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的形成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二〇二二年十二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政治制度,分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四课。经过设计之后,我们确定的单元主题为“时空视域下的制度变迁与治道选择”,主要围绕不同时代政治制度的变迁,阐述不同国家的“治理之道”。(一)教材地位本课选自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课,展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秦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之先河。(二)教材内容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内容,分别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与“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以时序线索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教材逻辑清晰、教材内容丰富,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但纵观教材,叙事宏大且总结性的历史结论占据绝大篇幅,学生难以得知“为何演变”、“有何特点”等问题,不利于高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三)教学立意以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以及“海内一统”表象下的政治制度调整这一条主线来呈现,具体区分为“周秦之变”“秦制之变”两目。第一目“周秦之变”,涵盖了教材中“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两个子目,突出秦制确立前后的君王、中央行政、地方行政之变。第二目“秦制之变”,即教材中的第三个子目“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中枢行政之变、地方行政之变。通过整合,将教学立意确定为时空视域下的政治制度演变进程、规律、动因的探究,放之于中华政治文明的历史长河,剖析可能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探索中国式的国家治理和政治制度模式。(四)教学思路君王之变:王制→帝制周秦之变——先秦时期和秦朝的政治制度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君王之变:王制→帝制周秦之变——先秦时期和秦朝的政治制度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央行政之变:师保制→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之变:师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之变:分封制→郡县制地方行政之变:分封制→郡县制中枢行政之变中枢行政之变秦制之变——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秦制之变——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之变地方行政之变(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转变;认识秦至清中央以及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难点:理解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趋势。二、学情分析(一)历史学科基础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史实基础和知识储备,而且教材中包含大量学生熟悉的历史知识,如内外服制、分封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郡县制等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材内容的高度整合与提炼,帮助学生回忆、梳理政治制度演变的同时,也要“瞻前顾后”,着重分析时代前后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延伸。(二)历史学科素养学生经过选科后,对历史学科的积极性与关注度有所提升,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任务的讨论与分析。经过学生信息提取、整合等低阶思维能力有所进步与发展,但是分析、迁移和应用等高阶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层级还尚未达到高考要求,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尤为关注。三、教学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1政治体制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四、教学方法(一)教法1.立足史料,创设情境;2.整合资源,以问题探究来突破和理解知识。(二)学法1.史料分析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一)导入新课[教学活动1]【教师】【展示】【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两幅图片吗?它们代表了什么?※【设计意图】以鼎、玉玺为场景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使学生认识到鼎、玉玺都是王权的象征。进而引出本课。【教学过程2】(二)新课讲授[教学活动2]【教师】【展示】中国古代朝代的顺序。【教师】【过渡】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中国古代的历史分为先秦和秦以后两个时期。其中,先秦到秦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称为周秦之变。本节课分二个部分讲解:一、周秦之变二、秦制之变一、周秦之变[教学活动3]自主学习活动1:先秦及秦以后的政治制度【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回顾《纲要》所学内容,夏、商、周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呢?从先秦到秦朝,政治制度有哪些变化?【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时期比较项君王名称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先秦时期(早期国家)王师保制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秦朝建立后皇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设计意图】以先秦、秦的君王名称、中央官制、地方行政等要素为牵引,让学生自行研读教材,梳理出相关知识点,完成知识的整合与内化,实现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采用填写表格的形式,培养其归纳总结历史史实的能力,从思维层面构建起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框架,使其初步形成对国家治理实践中君王名称、中央官制、地方行政三个维度的印象。(一)君王之变:从王制到帝制[教学活动4]探究1:概括从先秦到秦朝国君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展示】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氏族制残余犹未完全泯灭,这一时期仍存在的原始民主制遗存有:一、臣僚对国君的辅贰制(以卿佐辅佐君主),最高执政在君主行为失度或社稷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时,可以以“师保”的身份行使驳议、立君、摄政的特殊权力。二、君主与众卿共同商议大事的朝议制。三、国人参政制。当时政体虽以贵族专制为主,但臣权、民权对君权依旧可起到某种制约作用。材料二:秦王政在公元前221年亡齐后不久,颁布了“议帝号”令,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紧接着还规定了皇帝的专用称谓,确立了玉玺的制度,并废除谥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41-55.【教师】【提问】对比以下两则材料,概括从先秦到秦朝国君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研读史料】【回答】略。【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情况】【给出参考要点】先秦时期保留有原始民主色彩,王权受到约束,君权是有限的;秦朝建立后,实现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设计意图】以先秦、秦的君王权力变化为主题,提供史料让学生研读,教师对重点信息给出标注,予以简单的引导,学生提供两则史料的比对研读,发现差异,形成对先秦王权、秦皇权二者之间变化的思维建构,感受并清醒地认识到“王制”、“帝制”一字之差的明显变化。【教师】【过渡】君王名称变动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建立。(二)中央行政之变:从师保制到三公九卿制[教学活动5]探究2:西周的“师保”有何作用?指出秦朝“三公”的各自职能,分析这套制度设计有何影响?材料三: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朱东润.左传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2-140.材料四:【教师】【提问】根据史料,回答西周的“师保”有何作用?指出秦朝“三公”的各自职能,分析这套制度设计有何影响?【学生】【研读史料】【回答】略。【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情况】【给出参考要点】“师保”:辅佐政务;由贵族世袭;对国君进行匡正;对王权有一定约束作用。“三公九卿”:辅佐皇帝;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对相权进行了分割,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帝对于中央官僚的控制,加强了皇权。※【设计意图】以西周的“师保制”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研读相关史料、解读相关管理层次图,教师对重点信息辅以标注,进行言语的引导和解析,学生理解“师保制”的原始社会政治文明的民主传统,了解因职设官的传承与变化。(三)地方行政之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教学活动6]自主学习活动2:分封制与郡县制【教师】【展示】比较项分封制郡县制产生方式与中央的关系权力性质历史影响【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学生】【学习教材】【填充表格】比较项分封制郡县制产生方式血缘宗法皇帝任免与中央的关系地方独立性很强(地方分权)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权力世袭分地,有独立的行政权、财权、军权严格在中央法令规定范围内施政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历史影响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教师】【过渡】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使地方权力收回中央,中央决策收归皇帝,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这也体现了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模式。从周制到秦制的变化体现出怎样的历史演变趋势?【教师】【展示】【讲解】时期比较项君王名称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先秦时期(早期国家)王师保制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秦朝建立后皇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教师】【给出参考要点】从周制到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教师】【过渡】那么,中央的政令如何传达到地方呢?(秦朝建立了完善的文书行政制度)[教学活动7]探究3:归纳秦朝文书行政制度有何特点?有何积极意义?【教师】【展示】材料五: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材料六: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教师】【提问】依据史料,归纳秦朝文书行政制度有何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有何积极意义?【学生】【研读史料】【回答】略。【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情况】【给出参考要点】特点:文书办理程序严密;管理严格;公文种类和数量增加;成为行政运行的主要形式。意义: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教师】【过渡】从周制到秦制的变化,动力是什么?[教学活动8]拓展活动1:周秦之变的动力【教师】【展示】材料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材料八:秦汉帝国的政治制度不是无源之水,它是先秦政治制度经缓慢发展,逐渐积累出来的转型和质变……战国时经济文化的繁荣,引发了剧烈政治转型。小型简单社会发展到了大型复杂社会,那么更复杂、更高级的管理方式势在必然,呼之欲出。——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5-6.【学生】【研读史料】【回答】略。【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情况】【给出参考要点】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政治制度,是在历史和社会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教师】【过渡】从先秦到秦,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称为周秦之变。以此为分界线,秦朝以前是血缘关系为主导的家族小共同体构建起来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秦汉之后的两千多年是郡县制为基础、王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统治。这一变化,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生态格局。那么,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有哪些发展呢?※【设计意图】以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化为主线,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教师适时予以引导,让学生知晓秦朝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之一——文书行政制度在推行中央政令体系中的巨大作用,并通过自学教材、研读相关史料等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周秦之变背后的主要动力,从而完整再现周秦之变时空域下的政治风貌。二、秦制之变(一)中枢行政之变[教学活动9]探究4:判断分别属于哪一时期的中央官制,说出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出的发展趋势【教师】【展示】【教师】【提问】依据图示,判断分别属于哪一时期的中央官制,说出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出的发展趋势。【学生】【研读史料】【回答】略。【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情况】【给出参考要点】从秦到汉,宰相从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皇权加强。【教师】【展示】【学生】【研读史料】【回答】略。【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情况】【给出参考要点】宰相的数量增多;都通过分权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教师】【展示】【学生】【研读史料】【回答】略。【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情况】【给出参考要点】宰相机构被秘书机构所取代;内阁和军机处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皇权达到顶峰。【教师】【展示】阶段调整、演变情况两汉三公九卿制度、中外朝制度、尚书台魏晋、隋唐三省六部的形成与完善北宋二府三司台谏制度元朝中书省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教师】【总结】宰相数量的增加;宰相权力被分散或分割直至被废除;宰相机构被秘书机构所取代;总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教师】【展示】中枢机构变化的走势,是由皇帝与官僚机构、官僚队伍的矛盾决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设置得力的办事机构,需要赋予它权力;一方面担心掌握权力的大臣权势日高,威胁到皇权,因此要另设亲信机构,予以制约。中枢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正是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石培华.中国古代史纵与横[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2-236.【教师】【过渡】秦至清中央行政制度随着皇权的强化经历了复杂的变化,那么地方行政制度有怎样的发展呢?※【设计意图】以国家治理机构关系结构图对比呈现的方式,完整展现秦汉、唐宋、明清中枢行政之变的基本脉络,将皇权、相权斗争的进程,以“转移相权、分散相权和废除相权”的视角,阐述“皇权梯次加强”的漫长过程。学生以史料研读、国家治理机构关系梳理、(皇权、相权)权力强弱演变规律的归纳提炼等为牵引,深入探究历史史实背后可能蕴藏的政治治理思维和国家治理机构设计意图,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二)地方行政之变[教学活动10]探究5:地方行政之变【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我们安徽省所在的一级行政区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教师】【展示】【讲解】【学生】【研读史料】【教师】【展示】时期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秦郡县汉郡、王国县、侯国东汉、魏晋南北朝州郡县隋、唐前期州县唐后期道(藩镇)州县宋路州(府、军、监)县元省路、府、州县明布政使司(省)府县清省府县【教师】【提问】根据表格,秦至清地方层级的演变具有什么特点?【学生】【研读史料】【回答】略。【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情况】【给出参考要点】特点:多层级;在沿袭基础上变革;一级行政区域名称变动较大;县级始终是基层区域。【教师】【提问】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域名次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情况】【给出参考要点】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由临时派遣变为常驻地方;设置多个机构制约地方一级机构;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教师】【提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相比,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学生】【回答】略。【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情况】【给出参考要点】中央对地方层层严密的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教学活动11]分组讨论活动1:从东汉到唐中期地方行政制度有何不同,解释其原因【教师】【展示】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小组讨论1】对比东汉与唐中期的监察区分布情况,结合时代背景解释其变化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汇报交流】略。【教师】【点评学生讨论交流情况】【给出参考要点】汉代“州”密集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道”则是南北分布大体平衡。南方一级行政区数量增多,反映南方人口数量增加,汉唐之间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活动12]分组讨论活动2:宋代的路和元代的行省界限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解释其原因【教师】【展示】材料九:材料十: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富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J].历史教学,2010(13):60—61.【小组讨论2】观察唐与元的疆域图,唐代的道和元代的行省界限的划分标准分别是什么?分别会造成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汇报交流】略。【教师】【点评学生讨论交流情况】【给出参考要点】行省制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多级行政制度以适应元朝的辽阔疆域,自此以后省的格局一直被沿用,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从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可以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区(江南)的开发、人口的增加、疆域的拓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强弱与国家治理的需要,推动了地方行政制度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完善。※【设计意图】以安徽所在的一级行政区划演变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对地方行政层级认知的兴趣,通过行政层级变化表格,思考并梳理总结地方层级演变的“变”与“不变”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小组探究自行解释变化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深化对中央集权体制下强化对地方管理措施的理解并予以认同。适时引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引发更加广域、更加深层次的国家治理的思考。【教学过程3】(三)课堂小结[教学活动13]课堂小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展示】朝代中央行政地方行政夏世袭制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春秋战国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郡县制西汉中朝外朝制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制唐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两宋二府三司制路、州(府)、县三级制元中书省(一省制)行省制明废丞相(洪武),设内阁(永乐)省、府、县三级制清军机处(雍正)【教师】【讲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强化于明清。在秦朝建立前后,实现了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的巨大转变。秦所建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事而设,因时而变”,就是根据现实政务的需要不断创新制度设计。这一条原则和运作规律在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和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中,都有所体现。这说明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的,可以随时间的推移向后传承的。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制度的嬗变与走势,体现了国家治理制度渐趋规范化、法治不断完善化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变的是国家治理的形式,不变的是国家治理的目的。【教学过程4】(四)结束语[教学活动14]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摘编【教师】【展示】“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在几千年的制度变更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思路和体制基础,奠定当今制度优越性的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能高效调动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要大力彰显制度优势,在守正创新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习近平【教学过程5】(五)作业[教学活动15]拓展活动作业: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教师】【展示】材料: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钱穆.中国历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