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同学很急切地跟徐某人说:“徐老师,我马上高三了,知道您
的课程会持续更新,但问题我很急着想学点作文方法,而且暑假和开
学以后都有很多考试,而您的公开课更新速度又没那么快,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徐某人的回答是:第一,3.0版的公开课,是在
2.0版的基础上迭代的,等不及的话,可以先看点2.0版,只要有耐
心看下去,肯定会有所收获的。第二,今天这一节,徐某人除了要详
细介绍本课程以外,还会跟大家聊聊,从这个暑假开始,如果进行作
文的备考和训练。
写作能力三要素:审题、构思和表达
如上一节所述,我们的课程将从三个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谋篇
行文和语言锤炼三个方面进行,尽可能全面的给家一些实用的方法技
巧。那么为什么要这么来划分?
我们的作文得分不高或者不知道怎么写作文的原因,总结起来无
外乎三个:第一,是审题不准,作文偏离题意;第二,没有写作思路,
或者想到哪写到哪,思路混乱;第三,语言表达水平低,用的词句很
10Wo
这样一来,其实可以根据上面的这三个问题,对写作文的能力评
判找到三个因素:审题能力、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再分别给这三种
能力划分出个高中低三个等级,就形成了下面这样一张表,每个人都
能从表当中找到自己写作文水平所处的位置:
审题三化:让审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部分审题立意,所谓的审题,其实是用自己的
阅读能力读懂作文题的材料,概括出材料的内涵(意思),根据材料
内涵,运用人类通用的思维方法,加以分析,再依据分析给出自己的
主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立意。
这样讲也许抽象了一点,不过没关系,为了讲清楚审题,徐某人
总结了一个“审题三化”的原则和要求,力图让作文审题这个大难题,
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地进行解决。
第一,具体化。指的是在我们审题过程当中,①能对作文题材料
进行具体的内涵概括和表述,也就是说,材料的意思,我们要能用具
体的语言表述出来,而非含糊的只言片语;②运用具体思维方法分析
材料,换句话说,我们要用什么思维方法分析材料,是清晰可表的;
③文章的核心立意,也就是你的观点与主张,可以用具体的语句表述
出来的,而非简单粗暴地说“这个作文题要写‘信念'”、“这个材
料可以写‘勇气'”之类。
第二,步骤化。不能按照步骤来审题立意,是许多同学写作文偏
题、跑题的症结所在,而审题立意其实就三个步骤:第一步,读懂作
文题材料;第二步,分析材料;第三步,确定立意。你有没有发现,
这三步其实和上面的“具体化”的三个要求一一对应?
第三,方法化。①既然写作文的第一步是分析材料,而作文题材
料的呈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对于不同形式的作文材料,我们
采用的分析方法自然不一样。②用来分析材料的方法有很多,选择分
析方法水平的高低,有时候直接决定我们作文立意的高下,很多所谓
的最佳立意的文章,来源于它们用了与众不同的分析方法。
因为这只是课程介绍,对于以上“审题三化”,今天就不举例细
细来讲了,后面会用专门的章节来讲。
用三个因素量化谋篇行文水平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大部分谋篇行文,高考作文的谋篇行文,指的
是在准确审题、确定立意的情况下,通过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构思
设计文章的内容,以实现这样两种目标: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
明观点的成立,让立意具备说服性;②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呈现由作文题材料到立意的思维过程。
我们刚刚说过,审题的第三步是确立文章立意,而且文章的立意
是可以用语言清晰表述的,再具体一点讲,表述立意的语句,应当是
一个类似于“我们应当……”的具体的做法和主张,我们把这样做法
与主张从称之为“观点”。
观点得以成立,需要有严密的论证,也就是说,我们要告诉他人,
为什么这个观点成立,这样一来,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说论证一个观点,
文章重点需要去做的是,证明这样一个“因果”关系。
为了论证这样的因果关系,我们可能会列举一些事例,引用一些
言论等,这些称之为文章的“素材”。
观点、因果、素材三个因素,就可以成为我们衡量自己谋篇行文
水平、寻找提升空间以及读懂别人优秀作文的标尺。我们可以依据这
三个因素的高下,为写作的谋篇行文水平划分出四个层级:
①有议论文的样子:有相对明确的观点;有形式上的因果;素材
内涵基本符合观点。
②合格的议论文:观点明确而具体;因果关系得到充分论证;所
用素材印证因果关系。
③严谨的议论文:观点得到深刻阐释;因果关系通过演绎推理而
来;所用素材契合因果关系。
寥寥数语就有这么多专门术语,第一次看的话你肯定一头雾水,
但熟悉2.0公开课的同学应该清楚,2.0版公开课第13、14和15三
节,对这三个层级的作文,作过比较系统的阐述,有分析,有例文,
可以回过头去看一下。
为了不给即将高考的考生带来困扰,当时第四个层级上一版公开
课没讲,因为相对于前三个层级,第四个层级完全是另外一种构思方
式。它是基于我们刚才所说的行文两种目标的第二种进行的,也就是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呈现由作文题材料到立意的
思维过程”,它不是简单的证明观点成立的文章构思方式。如果继续
用这个三个因素来表述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④真正的议论文:观点在对作文题材料分析的层层深入中不断明
确、具体和深刻;文章的层次与层次之间,皆有因果关系;素材的使
用与分析说理融为一体。
划分出这四个层次,是为了让每个同学能够量化自己的行文水
平,以便在写作训练当中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精心设计作文里的每个句子
再来看最后一个大部分语言锤炼,也就是在审完题并且想好文章
的大致思路后,一字一句地用语言组织成文章。所谓作文语言的锤炼,
指的是我们在写作训练当中,逐步学会将同一思维或者同一思想,用
更高级的词句来表达。
如果你听过徐某人的线下课,对这样一句话一定不会陌生一一
”写作文的最高境界的,是文章中的每句话都是精心设计的”。其实
在前两版的公开课里,这句话是只字未提的,但它却是徐某人用来训
练学生作文能力、保证学生作文水平能真正提高的看家本领。
当时出于谋生糊口的私心和线上的学生没法监督训练,再加上时
间精力有限,这个部分就没在线上讲过。但是这一版的公开课,一定
会毫无保留地跟所有人分享。
精心设计每句话,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而每句话又离不开它所处
的段落。在这部分的课程里面,你会了解到一篇议论文的四个功能段
落:开头段、内涵段、论述段和结尾段;你还会了解到,用怎样的单
句复句组合,可以让开头段显得简洁有力;也会了解到作为阐释观点
使之深刻的内涵段有几种写作句式;还能了解到,论证观点的论述段
是由五个句子组合而成,我们可以通过语句的增删,让原本看上去和
观点没关系的素材瞬间变得无比契合观点……
这些术语可能你都不懂不明白,没关系,我们会一点点地讲,一
点点地学。
小结
介绍完了这三大部分,整个课程的介绍也就结束了,下面这张思
维导图可以作为整个课程的大纲,也算是本节课程的总结:
具体梃括材料福
具体化-选择具体方法分析
具体语言费述酶
/谭懂材料,
一步骤化T》析初汨
确立观点:
.不同材料,选择不同方法)
•方法化
不同方法,带来本同「「
有议论文样子卜:明确观点i有因果i索材符合观点〉
合格的议论文R观点具体i因果充分i素材印证因果》
高考作文谋篇行文卜
严谨的议论文।•《深刻阐释;演绎推理;素材契合因果;,
|jlTF的议论斗{提出向*,分析问,解决问摩〉
「述睥》
弟典i逝.材世,
■:立观点;,
独立旗段
内涵段
语言锤炼卜T二分散内涵段〉
•完全论述段
论述段飞不完轨述段》
结尾段
最后,留一道小小的作业,作文题的材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思考这则材料什么意思?你认同与否,为什么?对此材料,
你会做出怎样的立意?
上一节我们对整个课程的三大部分做了一个大致的介绍,那么从
本节开始,进入课程的第一个大部分一一审题立意。
上节课中,我们对审题提出了一个“三化”的原则一一具体化、
步骤化和方法化,也对它们做了相对系统的论述,但是,因为这些论
述太抽象,包括老徐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这些理论,就算每个
字都理解,一样然并卵。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了解我们怎样通过
审题三化的原则,将审题立意变成一件可以按部就班来进行的事情。
这个例子就是我们上一节的最后留的那道作业:“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
上一节我们分析具体化和步骤化的时候发现,这两者存在明显的
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此来对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和要
求进行合并,得出这样的三步:①读懂材料内涵,并用具体的语言概
括材料内涵;②选择具体的分析方法分析材料;③基于对材料的分析,
确立文章的立论,并用具体的语言表述观点。
首先,我们来看材料的内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
是什么意思?从字面解释,“朱”指的是朱砂,也就是说靠近朱砂就
会变红,靠近墨就会变黑。其实,高考作文题的材料不过是一道初中
学生的阅读题而已,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则材料本来的意
思解读出来。
当然,拿它当作文题,肯定不是考字面意思,而是比喻义和引申
义。很显然,这句话是比喻靠近什么样的事物,就会变成什么样,也
就是环境对人有决定作用。这样,我们就是用一句具体的语言,表达
出了材料的意思。其实这个比喻义和引申义的解读,我们也可以视为
对材料的分析,这种分析我们称之为“内涵分析”,以后讲分析方法
的课程,我们再具体讲。
当我们对材料内涵作出一个解释之后,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就是
忽略了分析,而直接把材料的观点与倾向当作文章的立意。比如,在
这里很多人就会把“环境对人有影响甚至决定作用”当作文章观点,
然后举几个例子来试图证明观点正确,或者举几个反例来反驳,然后
把观点确定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面对材料的观点与倾向,我们可以作的最简单粗暴的分析是一一
判断它正确与否:
①认同材料的观点,也就是认为环境对人有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
用。那么,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认同,进行文章的立意:应当努力选
择和争取好的环境中成长和生活,可以写一篇类似于“择善而邻”的
文章。文章的观点和立意,最好是基于对材料的分析,作出的决策性
的主张与做法。
②不认同材料的观点,认为环境对人不一定有决定作用,也就是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未必黑”代表可能变黑,也可
能不变黑,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变黑”,那么我们就可以给文章的
立意确定为:坚持自己,不被环境影响,也即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
“未必赤”代表可能变赤,也可能不变赤,我们当然希望自己在好的
环境中变得更好,于是我们就可以立意:向身边优秀者学习,让自己
也优秀起来。
以上,是对材料作最简单的认同与否的分析后,进行的立意,应
该是立意过程最为简单的了。之前说过,分析方法的选择水平的高低,
会直接决定文章立意的高下,比如这则材料,我们还可以有这样的分
析:
③分析人受环境影响的原因:一个人没有坚定的自我认知,容易
随波逐流被环境影响,所以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一个人对是非对错
缺乏辨析的能力,不分“赤”与“黑”,就难免“近墨者黑”了,所
以,需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
以上,老徐通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则材料对审题三化中
具体化和步骤化进行诠释,并且用从简单的判断到原因分析的分析方
法升级,简单演示了如何通过升级分析方法来提升文章立意深度的过
程。因为只有一道题,一则材料,很多内容还无法展开,后面的课程,
我们再细细展开。从下节开始,我们将对审题的这三个步骤逐一详解。
最后,留一道作业,大家可以按照上面的审题步骤来思考,可以
把你的思考,写在文末的评论里,也可以直接微信发给老徐。
【作业1】根据本节课所讲,思考下面这道题。
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有不一样的听法,一样
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有不一样的想法。
上一节,我们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具体的例子来演示
了一下审题的三个步骤(点击查看上次课程),让老徐深感欣慰的是,
大多同学发来的作业里,都有很鲜明的步骤化审题的痕迹了。
然而,作文题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不断变化,举一个例子肯定不能
解决所有问题。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聊聊审题三步当中的第一步一
一读懂材料,我们来看看,如何去读懂一道作文题,以及我们的高考
作文题到底有哪些类型。
用母语的本能读作文题材料
今年高考后,有网友吐槽说湖南卷的作文题是一道小学二年级的
阅读题。其实,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老徐向来都说,高考作文题
的材料,本身就是初中水平甚至小学水平的阅读材料,而我们审题的
第一步就是,用自己从小学到初中形成的阅读能力,把材料读明白。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汉语听说读写的环境里,本来
就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再加上十几年语文的专门学习,读懂材料根
本不是一件难事。这就是所谓的用母语的本能读懂材料。
我们看一道作文题,这道题的材料是一组漫画,我们姑且当它是
看图说话好了。
这组漫画里有三幅图:第一幅,一个老头看见一个花瓶,觉得很
精美;第二幅,花瓶的主人把花瓶送给了老头;第三幅,老头觉得花
瓶不那么精美了。老头对花瓶的看法发生的转变,很明显,原因在第
二幅图里,因为花瓶的主人把花瓶送给他了。
那为什么得到花瓶主人的赠送之后,老头就觉得花瓶不美了呢?
停,这个思考不属于读懂材料的过程,而是分析材料。我们很多时候
审题出现的偏差,恰恰是因为在没有弄明白材料整体意思的情况下试
图通过用抓所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式去分析材料,甚至直接立意。
说到底,“用母语的本能读懂材料”只是一个审题的理念,算不
得什么方法。那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强调再强调?因为,我们的作文审
题常常被一些所谓的“方法”误导,以至于我们以为某一种审题方法
可以用来审对所有的作文题,进而忘记了作文的本质和核心是材料本
身。
记得《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法,一直让张无
忌忘掉所有的招数,而我们作文审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忘掉此前道听
途说来的种种不靠谱的方法,回归材料本身,以自己的母语本能去把
材料读明白。
审题无方法,材料有类型
“用母语的本能读懂材料”不是审题方法,而是一种对材料具体
问题具体对待的理念。那么你可能会说,我们总不能靠一个然并卵的
理念来审作文题吧?当然不是,如果关于作文审题,我们就此打住了
的话,老徐我肯定会被板砖伺候了。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指的是一切从材料的实际出发,那么可
以通过对作文题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来总结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也
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读出的材料内涵,判断材料的类型,再根
据此类材料相应的审题方法来审题。这也是我们在未来详细展开审题
课程的依据。
那么我们的作文材料有哪些类型呢?对于作文题型或者材料类
型的划分,教学界以及市面上的教辅资料里有非常多的分类方法,在
此,老徐不想去逐一点评这些分类是否科学实用,直接给出我的答案
——依据作文题和材料的表达方式,将作文题和材料归结为话题型、
叙述型和论述型三大类。
第一类,话题型。话题型的材料作文,是由话题作文演变而来,
材料的表述聚焦于某一个话题。这类题型较为早期的呈现形式是以
“说‘XX'”为标题的命题作文,如2005年北京卷“说‘安'";
以及“以'XX'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如"以'诚信'为话题……”、
“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等。
随着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这种直接给出话题的作文题越来越
少,而是将话题融入到材料当中,比如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坑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
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于乱㈱”、“不许管闲事
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
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
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
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
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凯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
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再比如2015年江苏卷“智慧”: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2015年天津卷“范儿”:
天津卷:葩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一一“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
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
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
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
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
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脸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第二类,叙述型。顾名思义,叙述类一般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叙
述一个有情节发展的故事,如2010年福建卷《格林童话》出版的故
事: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兄弟俩
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
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兄
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
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
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住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
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
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集至今已
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
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
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再如2013年江苏卷“探险者与蝴蝶”: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
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只蜡烛
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
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
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
现这些大蝴蝶己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
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
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叙述类的材料有时是描述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状态,如
2012年北京卷“铁路巡视员老计”: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
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
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
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
久久回响……
第三类,论述型。论述型材料是以议论的表达方式将某个或某类
观点表达出来的题型,是目前全国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最为典型的
是这几年的上海卷。
我们此前两次课的所举的例题,可视为论述型的材料。因为这类
题型于高考作文题中俯仰皆是,不做举例。
以上所述,是对高考作文题的三种类型,不过是对作文题型的大
致分类,后面的课程,我们将针对每一类细致展开。
小结
本节的重点,其实就是两句话:①不要试图找到一种万能的方法
来审作文题,而应当回归材料本身,用母语的本能去读懂它;②作文
题千千万,以表达方式为划分标准,一共有话题型、叙述型和论述型
三类。
留一道作业,以上所有的例题中,任选一道或几道,说说你的理
解和看法。可以将思考写在文章末尾的评论里,也可以微信直接发给
我。
本节课先到这里,下一节,我们来聊一聊,审题过程中的第二个
环节一一分析材料。
上一节我们讲了作文审题的第一个环节读懂材料,强调了“用母
语本能读懂材料”的理念,给材料作文的题型分为话题型、叙述型和
论述型三类。
这一节我们开始讲审题的第二个环节一一分析材料,也就是我们
在第二节《让审题变成一件按部就班的事情》中所讲的“选择具体的
分析方法分析材料”,我们来看看,这些“具体的分析方法”到底有
哪些。
十大分析方法
开讲之始,有必要对本节课的课题作个解释,“高考作文十大审
题分析方法”,首先这“十”是一个虚数,材料分析方法远不止十种,
而我们要重点讲的,在十种左右。
第二,这里所讲的“分析方法”准确地说,应该是“思维方法”,
“分析”本是思维方法的一种,由于习惯性地说分析材料,故而以“分
析方法”指代“思维方法”。分析或者说思维是贯穿于整个作文写作
过程的灵魂,因此,分析方法不仅用于审题,还用于构思和行文。
第三,既然称之为方法,就一定会给每种分析方法命名,这些命
名的词有些来源于逻辑学,有些是老徐自编的,能理解就好,不必纠
结于这些名称本身。
概念分析
所谓概念分析,指的是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性
质进行分析的方法,具体可分为内涵分析、外延分析以及性质分析。
概念分析常用于话题型材料及论述型材料,通过对材料中核心概念的
内涵、外延和性质的分析,可以让思考和写作更加具体深入。
“内涵”、“外延”和“性质”都是逻辑学名词,内涵指的一个
事物的定义,外延指的一个事物的分类,性质指的是事物的特性。
比如,“三角形”这个概念,它的定义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
的多边形”,这就是内涵;从角度来分,三角形可以分为钝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这就是外延;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
是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当然,在实际的作文题分析中,我们并不需要对把一个概念的内
涵、外延和性质全部都作分析,可以有所选择。
内涵分析可以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实现大题小作。很多话
题型的作文题,其实都已经将核心话题的内涵,放进了材料之中。比
如2015年天津卷的“范儿”,材料对“范儿”的解释是:多指好的
“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
这样对话题的内涵进行界定以后,我们再去思考和立意的时候,就不
会再因为“范儿”这个词过于抽象和笼统而不知从何着手了。
外延分析可以让立意不再简单粗暴一刀切。比如下面这样一道作
文题: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假如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
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一一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梁启超说拿趣味做人生根底,趣味这个东西是有雅俗之分的,我
们可以根据趣味的雅俗程度,将它分为雅趣、俗趣和低级趣味,这样
一分,作文立意就可以不再是简单粗暴的支持或者反对梁启超的看法
了:追求精神的雅趣值得肯定和赞赏;追求物质的俗趣无可厚非,可
以理解;追求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就要不得了。
我们再以这个例题来讲讲性质分析。人生观的根底,既然称之为
根底,那应当是要深而且坚固的事物,显然人的趣味常常只是一时兴
起的,所谓三分钟热度,那么人生处事以趣味为根底的话,就没法深
而坚固了,这样的人生会不会时常走入迷茫呢?
小结
总结起来,其实对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性质的分析,是最为
基础的分析方法,其实就是当我们面对材料中那些大而抽象的概念
是,不妨多问自己,这个事物指的是什么,能不能具体一点,可以分
为哪些种类,有什么特性等等。
留几道作业:
1、【高二、高三的同学做】找出这几道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话题
或者关键词,尝试对它们进行概念分析并进行立意:①2014年北京
卷“老规矩”;②2014年江苏卷“青春不朽”;③2014年四川卷“站
起来,世界属于他”;④2012年上海卷“心灵的微光”。(如不了
解这些作文题,可以在平台回复“高考作文题”)
2、【高一同学做】以“说‘习惯'”为题的作文,尝试对习惯
进行内涵、外延及性质的分析,然后立意。
我们这一节就到这里,下一节我们聊聊分析方法中的另外一组一
一因果分析。
上一节,我们讲了材料分析方法中的第一组概念分析,概念分析
是对材料核心话题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包括内涵分析、外延分析和
性质分析。这一节,我们来看看材料分析的第二组一一因果分析。
因果分析,顾名思义,分析原因和结果。具体来讲,大致有三类:
①分析事物存在状态、发展变化的原因,或者分析材料持某种观点的
原因,我们称之为原因分析;②分析材料中某种做法的所能带来的意
义,称之为意义分析;③分析材料中某种做法或者其对立的反面做法
产生的危害和后果,称之为后果分析。
这三种分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①原因分析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客观上的分析,而意义分析与后
果分析侧重于为了主观上支持或反对某种做法而找出的理由;有时
候,意义分析和后果分析是建立在客观的原因分析基础之上。
②意义分析是支持某种做法的正面分析,后果分析则为反面;支
持正面做法和反对反面做法本身是一回事,所以,意义分析和后果分
析本为一体,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原因分析
我们之前讲过一个例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为什么靠
近朱砂就会变红、靠近墨就会变黑呢?这还不简单,分子扩散嘛,这
是最客观的原因分析了。
当然这只是材料的表面分析,这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
正内涵是环境对人有影响作用。那为什么人会被环境影响呢?因为人
是群居的动物,彼此协作才能生存发展,保持与环境和他人的协同,
才能被认同,才能生存和发展。
再往深处分析,人除了生存,还是文化和社会的动物,需要找到
自己的存在感,需要有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受环境影
响,很多时候不是被迫的,而是一种主动选择。
原因分析是材料分析中非常重要的分析,但是很多同学根本不明
白什么是原因分析,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误以为举例子就是分析原因,
一看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首先想到的孟母三迁之类具体的事例。
用举例的方法来分析原因,除非你把所有的例子都举尽,不然永远不
可能真正证明观点成立。
我们再看一个例题,这个例题是我们此前课程的一道作业题:
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有不一样的
听法,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有不一样的
想法。
材料概括起来就是说同样是人,想法、看法、活法却不一样。为
什么呢?因为人们出身、背景、学识、经历等等都不一样,看问题的
角度和立场也不一样。既然每个人的看法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只要
自己觉得好,我们又何必苛求和别人和自己一样呢?既然我们自己的
看法出于我们自己的经历和背景,符合自己的本心就好,为什么要和
他人一样呢?人天生各有差异,再加上不同经历背景,因此看法多样,
这不正是世界多元之美吗?……
意义与后果分析
意义分析与后果分析,是通过对一种做法的意义或者后果的揭
示,来论证这种做法的可行或不可行。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你主张做
某件事,就要指出做这件事的好处是什么;你反对做某件事,就要指
出这么做的危害和后果是怎样的。
意义分析和后果分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经常用到的分
析方法,比如从小父母就告诉你要好好学习,并且告诉你现在好好学
习前途如何光明,还告诉你,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前途一片黯淡。
我们在支持某一件事情的同时一,肯定有一个反对的对立面,因此
说,意义分析与后果分析本为一体,所以这两个放在一起来讲。来看
一个例题: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
跳舞。”
材料讲得很明白,主张“贴在地面步行”,反对“在云端跳舞”。
为什么主张这么做呢?我们自然要来分析“贴在体面步行”的意义和
“在云端跳舞”的后果。仅从字面来理解的话,姑且不说云端跳舞能
不能实现,就算能上去,云端也是站不住的,会掉下来摔死,反而地
面步行,脚踩大地,安全,能靠自己的双脚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当然,稍有点理性思维的人都知道,这里地面步行和云端跳舞只
是一种比喻,那么我们就可以赋予它们具体的内涵,再去分析意义和
后果。比如,把地面步行理解为一种脚踏实地、立足现实的做事态度,
相应的,把云端跳舞理解为不切实际、好高鹫远的浮躁心态,前者的
意义在于走得踏实稳健,一步一个脚印,更容易走下去,走出人生的
高境界,而后者的后果则可能是因无法实现而在过程中迷失甚至误入
歧途、万劫不复。
我们也可以不同意作者的看法,把云端跳舞理解为一种理想和志
向,一种志存高远的态度和精神,而把地面步行理解为安于现状、不
思进取患得患失的态度,那么前者的意义在于指引前进的方向,可以
实现人生抱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后者的后果就是可能原地徘
徊,让人生沦入机械重复的庸常之境。
我们还可以两者皆同意,也就是既要有云端跳舞的理想与志向,
又要有脚踏实地、立足实际的态度。心怀云端跳舞的志向,可以为前
行指引方向,脚踏实地可以将理想变为现实,当我们用双脚越走远远、
越走越高,走向了云端的高峰,云端跳舞的梦想不就实现了吗?很多
伟大的功业,不正是一步步、一点点地的实现和完成的吗?
因为我们给云端跳舞和地面步行都赋予积极正面的内涵,所以我
们既分析了志存高远的意义,也分析了脚踏实地的意义,这样两者就
不再是对立关系,而两者皆有其对立的面可以去分析后果:志存高远
的对立面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脚踏实地的对立面是好高鹫远、不
切实际。这是对立型材料分析的一种比较高级的方法,以后的课程里,
我们还会系统地讲这种题型。
小结
以上,我们通过几个例题,具体演示了作文题材料分析中,因果
分析中的原因分析、意义分析和后果分析,也算是作文审题的小试牛
刀。实际的作文题材料的分析当中,都不是某一种方法单独运用就可
以了的,只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下一节将会跟大家了聊一聊第
三组分析方法一一理性分析。
留几题作业,可以通过文章下方的“写评论”提交作业,也可以
直接把作业直接通过微信发给我。另外,前几节的作业,后面会进行
统一的讲评,已经提交的,就不单独逐一点评了。
【作业】试对以下材料进行因果分析,并以此来进行作文立意:
1、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
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2、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
栈道桥梁。
3、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
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一一米兰•昆德拉
“徐老师,你的课程是专门为学霸开的吗,为什么我看不懂呢?”
“徐老师,你最近几篇都好难啊!有点看不懂了。”
“难。好晦涩,每一个字都认识,组成到一起,我就不能领悟那
句话了。”
“怎么都是理论啊,看不懂啊!徐老师你的接地气呢,你的逗逼
呢,你的嬉笑怒骂呢?”
这些是看了老徐最近几节课程,一些同学发来的留言。其实有这
样的反馈,也在老徐的预料之中。除了告诉这些同学要有耐心地看下
去,老徐也要稍微解释一下这几节为什么有点难:
①这几节是在讲分析方法,概念性的术语有点多,对你们来说,
这些术语本身就很陌生。②这些都是在讲审题中的一个环节,分析完
了材料以后,没了下文,看起来莫名其妙。③因为是通识性的课程,
每种分析方法的举例都是点到为止的,没法展开来细讲。
看不懂,觉得难,也没关系,对任何知识的掌握都是循序渐进的,
随着课程的推进,有些困惑的问题,后面自然会明白,关键在坚持下
去。回想一下你初学高中数理化,有哪一门一接触就觉得soeasy的
呢?后来不也慢慢地得心应手了吗?
就解释这么多,我们继续讲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审题过程中材料分析方法的第二组一一因果分
析,因果分析主要有原因分析、意义分析和后果分析三种。本节我们
来讲第三组分析方法:理性分析。
所谓理性分析,是相对感性而言的。我们所接触的作文题材料,
大多时候是感性的,比如一个故事、一则寓言、一幅漫画,再比如一
个或一群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一种动物植物的生命状态……感性材
料,一般都是表面的、现象的、个别的,而我们写议论文肯定不能就
这些感性的人物、事物本身来写,而要用理性思维,抽离出本质性的、
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认识。
其实理性分析事物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人伴随年龄成长都或多或
少具备的一种本能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在高中阶段逐渐发
展成熟。只是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未曾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而已。
这样讲你可能不明白,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好了。假如有人跟你
说,王小明同学每天早起晚睡,利用每分每秒时间读书学习做题,请
问王小明同学是个怎样的学生?小学的时候,你可能答不上来,到了
初中,你肯定知道,王小明同学是个勤奋努力的学生,到了高中,你
不仅能看出王小明同学的勤奋,还会思考,这样勤奋读书真的好吗,
有效果吗?这就是一个人理性分析事物能力不断成长的表现。
再比如,小时候你背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
时候,有人告诉你,这是比喻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你不明白为什么,
等你逐渐长大了,开始明白这种无私奉献,是燃烧自己、牺牲自己,
给他人到来光亮。
理性分析大体有三类: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
我们来看看它们在作文审题中的具体运用。
由现象到本质
现象往往是表面的、具体的,而本质是内在的、抽象的,理性分
析问题的第一点就是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
①从一个人物的言行,探究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做法、主张。
比如我们前面讲的,从王小明同学早起晚睡读书做题,看出王小
明同学的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精神。
再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铁路巡视员老计: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
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
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
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
响……
材料讲了老计巡视铁路的种种工作细节,那么从老计所做的这些
事,我们能看出老计怎样的品质、做法与主张呢?有人看到他的责任
心;有人看到他甘于平凡默默奉献的精神;有人看到他对自己生命价
值的坚守,哪怕这份工作在很多人看来微不足道;也有人看到他对生
命的尊重,怀一颗对生命安全的敬畏之心……
②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表面原因,探究根本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但是面对材料所述的发展变
化,我们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面原因分析,而应当上升的根本的、
本质的原因上。
比如我们前面讲过一道题,材料是一组漫画:
此前的章节里讲这道题,只是为了讲读懂材料,所以只分析到老
头从最初觉得花瓶很美到最后觉得不美的表面原因一一花瓶的主人
将花瓶送给了他。
那么赠送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呢?一个送给的举动,让老头和花
瓶之间的原本的关系发生的本质的变化一一从花瓶欣赏者变成了一
个占有者:“占有”或者“占有欲”往往会让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美
感丧失。
这是一种解释,还可以这样来解:老头不费一分一厘得到花瓶主
人的馈赠,得来得轻而易举,让他丧失对花瓶的美感:得到太过容易、
不劳而获的东西,人们往往难以珍惜,难以真正领略其中真谛。
当然这则材料解释还可以有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分题型解析中还
会以此为例详细地讲。
由个别到一般
相比“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非常好理解。作文题
的材料,特别是叙述型的材料,大多都时讲一个具体的个例,而写议
论文是要提出适用于更多人的做法与主张,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从材料
的个体人物上升到普遍人群的思维。
比如,铁路巡视员老计的精神品质值得点赞,那么我们这个时代
的人,都应当有这样的精神,这就是由个别到一般。再比如花瓶漫画
里老头是一个具体的个例,但是也是芸芸众生当中很多人的缩影和代
表,我们由老头的具体个例到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人,这就是个别到一
般。
由个别到一般是叙述型材料分析绝对不可缺少一个分析过程,没
有这个过程,材料的分析只会停留在一个个个体就事论事的分析。
由此及彼
由一个人到一类人的分析,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分析,也就是说有
个别到一般还是一个同类事物的探究,而实际上很多作文题的材料并
不是讲人的,而是某种植物、某种动物,这时候我们由植物、动物到
人,就不能称为由个别到一般了,而叫做由此及彼。
由此及彼的分析方法,我们日常生活里就用得非常多,比如我们
从水滴石穿里看到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中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从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中看到的
奉献的精神……
再比如这样一道题:
莠草,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它,然而它仍旧精力旺盛,
田填、牧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它。有人用卑贱的名字
称呼它们,例如猪草、苦艾、鸡草;也有人用雅致的名字
称呼它们,例如长生草、扶移、雁来红。
材料讲述了一种名为莠草(狗尾巴草)的植物的生存状态一一无
论人们对它是褒扬还是贬斥,是赞还是黑,它都不为所动,依旧旺盛
生长。很显然,这里虽然讲的是莠草,但肯定是要讲人的,我们生活
里怎样的人像莠草这样呢?
正如莠草,我们生活里有很多很多卑微的生命,有人对他们很赞
赏,有人对他们很蔑视甚至嘲笑,他们没有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
己生存生活的方式,依旧和莠草一样旺盛生长。比如环卫工人和建筑
民工,有人赋予他们高度的评价,有人对他们贬低嘲笑,他们依然不
为所动,只是做着自己本分的工作,坚守着自己生命的价值一一用自
己的双手去获得一份让自己和家人生存和生活下去的收入,正如莠草
的旺盛生长,其实就是自己作为生物生存和繁衍本能所致。
小结
以上我们简单了解了材料分析方法中的第三组一一理性分析的
三类,在实际的审题过程中,这三类很少有单独运用的,往往都需要
能够融合使用。再回到了开头我们所说的,为什么这几节课内容很难
的原因:审题的分析过程往往是多种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而老徐则
非要把它们硬生生地拆开一个一个地讲。
本节我们就讲这么多,留个作业:
用以上所述理性分析的三种方法,分析这几道题并以此对作文立
意:①2012年福建卷,②2013年江苏卷,③2014年安徽卷,④2014
年广东卷。
分析方法的课程部分到现在已经历时四周了,这几节课可谓难哭
了无数学子,吓尿了一堆学霸,从概念分析比较好懂,到因果分析有
点吃力,再到理性分析看不下去,今天第四组矛盾分析应该是堪比天
书了。
这几节课程已经难到让老徐没朋友了,逐步下滑的阅读量便是最
好的说明。可是,课程既然这么设计了,就只能坚持下去。关于课程
的难度,不再多解释什么,愿意跟着的,我们一起向前走,待到攀爬
上一定的高度,再往前看,就是一马平川。
当然,让老徐深感欣慰的是,还是有同学认真看了每一节,而且
收获很大的,比如这位同学:
有人没看懂,有人看懂了,即使现在看不懂,以后随着课程的深
入,一定能看懂的。话不多说,开始我们今天的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分析方法的第三组一一理性分析,包括由现象
到本质、有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三种。今天我们来聊聊最后一组也
可能是最难的一组一一矛盾分析。
看到“矛盾分析”几个字,也许你会疑惑,这是不是跟政治里的
一样。所以,先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老徐讲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老徐一直自称思维派作文教学的践行者,原因在于所讲的作文课
程都是有理论根基的。这些课程和方法,主要依托于形式逻辑、辩证
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种理论,但课程里所用的概念又融合了这些年来
讲课的习惯和传统,并不完全等同于原本理论里的概念,有些是沿袭,
有些只是借用。
你不用纠结于这些概念本身,也不用管它什么形式逻辑、辩证思
维和批判性思维,只要能理解我所说的并且会用就可以了,重点在用
而不是学理论。
我们回到“矛盾”上来。“矛盾”是高中政治里很难的概念,就
连很多文科生都搞不明白,但你放心,我们的课程不会像讲政治那样
讲“矛盾”,尽管我也沿用和借用了它的概念。
我们所讲的矛盾分析方法,和政治里一样,它的内涵只有四个字:
对立统一。没错,用的是和政治里一样的概念,但实际会比政治里简
单得多。
对立:所有的主张都有其对立的一面
哲学里的对立,指的是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我们对
它的理解和应用是任何作文题材料所揭示的主张、态度与做法都有其
对立面。
比如前面我们讲过的铁路巡视员老计,每天行走几十公里,这是
一种对生命安全敬畏的做法,这种做法就有它的对立面一一对生命安
全的漠视,君不见各类的安全事故的发生,背后都是漠视生命安全的
态度在作祟。
讲到这里,也许你会说,这不就是找反义词吗,找反义词谁不会
啊?没错,就是找反义词。找反义词来干嘛,支持一个反对一个啊:
支持敬畏生命安全,反对漠视生命安全;支持脚踏实地的地面步行,
反对好高鹫远的云端跳舞;支持用奋斗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反对不
劳而获的渴望……同学们,这些不正是我们立意和行文需要的内容
吗?
假如我们把材料所揭示的态度、做法与主张以字母P来表示,那
么用对立的方法分析材料就是找到P的对立面「P。有的材料「P直接
给出了,比如“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也有的没给,其
实大部分材料都是没给的。而没给的,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挖
掘出来,方便立意和构思的深入。
统一:一分为二,过犹不及
哲学辩证法对“统一”的解释是,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一者的
存在以另一者前提,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基于这个内涵,还
得出了一个方法论叫做一分为二。啥叫一分为二?就是任何事物都是
两面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任何一面都不能过了度,
不然过犹不及。
比如,一个人勤于思考是好事,但是过了度,就变成了钻牛角尖;
一个人在意自己的名声和口碑是好事,但是过分如此,就变成了爱慕
虚荣;一个人胸怀大志,志存高远是好事,但是一味如此,就变成了
好高鹫远……讲到这里也许你会发现,所谓“一分为二,过犹不及”,
用语文的方法来理解,其实就是同一个意思,既可以有褒义的表达,
又可以有贬义来表达。
这个时候,可能你又会发现,我们此前从材料中得出态度、做法
与主张的P,以及它的对立面「P,而这看似对立的两者,可以同时用
褒义来表达,那么他们之间就不在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了。比如这道题: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
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材料第一句“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很显
然这里用一种形象的语言表达一种知足的主张,我们把它的P定义为
正面的内涵一一“知足常乐”,同时我们也可以相应的把“不要老想
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的「P定义为“积极进取”。
“知足常乐”和“积极进取”之间,我们支持一个反对一个,显
然都是不合适的,它们都是褒义词。于是我们就可以用“一位为二,
过犹不及”的方法,分别为它们找到一个同义的贬义词:从消极的方
面讲,“知足常乐”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过度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贪得无厌”?
这个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选择支持的P“知足常乐”的
时候,你反对的不是“积极进取”而是“贪得无厌”;如果你支持「P
“积极进取",那么你反对的不是“知足常乐”而是“安于现状”和
“不思进取”。
我们再用符号来把这种方法稍作总结:材料揭示了两种皆可以是
褒义的态度、做法与主张,以符合P与「P来表示,而这两者皆有其
过度了贬义表达,我们就用“太P和太「P”来表示吧。
这种分析方法最常用于关系型的作文题,比如“个性与共性”,
“自由与约束”,“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地面步行与云端跳舞”
等。我们以后在讲到这类题型的时候,还会详细地讲这种分析方法。
小结
以上就是材料分析方法中的最后一组一一矛盾分析的两种分析
方法:对立与统一,至此,课程里讲材料分析方法的部分就结束了,
步骤化审题的第二个环节“分析材料”的通识课程也告一段落了。如
果觉得很难,也没有关系,这四节所讲的,因为是通识课程没有太多
例题为依托,这些近乎是空中楼阁,后面的课程里,例题接触多了,
也就明白了。
四组一共十一个分析方法,而按我们之前所讲“意义分析与后果
分析”本为一体,就归为一个好了,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总结所
有的分析方法:
对立
矛盾分析
统一
其实,分析不仅是审题过程中需要的,文章的构思和行文也需要,
可以说它是一个贯穿整个文章写作始终的东西,也是高考作文考查的
核心能力。
另外,分析方法远不止这十个,比如有理性的材料到具体感性的
事例,这种方法叫做联想,再比如因果分析中还有一些比较高深的方
法比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等等,由于在实际审题的过程
中用得比较少,就不细细地讲了,以后分析作文题以及构思行文的时
候,我们遇到了再具体介绍。
本节就不留作业了,前面几节的作业想试试却没来得及做的,随
时可以做了发给我。
下一节,我们讲步骤化审题的最后一个步骤:立意,相比分析方
法,立意要简单很多,也实用很多,我会跟你详细讲立意和读懂材料、
分析材料的区别,会教你用“四个端点”把立意框住,不让它跑题偏
题。
如何让作文立意不跑题、不偏题
今天是国庆假期的第五天,可能很多地方的高三同学早已经在上课了。每年
国庆放假之后,很多学校的高三年级进行第一次月考,所以每年的国庆假期,老
徐都会跟学生啰唆,这个假期一定要好好把握和利用,八个月后的高考,其实是
建立在考好这一场有一场的考试基础上的,而这一次是你正式开始高三复习后的
第一次。
说到考试,很多同学对语文考试最大的担忧和恐惧是作文跑题偏题,那么这
节课,我们就来聊聊,怎样让作文不跑题、偏题。
知轨迹,明方向
前面,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讲分析方法,结果是深深陷入了概
念和术语的泥潭中,既进退两难,又迷失了方向。那么这节课一开始,
我们就先来梳理一下课程从开讲到现在,都讲了些什么,弄清我们此
前走过的轨迹,明确我们接下来的方向。
我们在课程的第1节,交代了我们这门课的三大组成部分:审题
立意、谋篇行文和语言锤炼。因为审题是高考作文的重点,所以我们
的课程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第一个部分审题立意的进程当中。
为了让大家审题立意能够更准确深刻,老徐给审题的要求定了一
个“三化”原则:具体化、步骤化和方法化,并且在课程的第2节里,
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审题三化”。
课程第3节,我们讲的是“审题三化”中“步骤化”审题的第一
步“读懂材料”,在这一节中,我们对作文题材料分为话题型、叙述
型和论述型三类。
课程第4、5、6、7四节,我们讲的是“步骤化”审题的第二步
分析材料,讲了四类十种分析方法,这也是为了下一步讲不同材料的
不同综合立意方法铺垫的。
所以,虽然前面几节课程我们虽然看似深陷于概念和术语的泥沼
中,但课程依然是按照“步骤化审题”的三步一步步进行的。既然
三步中的第一、二两步都讲完了,接下来轮到第三步“确立观点”,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立意”。
立意,指的是我们在读懂材料内涵,运用思维和分析方法加以分
析的基础之上,得出来的具有决策性的观点、主张与做法,而我们整
篇文章的写作,就是来论证这样的做法与主张的合理性,让它具有说
服力,让读者接受。
观点#话题
①对议论文而言,立意就是文章的观点,观点不等于话题,而是
话题的延伸。很多同学在作文立意的时候,常常会这样说“我这篇作
文写的是信念(创新、合作、个性……)”,其实这些充其量只是话
题,而不是观点,而如果材料是话题型的,可以从话题延伸出观点。
比如2015年天津卷,作文题是一个关于“范儿”的话题型材料,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范儿”理解为特色与个性,进而延伸出一个观点
“当有自己的范儿”。又或者把“范儿”理解为一种精神风貌,延伸
出观点“不失时代的范儿”。
然而,悲哀的是,话题作文早已大势已去,但至今仍然还有很多
同学的作文审题还停留在话题作文的时代,他们把很多原本不是话题
型材料的作文题,当作话题作文来写。他们通常用抠字眼的方法,从
材料里抠出一个所谓的关键词,比如“创新”,然后以类似“创新是
人类进步的阶梯”、“创新是人们富足的良方”、“创新需要勇气与
智慧”的三四个句子把文章串起来,称之为“递进式”的议论文。
如果是话题作文,或者话题型的材料作文,这样从形式上用“是
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组织全文的写法尚且说得过去,但是如果
不是话题型的作文题,这样写从一开始就已经偏离题意了。
观点W材料
②立意是在理解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给出的主张与做法、作出
的决策,立意不等于材料的内涵。很多同学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会直
接把材料的内涵或者其对立面当作观点。
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同学一看见它,就简单粗暴
地认同,于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环境对人有影响”
当作文章观点,举几个类似孟母三迁的事例来证明确实如此。也有同
学选择简单粗暴地不认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于是举几个反例,
来证明“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样顶多算是对材料内涵
的原因分析,算不得立意和加以论证。那么真正的立意和确定观点应
该是怎样的?
假如我们认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意味着,我们认同:
身处好的环境中,自己也能跟着变好,身处恶劣的环境中,也会被其
带坏。那么既然如此,作为一个人,我们会做出怎样的决策。很显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条件允许,当然会选择生活在好的环境之中,
昔日孟母三迁,今天的父母花几倍的价钱买学区房,不正是他们基于
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认同作出的决策吗?
小结
今天除了前面课程的总结梳理,新的内容不多,总结起来其实就
两句话:①观点W话题;②观点X材料。下一节,我们来聊聊立意的
另外两个原则,以及由这四个原则得来的“议论文立意的四个端点”。
留一个小小的作业:回想一下,在以往的作文审题中,你是否翻
过以上两个错误,如有,这些错误应如何纠正?
“徐老师,我们老师说,作文一定要找到最佳立意才能动笔,可
是我每次都找不到这个最佳立意,怎么办?”
自从开作文公开课以来,老徐总是会被学生问到这样的问题,每
次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仔细想来,“最佳立意”这几个字真是害人
不浅,很多同学连最基本的立意能力都没有,却被教导着去找所谓的
最佳立意。
最佳立意本是个相对的概念,如果连普通基础的立意都不会,何
谈“最佳”?老徐倒是觉得,与其好高鹫远地琢磨最佳立意,不如脚
踏实地掌握好立意最基本的方法和步骤,以步步进阶的方式训练出得
出最佳立意的能力。
而这最基本的立意方法和立意能力的训练,首先要明白立意的四
个原则。上节课程,我们讲了其中的两个:①观点W话题;②观点W
材料。(点此查看上节课程《如何让作文立意不跑题、不偏题》)这
节课,我们讲另外两个:③观点有因果;④观点有是非。
观点有因果
议论文的本质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者解决某个问题而提出的
做法与主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这个做法与主张能够实现这个
目标或者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一个完整的议论文观点,应当是一种
做法主张与解决问题的因果关系的表述。
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这幅漫画图:
材料揭示出一个问题:由于获得了花瓶主人的相送,老头对花瓶
的美感消失了。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通过原因分析和现
象到本质的分析得出:不是自己靠双手奋斗而得的东西,无法真正领
略其真正的美感,无法体会其中的真谛。于是我们为文章立一个观点:
靠自己奋斗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事物,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美与真谛。
在这里,我们所立的观点是“靠自己奋斗”和“领略美和真谛”
之间的因果关系表述,而不是仅仅“靠自己奋斗”这个做法本身。对
这道题而言,如果我们只把观点确定为“我们要奋斗”,就大大超出
了题意范围进而偏离题意了。
然而,很多同学的议论文是只有“因”,没有“果”的。比如在
这里他们确立了“我们要奋斗”这样的观点,然后在文章里举例,张
三奋斗了,李四奋斗了……我们姑且不说这么多人奋斗了能不能证明
我们要奋斗,这样的观点和材料揭示的问题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根本
没有解决问题,仅仅是从材料里抠了一个话题然后自说自话而已。
所以说,一个完整的议论文观点,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表述,而整
个文章的写作,是为了论证这个因果关系成立、有说服力。这里因果
关系中的“因”是我们提出的主张与做法,“果”是要实现的目的、
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可以用P来表示“因”,用q来表示“果”,那
么一个完整议论文观点的符号表达就是p-q。
观点有是非
议论文是一种旗帜鲜明的表达主张的文体,当我们鲜明地主张和
支持某种做法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反对它的对立面。比如我们主张靠
自己奋斗,那么自然是反对不劳而获;主张脚踏实地的地面步行,反
对好高鹫远的云端跳舞;主张实践出真知,反对一切以经验与教条为
本……既然我们主张的以p表示,那么反对的就以「P来表示。其实
这个地方和我们此前讲过的矛盾分析中的“对立:所有的主张都有其
对立的一面”是一个道理。
既然我们的主张与做法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临时搬运合同
- 2024年度某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许可合同
- 2024年度文化娱乐活动策划合同
- 2024年广播剧配音委托合同
- 2024年建筑工程地面建设合同
- 企业普通员工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度风力发电设备安装合同
- 节能宣传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医疗机构人力资源共享与培训合同
- 2024年度碎石料供需合同
- 护士与医生的合作与沟通
- GB 42295-2022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要求
- 产品系统设计开发 课件 第4、5章 产品系统设计类型、产品系统设计开发综合案例
- 1编译原理及实现课后题及答案
- 焊接材料的质量控制和追溯规范
- 让阅读成为习惯家长会课件
- 家庭健康照护服务方案
- 施工方案 谁编
- 沪教牛津版八上英语Unit-6-单元完整课件
- 新能源及多能互补互补技术
- 混凝土搅拌站安装及拆除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