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科举制》课件_第1页
微课《科举制》课件_第2页
微课《科举制》课件_第3页
微课《科举制》课件_第4页
微课《科举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课《科举制》课件第一页,共12页。课题名称:科举制适用年级:高一年级制作单位:创作人员:第二页,共12页。“恢复高考是社会公平的重建。”——《中国教育报》第三页,共12页。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崇尚虚名,以族取人,以名取人,最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极为不公正的局面。早在西晋,刘毅就在《请废九品疏》中全面抨击了九品中正制的种种弊病,要求废除这一制度。由于这一制度有利于门阀士族,它在晋代不可能被废除。从曹魏时兴起到两晋时鼎盛再到南北朝时衰落,九品中正制前后实施了近四百年之久。第四页,共12页。隋唐—科举制产生背景: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士族衰落鉴前之弊大势所趋统治之需打破门阀世族政治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第五页,共12页。隋唐—科举制历史沿革:隋朝开创→唐逐渐健全→宋朝完善→明清八股取士→清末新政废除第六页,共12页。制度朝代选官方法选官标准察举制汉武帝确立地方举荐德、才——德——门第族望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中正举荐才——门第科举制隋炀帝至清朝(1905)自由报考考试成绩(才)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1)选官标准:世家门第

才学

选拔方式:地方推选

公开考试

选官权力:地方中央(2)人才选拔:制度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第七页,共12页。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人赵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唐太宗材料二: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材料三: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增进了社会公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束缚思想,摧残人才,妨碍进步科举制的影响第八页,共12页。科举制对西方国家的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四:“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学者柯睿格《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美国汉学家卜德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陏唐史》

第九页,共12页。小试身手1.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第十页,共12页。2.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