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讲义_第1页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讲义_第2页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讲义_第3页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讲义_第4页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讲义第二章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第二节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第三节经济一体化理论重点问题早期国际分工理论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现实意义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类型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萌芽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一、早期的国际分工理论:绝对利益理论和比较利益理论绝对利益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比较利益理论。提出者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

X产品Y产品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分工前A国1121B国2111世界3232分工后A国3300B国0033世界3333二、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及里昂惕夫反论(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赫-俄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1)在各个区域内各个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域际间或各国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2)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3)只有两个区域或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4)两个国家或区域间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即生产函数相同。(5)两个国家或区域中,一个资本较丰富因而利息率相对低,另一个劳动力较丰富因而工资相对低。(6)生产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效益。赫-俄模型的基本内容各种生产要素彼此是不能完全代替的,所以生产不同商品对各种要素在量上有不同的要求。根据商品包含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可以把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这种分工并进行贸易的最终结果导致两种要素在两国间重新配置,使两种要素相对价格分别在两国国内趋同。国际贸易价格差异成本差异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二)列昂惕夫反论的基本内容传统上,人们认为美国属于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德国家,因此按照H-O模型原理,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应该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根据投入产出法经验检验结论,与人们这一印象相反。继里昂惕夫之后又有很多学者用此方法对不同国家作了类似的检验,结果千差万别,有的符合赫-俄模型,有的与之相悖,并没有统一结论。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简单的有许多假设前提的抽象模型都无法说明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现实。三、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新要素学说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新要素学说

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研究与开发说也是一种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生产要素。研究是指与新产品紧密相关联的思路、技术、工艺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是指新产品的设计与试制,即新产品的开发与创造。代表人物:格鲁伯、麦赫塔、弗农。对于研究与开发型产业的形成,他们认为有三个先决条件:丰富的资金、较丰富的自然资源、高质量的劳动力。再以国内对新产品的旺盛需求为基础,研究与开发要素就会使一国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一般认为,新要素学说一方面受到里昂惕夫反论的刺激而兴起,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哈罗德的启发。哈罗德提出了所谓特殊要素对于比较优势形成的重要性。----自然环境的差异;----工人人数相对多寡的程度;----劳动者质量的差异;----从过去继承而来的物质资本、特殊知识、习惯和其他这类遗产间的差异。赫-俄模型只涉及了其中(2)、(4)两种要素,而新要素说则谈到了第(3)种要素,并有了新的发展。无形要素正变得日益重要。(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侧重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和威尔士提出的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结合起来,认定国际贸易的发生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技术方面存在差距,技术差距的产生与缩小会改变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使其从静态发展为动态,即比较利益从一个或一类国家转移到另一个或另一类国家,一类产品的生产优势从一国转移到另外的国家,国际贸易的格局随之改变。

第一阶段--产品创新阶段。新产品在美国产生,美国完全处于垄断地位;第二阶段--成长阶段,其他国家开始仿制该种新产品,其他国家劳动成本的优势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进入到成熟阶段仿制国的产品因价廉而大规模挤占国际市场,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这种新产品的生产完全成熟了,美国已经不具有任何优势,不仅丧失了海外市场,而且大量进口该产品,国内生产趋于停止。这样这种新产品在美国就逐渐衰亡了。在创新阶段需要大量科学技术力量的投入,这时的产品是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在成长阶段,技术工艺基本定型,生产线日趋完善,大规模的批量生产需要的是资金投入,因此这时的产品转为资本密集性。当进入成熟期后,技术工艺完全成熟,对技术要求降低,劳动可以弥补资本方面的不足,这时的产品生产已转入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短缺的落后国进行,产品也就成为劳动密集型的了。新产品要素密集度的不断变化,使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所以产品的生产才能在不同类型国家间传递。第二节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国际相互依赖是指国家之间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广泛的、一般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国际相互依赖所涉及的范围,即包括国际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相互依赖,也包括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相互依赖,其中,经济方面最为突出。定义:1.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将因其他国家发生的时间而受到影响。2.一个国家要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国家的行动和政策。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相互依赖的论断经济生活的国际化,生产与消费的世界性,各国、各民族的闭关自守和互不相干必然被对外开放和相互依赖所代替。这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不同,不能妨碍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国家之间的依赖关系是相互的,而非单面的依附。国际相互依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领域的相互依赖,又包括精神领域的相互依赖。国际相互依赖关系必须遵循和不干涉内政、尊重民族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原则,这是国际相互依赖关系不可动摇的基础。国际相互依赖的深化与发展,必将导致国际经济合作的顺利发展。二、西方学者关于国际相互依赖的主要理论(一)战后国际社会中相互依赖关系产生的原因,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各国考虑到了人类共同生存的现实问题,以国只有在不威胁他国生存的条件下才能享有自身的生存安全。内政外交的重点发生变化。各国认识到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决不能闭关自守,必须越来越多地进入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去,在对外政策上必须更加开放,积极争取与他国的合作。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交通、通讯工具的现代化,使国家间、地区间更易于进行广泛的交流,增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彼此接近与了解。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与国际机构的出现,促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超出国界而趋于国际化,使资本、技术与劳务等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循环与周转成为一种经常而普遍的现象。对现实主义理论的补充与修正。(二)复合相互依赖论三个特征:多渠道的社会联系多种多样的问题被提到国家间关系的议事日程在存在复合相互依赖关系的地区内,政府之间在解决多种问题时,一般不再以使用武力作为主要手段

——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翰和约瑟夫.奈相应的政策主张:国际关系中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经济问题而不是安全、军事与势力范围等问题必须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应当放弃你存我亡,我存你亡的传统法则要把不同国家结合在“相互依赖网”中,特别是使国家之间在经济命运上相互依赖,以达到减少冲突、维护安全的目的在相互依赖关系的社会中,必须考虑多种问题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要从全球角度去解决问题,共同制定对所有国家都有利的办法(三)勃兰特委员会的观点:不同政治制度的社会面临着相当数量的共同问题,也可称为“跨制度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消除饥馑和粮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结局就要求各国人民之间实现谅解、承担义务和相互支援,共同寻找解决全球问题的新方法。南、北方有着更多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产生合理的解决办法。其中,缩小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消除歧视,逐步达到机会均等,这些不仅是谋求正义的问题,也是符合各国的自身利益。(四)“依附”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最为著名,这一理论把世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叫做“中心”地区),另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叫做“外围”或“边缘”地区)。“外围”国家在经济上处于依附“中心”的不利地位,社会生活条件日趋恶化。主张“外围”国家只有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打破旧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格局,才有可能从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缺点:这种主张没有看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部能动性,也忽视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对有联系又矛盾的国际经济关系现实的否定,其结果必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第三节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贸易创造效果。它由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关税同盟成立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使生产更加专门化,这样,关税同盟中某个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将被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取代。其结果使资源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效益;同时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减少,扩大了社会需求,使贸易量增加,同时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假定A、B、C三国中,A、B两国成立关税同盟。如下页图所示

A国钢铁成本$250B国钢铁成本$150在A国价格$450($150+关税200%)C国钢铁成本$100在A国价格$300($100+关税200%)关税同盟成立前:关税同盟成立后:A国钢铁成本$250B国钢铁成本$150在A国价格$150C国钢铁成本$100在A国价格$300贸易贸易转移效果在关税同盟成立以前,关税同盟从世界上生产效果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但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前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转移的效果。关税同盟成立前:关税同盟成立后:A国钢铁成本$250C国钢铁成本$100在A国价格$200($100+100%关税)B国钢铁成本$150在A国价格$300($150+100%关税)贸易A国钢铁成本$250B国钢铁成本$150在A国价格$150C国钢铁成本$100在A国价格$200贸易扩大效果如前两例,关税同盟成立后的A国国内钢铁价格均比成立前要低。因此如果A国的钢铁需求弹性大于10,则A国对钢铁的需求就会增加。这种需求的增加当然能使A国的钢铁进口数量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果。贸易扩大效果是从需求方面形成的概念,而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则是从生产方面形成的概念。关税同盟无论是在贸易创造效果还是在贸易转移效果下,都能产生贸易扩大的效果。因此,关税同盟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并增加经济福利。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减少行政支出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加强集体谈判力量(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关税同盟使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力加强,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获取规模经济刺激投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的流动性加速经济成长二、大市场理论理论核心:1.其目的通过扩大市场才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技术利益2.依靠因市场扩大化而使竞争激烈化的经济条件来实现上述目的。两者关系是目的与实现目的的手段的关系。大市场理论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但仍不十分完备:1.大市场理论所强调的扩大市场后出现的累积的动态过程,并不一定要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形态才能完成。2.即使不组成区域性的经济贸易集团,只要有世界性的自由贸易,亦可能取得大规模市场的各种利益,而且世界自由贸易的市场规模远大于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日本教授小岛清认为,光靠作为竞争原理的比较优势原理不可能完全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完全依靠这一原理,可能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经济共同体内分工的和谐发展和贸易的稳定发展。据此,小岛清提出了在经济共同体内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的原理。以前的国际经济学所讲的只是在成本递增下通过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