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的发展_第1页
婴儿心理的发展_第2页
婴儿心理的发展_第3页
婴儿心理的发展_第4页
婴儿心理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婴儿心理的发展第1页/共78页第一节概述一、关于婴儿期狭义:0-1岁(传统的划分)广义:0-3岁(当代的观点)其中0-1个月又称为新生儿,儿童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第2页/共78页

二、关于婴儿心理的研究(一)简单的历史1、婴儿心理的早期研究(1)18世纪下半叶就有对婴儿行为和发展的观察记录德:G.Tedeman,1782;法:Lobisch,1851

(2)达尔文:1876年《一个婴儿的传略》

(3)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

第3页/共78页2、婴儿心理研究的沉寂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两个波澜:(1)20、30年代关于儿童“天性——教养”之争

[英]洛克:白板说——>华生:教养说柏拉图、笛卡儿:先天论——>格塞尔:天性说;弗洛伊德、皮亚杰(2)40年代中后期,由于二战导致大量的母婴分离和贫困儿童,受Freud影响,开始重视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依恋、母婴关系、环境剥夺)概念和理论。此时,格塞尔发展了婴儿发展量表(1940)第4页/共78页3、婴儿心理研究的蓬勃开展50年代末60年代初,重新得到关注和振兴,80年代后,成为一股世界性的热潮。过去为什么没研究:(1)认为婴儿各种心理能力极低,研究价值不大(2)婴儿语言表达差,研究难度大。(3)方法和技术落后。(4)社会需要不强烈。第5页/共78页兴起的原因:(1)社会服务的需要:妇女就业率不断增长。(2)早期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的兴起。(3)心理或意识起源研究观念的转变。(4)现代研究技术、手段的产生与发展。第6页/共78页(二)当前婴儿心理研究的课题1、婴儿感知觉研究2、婴儿注意、记忆与学习研究3、婴儿言语与交流研究4、婴儿思维和认知发展研究5、婴儿生理心理研究6、婴儿情绪发展研究7、婴儿气质和个性研究8、亲子关系及同伴交往研究9、高危婴儿和婴儿心理、行为异常研究第7页/共78页(三)婴儿心理研究的特殊方法与技术1、有意义自然反应法①视崖反应②抓握反应③视觉追踪④回避反应第8页/共78页2、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刺激,这时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第9页/共78页3、偏爱法第10页/共78页第二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一、身体的生长发育量的增加:身高、体重机能的变化成熟:肺活量、心率、脉搏头与身体比例的变化第11页/共78页新生儿1岁2岁3岁身高50cm70-75cm85cm93cm体重3.1-3.5kg9.4-10kg12kg14kg骨骼没有骨化,非常软大部分是软骨,骨化刚从软骨中心开始,有弹性,易变形——>继续骨化,仍富弹性肌肉a.肌肉柔软,占全身b.紧张度高正常上肢:2-2.5月下肢:3-4月——————>大肌肉已有所发展,小肌肉还未发展呼吸系统尚未充分发育肺功能增加了3-4倍心脏150次/分120次100次第12页/共78页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脑结构

1、脑重量迅速增加新生儿6个月1岁2-3岁7岁9岁成人脑重390g700-800g900g1000g1280g1350g1400-1450g与成人比1/4-1/31/22/33/49/10接近第13页/共78页2、脑细胞的形状、大小都在发生变化细胞体增大,神经纤维增长,突触增多并逐渐复杂化,神经细胞间联系大大增多。3、神经纤维髓鞘化逐步完成从周围神经——>中枢神经(从下向上)感觉、运动末梢神经:生前6个月基本完成皮质部分:运动区、各感觉区出生前基本完成额叶、顶叶的髓鞘化生后2个月才开始,但7岁左右基本完成联络皮质各部分的联络纤维生后即开始,但一直持续很久。第14页/共78页(二)脑机能1、条件反射

类型越来越多,形成速度加快,牢固度提高2、抑制机能

类型越来越多,兴奋、抑制逐步趋于平衡3、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出第二信号系统刚出生:直接S—>直接R(I)8个月:词的S->直接R(II萌芽)1-1.5岁:直接S—>词R1.5-2岁:词S->词R(II)第15页/共78页条件反射

抑制机能两种信号系统新生儿无1月末开始形成对复合刺激建立平衡觉、听觉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外抑制分化抑制(1个月)消退抑制(2个月)直接S—>直接R(I)3月更多的反射单个(5个月)一切分析器范围内延缓抑制(5个月)6个月8个月:词的S->直接R(II萌芽)1岁1-1.5岁:直接S—>词R1.5-2岁:词S->词R(II)3岁兴奋、抑制逐渐平衡第16页/共78页三、婴儿动作的发展(一)新生儿有大量的无条件反射研究表明,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有40多种,常见的也有20多种,可分为两类:1、对新生儿有明显生物学意义,即生来就有而后永远保持的反射无条件食物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呕吐、喷嚏、眨眼、瞳孔反射无条件定向反射:第17页/共78页2、对新生儿无明显生物学意义,即生来有而后逐渐消失的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脚掌):8个月至1岁间消失抓握反射(掌心):4个月后消失摩罗反射:4个月后消失游泳反射:4至6个月消失行走反射:8周左右消失CANYOU?第18页/共78页意义:具有维持生存、防御危险和探索世界的功能也是婴儿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某些反射还具有临床诊断价值,如巴宾斯基反射我游泳是有意义的!第19页/共78页(二)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1、动作的发展相对落后于感觉的发展2、从带有未分化、不随意的性质向分化、随意发展3、动作发展的顺序和身体发展的顺序相一致从头到脚:首尾法则从中心到外周:近远法则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大小法则第20页/共78页(三)手抓握动作的发展3个月前:一些散漫杂乱的动作3-4个月:不随意的抚摸动作4-7个月:随意的抓握动作5-6个月:眼手协调、五指分化7个月之后:双手开始协调阶段能摆弄物体能同时玩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能双手配合,传递物体1岁后:逐渐能熟练、灵活、准确的运用物体第21页/共78页(四)躯体动作的发展

翻身:5.5月坐:6.6月爬:9.4月站立:12.4月走:16.8月第22页/共78页思考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第23页/共78页第三节婴儿认知的发展一、感觉感觉是发生最早、最早达到完善化的心理过程。(一)视觉出生时视觉器官已基本发育成熟。1、视觉适应,即调节能力逐渐提高注视:3天后,就普遍可将视线集中于某物体。但起初跟眼球运动不协调,2、3周后,不协调现象消失,出现视轴集中现象。注视时间由短到长(15/20天:几秒—>3个月:10分钟),距离由近到远。移视:视线从一物移到另一物(第2个月)追视:随注视对象移动。3个月时基本完善。第24页/共78页2、视敏度新生儿有一定视敏度,但很差,约6/60-6/120之间,其后迅速稳定发展。1岁末为0.2-0.4,2岁末为0.5-0.6,3岁末约1.0(67%以上)。3、色觉去习惯化法研究发现婴儿2周已能区分颜色;但整个到3岁对混合色及不同色度的颜色还不易分清,主要是掌握基本色第25页/共78页(二)听觉听觉的集中一个月已有表现,3个月后就更为明显和经常。能区分不同的音,相差8度的音3个月就能区分。8、9个月能分辨多种声音,对严厉和和蔼的音调作不同的反应(三)味觉、嗅觉、触觉出生不久就有,继续完善化。3个月时,正确区分度相当高。小结:感觉发展最早,但有的方面发展较好,有些则不完善。触摸觉为主(1岁前)——>视觉(1岁后)第26页/共78页

二、知觉(一)物体知觉(对物体形状、大小的知觉)1、形状知觉/图形知觉许多研究都证明婴儿一出生就有图形知觉。Fantz,1961用偏爱法发现出生2天的婴儿就有图形知觉。第27页/共78页2、大小知觉

2-3个月能区分大小3-4个月就有大小恒常性第28页/共78页(二)空间知觉(对远近、方位的知觉)1、深度知觉2、距离知觉:6-20天的婴儿就有明显反应3、方位知觉方位定向:研究发现(习惯化法),1-4天的新生儿便能辨别发声体位置的变化,具有初步的听觉定位能力。空间方位:到3岁儿童才能正确辨别上下方向和位置。第29页/共78页(三)时间知觉时间观念较差,发展较晚。能理解“现在”、“等一会儿”等,已能使用“今天、明天”等词,但常出错。今天明天第30页/共78页三、注意(一)早期发生原始的注意行为:无条件定向反射、大声使吮吸暂停2-3周:出现明显的视觉和听觉集中,但不稳定5-6个月:开始稳定,但时间不长(二)3岁前主要是无意注意,随意注意开始萌芽并发展第31页/共78页四、记忆(与学习)(一)记忆的发生(何时有记忆)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在妊娠末期。(二)记忆的发展1、早期只有再认,最明显的再认发生在6个月:认生

1岁左右出现较明显的再现:寻找被挡住的物体延迟模仿:1岁看别人发脾气——>发脾气

6、7个月:吃饭时要妈妈第32页/共78页2、保持时间逐渐加长

20天时3个月1岁2岁3岁4岁保持10天以上4周几个月才能一辈子婴儿期健忘:很少能直接回忆起3、4岁前发生的事3、主要是无意记忆,有意记忆3岁时才开始萌芽和发展第33页/共78页

五、思维1、0-1岁:前言语思维

a、3个月的婴儿已有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

b、但对1岁末(12个月时)婴儿行为有无计划性,研究者们有分歧2、1-3岁:词的思维

a、直觉行动性:在感觉动作中掌握事物的简单关系,思维反映在动作中。

b、概括性差:根据外部形状、表现进行概括。第34页/共78页第四节婴儿言语的发展一、婴儿期言语发展的过程(一)前言语阶段(0-1岁)1、对语音的感知(理解)很早就能区分声音,对不同声音反应不同(心率表现不同)。2-3个月就表现出对人语言的兴趣,对人声表现出倾听。3个月时还会用眼睛寻找说话的人。7-8个月:能把母亲与别人的声音区分开来。并能“听懂”成人的话作出一些动作。第35页/共78页2、发音(表达)

0-3个月:简单发音阶段

4-8个月:连续音节阶段

9-12个月: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这个阶段只是准备阶段,能发音和理解的词语都很少。(二)言语的发生10-14个月之间(1岁末)说出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第36页/共78页(三)言语的发展(1岁末-3岁)

经过一年的言语准备,儿童从1岁起开始正式学话,到3、4岁时就已初步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音,言语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1、单词句阶段(1-1.5岁)(1)理解

从定向反应发展为有动作反应能听懂简单的句子,执行简单的委托对词的理解有固定化和词义笼统的特点。(2)说

发音不清,不够准单音重叠掌握几个到几十个词,只有名词和动词一词多义,“凳凳”以音代物第37页/共78页

2、多词句阶段(1.5-3岁)(1)简单句阶段(1.5-2岁)(电报句)1岁半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a.词汇量明显增加:2岁时达到200多个,在名词、动词的基础上出现了代词、连词、副词、形容词。b.开始说出简单句:句子简单句子不完整词序颠倒第38页/共78页(2)复合句阶段(2-3岁)a.词汇迅猛增加学习新词的积极性很高,常发问。3岁时,已掌握1000个左右词。较抽象的形容词、副词和代词所占比例增加。b.会说完整的简单句,出现不少复合句。多是两个简单句的复合。虽然能理解事物的因果,但连接词很少使用。第39页/共78页二、言语获得的理论(一)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言语获得的决定性影响。1、模仿说(1)传统的模仿说(机械模仿说)最早由阿尔波特提出,流行于上世纪20-30年代。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证据:随年龄增长,儿童语言与成人越来越相似。问题:实际上是混淆了发展过程与结果。事实上,儿童说出的要比听过的更多;且儿童说出的句子中有很多不是源于成人语言、奇怪的句法结构。

第40页/共78页(2)选择性模仿说怀特赫斯特(Whitehurst)认为并非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的:a.不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结构和功能上的模仿。b.自然情境中的模仿在时间上不是很近的。比传统的好,能解释学习中的新颖性。第41页/共78页2、强化说

B.Skinner(1957)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过程,并通过选择性强化使得儿童的语言逐渐变得有效和得体。强调正确语言范型和强化的作用。批评:(1)强化既是渐进、积累的过程,那如何解释儿童在短短几年内就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2)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中,成人通常很少对儿童语言的正确语法进行强化,成人关心的是语句内容的真实性,那么儿童是怎样掌握语法结构的呢?第42页/共78页

(二)先天决定论1、转换生成语法说\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N.Chomsky)(1957,1959)原始的语言资料→

LAD→

内化的语法系统因此,有了这种装置,儿童就能是从周围听到有限的句子,而产生无限的句子。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获得中儿童被动模仿的看法,注意到儿童本身的作用,强调语言获得与脑结构有关,语言获得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不足:(1)乔姆斯基的理论只是一种推测,在方法上是思辩性的,在观点上是先验的、唯理论的。LAD及其活动的机制都缺乏实证性的根据。(2)他过分夸大LAD的作用,把语言获得单纯归为内源性的、先天的因素也欠妥当。第43页/共78页2、自然成熟说勒纳伯格(E.H.Lenneberg)认为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证据:人类大脑有专门的语言中枢,所以才有语言;大脑成熟有关键期,所以语言获得才有关键期。第44页/共78页(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认为: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所以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先有思维才有语言。第45页/共78页第五节婴儿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婴儿期是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初步发展,但却非常关键的时期一、情绪、情感的发展(一)婴儿情绪情感的作用1、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工具与手段2、是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推动者影响智力活动、影响个性形成3、对日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后来情感与人格发展的基础第46页/共78页(二)婴儿情绪的发生与分化1、情绪的发生婴儿是否出生后就有情绪?2、初生情绪的分化性①两大经典的婴儿情绪发展理论a.华生(1919):根据对500多名初生婴儿的观察指出,婴儿天生就有三种情绪反应怕:由大声和失控引起,惊跳、肌肉猛缩,继以大哭怒:限制活动使其发怒爱:由抚摸、轻拍产生的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第47页/共78页b.布里奇斯(K.Bridges,1932)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反射性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出两种情绪:快乐与痛苦,前者在12个月时分化出高兴与喜爱,后者在6个月时分化出害怕、厌恶、愤怒。第48页/共78页第49页/共78页②我国学者林传鼎(1963):出生时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情绪,之后逐渐分化③伊扎德(Izard,1978)的理论:一出生就有五种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第50页/共78页3、几种基本情绪的发展①笑自发性的笑(0-3周)诱发性的笑(3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4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月-)第51页/共78页②哭婴儿的哭有不同的模式,母亲或其他看护人员正是根据哭声的不同来判别啼哭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饥饿的哭发怒的哭疼痛的哭恐惧或惊吓的哭不称心的哭招引别人的哭Haha,totellyouthetruth,nothingissimple,especiallycry!

第52页/共78页③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生来就有)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个月之后)怕生(6-8个月时)预测性恐惧(1.5-2岁之后)当我知道了恐惧,我就体验到了爱!第53页/共78页

(三)小结

婴儿期情绪发展总的特点:①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情感②社会性情感开始萌芽③情绪、情感的易变性④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反应⑤情绪自我调节出现IAMABABY!第54页/共78页二、社会性的发展(一)依恋依恋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广义)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某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绪倾向。(狭义)1、依恋发展的阶段模式(1)前依恋期(0-2个月)(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3)依恋关系明朗期(6-8个月—18个月)(4)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18个月以上)第55页/共78页2、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2)回避型依恋(3)反抗型依恋(4)无组织型

3、依恋的现实意义依恋是一个个体获得最基本安全感的过程,当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才可能对自我和环境进行深入的探索。第56页/共78页4、依恋的测量陌生情境测验实验阶段出现人物持续时间行为描述

1母亲、婴儿30秒观察者将母亲和婴儿带入实验室,然后离开(实验室内散放着观察者许多吸引人的玩具)

2母亲、婴儿3分钟婴儿探索环境,母亲在一旁观看。如果婴儿在2分钟内没有探索环境,母亲引导婴儿玩耍

3母亲、婴儿3分钟陌生人进入。第1分钟,陌生人沉默不语;第2分钟,陌生人与母陌生人亲交谈;第3分钟,陌生人靠近婴儿。3分钟后,母亲悄悄离开。

4婴儿、陌生人3分钟或稍短开始第一个分离阶段。陌生人与婴儿玩耍

5母亲、婴儿3分钟或稍长第一次重聚。母亲问候或安慰婴儿,并鼓励婴儿继续玩。然后,母亲说:“再见。“离去。

6婴儿3分钟或稍短第二次分离

7婴儿、陌生人3分钟或稍短继续第二次分离。陌生人进入,并和婴儿一起玩耍

8母亲、婴儿3分钟第二次重聚。母亲进入,和婴儿打招呼,抱起婴儿。同时,陌生人悄悄离开第57页/共78页5、影响依恋的因素有哪些呢?(1)母亲早期的观点:婴儿依恋是母亲的喂食引起的。哈洛的恒河猴实验(1958)(2)家庭(3)文化(4)婴儿第58页/共78页第59页/共78页第60页/共78页说明:?身体接触的舒适比食物对依恋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Dweck(1986)总结了不同依恋类型母亲与婴儿的相互作用,发现安全型依恋母亲具有以下五个特点:①对婴儿的各种信号、需要敏感,并及时给予反应;②主动调节自己以适应婴儿,而非以自己的个性、情绪要求婴儿;③与婴儿的接触充满爱意,富有充满感情的积极情绪表达;④积极鼓励婴儿探索事物、环境,需要时能提供帮助与保护;⑤喜欢与婴儿身体的亲密接触。第61页/共78页6、依恋的长期影响(1)早期依恋对社会性发展的长期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到了幼儿阶段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品质,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环境有很好的控制感。早期依恋具有稳定性,安全依恋的儿童大多在小学期间仍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早期依恋为安全型的学生的焦虑、敌意行为比不安全依恋学生少得多,他们的孤独感也比较少。(2)早期依恋对认知发展的长期影响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表现出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良好的坚持性及耐挫力第62页/共78页(3)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a.萨克特(Sackett.G.P,1967):猴子母爱剥夺的追踪研究

b.Novak&Harlow,1975:(猴子)母爱剥夺的影响并非不可逆转

c.鲍尔贝(Bowlby):认为母婴分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持久的目前更多的学者认为,儿童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依恋的强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第63页/共78页婴儿的两种与依恋相关的恐惧思考:(1)为什么婴儿对与母亲分离感到焦虑?(2)怎样帮助幼儿战胜分离焦虑,使他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第64页/共78页分离焦虑:婴幼儿在同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为什么婴儿对与母亲分离感到焦虑?生态学观点:婴儿面临的许多情境实际都蕴藏着自然的危险信号,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这些环境如此频繁地与危险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类对于它们的恐惧成为一种具有生物基础的自发反应。认知发展的观点: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都是婴儿知觉和认知发展的自然产物。第65页/共78页(二)父婴交往思考:◆儿童从小缺乏与父亲的交往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什么影响?父婴交往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1、性别角色研究表明:男孩4岁前失去父亲,会缺乏攻击性,倾向于女性化女孩5岁前失去父亲,青春期与异性交往更焦虑、羞怯或无所适从。2、认知上从母亲处,婴儿更多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和艺术等;从父亲处,则学到更广阔、丰富知识,并有助儿童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的培养。第66页/共78页(三)婴儿的同伴关系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个月—1岁)2、简单交往阶段(1—1.5岁)3、互补性交往阶段(1.5—2.5岁)第67页/共78页三、个性特征的萌芽3岁前儿童个性只是处在萌芽时期,3-6岁才开始形成。(一)婴儿气质:个性差异形成的基础

婴儿一生来就表现出不同的气质。(美)Thomas&Chess认为初生婴儿已有三种类型差异:易护理的孩子(容易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