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考点阐释
高考对社科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
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考古学、人类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评论等学科文章。
所谓“一般”,就是说试卷上的社科文不会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术语和理论,还是适合考生的阅读水平和解题能力的。第二节社会科学文阅读二、考纲要求解说
科技说明文之所以长期以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那是因为它承载着传播新科技、新知识、新文化的任务。普通高中的高考,从2001年起就弃用科技文改考社科文,而广东省高职类高考却是二者交替进行,不能不说是缺乏创新。社科文与科技文相比,二者都具有“传播”功能,更重要的是社科文人文色彩浓厚、语文元素丰富,能充分体现科学性、人文性的结合,且语言大多通俗易懂,阅读理解难度有所降低,应该作为高职类高考命题的首选。1999年以前是科技文一统天下,2000年出现了一篇说明“文本”的社科文,2002年是一篇说明“注意”这种心理现象的社科文,2003年是一篇更靠近社科文的说明文。2004年的《太阳耀斑》、2005年的《“空中的死神”——酸雨》都是科技说明文。2007年的《“利己”与“利他”》为典型的论说文,2008年为一篇自然科学类文本,2009年的《向居维叶先生道歉》可以认为是一篇社科文,3道选择题,2道考文意理解,1道涉及鉴赏,全逆选。2010年的《勺子现象与瞎子点灯》也是3道选择题,2道考文意理解,1道涉及鉴赏。2011年的《温暖的蓝光》选文文体模糊,介乎自然科学文和社会科学文之间,既科普又传记人物,2014年的《鼓楼》为社会科学文,3道选择题,3道考文意理解,全逆选,考查方式稳定。三、高考样题及解题简析【例题1】(2014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9~11题。鼓楼楼庆西全文见书本292页-293页。【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和原文信息不符,锁定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原文只说“鼓楼是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并没有说“军事中心”。
考生错选C项是因为把鼓楼的“击鼓报信”功能理解成“军事中心”。鼓楼只是侗族人商议重要事务的场所而不是抵御外敌的场所。考生回答此类筛选整合类题目时,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仔细推敲,找出和文意不符合的一项。9.关于鼓楼的功能,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鼓楼在古代是氏族首领商议大事的地方。 B.鼓楼现在还是村民们娱乐和休闲的场所。 C.鼓楼一直是侗族乡民抵抗外敌的军事中心。 D.侗乡的鼓楼曾经发挥着政治与文化中心的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不符合文意,原文第三段“从鼓楼的功能和本地区侗族的历史、文化上看,它和佛教并没有关系”,而鼓楼外形应该也是包括在鼓楼的历史、文化之内的。考生并不应该钻牛角尖,认为外形与文化、历史不是一个概念。B项,“只以动物或植物的原生形象”表述错误,原文第三段“还有的是根据原型用石料、木料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所以不只是原生形态,还有创作出的新的艺术形象。D项,不符合文意,文章是说“有的四方形鼓楼中央只用一根圆木柱子”,而选项说的是“四方形鼓楼都只用一根圆木做结构上的支撑”。10.围绕着鼓楼的图腾意义,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鼓楼的密檐式外形与侗族民众的佛教信仰有关。 B.早期人类图腾只以动物或植物的原生形象作为表现形式。 C.杉木与侗族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成了他们的图腾形象。 D.为了接近杉木的原生形态,四方形鼓楼都只用一根圆木做结构上的支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不符合文意。由第四段可见,三江县高定村有七座鼓楼,因此选项中“每个村落只有一座”是错误的。考生容易从鼓楼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出发,认为每个村落只有一座鼓楼。其实,鼓楼不光从村落角度划分,还有从姓氏角度的划分。高定村有六座代表六个姓氏的鼓楼。再加上一座代表全村人的鼓楼,因此高定村有七座鼓楼。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鼓楼多建在村落的中央地带,是村民的活动中心。 B.被称为“遮荫树”的鼓楼,相当于汉族地区的祠堂。 C.鼓楼是侗乡村落的中心建筑,每个村落只有一座。 D.鼓楼代表着侗族人的精神追求和图腾形象,是侗乡的标志。【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不是考查对“注意”这个名词的解释,而是考查通过阅读,考生准确掌握了哪些关于“注意”的知识。这道题有一定的迷惑性,A对应的原文是“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前一个分句不构成障碍,后一分句却需要考生判断是不是一种心理状态。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心理活动应该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A错误。11.对“注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不是一种心理状态。 B.注意是进行认知活动的开始和实现认知活动的保证。 C.注意是大脑皮层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及相应的定向反映。 D.注意是某种心理活动的选择性、指向性、集中性。【例题2】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5小题。全文见书本294页-295页。【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辨识能力。解题时就要把选项中的信息与原文进行比较,以辨清真伪。原文并没有把二者放在一起比较谁更重要的直接内容,此点就足以证明D不妥。如果细读文章,就会发现更多的文字在谈论有意注意,诸如这是人类才具有的心理状态,如果缺失就会出现注意障碍等等,所以可以断定D错误。12.对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比较,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无意注意没有自觉的预定目标,有意注意有自觉的预定目标。 B.无意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有意注意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 C.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注意,有意注意是积极的主动的注意。 D.无意注意具有重要意义,有意注意没有那么重要的意义。【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的句子的筛选和理解能力。原文列举刘勰的实验和骑单车同时观看和谈话的例子,说明可以分配注意力。随后又补充说明分配注意力受到条件的限制。但是在C却抹杀了条件,无限夸大为“注意可以分配为同一时间任意做几件事”,这就错得离谱了。13.对注意的分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B.刘勰的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实验的观点与瓶颈理论观点是相同的。 C.注意可以分配为同一时间任意做几件事提供了心理学理论依据。 D.把注意同时分配给两种活动,一个条件是一种活动必须很熟练。【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题方法也是把选项表述的信息与原文进行比较辨析,审其有无。D猛一看与原文表述吻合,问题出在用“注意”这个大概念去偷换“有意注意”这个小概念,多动症儿童和痴呆老人不是缺乏注意,而是缺乏有意注意,所以D错误。1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注意就是选择、指向、集中于一定的事物,而抑制、离开其他的事物。 B.无意注意不是由人的意识控制的,而有意注意是由人的意识控制的。 C.注意的单一通道滤波理论变迁为多通道理论,是注意理论的深入和发展。 D.多动症儿童和痴呆老人都是因为缺乏40次/秒高幅快波,缺乏注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辨识和筛选能力。此题设题不难。原文说“多通道理论指导我们可以适当地分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以便更好地更多地完成学习和工作的任务”,而D却说“多通道理论给工作学习分心的人找到借口,是没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显然是错误的。15.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切注意都离不开心理过程,一切心理过程也都离不开注意。 B.合理地转换和组织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可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C.瓶颈理论督促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理论。 D.多通道理论给工作学习分心的人找到借口,是没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四、备考策略和方法
首先让学生做十段社科文练习,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做这类练习的方法:1.研究文题,弄清议论(或介绍)的对象。2.理清全文思路、重点段落思路。方法上特别要注意剔除材料或例子,保留观点,打一个比方,就是去掉血肉,保留骨头。还要注意,社科文的结构,包括重点段落的结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总分式”结构,例如含有“首先”“其次”“最后”“还有”等词汇的文段更是如此。3.把握作者的观点,包括全文或段落的观点,主要观点和次要观点,还要分清楚观点和材料(例子)的关系。方法是抓中心句、关键句或过渡句。
4.熟悉社科文常见的命题点。既然是社科文阅读,命题设置自然要考虑到社科文的思维特点。社科文的思维特点有哪些呢?①“可能”与“现实”,“可能”与“必然”,“将然”与“已然”不对应。②选项中陈述的“原因”不能推导出这样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强加因果。③扩大或缩小原文的概念的范围。④时空错位:即把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放在此时此地。⑤无中生有⑥轻与重。社科文要求语言准确,阅读理解时,同样要把握好分寸感,或轻或重,都不准确。【答案】B
【解析】“坚持孝道,国家就不会灭亡”云云,无中生有。1.选出对中国文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所以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 B.由于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庭,只要家庭稳定和谐了,国家就稳定和谐了,所以坚持孝道,国家就不会灭亡。 C.中国传统家庭几代同堂,人伦关系复杂,而孝道就起到维护家族和睦团结的作用。 D.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分散的小农经济,提倡孝道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等级秩序也非常重要。【社会科学文阅读强化训练】(一)孝与中国文化(节选)肖忠群全文见296页-297页【答案】C
【解析】“西方人亲子之间的友爱的伦理精神体现在爱幼方面”,属于无中生有。2.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伦关系比较复杂,而西方的家庭组织相对简单。 B.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而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本位。 C.中国人敬孝的伦理精神体现在尊老上,而西方人亲子之间的友爱的伦理精神体现在爱幼方面。 D.孝产生于家族本位,自由平等产生个人本位。【答案】B
【解析】不是强调以上帝为中心,而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3.下列不属于判断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伦理与文化观念形成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西方家庭松散,家庭对个人缺少很大的约束力。 B.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强调以上帝为中心的思想。 C.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在爱琴海地区,那里的初民经常迁移。 D.近代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是个人本位思想。【答案】C
【解析】A因果关系颠倒。B原文只指在中国宗法社会中,还是在一定意义的基础上是这样,选项把它的范围扩大了。D从原文看,是在西方近代,而不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立起来的。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西方人一般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因此,西方人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 B.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所以家族安定了国家也就安定了。 C.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因为孝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又是家族伦理的核心。 D.个人本位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立起来的。【答案】A
【解析】“没有各自的财产”,原文没有这个意思。5.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中国的家庭构成相对稳定,所以家庭成员没有各自的财产,而是可从父母那里得以继承。 B.家庭对家庭成员的约束力大小是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C.中国孝道强调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整合,而西方文化更追求人的自由平等,更注重独立精神。 D.孝的基本精神广泛到渗透于传统中国的经济、宗教、民俗等社会生活领域。【答案】B
【解析】见陈寅恪的讲话和作者的判断。1.下列四项中,不属于“对文化传统的误读”的一项是 (
) A.认为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B.认为儒家学说长期影响着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和人们的生活。 C.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其实就是指儒家思想文化。 D.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即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历史。【社会科学文阅读强化训练】(二)传统的误读全文见297页-298页【答案】A
【解析】原文作者认为,秦是法家天下,儒家根本不存在着正宗地位。2.对文中史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始皇焚书坑儒,推翻了儒学的正宗地位。 B.西汉以前,并未确立儒家中心,到魏晋时期也没有改变这种状况。 C.西汉时期,儒家是有地位的,但儒学观念已经与先秦大不相同了。 D.纵观历史,儒学有过发展、变异、转型,也曾遭受反对和摧残。【答案】D
【解析】这句是谈文化和制度的关系问题,与题干无关。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来不是单独哪一家哪一派的天下”,不是说明这个观点的一项(
) A.儒家中心说解释不了历史。 B.历史上思想文化最繁盛、昌明、活跃的时期,都是各种思想竞争、融合、兼容、并立的时期。 C.用中国文化精神培育出来的知识分子,往往把儒释道等各家思想消融得无碍无隔。各种思想的合力,铸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 D.任何制度都有不完善性;文化的本性则追求完美,不仅属于一个国家,而且属于全人类。【答案】D4.作者说清朝“文化上,也是十足的小国心态”,不属于“小国心态”表现的一项是 (
) A.一开始打乱了传统,后又修补传统。 B.既尊儒,又奴儒,坑儒。 C.始终没有停止过反对儒学。
D.具有吸纳与消解异质文化的能力。【答案】D
【解析】关键是把一定的思想和一定的制度区分开来。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引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批驳了“儒家即传统”的错误观点。 B.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吸纳消融了各家各派的思想精华,绝非儒家一派所能代表。 C.文章指出,把思想文化与社会制度混为一谈,是出现“传统儒家中心说”的重要原因。 D.作者认为破除儒家即传统的儒家中心说的关键是恢复和重建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会通三教、兼容百家的博大而恢弘的精神。【答案】D
【解析】作者认为咸阳宫在二道原,刘庆柱认为在头道原,两人的看法不一样。1.对咸阳宫的位置众说纷纭,选出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
) A.刘庆柱先生认为咸阳宫在头道原牛羊村一、二、三号遗址一带。 B.王学理先生认为咸阳宫大约在聂家沟到刘家沟之间的头道原上下,这与刘庆柱先生的观点比较接近。 C.王丕忠先生认为咸阳宫在滩毛村以南的渭水北岸。 D.作者认为咸阳宫在牛羊村北面的二道原上,作者与刘庆柱都谈到牛羊村,观点比较接近。【社会科学文阅读强化训练】(三)全文见299页【答案】A
【解析】只说明咸阳宫建与毁的时间,不能证明宫址在二道原上。2.作者论证了咸阳宫在二道原上,不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 A.咸阳宫始建于秦迁都咸阳初期,毁于秦末项羽之一炬,沿用百余年。 B.皇宫建筑要借助地势之高,二道原比头道原高出一百多米。 C.从建筑选址来说,把咸阳宫这座政治中枢的朝宫放在二道圆上,有事半功倍的好处。 D.从发掘现场建筑规模和地面土质考证,头道原应为官署区,而不是宫殿区。【答案】B
【解析】只能证明咸阳宫的功用,不是用来论证宫址在二道原上的论据。3.作者采用大量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不属于这类论据的一项是 (
) A.《三辅黄图》记载咸阳宫“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而二道原高出四周一百米,符合“端门四达”。 B.《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听事、群臣受决策,悉于咸阳宫”。 C.头道原一号遗址的“主体殿堂”面积很小,其它房间更小,室内地面为土质,涂以较简陋红色,定为咸阳宫很不妥当。 D.六国宫室所在的“北阪”也在二道原,大家对此无异议,那么这些仿造的六国宫室散处在咸阳宫的周围应该更合情合理。【答案】C
【解析】作者说当时咸阳居民多、民居区大,因而咸阳宫不可能建在平民区,不可能在头道原上。并不是论证秦王暴政,偏离原文意思。4.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渭水北岸坡地带挖掘的灰坑、水井、砖、瓦当、铜钱等大量文物,作者认为足以证明该地是平民居住区。 B.头道原下方地势平坦,渭水从古至今向北不断推移,因而当时的闾里区要比现今所见的大得多。 C.作者认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足见当时秦王苛刻残暴。 D.从地理条件、安全防卫以及政治取向等方面分析,渭水北岸坡地带建筑咸阳宫的合理性和可能性都是很小的。【答案】C
【解析】原文并没有认为仿制的六国宫室布局不合理,而是推断它们散处在咸阳宫的周围更合理。5.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学理先生认为秦咸宫应在头道原上下,刘庆柱看法与王学理相近,而王丕忠先生则认为应在渭水北岸,作者不认同这三个的推断。 B.现在探查秦宫工作没把二道原作为重点,因此王学理先生之说不能成为定说。 C.在二道原发现了齐燕风格的瓦当,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仿造的六国宫室,它的布局很不合理。 D.在头道原柏家嘴等地发现许多宫营的制陶、冶炼工厂遗址,这些工厂不可能紧贴皇宫,作者从而否定了咸阳宫在头道原。【答案】C
【解析】这不是《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而是本文作者的分析。1.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
) A.因为英方的贸易要求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B.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政府负主要责任,因为他们没有答应马戛尔尼大使要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的要求。 C.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 D.尽管清朝政府不断颁发禁烟诏令,但是阻止不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输入。【社会科学文阅读强化训练】(四)全文见300页-301页【答案】D
2.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印度。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国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答案】C
3.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使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得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答案】D
【解析】这个选项答非所问。4.对“‘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述方式比较模糊”这一句,作者进行了分析,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A.“十八世纪末”的表述是含糊的,准确地说在1793年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 B.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把鸦片销往中国,而不是在十八世纪末。 C.从1774年开始,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 D.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了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答案】A
5.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马戛尔尼出使中国时,对东印度公司进行着清朝政府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答案】D
【解析】此项谈汉开辟了正规的道路,不涉及先秦的问题。1.有人认为先秦就出现了“丝绸之路”,不能作为这个看法理由的一项是 (
) A.中国丝绸及其他商品运到西方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开始了。 B.先秦时代有了中国与西方的物资的交流。 C.最初东西方物资交流是以中国西北部以及中亚、北亚的一些游牧部落为中介进行的,还没有形成一条固定的、有官方设施的交通线。 D.在汉朝军事力量的保障和行政组织的效力下,才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北两缘开辟正规的通道。【社会科学文阅读强化训练】(五)全文见302页【答案】B
【解析】“从这个意义上”的“这个”,指代的是“自从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后,……与中亚、西亚、南亚原有的道路衔接起来”这一部分,B不是“这个”指代的内容,它只是说明了历史上对张骞出使西域作用的一种看法,即认为“西域险阻,本无道路”,张骞“凿空而通之”,后文接着一转,“并不始自张骞”。2.不能作为第1段画横线句子的佐证的一项是 (
) A.西汉政府自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后开始大规模经营西域。 B.作者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凿空而通之”,开辟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 C.西汉的正式行政机构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安全。 D.公元前60年之后,“丝绸之路”才趋于正规并向西延展。【答案】A
【解析】与原文意思相左。3.不符合作者在第2、3段中所表明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 B.“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远远没有局限在经济交流的范畴。 C.“丝绸之路”主要供西方各国和汉族统治者交流奢侈品,对国民经济的刺激也很小,政府和民众都没有从“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得到经济利益。 D.对中亚和西亚地区而言,“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有过重要的经济意义,许多著名城市的繁荣美丽正是建立在丝绸之路带来的财富的基础上。【答案】B
【解析】第4段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曾促进了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其二,现代版本的“丝绸之路”今后将对推动亚欧大陆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B准确全面地概括了这两方面的意思。其它三项都没有概括全面。A只谈了“其一”。C表述不对,“过去占据‘丝绸之路’要冲的地带”重新成为举世瞩目的所在,不是因为其“对亚欧文化继续产生重要影响”。D项也只谈了“其二”。4.对第4段内容的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文明曾通过“丝绸之路”吸收了许多外来因素,中国文化又通过它传播到欧洲,强调“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B.“丝绸之路”曾促进了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流与发展,现代版本的“丝绸之路”将对亚欧大陆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C.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在未来发展中,会对亚欧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并以此而重新成为举世瞩目的所在。 D.现代版本的“丝绸之路”作为亚欧大陆桥,将会对亚欧大陆各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能源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答案】A
【解析】文中的“商业贸易”和“经济交流”在文中的意义大致相同:“经济利益”在文中指中国政府和民众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得到经济方面的好处,“经济意义”在文中指“丝绸之路”对中西亚发展的意义,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其它三项都是正确的推断。B、C的依据在第1段。D的依据在第2、3、4段。5.根据全文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倾向,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中的“商业贸易”和“经济交流”在文中的含义相同,第3段中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意义”在文中的含义相同。 B.司马迁称张骞“凿空”,后人解释为“西域险阻,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本无道路”一说并不确切,因为中国在先秦就有了与西方的物资交流。 C.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应指公元前2世纪之后开辟的、中国内地与西域之间固定的、有官方设施的商业贸易通道。 D.应从促进亚洲中西部的发展和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等方面来全面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答案】C
【解析】从第2段文字举例前的一句话可以明显看出来。1.第二段中列举物理学家牛顿患神经过敏症和画家梵·高患抑郁症的直接目的是 (
) A.科学和艺术分道扬镳给二者带来的困窘。 B.长期潜入科学深宫或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恶果。 C.思维长期在脑半球内进行,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D.左脑负责的逻辑思维功能和右脑专司的形象思维功能未能接合和综合开发利用。【社会科学文阅读拓展训练】(一)全文见303页-304页【答案】B
【解析】ACD都着重于“统一”,没有说到“二元性”。2.对“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句话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B.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C.科学和艺术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体,就像智慧和情感互相制约一样不可分割。 D.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答案】A
【解析】①是比喻说法,是二者关系的理想境界,④是分离的恶果。3.从本文看,科学和艺术能够结合的依据是什么?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正确的一组是 (
)①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②人在左右脑半球专司的思维功能,可以交互作用,传递信息。③有益于心灵的健康,也有助于事业的创新。④二者的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感到孤寂和厌倦。⑤既能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又能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出新的前景。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答案】D
【解析】A本文着重于“合”。B本文不止谈意义。C二者根本不是什么“姻缘关系”。4.下列四项,选择本文的标题,最好的一项是 (
) A.科学和艺术的分合
B.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意义 C.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姻缘关系 D.科学与艺术的联姻【答案】D
【解析】A中造就话语权“滥言时代”的罪魁应该是“话语权的无限度分散”,而不是“话语暴民”。B中“个性化”应为“个体化”。C说法过于绝对,不够准确。1.下列对“话语暴民”所作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话语暴民”造就了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C.“话语暴民”占据了网上“群言堂”,这里只出产邪说,排斥真理与公正。 D.“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破坏者,是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发展到以谄媚为手段、以理性为敌人时堕落而来的。【社会科学文阅读拓展训练】(二)全文见304页-305页【答案】A
【解析】“话语权失去了控制”说法过于笼统,应该加上一些限定成分,可以说成“话语权失去了官方及编辑的控制”;“人类社会”提法也太宽泛,应该说成“人类社会的话语领域步入”“滥言时代”。2.下列对“‘滥言时代’注定是‘话语暴民’的时代”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互联网出现以后,话语权失去了控制,人类社会步入“滥言时代”。 B.话语权的流失产生了“投稿赤潮”,“话语暴民”也应运而生。 C.话语权的无限度分散,势必使一个话语权拥有者沦为“话语暴民”。 D.“滥言”是话语权被极度分散的结果,而“滥言”的结果则在事实上造就了“话语暴民”。【答案】B
【解析】题干问的是原因,B表述的是结果。3.下列对“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话语暴民”以偏激狂妄的话语换取无数的喝彩,动摇了理性的权威。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纯粹个体化的结果,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C.“话语暴民”的理性不能保证,使得个体话语权的理性尽丧。 D.“话语暴民”把话语权作为个体的玩具,这种随意性破坏了话语秩序。【答案】C
【解析】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误。B“不存在任何真理和公正的话语”有误。D说法不合情理,法律不可能做到“全力遍罚”,因为根据“法不责众”常识可推出此结论。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四媒体空前扩大了个体的话语权,使网上“群言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B.话语暴民破坏了话语秩序,因此互联网上不存在任何真理和公正的话语。 C.话语权的理性意识和集团性才能有效维持话语秩序。 D.互联网是话语暴民的盛筵,但法律完全可以做到全力遍罚,把“暴民”变“良民”。【答案】B
【解析】A见原文第①段结尾,原文说符合论真理对于人类生活理想来说,“只能是手段而不可能是理想本身”。C见第②段开头。D在原文表述为“无论怎样的科学研究,它所追求的真理总是以外在物质经验为准绳的。”1.下列对“真、善、美”的说法,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真”即真理,追求科学真理是人类的理想。 B.真、善、美是三元统一的,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宗教的形象定位在“善”的位置。 C.“美”是通过艺术感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人类理想。 D.纯科学研究是一种理想化的研究,它所追求的真理可以脱离外在的物质经验。【社会科学文阅读拓展训练】(三)全文见305页-306页【答案】C
【解析】C中“……并不具有实用性”有误。原文第④段举例说明“美”具有实用性。2.下列对“美是什么”一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美就是和谐的比例。 B.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 C.美是存在于科学头脑里的一种理想或信仰,并不具有实用性。 D.美的规律存在于自然世界本身,因此,可以按照美的理想去构造科学世界。【答案】D
【解析】原文的相关表述是“科学并不追求事物的真理显现”。3.下列对第四段中引例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古今科学家均以美的规律建构世界。 B.说明美的规律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 C.说明美的理想可以引导和实现人们发现真理。 D.说明科学在追求事物的真理显现过程中,同时创造了美。【答案】A
【解析】B错在数学只是科学研究手段,并不是科学本身。C对“真”与“美”的先天拥有和后天创造之说有误。D表述错误,应该是“就按照美的理想去修改方程”。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本真的意义上,艺术的形象并不对应“真、善、美”中的“美”。 B.“1+2=3”这道数学命题属于纯科学研究。 C.“真”是先天存在的,“美”是后天创造的,因此,真总是先于美而被发现。 D.科学家们用理性创造美。十九世纪大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就是运用精确的运算不断修改方程,意外地创造了美的形式。【答案】C
【解析】“熔经铸史”是“这个”指代的意思。A太泛,缺乏针对性。B是本文作者的观点。D谈读书的功用,不切题。1.对“韩愈在《进学解》里发挥这个意思”一句中“这个意思”的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 B.中国文化以能熔经铸史为贵。 C.熔经铸史。 D.通过读书培养人格积蓄丰富而正确的学识经验。【自然科学文阅读拓展训练】(四)全文见306页-307页【答案】D
【解析】是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分析,不全属于题干中引句的意思。A、B分别从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反映生活的角度进行说明。C是从文学创作的要求说明的。2.下列不属于说明“近代写实主义者主张文学须有‘凭证’”一句的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学超现实而却不能脱离现实,不能不有现实的真实性。 B.文学中表现的有时是理想的世界,这种理想的世界也得以现实世界为基础。 C.写实主义者通过观察、体验社会人生,洞达人情物理来反映社会生活。 D.文学中创造的世界有时是理想的,有时是不理想的。【答案】D
【解析】现代作家创作古典长篇小说,只能从有关资料或实物寻找素材,无法回到古代,对社会和人物进行“实地观察体验”。ABC的例子分别从实地踏访、亲自游览和切身经历说明“实地观察体验”对文艺创作比读书还更重要。3.不能体现“实地观察体验”对于文艺创作或比读书还更重要的一项是 (
) A.翦伯赞创作访古散文《内蒙访古》。 B.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与2025年情境化教学方法探索研究报告
- 2025年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创新优化策略报告
- 2024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6篇)
- 2024劳动关系证明书(34篇)
- Unit1+Back+to+School2025-2026学年高一英语译林版(2020)必修第一册
- 2025年度智能房产遗产继承分配与税务筹划服务协议书
- 2025年度电视节目冠名权广告合同书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大棚物联网技术与产品销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陶瓷材料购销合同模板
- 2025版三方房屋买卖物业管理与维护合同
- 面向适航要求的eVTOL航电系统安全调度模型
- 环保专业基础知识
- 2024年阳江市阳东区区内选调教师笔试真题
- 以工代赈项目施工合同范本
- 《阿里巴巴集团介绍》课件
- 钢结构防腐与防火设计方案
- GB/T 33993-2024商品二维码
- 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 《格局》读书分享
- 外浮顶储罐施工方案
- 仓储管理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