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讲课时跟踪检测_第1页
第35讲课时跟踪检测_第2页
第35讲课时跟踪检测_第3页
第35讲课时跟踪检测_第4页
第35讲课时跟踪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C.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东沿海起义D.他领导华侨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根据孙中山的生平判断“28岁那年”应是1894年,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是成立兴中会,并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答案:A2.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B.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D.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在现有地价的基础上,以后所增涨的部分归国家所有,故不能说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答案:C3.“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的这段论述突出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民权主义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与材料中的论述是吻合的,故选B。答案:B4.(2022·枣庄模拟)有学者认为: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而亡于孙文。原因之一是如图的三把利剑,三剑一击,清王朝就玩完了。其史论、史观和史料反映出()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英雄创造历史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④领导阶级的先进与否,是革命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它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同时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要动力,②说法错误,故选C。答案:C5.(2022·滨州模拟)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民主法制进程起到推动作用。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并制定革命纲领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C.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制定的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文件,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答案:D6.(2022·西安模拟)“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的诸多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内的事情有着诸多的相同点或者相似点。如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学说。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故A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后成为一纸空文,故B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不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答案:D7.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B.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C.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D.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解析:本题以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新时期的三民主义”即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基础。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答案:D8.(2022·潍坊模拟)“革命行动而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吾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民、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从材料中不可能看出孙中山()A.看到了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大敌B.认识到工农力量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C.为改组国民党作了思想准备D.将国民党改组为工农大众的政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改组前是资产阶级政党,改组后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工人联合的政党,因此选项D错误。答案:D9.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有九成都是没有田的……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而是替地主来耕田的,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我们应该马上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C.主张用暴力手段剥夺地主的土地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材料信息“农民有九成都是没有田的”“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体现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C项与材料中“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相矛盾。答案:D10.(2022·深圳模拟)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24人中,有17人是共产党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B.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C.反映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D.国共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实现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对党的党外平等合作,因中国共产党力量有限(当时共产党员人数只有400多人),孙中山没有同意。国民党党员同一时期号称20万,而且掌握武装力量。答案:C11.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同盟会政治纲领B.旧三民主义C.三大政策D.新三民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联合……平等待我之民族”,在当时指联俄政策,因此体现了“三大政策”。答案:C12.“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下列选项与孙中山的这段话不符的是()A.说明孙中山放弃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B.孙中山的思想发生转化,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C.孙中山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D.孙中山有了与共产党合作的初步想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相继进行了反袁、护国、护法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了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的实施提供思想理论上的依据,孙中山又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4分,共40分)13.(2022·舟山模拟)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孙中山回到上海,着手写《会议通则》一书,后改名为《民权初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材料2: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秩序!”会员之义务,在能以竭助会长维持秩序。而维持之道,则当从自己始。如在会场,须戒出声,戒旁语,戒走动,并戒一切之能扰乱会场而阻人言听者。材料3:以动议及表决而处事,重要之步调有六,其秩序如下:一、会员起立而称呼主座。二、主座起立而承认会员。三、会员发动议而坐。四、主座接述其动议。五、主座界机会以讨论。六、呈动议以表决,并宣布表决之结果。大多数者,即过半数也;较多数者,即半数以下之最多数也。……一切社会之职员选举,最少须有一票过半乃能当选,庶几合大多数之常例。请回答:(1)据材料2、3,孙中山认为开会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不得摘抄原文)(6分)(2)根据上述规则,孙中山是怎样理解民主的内涵的?(4分)(3)为什么孙中山认为国民学开会是实施民权的第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背景。(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概括即可;第(2)问从平等、少数服从多数、遵从规则,尊重合法权威等角度来认识孙中山的民主内涵;第(3)问从材料中“合群之天性殆失”等关键信息去理解原因,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答案:(1)会长的职责是维持会场秩序;会长应该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会员要协助会长维持会议秩序;会员要保持文明的举止;会议要依照既定的程序来进行;会议的结果要过半数人同意才能通过。(2)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少数服从多数;按照规则办事;尊重合法的权威。(3)中国人长期受专制制度的压抑,丧失了合群的天性;中国人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开会;中国人不懂得如何在开会中实施自己的权力。外因: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内因:封建帝制虽然已被推翻,但封建残余的影响根深蒂固。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近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2:“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1903年12月13日的演说材料3:“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材料4:“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1月请回答:(1)材料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有哪些?(4分)(2)材料2与材料1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4分)(3)材料3中造成辛亥革命后十三年来“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与当时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6分)(4)为了材料4中提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评价孙中山。(10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人”“地”“物”“货”和“仿效”等信息分析目的。日本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由维新到革命并提出“实行共和”;第(3)问主要原因要从时代背景入手。本质区别要考虑两国革命的阶级属性;第(4)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答案:(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使日本走上了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