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论文_第1页
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论文_第2页
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论文_第3页
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论文_第4页
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国家粮食贸易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论文原文李艳君我们国家是粮食贸易大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国家粮食进口在世界粮食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我们国家粮食进口对国际市场相关粮食品种价格影响越来越大,也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粮价的联动性增强。我们国家粮食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未来贸易依存度可能进一步提高,需要平衡粮食自给和进口贸易的关系,确定合理的进口空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过去十年我们国家粮食贸易特点(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以进口为主我们国家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0年,我们国家粮食平均年进出口量为4362万吨,年均增长10.3%。2011年1—11月,我们国家粮食进出口量5280万吨。自2003年以来,我们国家一直为粮食净进口国,净进口量不断增长。2003年,我们国家粮食净进口53万吨,2010年达到6420万吨,年均增幅达98.4%。2011年1—11月,我们国家粮食净进口5056万吨,总体来看,我们国家粮食出口竞争力较弱,处于比较劣势;而粮食进口在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下不断增长。(二)贸易品种结构不平衡,且波动性较大我们国家主要粮食品种贸易结构失衡,进出口贸易量波动幅度较大。2001—2010年间,我们国家主要出口玉米、大米和小麦,主要进口大豆。玉米和大米总体呈净出口,小麦净出口和净进口呈交错状态,大豆一直呈净进口。其中,玉米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并在2010年首次转为净进口(见表2)。近年来,由于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贸易的调控力度,玉米、大米和小麦的出口规模大大压缩。11665.com(三)进口;国/地区集中,出口市场相对分散。受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高度集中的影响,我们国家玉米、小麦、大米和大豆进口;国/地区都比较集中。其中,玉米进口在2007—2009年主要来自东盟的老挝和缅甸,占我们国家玉米进口总量的80%左右;2010年,自美国进口占比达到95.5%。小麦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占小麦进口总量的90%以上;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呈上升趋势,占比从2001年6.8%提升至2010年的74.9%。我们国家大米进口一直高度集中于泰国,占进口总量的90%以上。大豆进口集中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占我们国家大豆进口量的比重高达97%。我们国家粮食出口市场主要在亚洲周边国家:玉米主要出口朝鲜、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小麦主要出口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大米出口市场变化较大,2001年,科特迪瓦是我们国家最大出口市场,占比达48%。2010年,韩国成为我们国家大米最大出口市场,占比为29.1%,其后是朝鲜和利比里亚,分别为13.5%、8.7%。二、我们国家粮食贸易对国内市场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一)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我们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粮食进出口贸易逐渐放开,粮食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联动效应越发明显。当前,我们国家小麦、玉米、大米主要粮食品种产需基本平衡,进出口量很小,对外依存度低,且宏观调控严格,因此进出口贸易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而我们国家大豆消费主要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波动,势必会迅速传导到国内油脂和油料市场,对我们国家食用油市场影响明显。从当前我们国家粮食进出口情况看,除大豆外,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波动,尚难对我们国家内粮价造成严重冲击。但随着玉米进口需求增加,国内外市场粮价波动的关联度势必增大。(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扩大粮食进口有助于缓解我们国家主要农产品与耕地的矛盾并降低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总体利大于弊。首先,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平衡粮食供需总量。国际贸易是维持一国粮食总量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国家粮食供给总体上可达到自给目标,但存在一定的波动性,2003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我们国家粮食自给率仅为88.8%。造成国内供求压力大;而在其后粮食供过于求的年份,带来粮价下行和农民收益降低的风险。因此,利用粮食国际贸易可以减少国内粮食供需波动,调剂产需余缺。其次,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结构性安全。粮食结构性安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3期全对一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粮食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内短缺粮食品种供应缺口,增加优质粮市场供给,提高居民粮食消费福利水平。形成对农户种植优质粮的利益诱导,以需求拉动粮食种植和结构的调整,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论文网]第三,粮食贸易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粮食价格稳定直接影响到粮食产出和居民购买力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我们国家粮食价格的波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远大于粮食生产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说,粮食价格变化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国内粮食生产波动系数和粮食自给率。通过粮食国际贸易调剂国内产需品种和数量余缺,避免了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粮食不安全因素。三、我们国家粮食贸易未来发展趋势(一)我们国家粮食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贸易依存度可能进一步提高受制于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的基本国情,虽然近年来我们国家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但始终存在供需缺口,没有能摆脱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局面。未来十年,我们国家粮食供需缺口仍将继续存在,并有不断扩大趋势。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们国家粮食消费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综合近年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我们国家粮食消费需求总量低值约为5650亿公斤,高值约为6334亿公斤。我们国家粮食生产已连续8年增产、连续5年超过5000亿公斤,表明我们国家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000亿公斤水平。但粮食生产受水土资源短缺、极端气候多发等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制约,加之种粮比较收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20年粮食生产的目标是达到5400亿公斤的生产能力。若实际产量达到目标,则我们国家粮食供需缺口低值约为250亿公斤,高值约为934亿公斤。因此,需要通过粮食国际贸易在保障我们国家粮总量平衡上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国家粮食贸易依存度势必进一步提高。从我们国家主要粮食品种看,大米和小麦生产历来是国家最为重视、要求确保自给率的品种,供求一直基本平衡,小麦近年甚至出现供大于求。未来大米和小麦需求呈下降趋势,有望继续实现完全自给。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增加推动了玉米和大豆需求的快速增加,特别是近年生物燃料需求增加,玉米与大豆的种植竞争性越来越强,两相比较,种植大豆比较效益偏低,导致农民大量转向种植玉米。玉米供需有一定的缺口,但玉米的增产空间还比较大;过去十年里,粮食播种面积虽有年度波动,但大体持平,其中只有玉米播种面积大幅增长了35%,大米、小麦、大豆均有所调减。与此同时,大豆国内需求猛增,因而成为供需缺口最大的品种。预计未来十年,这一趋势仍将延续下去。因此,大米和小麦的进出口仍将以调剂余缺为主,玉米的进口需求维持增长态势,大豆则需要继续大量从国外进口。(二)平衡粮食自给和进口贸易,确定合理的进口空间我们国家历来都强调保障粮食基本自给,1996年就提出保持基本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2001—2010年,我们国家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从国际经验看,国内粮食生产能够满足本国需求量的90%,就是较高的粮食自给率。当前日本的谷物自给率只有约23%,墨西哥为79%,巴西为86%。未来十年,我们国家粮食供需缺口将不断扩大,继续依靠95%以上的高自给率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增加,如何平衡粮食自给和进口贸易的关系,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加强国内生产供给的同时,要确定合理的进口空间。从理论上说,我们国家粮食进口规模可以确定在需求量的15%以内。0-5%为“轻松区间〞:根据我们国家以往的经验,粮食进口保持在总需求5%以内,不会影响粮食安全,也不会对国际市场供应构成压力;6%一10%为“理想区间〞:10%的进口率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安全的,总需求6—10%的粮食通过国际市场来满足,能够明显减轻国内粮食生产的压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我们国家农业的比较优势;11-15%为“黄牌区间〞:中国作为一个粮食消费大国,15%的粮食进口意味着2.4亿人的粮食要靠国际市场来解决,相当于一个人口大国的粮食消费量。这将对世界粮食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影响非洲等欠发达、低收入、食物短缺国家的粮食进口。粮食进口率在这一区间虽然并不意味着危险将至,但它提醒必须对粮食问题高度警觉,防止国内农业衰退和粮食危机,同时也将面临较大的国际舆论压力,15%应该作为我们国家进口粮食规模的警戒线。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