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_第1页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_第2页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_第3页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_第4页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昔如来出世,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分形化体于无边华藏庄严世界海,微尘刹土随缘赴,感应现前。当此之时,宝山之相,满月之容,有目者皆得见;狮子之吼,海潮之音,有耳者皆得听闻。而优填王暂离法会,已生渴仰,遂以旃檀刻为瑞相,何况示灭鹤林,潜辉鹫岭,真容莫睹,像教方兴,宜乎范金、合土、刻木、绘丝而广兴供养者也。然而虑不远不足以成大功,工不大不足以传永世,且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蟠厚地,土、刻木、绘丝者,岂可同日而语哉。始都洛阳,改性元氏。七世曰宣武帝,八世曰孝明帝。孝明之后,权归藩镇,而魏祚衰矣。中图》云:文成和平元年,献文天安元年革兴造石窟寺。然未知有何所据。按道武登国元年即代王位,四月改称魏王,皇始元年称帝,天兴元年诏群臣议国号,咸谓国家启基云代,应以代为号,帝不从,诏国号魏。天兴至孝文太和十三年,凡九十载,而碑仍年,立恒安郡,于郊西大谷石壁皆劖凿为窟,东西三十里,栉比相连。按神瑞系明元所改,沙门昙曜于文成帝和平中住石窟通乐寺。《大唐内典录》云:昙曜,帝礼为师,请帝开石窟世才十年,其间创立城郭、宫室、宗庙、社稷、百官制度,见于史笔,其事实繁,至于凿山期间唯明元、文成二帝,据《录》特标神瑞之号,明元实经其始,指护国而言也;法轸云十寺皆孝文所建,非也。余诸迄今皇统丁卯,凡七百三十四年,唐贞观十五年守臣重建,辽重熙十八年母后再修,天庆十年赐大字额,咸雍五年禁山樵牧,又差军巡守,寿昌五年委转运使提点,清宁六年又委刘转运监修,李唐以前虽无遗迹,以近推远从可知也,此则历年之大略也。本朝天会二年,大军平西京,故元帅晋国王到寺随喜赞叹,晓喻军兵,不令侵扰,并戒委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拨河道,此则皇朝外护之大略也。叠嶂峥嵘而西去,长河浩渺以东来,岚影相连,波声不断,势壮京邑,润分林数,岂特国家之宝,抑亦仙圣之宅。此则形势之大略也。三十丈。三十二瑞相,巍乎当阳;千百亿化身,森然在目。烟霞供宝座之色,日月助玉毫之辉;神龙夭矫以飞动,灵兽雍容而助武。色楯连延,则天皇弥勒之宫;层檐竦峙,则地通多宝之塔。以至八部之眷属,诸经之因地,。《尔雅》云:石山戴土,谓之崔嵬。此山是山,外积黄壤,中含翠石,高卑莫测,厚薄难知。然而良工预为其制,群匠争奋其力,迄□隳坏,绩用有成。虽大禹之凿龙门,六丁之安能致是哉?又,护国二龛不加力而自开,以至扣地则神钟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则灵感之大略也。未如此寺殊功圣迹,亘古贫者愿输其力,于是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香厨,客次之纲常住寺位,凡三十楹,轮换一新;又创石垣五百余步,屋之以瓦二百余楹。皇统三年二月起工,六年七月落成,约传,天眷元年奉圣旨传菩萨戒,皇统三年转运司定充本寺提点,申行台尚书省继准唐堂贴。师性明悟,威仪端重,一方钦仰,建化之功颇多,至于石窟为最云。皇统七年夷门曹衍记并书。传菩萨戒提点大石窟寺沙门禀慧助辨。经武将军前西京军器库使骑都尉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王庆佑。次年二月八日始录上草本于何尚书思诚东斋。①原文此处有“与天地而同久”宿白先生以为是衍文。②此处原文为"即"字,而不是“刻”③后文有作“崇福”。④宿白先生判断,“京”的后面当有脱文。今根据《析津志辑佚》予以填补。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面世的曲折经历都极为珍贵。根据《金碑》记载和云冈石窟研究院张焯院长研判,北魏武州山石窟寺的皇家工程竣工《金碑》原碑石,不知毁废于何时(宿白先生根据1485年明成化年间纂修的《山西通志》文字措词估计,当时金碑尚存。见后附《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该碑也无拓本传世,现仅存于元末熊自得所著《析津志》中抄存的碑文录文。其传承发现过程百折千回,九死一生,侥幸之至,故愈感珍稀。触大量内府藏书和文献资料的机会,而且可周览京城大都(今北京)及所属地区的山川名胜,专门志书,是研究这一地区地理、历史的宝贵资料。据现存记录,熊曾多次增补初稿。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熊自东胜来大同云冈亲天字韵下《顺天府》条录入尤多。却成孤本了。予北京大学图书馆。1947年宿白(老先生)跟随赵裴云先生整理李氏书,于缪抄《大典·顺天自金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碑文,迄熊自得录文,不过百余年。自熊书完稿迄修纂?五、缪氏逝世后,藏书散出。残本归李盛铎。1940年李氏藏书售予北京大学图书馆。此稀珍资料,若非偶遇识货行家,岂知又会埋没多久,甚至彻底佚失,也非危言损听吧!呜呼,坎坷险危,更有甚者歈!谨录清缪荃荪抄自《永乐大典》《析津志》的《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原文《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石窟寺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昔如来出世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分形化軆於无邉华藏庄严世界海微尘刹土随缘赴感应现前当此之时寳山相满月之容有目者皆得见狮子之吼海潮之音有耳者皆得聼闻而优填王暂离法会已生渴仰遂以旃檀刻为瑞相何况示灭鹤林潜辉鹫岭真容莫睹像教方兴宜乎范金合土刻木绘丝而广兴供养者也然而虑不逺不足以成大功工不大不足以传永世且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蟠厚地舆天地而同久是以昔人留心佛法者往往因山以为室即石以成像盖欲广其供养舆天地而同久虑逺而功大矣舆夫范金合土绘丝者岂可同日而语哉西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二灵巌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按北史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以东晋武帝大元十三年称王於定襄之盛乐国号代建元登国后乃即真迁都平城号恒安都今西京是也二世曰明元帝三世曰太武帝四世曰文成帝五世曰献文帝六世曰孝文帝始都洛阳改性元氏七世曰宣武帝八世曰孝明帝孝明之后权归藩镇而魏祚衰矣魏纪凡建寺皆书而不书此寺唯文献纪书皇兴元年八月幸武州山石窟寺又按云中图云文成和平八年献文天安元年革兴造石窟寺然未知有何所据今寺中遗刻所存者二一载在护国大而不全无年月可考一在崇教小而完其略曰安西大将军散骑常侍吏部内行尚书宕昌钳耳庆时镌也巌开寺其铭曰承籍□福遍邀冥庆仰锺皇家卜世惟永盖庆时为国祈福之所建也末云大代太和八年建十三年毕按道武登国元年即代王位四月改称魏王皇始元年称帝天兴元帝诏群臣议国号咸谓国家启基云代应以代为号帝不从诏国号魏天兴至孝文太和至三年凡九十载而碑仍称代何也参稽内典矛楯为文元氏录云道武皇帝改号神瑞当东晋武帝大元元年立恒安郡於郊西土谷石壁皆劖凿为窟东西三十里栉比相连按神瑞时明元所改岁在癸丑当东晋安帝隆安十七年在太元后三十七年矣其舛误如此续高僧传云沙门昙曜於文成帝和平中住石窟通乐寺大唐内典录云昙曜帝礼为师请帝开石窟五所东为僧寺名曰灵巌西为尼寺不言其名僧法轸为寺记云十寺魏孝文帝之所建也护国东壁有拓国王骑从广弘明集云即孝文皇帝建寺之主也帝王於天宫寺以金铜造释迦像众记参差如此竟不知经始在於何帝以竟推之道武迁都之后终其世才十年其间创立城郭宫室宗庙社稷百官制度见於史笔其事实繁至於凿山为寺理应未暇道武毁教末帝虽感白足之言寻即殂落亦非其所为也献文即位之初幸其寺则寺兴於前矣期间唯明元文成二帝据录特标神瑞之号明元实经其始内典录明载和平之事则文成实继其后矣彼和明所记以孝文为建寺之主者盖指护国而言也法轸云十寺皆孝文所建非也然则明元始兴通乐文成继起灵巌护国天宫则创自孝文崇福则成於钳耳其余诸寺次第可知复有上方一位石室数间按高僧传云孝文时天竺僧陁番经之地也十寺之外西至悬空寺在焦山之东逺及一舍皆有龛像所谓栉比相连者也验其遗刻年号颇多内有正光五年即孝明嗣位之九年也然则此寺之建肇於神瑞终乎正光凡七帝历百一十一年虽辍於太武之世计犹不减七八十年何则崇福一寺五年而成以此较之不为多矣录云魏成於一帝何其谬欤此即始终之大略也自神瑞癸丑迄今皇统丁卯凡七百三十四年此即历年之大略也叠嶂峥嵘而西去长沙浩渺以东来风影相连波声不断势壮京邑润分林数岂特国家之寳抑亦仙圣之宅此则形势之大略也峰峦后拥龛室前开广者容三千人高者至三十丈三十二瑞相巍乎当阳千百亿化身森然在目烟霞供寳座之色日月助玉毫之辉神龙夭矫以飞动灵兽雍容而助武色楯连延则天皇弥勒之宫层檐竦峙则地通多寳之塔以至八部之眷属诸经之因地妙笔不能同其变辩口不能谈其目巧力不能计其数况若神游鹫岭宛如身诣於耆阇此则制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则灵感之大略也唐贞观十五年守臣重建辽重熙十八年母后再修天庆十年赐大字额咸熙五年禁山樵牧又差军巡守昌五年委转运使提点清宁六年又委刘转运监修李唐已前虽无遗迹以近推逺从可知也此则历年之大略也本朝天会二年度之□□□大略也尔雅云石山戴土谓之崔嵬此山是山外积黄壤中含翠石高卑莫测厚薄难知然而良工预为其制群匠争奋其力迄隳坏绩用有成虽大禹之凿龙门六丁之开蜀道不过摧其顽险务於通达而已方之於此未足为难倘非诚心一发圣圣力潜扶安能致是哉又护国二龛不加力而自开以至扣地则神锺大军平西京故元帅晋国王到寺随喜赞叹晓喻军兵不令侵扰并戒纲首长切守护又奏特赐提点僧禅紫衣并通惠大德号九年元帅府以河流近寺恐致侵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拨河道此则皇朝外护之大略也呜呼青鸳肇於西域徒见其名白马兴於中土景堕其志未如此寺殊功圣迹亘古今而常存者也先是亡辽季世盗贼群起寺遭焚劫灵巌栋宇扫地无遗皇统初缁白命议以为欲图修复须仗当仁乃请惠公法师住持师既驻锡即为化缘富者乐施其财贫者愿输其力於是重修灵巌大阁九楹门楼四所香厨客次之纲常住寺位凡三十楹轮换一新又创石垣五百余步屋之以瓦二百余楹皇统三年二月起工六年七月落成约费钱二千万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师又以灵巌古刹既为灰烬护国大碑又复摧毁胜槩不传居常叹息欲表前踪以垂后世乃珑巨石谒文於予予既闻师名又嘉其志遂不复辞为摭实而书之师名禀慧姓王氏弘州永宁人幼於天成县幽峰院出家受具自十八岁讲华严经摩诃衍论辨折疑微聼者常数百人四十五散徒游方即其所传天眷元年奉圣旨传菩萨戒皇统三年转运司定充本寺提点申行台尚书省继准唐堂贴师性明悟威仪端重一方钦仰建化之功颇多至於石窟为最玄皇统七年夷门曹衍记并书传菩萨戒提点大石窟寺沙门禀慧助辨经武将军前西京军器库使骑都尉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王庆佑前西京癸卯年腊月二十四日《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新发现的大同云冈石窟寺历史材料的初步整理而云冈又系砂岩,石刻铭记不易保存,因此,论北魏孝文迁洛以后的云冈历史即感困难。近年,我参加整理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善本书籍时,无意中在缪荃孙传抄的《永乐大典》天字韵《顺天府》条①引《析津志》文内,发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一篇。碑文二千一百余言,记述详细,征引宏博,所述自唐迄金一段云冈的兴修、设置,正好弥补了云冈历史的空白页,而引用现已佚亡的北魏铭刻和文献记录考订云冈石窟的时代,也正给今天研究云冈各个石窟开凿先后的问题提供了绝好的参考材料。此外,以焦山东悬空寺来解释所及略为校补。碑文后所附注释,系按碑文顺序,摘录有关文献和已知的遗迹、遗物与碑文一录文附校字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宝山”下脱一“之”字),满月之容,有目者皆得见;狮子之吼,海潮之音,有耳者皆得听闻。而优填王暂离法会,已生渴仰,遂以旃檀刻为瑞相,何况示灭鹤林,潜辉鹫岭,真容莫睹,像教方兴,宜乎范金、合土、刻木、绘丝而广兴供养者也。然而虑不远不足以成大功,工不大不足以传永世,且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蟠厚地,与天地而同盖欲广其供养,与天地而同久,虑远而功大矣。与夫范金、合土(按上文例,“合土”下脱“刻木”二字)、绘丝者,岂可同日而语哉。西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 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注一〕。按《北史》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以东晋武帝大元(“大”当为“太”字之讹)十三(魏太祖登国元年即代王位,登国元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此号恒安都〔注三〕,今西京是也。二世曰明元帝。三世曰太武帝。四世曰文成帝。五世曰献曜白帝开窟五所,因疑“八年”为“元年”之讹)、献文天安元年革兴造石窟寺。然未知有何所据皆记太和中庆时爵宕昌公,因疑“宕昌”下脱“公”字)钳耳庆时镌也(“也”字疑为衍文)岩开寺,当东晋武帝大元元年,立恒安郡,于郊西土(《大唐内典录》原文作“郊西大谷石壁”,此“土”之一帝,何其谬欤。此即始终之大略也。自神瑞癸丑,迄今皇统丁卯,凡七百三十四年,此即森然在目。烟霞供宝座之色,日月助玉毫之辉;神龙夭矫以飞动,灵兽雍容而助武。色楯连延则天皇弥勒之宫;层檐竦峙则地通多宝之塔〔注二四〕。以至八部之眷属,诸经之因地,年母后再修,天庆十年赐大字额,咸熙(辽无咸熙纪元,疑“熙”为“雍”之讹)五年禁山樵牧,疑有讹误)。本朝天会二年度之□□□(此句有脱文,但应与下文“此则皇朝外护之大略也”一语知。然而良工预为其制,群匠争奋其力,迄(“迄”下疑有脱字)隳坏,绩用有成。虽大禹之喻军兵,不令侵扰,并戒纲首,长切守护,又奏特赐提点僧禅紫衣并通惠大德号。九年(连接上文知是天会九年)元帅府以河流近寺,恐致侵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拨河道,此则皇朝下文作“慧”)公法师住持。师既驻锡,即为化缘,富者乐施其财,贫者愿输其力,于是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香厨,客次之纲常住寺位(此句疑有脱误),凡三十楹,轮换一新;又创石垣五百余步,屋之以瓦二百余楹。皇统三年二月起工,六年七月落成,约费钱二千万。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师又以灵岩古刹既为灰烬,护国大碑又复摧毁,胜槩不传,居常叹息,欲表前踪,以垂后世,乃珑巨石,谒文于予。予既闻师名,又嘉其志,遂不徒游方,即其所传(此句疑有讹误),天眷元年奉圣旨传菩萨戒,皇统三年转运司定充本寺提点,申行台尚书省继准唐堂贴。师性明悟,威仪端重,一方钦仰,建化之功颇多,至于石O石窟寺沙门禀慧助辨。经(“经”疑为“信”或“显”之讹)武将军前西京军器库使骑都尉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王庆佑。前西京癸卯年腊月二十四日(京下当有脱文)〔注三一〕。二注释(略)四、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张焯院长对《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研究《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小议《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简称《金碑》),皇统七年(1147)曹衍撰,记述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历史。原碑早佚,碑文幸存于清人缪荃荪传抄的《永乐大典》天字韵《顺天府》条引《析津志》文中。20世纪中叶,由宿白先生发现并研究,遂使云冈石窟的脱讹,语句顺序往往错乱。笔者在研读宿先生《〈金碑〉校注》的时候,试着对碑文中的错乱语句进行了梳理,形成些许新的认识。《金碑》现存文字2100余言。其前半部分,主要考述北魏武州山石窟寺的开凿始末,个别文字虽有脱误,但总体行文通顺,语意明确。后半部分,主要记载了唐、辽、金三朝的觉有以下几处:一是“自神瑞癸丑,迄今皇统丁卯,凡七百三十四年。此即历年之大略也。”,令且又言“此则历年之大略也。”显然,这两个“历年之大略也”,属于重复抄写;前面缺少了的于耆阇。此则制。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这里的“本朝天会二年”与“度之大略也”,连接的过于生硬,意思无法理解。而“度之大略也”,正好与前面的“此则制”连贯,作“此则制度之大略也”,用于对云冈建筑样式描述的总结语,则灵感之大略也”句,意思贯通,合若符契。成于一帝,何其谬欤!此即始终之大略也。。(此即历年之大略也。){唐贞前,虽无遗迹,以近推远,从可知也。此则历年之大略也。本朝天会二年},{大军平西京,故元帅、晋国王到寺随喜赞叹,晓谕军兵,不令侵扰;并戒纲首,长切守护。又奏,特赐提点僧禅紫衣,并“通慧大德”号。九年,元帅府以河流近叠嶂峥嵘而西去,长沙浩渺以东来,岚影相连,波声不断,势壮京邑,润分林薮,岂特国家之宝,抑亦仙圣之宅。此则形势之大略也。化身,森然在目。烟霞供宝座之色,日月助玉毫之辉;神龙夭矫以飞动,灵兽雍容而助武。色楯连延,则天皇弥勒之宫;层檐竦峙,则地通多宝之塔。以至八部之眷属,诸经之因地,妙笔不能同其变,辩口不能谈其目,巧力不能计其数。(况)[怳]若神游[于]鹫岭,宛如身诣于耆阇。此则制{度之大略也。难知。然而良工预为其制,群匠争奋其力,迄□隳坏,绩用有成。虽大禹之凿龙门,六丁之开蜀道,不过摧其顽险,务于通达而已;方之于此,未足为难。倘非诚心一发,圣力潜扶,安能致是哉?又,护国二龛不加力而自开,以至扣地则神钟}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则灵感之大略也。形势、制度、灵感,并列为六个“大略也”,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好个精彩的大对上述碑文,需做如下说明和探讨。第一,关于金代外护的段落。“本朝天会二年”句,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拨河道。此则皇朝外护之大略也”句,原本不相连接,但前者紧跟上文“此则历年之大略也”,后者亦属天会年间之事,内容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并且都属于北魏神瑞甲寅(414)到金朝皇统丁卯(1147)之间的历史。这样的段落顺序安排,应无疑问。所谓“元帅、晋国王”,即宗翰(粘罕),金初委以西部方面的军政全权。他于金天辅六年 一通(示)[乐],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福],八童子,九有人能够将云冈石窟的开凿,与营建窟前阁楼、盖造僧房、围筑院墙、命名寺院,这两个不同乐寺,与《金碑》所载二寺是否完全相同,实难定论。北魏武州山石窟,后来被分割建寺的事实清楚,但其过程缺少史料依据。即便是《金碑》的作者曹衍,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认十寺分立时间的情况下,姑且一律视作辽代寺院,比较稳妥。建北各有十个柱穴遗迹,已被20世纪末进行的窟前考古发掘证实。灵岩大阁,北魏时不知作目前学术界认定为第7、8双窟,但其中雕刻风格古“护国东壁,有拓国王骑从。”这里,我们按照《金碑》:“护国二龛不加力而自开,以至扣地则神钟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很清楚,指的是明清以来云冈东部的“石鼓洞”和“寒泉洞”,也就是今天的第1、2双窟。这两个洞窟,至今扣地咚咚,流水潺潺。所以谓“不加力而自开”,可能与二窟的片状砂岩结构有关。出城狩猎,二为国王等三骑发现鹿群,张弓误射河边汲水的睒子。这样的画面,不知是否就年月可考。”“先是,亡辽季世,盗贼群起,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皇统初,缁白遗刻。按道宣《大唐内典录》卷4《后魏元氏翻传佛经录》载:“恒纪其功绩,不可以算也。其碑略云:自魏国所统赀赋,并成石龛。故其规度宏远,所以神功冈、鲁班窑、吴官屯、焦山等四处北魏石窟。“谷东石碑”,应当就是曹衍所见“大而不全”、惠公和尚悲叹“胜概不传”的护国大碑。洞窟。这样的北魏塔窟,从佛教意义上,历来被认作东雕龛造佛;东、西壁中层,均为四龛坐佛,龛间刻塔;双窟外部两侧,各有一级浮图,三面明。此外,在窟门外左右,各立护法天王二尊(大部分已坍塌、风化),表现的是《金光明郡县,广宣流布是金光明微妙经典,令如是等种种百千衰耗之事悉皆灭尽。世尊,如诸国王念恭敬是人。世尊,我等四王复当勤心拥护是王及国人民,为除衰患,令得安隐。世尊,若如果以上推论无误,那么护国大碑就应是北魏武州山石窟寺的皇家工程竣工的纪念碑,五、围绕《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中日学者间的争议所写《驳宿白氏的云冈石窟分期论》一文而写的论文,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要资料发现过程,和对云冈石窟开凿历史过程及“十寺”渊源的考证。对我们深刻理解认识云冈石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其严密考证过程方法,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原文较长,还未全——宿白先生新著《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原文照片昔者,海内外人士游览大同云冈石窟,首关注昙曜五窟,特别是窟露天大佛,此乃云冈石窟招牌也。其次重点目标为五华洞五窟,再其次是清顺治年佟养量修建窟檐保护常被忽视,特别是年以前,游客从清代修建的石窟寺正门进入,直接面对第各窟,很多人就把东边四个洞窟丢掉了,盖因不了解第三窟“灵岩寺洞”在云冈石窟的历史地位及价值所在。且在修筑“武州山石窟寺”之前,恐怕当时在平城,只闻“灵岩寺”之名。据说,道武帝尝梦神仙自西边来,又从西面传来仙乐。沙门法果奉旨西寻,发现武州塞一天然大洞,内有灵气,遂建灵岩寺。武州山成了灵山圣地,明元帝多次祈祷于武州山并定为“常祀”。此即书载的沙门法果于天兴元年年在京城创建了弘扬佛教的三大建昙曜开凿云冈五窟年。我们还应注意到一个问题,“云冈”的名字是辽代时启用的,北魏一朝这里叫灵岩寺石窟。【魏书】释老志有记载:“初,法果每言,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谓人曰: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中国皇权与神权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魏书】释老志。昙曜所开凿五窟在“灵岩寺洞”西一里,此时灵岩寺洞以其宽《金碑》载“重修灵岩大阁九楹”。“灵岩寺洞”是云冈最大的洞窟,前面断壁高约米,窟外的台岩上,南北各有十个柱穴遗迹,已被世纪末进行的窟前考古发掘证实。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传为昙曜译经楼,今仅存上方一排个梁孔,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进深九间之巨制。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台面两端各一座三级方塔,两塔间凿两明窗,明窗之间为一庑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脚弥勒。窟面东西各开一门。“灵岩寺洞”后室所雕刻华严三圣石像,公认为唐代作品,似无异议。是以云冈石窟第三窟“灵岩寺洞”的意义在于她早于石窟开凿之前就已存在,且地位不间,进深九间,高多米,远大于现华严寺大殿,也大于故宫太和殿,称其为天下第一殿恐不为过。七、《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意义对《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这份资料的意义,如何估量都不至于过分。宿白先生说:“碑文二千一百余言,记述详细,征引宏博,所述自唐迄金一段云冈的兴修、设置,正好弥补了云冈历史的空白页,而引用现已佚亡的北魏铭刻和文献记录考订云冈石窟的时代,也正给今天研究云冈各个石窟开凿先后的问题提供了绝好的参考材料”。张焯院长说,《金碑》记载的元朝“宗翰到大石窟寺游览,并下令予以保护,是云冈历史上的大事”。传永世,且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蟠厚地,是以昔人留心佛法者,往往因山以为室,刻石以成像,盖欲广其供养,与天地而同久,虑远而功大矣。与夫一些混乱、不确的观点和认识,也为我们今天比较客观、准确、全面地认识了解云冈石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护。从石窟寺的地理形势、韵味特色、规模气势,对其泣鬼神而惊上苍,巧夺天工的造化,极尽赞美之言语。表达对石窟寺开凿建造的尽情讴歌和通神灵、驱毒邪的感慨。恐致侵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拨河道”,这一史实,并得到近年考古挖掘的验证。也反在云冈石窟昙曜五窟前,高出地面半米,有一处玻璃覆顶,可供直接观看的展示构建物,其内展示的是近年新发现的北魏河坝遗址实物此遗址实物证实,当年(北魏开凿云冈石窟时代),在距离石窟很近的山脚下,就是十里河的河道,据合理推论,水量当不小。“往古,武州山前有水焉,名曰武州川。北魏皇家营造武州山石窟寺,削山石壁,开凿洞窟,于窟前垒石砌坝。观斯,即可想向当时之场景也”。“该坝使用无多时,为碎石废料向南四百余米,即今十里河云冈段”。我们应该注意到另一个问题是,通过对《金碑》的缜密考证研读,结合其他史料旁未取得基本统一的认识,需要继续努力探索、研考。例如,对于《金碑》中多次提到的“护国寺”,宿白先生倾向于认为和现今第七、八窟对应,而张焯院长提出对应现今第一、二窟的理由。类似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努力。片二、宿白先生《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原文照片《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小议••••••••••••••《顺天府》中《金碑》全文•《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简称《金碑》),皇统七年(1147)曹衍撰,记述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历史。原碑早佚,碑文幸存于清人缪荃荪传抄的《永乐大典》云冈石窟的历史脉络豁然清晰,相关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这篇碑文在屡次传抄中,文字颇有脱讹,语句顺序往往错乱。笔者在研读宿先生《〈金碑〉校注》的时候,试着对碑文中的错乱语句进行了梳理,形成些许新的认识。《金碑》现存文字2100余言。其前半部分,主要考述北魏武州山石窟寺的开凿始末,个别文字虽有脱误,但总体行文通顺,语意明确。后半部分,主要记载了唐、辽、金来,明显感觉有以下几处:一是“自神瑞癸丑,迄今皇统丁卯,凡七百三十四年。此即历年之大略也。”既然说“历年之大略也”,则北魏以后六百多年的历史应有具体说明。这“历年之大略也”,属于重复抄写;前面缺少了的历朝维修的具体记载,是被抄窜了行。三是“峰峦后拥,龛目……况若神游[于]鹫岭,宛如身诣于耆阇。此则制。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泉流面描述云冈石窟建筑样式的总结性语言,与后文毫不相干,两者之间必定有文字阙漏。四是“本朝天会二年,度之大略也。《尔雅》云:……”,这里的“本朝天会二年”与“度制”连贯,作“此则制度之大略也”,用于对云冈建筑样式描述的总结语,可谓天衣无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则灵感之大略也”句,意思贯通,合若符契。依据上述判断,略作语句调整,《金碑》中错乱之文,便可奇迹般一字不差地流畅起……然则此寺之建,肇于神瑞,终乎正光,凡七帝,历百一十一年。虽辍于太武之世,计犹不减七、八十年。何(则)[者]?崇福一寺五年而成,以此较之,不为多矣。《录》云魏成于一帝,何其谬欤!此即始终之大略也。自神瑞(癸丑)[甲寅],迄今皇统丁卯,凡七百三十四年。(此即历年之大略也。){唐贞观十五年,守臣重建。辽重熙十八年,母后再修;天庆十年,赐大字额;咸(熙)唐以前,虽无遗迹,以近推远,从可知也。此则历年之大略也。本朝天会二年},{大军平西京,故元帅、晋国王到寺随喜赞叹,晓谕军兵,不令侵扰;并戒纲首,长切守护。又奏,特赐提点僧禅紫衣,并“通慧大德”号。九年,元帅府以河流近寺,恐致侵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拨河道。此则皇朝外护之大略也。}叠嶂峥嵘而西去,长沙浩渺以东来,岚影相连,波声不断,势壮京邑,润分林薮,岂特国家之宝,抑亦仙圣之宅。此则形势之大略也。亿化身,森然在目。烟霞供宝座之色,日月助玉毫之辉;神龙夭矫以飞动,灵兽雍容而助武。色楯连延,则天皇弥勒之宫;层檐竦峙,则地通多宝之塔。以至八部之眷属,诸经之因地,妙笔不能同其变,辩口不能谈其目,巧力不能计其数。(况)[怳]若神游[于]鹫岭,宛如身诣于耆阇。此则制{度之大略也。《尔雅》云:石山戴土,谓之崔嵬。此山是山,外积黄壤,中含翠石,高卑莫测,厚薄难知。然而良工预为其制,群匠争奋其力,迄□隳坏,绩用有成。虽大禹之凿龙门,六丁之开蜀道,不过摧其顽险,务于通达而已;方之于此,未足为难。倘非诚心一发,圣力潜扶,安能致是哉?又,护国二龛不加力而自开,以至扣地则神钟}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则灵感之大略也。将大括号中抄窜行的三段文字归位后,再观是文,作者将云冈石窟的开凿、修建、外年”句,与“大军平西京,故元帅、晋国王到寺随喜赞叹……九年,元帅府以河流近寺,恐致侵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拨河道。此则皇朝外护之大略也”句,原本不相连接,但前者紧跟上文“此则历年之大略也”,后者亦属天会年间之事,内容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并且都属于北魏神瑞甲寅(414)到金朝皇统丁卯(1147)之间的历史。这样的的军政全权。他于金天辅六年(1122)攻破西京大同府,天会二年(1124)拒绝宋朝索取[福],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就是说,大石窟寺是总称,十寺是其分院。对于这十所寺院的创立时间,现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或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