水
停止开采压缩性大的表层地下水
限制或者停止开采一些固体矿十一章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按病因可分为:
(一)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
(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1.元素缺乏性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
2.元素中毒性(过多性)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
3.地方病病(疫)区基本特征1.在地主病病区内,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地方病病区,或在非地方病病区内无该病发生。
2.地方病病区内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种地方病的自然因子。地方病的发病与病区环境中人体必需元素的过剩、缺乏或失调密切相关。
3.健康人进入地方病病区同样有患病可能,且属于危险人群。
4.从地方病病区迁出的健康者,除处于潜伏期者以外,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迁出的患者,其症状可不再加重,并逐渐减轻甚至痊愈。
5.地方病病区内的某些易感动物也可罹患某种地主病。
6.根除某种地方病病区自然环境中的致病因子,可使这转变为健康化地区.地方病的流行特征
病种多,病情复杂
既有自然疫源性疾病(如血吸虫病、鼠疫等),也有地球化学因素有关的疾病(碘缺乏病)。
常见的地方病有:
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
地氟病又称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地区的环境中,包括水土和食物中氟元素含量过多,导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人群长期摄人过量氟而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疾病。1.氟的性质
氟是周期表Ⅶa族卤素中最轻、最活泼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和生物体内几乎无无所不在。由于其活泼的化学性质,极易在自然环境下进行迁移与富集,导致环境中氟分布不均,其过剩和不足都将引发氟病。氟中毒最明显的症状是氟骨症和氟斑牙
2.氟的来源氟的天然来源有两个:一是风化的矿物和岩石,二是火山喷发。因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土壤的含氟量差异较大。在湿润气候区的灰化土带,属于酸性的淋溶环境,有利于氟的迁移。土壤中氟含量较低。干旱和半干旱草原的黑钙土、栗钙土含氟量较高,在盐馈土和碱土中其含量更高。
(1)饮水不同水源的水氟含量差别很大,河水含氟平均为0.2mg/L;一般地下水含氟量比地面水高。
(2)食物。人类的食物几乎都含有少量的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每日摄入氟量的80%甚至90%是来自食物。除食物外,茶叶含氟量也较高。
(3)生活燃煤居室内用落后的燃煤方法燃烧含氟量高的劣质煤,会污染室内食物、空气和饮用水。
(4)工业污染。电解铝厂、陶瓷厂、磷肥厂和砖窑等耗煤工业排出含氟废气,污染土壤和水。
3.氟在体内的代谢氟主要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内。
吸收率与氟化物的水溶性有关。水溶性高的氟化物吸收率非常高,但受到体内钙、镁、磷等水平的影响。
氟化物颗粒和气溶胶可以通过呼吸道吸收,其吸收率与颗粒大小和水溶性有关。
4不同地区引起氟中毒的原因可能不一样,居住在以下几种地区的居民将成为氟中毒的高危人群。
(1)饮水氟含量较高的地区:
这是我国最主要的病区类型。我国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水中氟含量应为1mg/L。
2)大量使用含氟燃煤的地区:
在我国高寒山区,当地煤贮量丰富,但煤质低劣,含氟量高。
最关键的是当地居民燃煤方式的落后,室内煤火终年不熄,使室内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其含氟量可高达0.039~0.5mg/m3。
同时存放在室内的食品、当地的饮水也受到污染,可以通过消化道摄入氟。
这种燃煤污染是当地居民发生氟中毒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3)工业氟污染地区:
某些加工厂如:
铝厂
钢铁厂
硫酸厂
磷肥厂等
都可排出大量含氟废气污染环境。
居民通过呼吸可吸入一定剂量的氟。
4)因饮用或摄入含氟量高的粗制茶及粮食、蔬菜等使人均日摄氟总量增加而引起氟中毒。
5氟中毒的表现
般认为,适量的氟能维持机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效净水器清洗服务合同
- 空气净化器预售合同补充协议
- 2024年度茶叶市场推广服务合同
- 软件合同保密协议的签订要点
- 银行循环借款合同模式
- 手动叉车销售合同
- 儿童服装批发合同
- 2024年度研发项目技术合作合同
- 2024年度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商标范围、使用条件及许可费用
- 2024年度国际金融市场投资与合作合同
- 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合同范本
- 呼吸衰竭个案护理
- 单元3 WPS文字5-邮件合并(教案)-《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同步教学(电子工业版)
- 高三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课件
- 2024年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官方备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2024年海南省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油气开发地质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卷 2套(含答案)
- 2022年甘肃省职业技能大赛小程序设计与开发赛项(高职学生组)试题 C卷
- 求是文章《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专题课件
- (正式版)QC∕T 1206.1-2024 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热管理系统 第1部分:通 用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