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青海宝卷和嘛呢经的流变分析,民间文学论文_第1页
明清时期青海宝卷和嘛呢经的流变分析,民间文学论文_第2页
明清时期青海宝卷和嘛呢经的流变分析,民间文学论文_第3页
明清时期青海宝卷和嘛呢经的流变分析,民间文学论文_第4页
明清时期青海宝卷和嘛呢经的流变分析,民间文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青海宝卷和嘛呢经的流变分析,民间文学论文嘛呢经是流行在青海多民族地区,由中老年人在一定的宗教场所或居家修行时念诵的一种民间宗教性经文,多以手抄本形式在当下社会发生传承流变。历史上,fo教或道教宗教经典对嘛呢经书写文本或口传文本起了很大的影响,华而不实,明清时期流传的民间教派宝卷对其起了更为直接的作用。一、宝卷的流变宝卷是民间念卷或宣卷宗教活动和民间信仰活动中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的讲唱底本,产生于元末明初,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有学者以为宝卷是唐代fo教俗讲的延续,它的宣讲承袭了俗讲、讲经的形式。[1]宝卷是富有表演性的艺术文本,念卷或宣卷是其主要的表演形式。它的演唱规程表示清楚宝卷是在吸收俗讲、fo教忏法以及宋元词曲、民间讲唱等艺术的基础上构成的。明正德初年以后,以罗梦鸿创无为教编(五部六册〕为标志,开启了宝卷做宣教学资料料的先河,从此民间教派林立,各种宝卷不断涌现。宝卷演唱开场时,要举行恭请十方圣贤现坐道场〔请fo〕、讲解经题、举香赞、请经、开经等复杂的仪式,结束时要讲唱道场圆满,诵结经发愿文、随意回向等。华而不实宝卷的开经偈、焚〔香〕赞、收经偈,相当于俗讲的押座文、开题、表白;白文、十言韵文借用了俗讲的讲解、吟词,但改俗讲的七言为十言;词调则是讲经的变体。同时,它又杂糅了fo道经卷和各种词、曲、戏文等形式。它们的整个仪式经过基本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宝卷在后期的发展中又吸收了当时民间讲唱的一些因子,诸如十言体、五更调、十二月等民间小调。由于受宋元词曲的影响,宝卷中出现了长短句的偈赞,也偶唱流行的散曲。遗留至今的fo教宝卷,除了讲唱因缘故事的宝卷外,在当时都是用于荐度亡灵的法会。演释fo教经典和fo理的宝卷,演化为荐度亡灵的仪式文,主要都是用于荐度亡灵的宗教仪式中。明末清初是宝卷井喷发展的时期,其内容除了部分是做会宣卷的仪式文和劝善讲教的绢本外,绝大多数是文学故事。多删去以前教派宝卷的偈赞和小曲,只保存讲唱的段落形式,不再分品.唱词主要是十字和七字的诗赞体,用吟唱式的韵诵或改编各地民歌小调演唱,而不标出曲调名。直到清康熙年间,各种民间教派纷纷创立,他们均以宝卷为布道书,主要宣讲各教派教义、修持方式方法,少量讲述神道故事和民间传讲故事。这些民间教派多倚称fo教,教派宝卷多模拟前期fo教宝卷,其唱词主要用七字句和十字句的诗赞体,又加唱当时流行的小曲曲调。清康熙以后,取缔、镇压各地民间教团,民间教派宝卷的发展遭到遏制。但民间教团在机密布道中固然保存宝卷念卷形式,但主要是袭用和改编前期民间教派的宝卷。近当代,民间宝卷没有明显的宗教归属,但念卷仍需结合民间的信仰活动进行。它承袭了宗教宝卷念卷的一些仪式,做会念卷时供奉各种神fo到会,念卷开场时焚香点烛请神fo,然后开场宣讲宝卷,结束时要燃烧神码〔供奉的神像〕等物送神fo。宝卷的这种念卷活动,在不同的地区仍以不同的仪式存在,像江浙一带的做会、甘肃洮泯地区的请卷等。二、宝卷的世俗化倾向宝卷的念卷活动,在明末时已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开场流入全国各地的民间社会,成为广大民众信仰、教化、娱乐的活动,因此产生了没有明确宗教归属的民间宝卷。它们的文本形式仍沿袭教派宝卷的形式,在民众结婚生诞、祝寿求子、生病遇灾、新屋落成、丧事荐亡等民俗活动中演唱,也到朝山进香、庙会祭祀的群众性活动中演唱。这一时期fo教宝卷演唱者,主要是fo教的僧侣,此后除了活动于民间的僧尼外,又出现了倚称fo教的道人.民间fo教的宣卷活动,主要在追亡荐祖,了愿禳星的法会上进行,还包括家庭妇女的信仰和娱乐活动,以及村中的民间斋集法会,由僧人宣卷,参加者以妇女为主,也有男性。明代,杂序因缘、讲讲因果,一向是fo教僧侣向俗众演讲fo法的主要形式,它继承了六朝时期的fo教僧俗在斋集法会的演讲形式,南朝梁慧皎撰(高僧传〕卷13(唱导论〕中记载: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讲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2]这一时期民间的fo教信徒主要是城市中的市民、农村中的农民和各阶层的妇女,文化层次不高。他们对于fo教经典中的哲理,不一定能够理解,主要是从本身的生活体验接受fo教的基本教义,如人生无常,充满痛苦;前世和今生所造的孽,是痛苦的根本源头;相信因果和轮回报应;要修行解脱,去恶扬善,以求今生和来世的福报等,在这里信仰基础上介入各种fo教的信仰活动。在各种法会道场中,更能冲动一般信众的是那些讲唱因缘的故事。明代出现的以妇女为主要听众的家庭宣卷,听唱fo曲,除了抒发她们的信仰情怀外,还有娱乐的作用,因而出现了更贴近生活的民众修行故事宝卷。一些fo教宝卷,除了讲唱因缘故事的内容外,都是用之于荐度亡灵的法会。演释fo教经典和fo理的宝卷,演化为荐度亡灵的仪式文。这种变化,自然与中国社会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丧事的重视有关。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3]因而,丧仪即便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也是最重要的仪礼。另一方面,同民众对生死大事的观念有关。一般的民间fo教信徒,不可能像(大乘金刚宝卷〕歌赞中宣扬的那样了结生死,进入无为自在的境界。因而,在追悼死去的亲人的时候,便为他们念经忏悔,祈祷地狱十王赦除多生罪,祈祷诸王、pu萨引导亡人进入龙华会或借助阿弥陀fo的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在民间信仰活动中,一些讲唱姻缘的宝卷,像(黄氏女〕(方四娘〕等,在家庭的日常活动中,以娱乐为目的;而一些演释fo教经典的仪式文,主要用于庙会或丧葬仪式中,敬神或荐度亡灵。由此能够看出,宝卷的世俗化倾向,源于早期的俗讲活动,而且在发展的经过中,是为了演绎教义经典,吸引更多的民众介入,扩大本身影响力做出的一种适时变通。宝卷一开场就表现出向下的亲民姿态,这对其后来的流传和流变具有很大的影响。三、嘛呢经对宝卷的吸收从当下大量流传的嘛呢经来看,嘛呢经并非是俗讲、变文、宝卷直接单线演进的结果,其内容的构成比拟复杂。嘛呢经中,也有(金刚经〕之类的fo教经文,(金刚经〕是fo教徒采用大乘经典中的忏悔、礼赞内容而成的忏法。唐宋下面忏法大行,这类经卷的名称不一,有fo偈、赞、仪赞、忏仪、忏法等。南宋释宗镜编的(金刚科仪〕,演释姚秦鸠摩罗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简称(金刚经〕〕.从这部科仪的形式上看,它是fo教忏法和俗讲讲经相结合的产物,它将讲经经过仪式化、格式化,借名为科仪.[4]当前在嘛呢经中仍然流传念诵的(金刚经〕,显然是唐宋以来fo教大乘经典的流变,后与俗讲等讲唱形式结合衍变而来。嘛呢经的有些经名,也直接吸收了宝卷的命名方式。宋元时期的fo教宝卷在各种法会道场中演唱,要举行相应的冗杂仪式。明代民间的fo教宝卷,包括荐度亡灵的各种宝卷,都是在民众家庭中演唱,演唱仪式趋于简化,在宣卷前,举行焚香、点烛的简单仪式。明清以来的民间教派宝卷多仿照fo、道经典,大多数民间教派倚称fo教,其宝卷在卷名前仿照fo典冠以fo讲,以表示fo亲身讲法,如(fo讲二十四孝宝卷〕(fo讲道德运世忠孝报恩宝卷〕;有的民间教派倚称道教,则仿道经在卷名前加元始天尊讲,如(元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