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_第1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_第2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_第3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_第4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第一页,共57页。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解读华南师范大学穆肃第二页,共57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数学语言与

文学人文与

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

健康综合实践

活动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音乐艺术(略)高中阶段课程结构第三页,共57页。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第四页,共57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从宏观的层面看: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所需人才的关键,是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从微观的层面看: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个体做好应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准备第五页,共57页。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情况第六页,共57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定位不同的个体学相对不同的信息技术学对个体有用的信息技术:对个体在信息社会中自信地生活有用对个体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开展学习(学科学习、综合学习和终生学习)对个体在现代社会谋职和发展有用不同个体的能力水平和兴趣不同年龄阶段学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信息技术对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人才有用对提高全民的科技素养有用第七页,共57页。我国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国家规定2000年11月14日的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必修课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必修课2003年3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必修课第八页,共57页。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逐步普及小学阶段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蓬勃发展——开课时间提前,教育方式多样小学-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衔接: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课程设置——校本尝试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情况因所处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差异情况参差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主要以操作和技能的培养为主,主要体现为常用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上。第九页,共57页。从课程论的视野来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第十页,共57页。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第十一页,共57页。课程及信息技术课课程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不等同于教学内容,课程并非只是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教学内容与课程有关但㫘课程的全部课程是教师为达到教育目的、所计划并指导学生的所有学习经验第十二页,共57页。课程及信息技术课课程的定义相当有弹性,其最低限度是代表学生学习科目的纲要,最大范围可以涵盖教育机构的计划、教学、学习中发生的任何事情。课程的定义有两大派别:课程是学科或科目的总和(以教师为中心)课程是学生在学校范围内所获得的经验。(以学生为中心)第十三页,共57页。课程及信息技术课综合各种对课程的观点主要如下:课程是学科或教材课程是经验:以学生为中心,为为课程是圆满完成任务一在学校情境交互作用之下所获得的学习经验课程是目标:课程是预定的且有组织的目标课程是计划:课程是计划内容和程序课程是研究假设:课程是有待教师加以实施考察的一套教学历程的假设。第十四页,共57页。课程及信息技术课一些现状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我国“课程”一词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所取代,教学计划、课程纲要、教科书等的研制又完全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科专家和专职教材编辑人员的事,课程的设计完全成为一种“行政行为”。单一的研究主体加上他们相对单一的课程设计思想导致课程设计较少兼顾学生、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需要。课程总是倒向学科中心的价值取向,难以符合、适应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第十五页,共57页。课程及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也是一门课程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基本观点为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目标和课程即计划的观点也是由行政部门来进行课程设计通常以课程是学科的观点来组织,因此主要体现课程的学科体系及内容,但在高中阶段的课改中有所转变,开始注重课程即经验的观点。第十六页,共57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课程名称:“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教学内容:模块制

教学和评价方式:“任务驱动”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第十七页,共57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第十八页,共57页。课程设计思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第十九页,共57页。

模块结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第二十页,共57页。课程标准课程的设计开始于对课程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的设定,然后基本课程目标才能形成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基于不同课程观点的课程设计都会有具体的实施方法,但实际上经历的过程中的基本环节都类似,只是这些环节中的具体方法和活动,以及产生的结果多有不同。第二十一页,共57页。课程标准课程的价值取向、目标及内容框架现在以信息技术课程中以课程标准和纲要的形式存在。课标及纲要制定后以行政的方式执行,因此我国课程的行政特点依然突显。实施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成为了课标或纲要最主要的体现而不是教师。第二十二页,共57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第二十三页,共57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必修模块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注重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注重社会需要经验的获得,体现国家层面对这一课程价值取向和个人取向的确定,基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学科内容的选取

第二十四页,共57页。高中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思想上的先进不可能忽视或抛弃课程是学科的观念。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同时关注社会和个人的需要第二十五页,共57页。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条件有所不同,各学校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两个。----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

第二十六页,共57页。在选修部分也要制定规划,逐步克服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建议将选修模块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以后开设。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以后开设。----体现学科体系间的交叉第二十七页,共57页。信息技术的部分相关内容安排在“通用技术”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II”中设置有“控制与设计”主题,在选修部分设置有“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两个模块。

第二十八页,共57页。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学校还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给出课程的灵活性说明

第二十九页,共57页。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如果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第三十页,共57页。

信息技术基础人工智能初步

必修2学分选修2+(x)学分算法与程序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

第三十一页,共57页。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建议有兴趣、有潜能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学分,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

----教学安排的建议

第三十二页,共57页。信息技术课程挖掘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近代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奠基作用(冯·诺依曼结构,图灵机的设计思想)算法思想,例如并行加工、分布式加工等多媒体技术,例如压缩技术、流媒体技术、超媒体信息表证、虚拟现实技术等第三十三页,共57页。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为操作而操作”的“书本技术”教学倾向,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第三十四页,共57页。技术教育领域核心概念的复归:“基于规划的操作和作品制作”;“技术操作和作品制作中的优化”:关于规划及规划方法……教学实施中技术体系的建构: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对技术体系的二次构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在教材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中的技术体系和知识结构,并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课时限制,界定合适的技术深度。第三十五页,共57页。知识技能方面——理解思想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以高中新课标为例第三十六页,共57页。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信息问题解决能力(InformationProblemSolving):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信息技术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对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一般规律;进行技术创新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第三十七页,共57页。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第三十八页,共57页。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应注意辩证分析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优缺点,强调通过多信息来源获取信息:强调通过图书、报刊、杂志、光盘、因特网等多信息来源获取资料;除了通过因特网获取第二手信息之外,还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获取第一手资料。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第三十九页,共57页。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学生在校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多种工具和软件,而高中阶段的任务的综合性开始接近现实任务,应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根据具体需要,评价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适恰性,选择合适的工具或组合各种可用的工具和软件构成最佳的技术解决方案。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第四十页,共57页。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第四十一页,共57页。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根据计划呈现的信息和内容的具体特点,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恰当的信息发布方式。注意其中的信息伦理和有关规范:现实世界中规范同样适用于虚拟世界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第四十二页,共57页。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评价技术优缺点技术创新学生参与评价:参与制定评价标准;采用高针对性的评价标准;教师和学生合作讨论评价方式,共同分析测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有关原理、思想、方法分析缺陷,鼓励创新。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第四十三页,共57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9、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法律他律自律——强调渗透在各模块和日常应用中的教育,避免教条式典型案例讨论——正面案例引导;案例讨论、深层触动;反面案例的“恐惧唤醒”技术哲学思考与讨论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第四十四页,共57页。内容标准第四十五页,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