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培优大一轮人教版练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_第1页
2020高考历史培优大一轮人教版练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_第2页
2020高考历史培优大一轮人教版练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_第3页
2020高考历史培优大一轮人教版练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_第4页
2020高考历史培优大一轮人教版练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2019·化模拟)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皇帝汉武帝汉昭帝、宣帝汉平帝王问题死灰复燃C.会问题不断暴露

州刺史权力内容“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D.已为地方行政区划解析选C刺史权力内容不断增加,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较多,社会问题不断暴露,C项确王问题汉武帝时期已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从格可知刺史的职能是在增加有丧失监察职能,故B项误;汉代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刺史权力内容的增加不符,D项错误。.(2019·中名校质检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汉代天子下诏举().运用了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解析:选。汉代以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名目极多,广泛搜罗人才,有利于选官制度渐成规模,项正确。察举的选举方式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地方推荐,并没“目众多”选举方法,故A项排除;汉代天子下诏是察举制的体现而不是推动了这种制度的产生,项排除;士人可自由报考为科举制的特征,排除项.(2019·郴质检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解析:选D。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社会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题目中的文化现象,故D项确。思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B项误;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老入”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2019·宜模拟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呈上太宗。此事主要反映了().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解析:选B唐太宗直接干预修史工作,说明经过修改的史书是符合君主想法的,这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唐太宗直接干预修史工作过修改的史书其可信度未必更高,故A项误;材料说明唐太宗时期的史官并没避讳君主,故C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唐太宗干预史官修史,没有谈及史官地位的变化,故D项误。.(2019·武部分学校高调研北宋文人王谠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者镇也所以致唐之乱者藩也作旨在说().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藩镇是平定叛乱的主要力量解析:选A。材料信“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表藩镇的设立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是唐朝期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另方面各镇的存在又能有效地防止边疆地区的骚乱和各地农民的暴动利于维护和延续唐朝的统治。故A正。.(2019·贵普通高中高期末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明)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C.镇延续唐朝统治

B.镇公开与中央对抗D.政掌握军事权力解析:选。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镇具有防卫功能,并且还可相制”可“维系”唐朝的统治,故C项确;材料并说明藩镇都是割据势力,故A项误;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和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的相关内容,故B、项误。.(2019·德高三期末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不得控诉或者作证叛上的大罪不在此列报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反映出当时法()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C.有人文主义色彩

B.有得到严格执行D.到理思想影响解析选根材“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可知当法律受儒家思想响调了血缘伦理D项确料强调法律中的血缘因素,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本身就是法律规定,故B项误;材料表明当时法律更重视血缘亲情,不是以人为中心,故C错误。.(2019·济高三期末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出现根源于().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解析:选。宋代冗官问题是由于统治者担心官员权力集中而威胁皇权,通过一职多官的方式来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确;材料所反映的是宋代“冗官问题,它并不是由于五代十国遗留的历史问题导致的A项误代冗官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举取士的进一步扩大,但仅仅是直接原因并非根源,故B项误D项史实不符。.(2019·天大联考按照宋制,皇帝诏旨须经朝廷商议进呈,再由皇帝审阅批准,才能发付朝廷执行。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这反映了宋()A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权与相权的对立

B.央官制的完善D.主力的弱化解析选A“权对皇权的制约”与材料中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相符,故A项确;材料反映的是“诏旨发出”的程序,没有及官制的完善,故B项错误料中“诏旨发出”的序际上是有利于皇权的正确决策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的对立,故C项误“弱化”与史实不符,故D项误.(2019·大连八中期末)《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兵、钱谷、户口、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解析选A。根“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监察体系,故A项确;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故D项误。11(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凡事都请示中书这反映了元代行().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解析选D。料没有提及行省的内部纷争,A错误材提及重大事务行省需要向中书省“议拟咨来”,故B错误;材料“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可以看出行省拥有一定的自决权,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故C项错误,项确。.(2019·重七校高三联赵翼的《陔余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行省制度开始于金代.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了两个现象一是金朝设行省管理地方二是元朝行省于各路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这说明行省制度具有继承性,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2019·德州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汉统者吸取秦亡的教材“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可得出汉、唐均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材料二“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得出汉、唐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根据材料中实行三公九卿制在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材料二“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堂制度”得出汉、唐都对前朝基本制度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形成中外制度”、材料“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可得出汉、唐都注重权力间制约,化皇权。2)结合所学识回答即可。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019·威海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简表时期唐代宋代明代

录取数量或方式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考试内容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考试程序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解析:题为开放型的论述题。从材料表格中唐代至明代录取数量或方式试容”“考试程序三面都可进行作答。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举制度与儒学的发”等都是可以的;然后,辅以相关的史实论据即。答案:例一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阐述: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如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示例二论题: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阐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移加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