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_第1页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_第2页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_第3页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_第4页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的要求:熟悉中医外科发展的基本历史;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医外科的主要特点;掌握主要的中医外科著作及主要学派的基本特点。第一页,共36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皮肤病、肛门、直肠疾病和外科杂病等。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第二页,共36页。一、起源:原始社会-周朝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相当简陋,夏日与酷暑相争,冬天和霜雪作抗,身体抵抗力较强,同时穴居野外,人口散住,各种病菌的传染不够条件,而且社会因素也简单(社会化程度较低),所以一般内科疾病相对少些,但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更容易遭受外来伤害,创伤感染。在自我救助的过程中(原始的清创、止血、切开等)逐步发展了最原始的、简单的外科基本处理,也发展了砭针等原始的医疗工具,成为中医外科的最早萌芽。第三页,共36页。发展到奴隶社会夏商周时代。商代开始有了外科病名的记载。殷墟甲骨文记载有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疾病。《山海经》中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说:“砭针,治痈肿者。”在当时,砭针是切开排脓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本书还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痈、疽、痹、瘿、痔、疥等是外科疾病。第四页,共36页。外科成立为独立专科。周代有了医学分科: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周礼.天官篇》有了人工炼制汞剂来治疡(外科疾病)的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刮杀之齐。”这里的祝药即是敷药,刮是刮去脓血,杀是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齐是疮面平复。第五页,共36页。1973年在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记载了感染、创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病等很多外科疾病。还记载了割痔的方法。如“杀狗,取其脬(膀胱),以穿竹管入直肠中,吹之,引出,徐以刀缘去其巢,冶黄芩而屡傅之”。二、形成第六页,共36页。还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用滑润的“铤”作为检查治疗漏管的探针等。战国时出现了有记载的第一个外科名医--医竘,《尸子》中关于他的记载有:“为宣王割痤,为惠王割痔,皆愈。”第七页,共36页。《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本系统的中医基本理论专著,除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断、治疗原则论述外,还记载有外科病名,并最早提出了截趾术治疗脱疽。《灵枢.痈疽》所载的外科疾病病名有17种,对痈疽的病因病理已有一定的认识,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八页,共36页。《灵枢.玉版》说:“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痈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灵枢.痈疽篇》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特点。第九页,共36页。重视手术治疗:如《灵枢.痈疽篇》:“发于足趾,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这是施行手术治疗脱痈(肢体缺血性坏疽)的最早记载。《内经》是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治疗经验的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升丹:如《周礼》天官篇中有“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五毒说:“今医人有五毒之药,含黄婺,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三日夜,其烟上着,以鸡羽扫取以治疡。”即是现在升丹的炼法和应用。第十页,共36页。汉代中医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后汉书》中说:“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洸,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世界上最早的剖腹手术。在欧洲19世纪中叶末才发明乙醚、哥罗仿等现代麻醉药,我国开展麻醉术和外科手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第十一页,共36页。《伤寒论》、《金匮要略》肠痈(急性腹腔感染)、寒疝、狐惑病等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肠痈治疗用大黄牡丹皮汤,主要是早期使用,主要目的是泻热破瘀,散结消痈。而肠痈内已经成脓时常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肿。西汉前后的《金创瘈疭方》是我国第一部专著,可惜已失传。到了汉代,从理论、实践、药物、手术、著作多方面看,中医外科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学科。第十二页,共36页。三、发展在两晋南北朝、陏唐五代时期。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治疗瘿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用狗脑敷治疯狗咬伤,在世界上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在《抱扑子》里,总结练丹术的经验,促进了化学药制药的发展。后世外科所用的“红升”、“白降”丹药,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进展。第十三页,共36页。南北朝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对痈、疽、金疮、疮疖、皮肤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共列有内治疗法、外治疗法方剂140首。外伤用止血、收敛、止痛;痈疽用清热解毒;肠痈用大黄汤,说脓成不可服,都是很符合临床实际的。第十四页,共36页。对疮疡辨脓的方法和切开引流术颇有经验。如:“痈大坚者,未有脓;半坚薄半有脓;当上薄者,都有脓,便可破之。所破之法应在下,逆上破之,令脓得易出。......”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比其他国家应用要早600年。因此,该书在中医外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第十五页,共36页。隋唐时期(公元589-907年),中医外科发展较快。隋朝由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书中对外科疾病病因的认识显示出一定的科学水平。“在头生疮,有虫,白痂甚痒”,是指发癣;“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祸虫”,指的是疥疮。认为“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认识到漆疮与过敏体质有关。第十六页,共36页。隋唐时期在《金疮肠断候》中,对“腹珊”(网膜)脱出的手术,指出应先用丝线结扎血管,然后再截除。对肠吻合的记载:“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当时对于腹部外伤的处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第十七页,共36页。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脏器疗法,采用食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食羊ye、牛ye治疗甲状腺肿大,都是现代科学证实了经验。用葱管导尿,要比法国发明的橡皮管导尿法要早1200多年。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000多种,其中有不少外科方剂,都是很有价值的参考文献。第十八页,共36页。宋代(公元960-1279年)理论上更加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治疗上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内外治相结合。《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这个辨别外科疾病预后的辩证学说。《太平圣惠方》提出应鉴别“五善七恶”,同时总结了内消、托里等内治方法。用砒剂治疗痔疮、用蟾酥酒止血止痛、应用烧灼法消毒手术器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新经验。第十九页,共36页。公元1227年魏岘的《魏氏家藏方》已载有痔核周围先涂膏剂,以免灼痛,使枯痔疗法更为完善。《卫济宝书》专论痈疽,用方已注明加减方法,并记载了很多医疗器械的用法。李迅著的《集验背疽方》,对背疽病源、症状、治疗作了全面论述。陈自明撰《外科精要》,强调对痈疽应辩证施治,区分寒热虚实对症疗法。强调了疮疡的整体疗法,载有托里排脓的多个方药,至今仍在临床应用。第二十页,共36页。元代有朱震享的《外科精要发挥》,继承和发展了陈自明的观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创伤外科专著,在整骨方面有精确的记述,记载了使用夹板、铁钳、凿、剪刀、桑白线等器械;记载使用全身麻醉,进行各种创伤手术,该书对麻醉药的组成、适应证、剂量均有具体说明。第二十一页,共36页。元代齐德之著的《外科精义》总结了元以前各种方书的经验,从整体出发,指出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治疗疮疡应辨别阴阳虚实,他认为“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是不对的,采取内外治相结合的方法。第二十二页,共36页。四、成熟明清:名家辈出,著作如林,学术争鸣。薛已著《外科发挥》、《外科枢要》记载了有关外科病的理论、经验、方药,第一次详细叙述了对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汪机的《外科理例》:“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强调“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并创制玉真散治疗破伤风。第二十三页,共36页。王肯堂著《证治准绳·疡医》,内容丰富,是外科较重要的参考书。申斗垣著《外科启玄》,有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外科疾病,主要辩证论治,疮疡脓熟不宜开迟,死肉当去等。陈文治的《疡科选粹》、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都很有特色。第二十四页,共36页。学术空气活跃,不同的观点和学派开始形成“正宗派”,以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为代表。该书详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后人对其评价说:“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如说:“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第二十五页,共36页。主要成就:以外治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用腐蚀药或刀针清除坏死,放通脓管,使毒外泄。手术方法记载14种,如创制鼻痔(息肉)的摘除工具、腹腔穿刺排脓术、指关节离断术(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趾/指徐顺取下,血流不止,用金刀如圣散止之)等都很有实用价值。倡导脓成切开,位置宜下,切口够大,腐肉不脱则割,肉芽过长则剪,这些有效方法沿用至今。第二十六页,共36页。提出换药室应“净几明窗”,对患者冲洗创口应注意卫生。无菌观念已见萌芽。外治法则更多,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对疮疡、皮肤病等均有详尽的论述。并正确指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手术原则。第二十七页,共36页。祁坤著《外科大成》,继承了《外科正宗》的理论和治疗经验。其子祁昭远,继承了父业。其孙祁宏源参与了以吴谦为主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编著工作,他们以《外科大成》为蓝本,系统总结了清代以前历代外科医家的经验,成为著名的中医外科学专著。以上三家称为“正宗派”。第二十八页,共36页。王洪绪著《外科证治全生集》。将疮疡分为阴证与阳证两大类,并作为辩证论治的依据。强调“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为其学术思想。对阴证疮疡治疗,更具独特见解:“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第二十九页,共36页。公开家传秘方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等名方。王氏学术观点被以后许克昌、毕法著《外科证治全书》所宗之。形成了中医外科的“全生派”。第三十页,共36页。高锦庭著《疡科心得集》。揭示外科病因的一般规律。立论以鉴别诊断为主。并将温病学说融汇于辩证论治之中,应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疗效大为提高。因用心得形式著书,故后世称为“心得派”。第三十一页,共36页。陈司成著《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书中指出了本病是由传染所得,且可遗传,主张应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这是世界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顾世澄著《疡医大全》,汇集了前人的著作,网罗浩博,不愧为大全之称。余听鸿著《外科医案汇编》,每个病例都有附论,阐发自己的心得体会。吴师机著《理瀹骈文》,为外治疗法专著,论述了药膏的外治法,是学习中医外科的重要文献。第三十二页,共36页。近代张山雷于1927年所著的《疡科纲要》,内容简要,立论、辩证、用药,对外治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大力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中医外科得到了新生,从而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54年成立了北京中医研究院1956年以来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1960年中医研究院编著《中医外科学简编》第三十三页,共36页。1960年、1964年、1983年由上海中医学院主编全国中医学院中医外科学教材《中医外科学》,同时还编著和重印了大量的中医外科专著。1980年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专业用的《外科学》,作为全国中医学院外科教学的统一教材,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外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培养中医外科人才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