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治疗介入手段-辅助技术_第1页
作业治疗介入手段-辅助技术_第2页
作业治疗介入手段-辅助技术_第3页
作业治疗介入手段-辅助技术_第4页
作业治疗介入手段-辅助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本要求2分类运动控制运析3操作流程4注意事项1基本要求熟悉环境--诸如地面、光线、床的高度和椅子等。清楚的认识-患者的功能能力、协助者的能力、技巧应用。患者应有满意的静态及动态坐位平衡能力。患者没有视野、空间结构等感觉缺损。必要时可利用一些辅助设备-如转移板、转移带、转移圆盘、吊机等。2分类独立转移辅助转移3操作流程独立转移---从床到轮椅①轮椅应该放在患者的健侧且与床成45°角放置。②移开两侧脚踏板,记住转移前一定要刹住车闸。③患者沿床移向轮椅。④将健足稍前,患足稍后放置,双足全掌着地,与肩同宽。⑤用健手够到轮椅内侧的扶手,抓住提供支撑。⑥身体前倾站起。⑦用健手够到轮椅的外侧扶手。⑧以健腿为主要旋转轴,身体转动135°,从床移进轮椅。⑨在轮椅里调整平衡和坐姿坐正,放下脚踏板。3操作流程由轮椅返回床的独立转移与上述流程相反。独立转移---从轮椅到床3操作流程辅助转移---由床到轮椅①轮椅应该放在患者的健侧且与床成45°角放置。②移开两侧脚踏板,记住转移前一定要刹住车闸。③辅助者面向患者站立,双膝微屈,腰背挺直。④双足放在患足两侧,用双膝内外固定患膝。⑤辅助者一手从患者患侧腋下穿过置于患侧肩胛上,抓住肩胛骨的内缘,并将患侧前臂搭在自己的肩上。⑥另一手托住患者健侧上肢,使其躯干前倾。⑦引导患者将重心前移至足前掌部,直至患者的臀部抬离床面,同时嘱咐患者抬头。⑧辅助者引导患者转身,使患者臀部转向轮椅坐下。⑨在轮椅里调整平衡和坐姿坐正,放下脚踏板。3操作流程由轮椅返回床的辅助转移与上述流程相反。辅助转移---从轮椅到床4注意事项①转移时不宜太快,通常慢点比较安全。②如果需要帮助转移,帮助者可抓住患者的裤带或控制患者的骨盆。③帮助脑卒中患者转移时,避免抓住并拉其患侧上肢,而应支持患者的患侧上肢以控制身体平衡。④治疗师可通过用自己的膝顶住患者的患膝来稳定。1分类分类运动控制运析2操作流程注意事项1分类独立转移辅助转移2操作流程独立转移---从轮椅到浴盆①患者驱动轮椅与浴盆成45°,健侧靠近浴盆,轮椅与浴盆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以便放置浴板。②刹住手闸,移开脚踏,双足平放于地面上。③浴盆中注满水,然后脱下衣裤。④患者用健手支撑在浴板上,患手支撑于轮椅扶手,同时用力撑起上身。⑤以下肢为轴转动身体,直至双腿后侧贴近浴板。⑥将患手移动到浴板一端,然后向下坐到浴板上。⑦患者将两腿先后跨进浴盆,然后移到浴盆中央上方坐好。⑧患者拉住两侧扶手,将身体移入浴盆中。2操作流程出浴盆动作与上述流程相反。独立转移---从浴盆到轮椅2操作流程辅助转移---由轮椅到浴盆①患者驱动轮椅与浴盆成45°,健侧靠近浴盆,轮椅与浴盆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以便放置浴板。②刹住手闸,移开脚踏,双足平放于地面上。③浴盆中注满水,然后脱下衣裤。④辅助者立于患者患侧,面向患者。⑤用同侧手穿拇握法握住患手,另一手托住患侧肘部。⑥患者用健手支撑在浴板上,同时患手拉住辅助者的手站起。⑦以下肢为轴转动身体,直至双腿后侧贴近浴板,然后向下坐到浴板上。⑧患者将健腿跨进浴盆,辅助者帮助把患腿放入浴盆,然后移到浴盆中央上方坐好。⑨辅助者将身体移入浴盆中。3操作流程出浴盆动作与上述流程相反。辅助转移---从浴盆到轮椅1基本要求分类运动控制运析2分类3操作流程1基本要求应能够独立完成从卧位到坐位的转移,并能够独立或在帮助下行走至少5米。能够设法打开和关上厕所的门。家里厕所的门可换成“折叠”型,或者可完全拆除。注意厕所的门槛,如果太高根据需要可降低或拆除。厕所的里面应安装扶手。用盒装卫生纸或准备好叠放在一起的卫生纸,放在伸手易取到的地方。2分类独立转移辅助转移3操作流程独立转移---从轮椅到座厕①患者驱动轮椅正面接近座厕,刹住手闸,移开脚踏。②双手支撑轮椅扶手站起。③用健手抓住对角线侧座厕扶手,健足向前迈一步。④健侧上下肢同时支撑,向后转动身体,使臀部正对座厕。⑤患手抓住座厕扶手,然后缓慢坐下,坐稳。⑥慢慢将身体从一侧转向另一侧将裤子从臀部脱到大腿中部。3操作流程由座厕到轮椅的独立转移与上述流程相反。独立转移---从座厕到轮椅3操作流程辅助转移---由轮椅到座厕①患者驱动轮椅正面接近座厕,刹住手闸,移开脚踏。轮椅与座厕之间留有一定空间。②辅助者立于患者患侧,面向患者,一足位于患者前面,另一足位于轮椅旁。③与患者同侧手穿拇握法握住患手,另一手托住患侧肘部。④患者以健手支撑轮椅扶手,同时患手拉住辅助者的手站起,健手抓住座厕旁的扶栏。⑤辅助者和患者同时移动双足向后转身,直到患者双腿后方贴近座厕,调整姿势站稳。⑥脱下裤子,辅助者协助患者臀部向后、向下移动坐于座厕上。3操作流程由座厕到轮椅的辅助转移与上述流程相反。辅助转移---从座厕到轮椅助行器的介绍

章琪一、助行器(一)概念辅助肢体障碍患者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器具称为助行器(walkingaids)。2.种类助行器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将其分为两大类:(1)杖类助行器(2)助行架3.助行器的作用(1)保持身体平衡

(2)支持体重

(3)增加肌力(4)辅助行走(5)其他4.选用原则(1)明确应用助行器的目的(2)全面了解肢体障碍患者情况(3)应对肢体障碍患者进行全面评估。(4)符合肢体障碍患者所处环境(5)患者需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6)

考虑肢体障碍患者生活方式以及个人爱好如款式、重量、颜色等。5.保养与维护(1)肢体障碍患者使用助行器前,应先检查一下助行器有否伤痕,折叠关节、调节钮、脚端橡胶帽和脚轮是否完整牢固,以保证安全。(2)定期对助行器及其附件(轮子、螺丝、橡皮帽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新。(二)仗类助行器仗类助行器是一类单个或成对使用的步行辅助器具,小巧、轻便,缺点是支撑面积小、稳定性稍差。常用的有手杖、肘仗、腋仗、前臂支撑拐。手杖手杖为一只手扶持以助行走的助行器,是症状较轻的下肢功能障碍者辅助行走的工具,只可分担小于25%的体重。使用手杖时,上肢及肩的肌力必须正常。分类(1)单足手杖按其长度是否可调分为长度不可调仗和长度可调仗(标准可调仗)。按其形状可分为钩形仗、丁字形仗、斜形仗、铲形仗、球头仗、鹅颈形仗。(2)多足手杖可分为三足手杖和四足手杖。单足手杖多足手杖适应症适用于偏瘫、下肢肌力减退、平衡障碍、下肢骨与关节病变、老年人、单侧下肢截瘫或佩戴假肢、偏盲或全盲等。(1)单足手杖适用于握力好、上肢支撑力强的患者。(2)三足手杖适用于平衡能力稍欠佳、使用单足手杖不安全的患者。(3)四足手杖适用于平衡能力欠佳、臂力较弱或上肢有震颤麻痹,用三足手杖不够安全的患者。但不适合地面不平坦的情况。测量单足手杖长度测量及调节无站立困难者:站立时大转子的高度即为手杖的长度即把手的位置。直立困难患者:患者仰卧,双手放在身旁,测量自尺骨茎突到足跟的距离,然后增加2.5cm,即为手杖高度。加2.5cm是留出穿鞋时鞋后部的高度。测量正确时,患者持仗站立时肘应略屈30°左右,这样行走时伸肘下推手杖才能支撑起他的体重。多足手杖长度测量测量方法相同于单足可调手杖。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在使用手杖的过程中,肘关节最好能屈曲20°~30°,双肩保持水平。手杖应拿于健侧手。上下楼梯时应遵循健侧先上、患侧先下的原则。2.患者的手和腕必须能支持体重才能使用手杖,否则应选用前臂支撑拐。3.行走时不能看着地面,应目视前方,要鼓励其用正常步态(足跟先着地和用足趾蹬地)。4.为避免患者利用四足手杖负重时靠在手杖上求得平衡,走路时,手杖不能靠患者太近;同时为避免手杖着地负重时向内倾倒,也不要离患者太远。肘仗肘仗是一种带有一个立柱、一个手柄和一个向后倾斜的前臂支架的助行器。适用对象肘仗可支持和加强腕部力量,为下肢提供较大支持,因此当患者力量和平衡严重受累时导致步态不稳定,手杖无法提供足够稳定,这时应选择肘仗辅助行走。长度测量手柄到地面的长度把手位置确定同手杖。手柄至前臂托的长度腕背伸,手掌面至尺骨鹰嘴的距离。使用注意事项1.肘仗使用时相对笨拙,患者需要反复练习使用。2.患者上肢应有良好的力量,以便使用手杖时可较好支持体重。3.肘仗前臂套应松紧适宜,过紧会使肘仗难以移动,太松则容易脱落。4.前臂套应保持在肘与腕之间中点稍上方,过低会导致支撑力不足,太高则会影响肘关节活动甚至损伤尺神经,引起环指和小指的感觉丧失或刺痛。腋仗腋仗是一种人们熟悉、价格低廉、最常用的助行器,为木制或轻金属制,具有较好减轻下肢承重和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种类分标准式与长度可调式两种,前者不能调节,一般为木制,后者可调范围达122~153cm。结构腋仗由腋托、拐托、把手、侧弓、伸展杆、橡皮拐头、调节螺丝及螺栓等部分构成。负重点仍是扶在把手上的腕和手,腋垫抵住胸壁不是为了负重而是为了帮助稳定肩部,保持平衡。拐托上可装海绵拐托套,避免在腋窝处严重压迫神经。优缺点优点:稳定性好;为负重受限者提供功能性行走;上下楼梯时能够使用。缺点:由于三点式站立,基地大,所需面积大,在拥挤的地方使用,存在安全问题;若使用不当,易致腋窝处血管神经受损。适应症任何原因导致步行不稳定,且手杖或肘仗无法提供稳定功能的情况。1.单侧下肢无力而不能部分或完全负重的情况。2.上下肢功能不全、不能用左、右腿交替迈步的情况。测量1.身高×77%。2.身长-41cm。3.站立时大转子高度为把手的位置,测量量时患者应着常穿的鞋站立。4.如果患者下肢或上肢有短缩畸形,可让患者穿上鞋或佩戴下肢矫形器仰卧,上肢放松置于身体两侧,将腋仗轻轻贴近腋窝,在小趾前外侧15cm与足底平齐处为腋仗最适当的长度,肘关节屈曲25°~30°,腕关节背伸时的掌面为把手部位。使用方法

1.摆至步2.摆过步3.四点步行4.三点步行5.两点步行6.部分负重步态:①将腋仗与部分负重下肢同时向前移动;②健侧下肢迈越腋仗的足。7.免负荷步态:①将双侧腋仗向前;②负重下肢向前。前臂支撑拐是一种带有一个特殊设计的手柄和前臂支撑支架的拐杖。构成由杆的固定部分、杆的可调节部分、把手位置调节钮、把手、托槽、衬垫、臂固定带以及套头八个部分构成。适应症常用于单侧或双下肢无力而腕、手又不能负重的患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上下肢均有损伤等。测量立位测量:患者站立,肩与上肢放松,目视正前方,体重均匀分布于双足,测量自地面到尺骨鹰嘴的距离。卧位测量:足底到尺骨鹰嘴的距离再加2.5cm。两种方法测出的均为从托槽垫表面到套头之间的距离。使用使用时患者将手从托槽上方穿过,握住把手,前臂水平支撑在托槽上,此时的承重点为前臂。恢复早期使用前臂支撑拐步态模式(四点步):将一侧前臂支撑拐向前移,迈对侧下肢,移对侧前臂支撑拐,移另一侧下肢。图4-38(三)助行架单个使用、由双臂操作的框架式步行辅助器具称为助行架,包括各种标准型助行架、轮式助行架、助行椅及助行台。助行架支撑面积大、稳定性好,但比较笨重。图4-39标准型助行架又称讲台架或Zimmer架,是一种三边形的金属框架,没有轮子,手柄和支脚提供支撑的步行辅助用具。是双臂操作助行器中最简单的形式。适应症:1.单侧下肢无力或截肢,需要比仗类助行器更大支持。2.全身或双下肢肌力降低或协调性差,需要独立、稳定站立者。3.广泛性体能减弱,需要广泛支持,以帮助活动和建立自信心。测量与手杖高度的测量方法相同。使用1.步行时,应将助行架放在患者前方适当位置。2.训练患者迈步下肢不要太靠近助行架,避免向后倾倒。3.助行架基本步态模式:①提起助行架放在前方一上肢远处;②向前迈一步,落在助行架两后足连线水平附近,如一侧下肢较弱则先迈弱侧下肢;③迈另一侧下肢。4.助行架免负荷步态:①先将助行架向前;②负重下肢向前;注意迈步下肢的落足点不能越过架子两后腿的连线。5.助行架部分负重步态:①助行架与部分负重下肢同时向前移动;②健侧下肢迈至助行架两后腿的连线上。6.助行架摆至步:①将助行架两侧同时前移;②将双足同时迈至前移后的助行架双足连线处。7.恢复早期使用交互式助行架步态模式(四点步):①将一侧助行架前移;②迈对侧下肢;③移对侧助行架;④移另一侧下肢。8.恢复后期交互式助行架步态模式(四点步):①将一侧助行架及对侧下肢向前移动;②另一侧助行架及其对侧下肢向前移动。轮式助行架轮式助行架,有轮子、手柄和支脚提供支撑的双臂操作助行器。适应症1.凡需用助行架而不能用无轮型者均可采用前轮轮式助行架。2.衰弱的老人和脊柱裂患者使用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