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口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纯(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影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索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者蜜蜂围绕着绿色的惠兰飞,为『躲避黄雀薇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II)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
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U)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
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
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旬一个场景;夜、笛、
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
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10年北京卷)
13.读卜.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衙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蚂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淮木。
③林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瓷鸾竞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向“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这站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柄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
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c)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宛马”o相传携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
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花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
句意为:还走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参考答案:
(1)(3分)A
<2)(4分)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0年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的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
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恨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慎(li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神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译文: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10年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I)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苫,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
情自古伤离别,更那爆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乂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
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
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10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夕9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杯,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二: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
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成卒什么样的情感?(6
分)
(10年福建卷)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I)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0(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3)卜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踏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
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
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
(10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口流血,朝廷谁请缪?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闽州(今四川间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
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
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忐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
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
缎”.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一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
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了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
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占。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
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
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续”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H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
F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诗缴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
间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姑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
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
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
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
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
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
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H寂寞。
(10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I)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
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
忧国之愁。
(10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口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连。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箍施,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
融:火神,这里指受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
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
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
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
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
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10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屐,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22、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
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H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
石在熙宇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照宇九年(1076年)
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10年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送和客
司空曙雍陶
陕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口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I)暮春K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广。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
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墓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
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果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
艺术创作,走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
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2009年高考题
1.(09年山东卷)阅读卜.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
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退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
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
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2.(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粗唐:题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C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
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
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
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源伤感之情。
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
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
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3.(09年天津卷)阅读卜.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每,新梢才出堵。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舞(tu),笋光。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卜.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
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
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结合全句加以描绘。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
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最后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因为咏物诗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
解加以判断。这种题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就像对诗经中“茹窕淑女”的理解一样,她可以走现实的人,也可借喻理想,这里也
求一致。
但姑,出题人在设置考点时似乎对内容的考查拟题重复,前两个小题都是对形象的鉴赏,虽然一概括一具体,但我本人觉得这一点
有些欠缺。
咏物诗往往扣住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阅读鉴赏时要注意抓住咏物诗的这些特征就可以读懂了。解题时注意考题
的考点,注意筛选答案要点。
4.(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
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
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卜、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
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5.(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兼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灰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
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
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r诗人的羁旅之情、思
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
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
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
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6.(09年全国1\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卜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
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处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
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⑵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
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
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解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
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箫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
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
准确表述。
鉴赏这二十八字。可算走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簿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
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里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
岸林的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始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
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臼然是说范成大别贵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
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
染索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处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
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7.(09年全国卷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t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剑南节度使,广
镌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
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
蓄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
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
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
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卜月,吐蕃战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
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浸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
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雄、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
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
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
向的明察秋亳。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
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
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
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一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
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
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
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
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8.(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C
己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声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
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第一小题: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暗写”也就时侧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学,一般不难判断。如白居易《钱塘湖春
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而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通过“几处”、“新燕”、“浅草”等表现“早”。
第•・小题: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赏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
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
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
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竞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
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1: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臼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
题而“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
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T江有水干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
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
丹》:“柳径无人,里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
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致的.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
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J(《石林诗话》卷卜D.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
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I■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I■张
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
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I■张三影」。《一丛花令》中有I■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
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I•无理而妙J.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其词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正堂清末
词家陈廷焯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城此则为晏殊欧阳修、为温庭到韦应物,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观柳永、
为苏轼辛弃疾、为周邦彦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白雨焉词话》培一)。《词学通论》中引吴
梅评价云?“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堰,在北宋诸家中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镰亦不似豪
苏腻柳。规模既正,气格亦堤,非诸家能及也。”南宋中后期“醇项”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大。《词柳辑评》中先著提到:“(子
野)白描领手,为姜白石之先驱。”张先一生宠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良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忙”
为其生活写照。据传张先在八占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宠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十八新娘如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望鸯被里成登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9.(09年江西卷)阅读下而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丹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解析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中出现过。学生如果熟悉课文,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感
情。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
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
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臼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
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
(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
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
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
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U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
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
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
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
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
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孩做家务协议书(2篇)
- POS机追偿协议(可直接使用)
- 老年人健康管理合作协议书
- 绿化养护作业安全执行方案
- 南充-PEP-2024年小学四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寒假试卷
- 定向钻在通信设施铺设中的方案
- 高校国庆主题演讲活动方案
- 小学戏曲与传统文化结合方案
- 媒体行业人才引进竞聘方案
- 小学四年级阅读推广工作总结
- 二年级上册数学试题判断题专项训练苏教版
- 《月历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语段修改专项训练(含答案)
- 沪教版七年级上英语练习题
- 腾讯公司绩效管理制度-腾讯公司绩效管理制度
- 课堂纪律不好的原因
- 课题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研究报告
- 5s推进计划(绝对经典)
- 小学数学答题卡模板(共3页)
- 简易呼吸气囊操作评分标准
- 厨房安全生产培训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