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美术论文_第1页
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美术论文_第2页
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美术论文_第3页
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美术论文_第4页
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美术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美术论文音乐离不开音符,绘画离不开色彩。中国画在长期发展中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色彩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要研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就必须探究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和演变经过。一、中国画色彩的发展演变从中国绘画色彩史看,两宋之前多以彩色胜,两宋之后多以水墨胜。而且,中国画色彩艺术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变的,如唐代青绿山水兴盛时也出现了王维的水墨山水,宋代水墨兴盛时也出现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即便到元明清时期青绿重彩也没有完全绝迹,并出现了任伯年、吴昌硕等色彩大师。〔一〕重色轻墨的历史时期。色彩艺术的发展能够追溯到远古时代,很多原始壁画、岩画都是用赭红、铁矿粉等描绘而成,如辽宁女神庙遗址内就有用黄色、白色等描绘而成的三角形壁画,原始时期的彩陶、彩绘就用红色、白色、黑色等绘制古拙质朴的造型。战国时期的五色体系已经成熟,咸阳出土的战国壁画就是用黄色、大红、石清、朱砂等矿物色彩描绘的;(车马出行图〕是用石绿、朱砂、赭黄等表现庄重典雅、美丽大方的艺术造型;(王孙迎亲图〕则是用朱砂、褚黄、石绿等色彩描绘而成,色彩艳丽而又沉着浑厚。秦汉时期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更为熟练,并按主次尊卑的秩序对色彩进行分类,多将黑色、红色作为主色调,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用石青、深黑、朱红等色彩描绘了墓主人祈福升天的场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这时艺术创作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促进了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出现了顾恺之、张僧繇、曹仲达、谢赫等画家,他们都主张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艺术美。同时,在fo教文化的影响下绘画用色也变得更为丰富,蓝色、绿色、红绿、蓝橙等色彩得以广泛应用。隋唐时期社会安宁、经济繁荣,绘画艺术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张萱的(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都是这一时期人物画的杰作,这些作品多用朱砂、黑白、石绿等色彩,色彩艳丽华美、端庄典雅,有着浓重的装饰意味。源于魏晋时期的山水画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多为青绿、石绿、朱砂等颜色创作的青绿山水,画面华美艳丽、金碧辉煌,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都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另外,隋唐时期的花鸟画也开场独立分科,有着勾线精细、设色浓重的特点。〔二〕重墨轻色的历史时期。两宋时期是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高峰,宫廷绘画、花鸟画、青绿山水画等都有了长足发展。院体人物画有周文矩的(宫中图〕、赵佶的(听琴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用笔工整细腻,设色清新淡雅,人物形象超脱自然。文人画主张水墨为上,淡逸致远,常用清淡的水墨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人格理想,绘画主题多为山水、竹梅、树石等。文人画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画的发展趋势,在两宋时期色彩艳丽的传统绘画逐步被淡雅、超逸的水墨画所取代,随着水墨色彩的兴起,强烈比照的颜色转变成了植物颜料的调和色。如(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踏歌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泼墨仙人图〕都是文人画的杰作。①元代时期,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很多文人都有一种出世、隐逸的思想情怀,他们常将君子之气赋予花鸟之上,追求单纯而朴素的审美趣味,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冕的(墨梅图〕、钱选的(桃枝松鼠图〕等都是水墨花鸟画的杰作。明代的色彩表现多以超俗淡逸的水墨淡彩为主,吴伟、沈周、戴进等都是着名的水墨山水画家,而徐渭将水墨画推到很高的境界,其作品笔简意赅、气势奔放、虚实相生、水墨酣畅,给人无尽联想;陈洪绶讲究古朴高雅,格调奇高,其作品有(扑蝶仕女图〕等;仇英的用色工细雅秀、含蓄蕴籍、清新淡雅,代表作有(汉宫春晓图〕等。清代是我们国家绘画色彩艺术集大成的历史时期,清初四王继承了南宗的画风,用灵动多变的墨法抒写胸臆,将水墨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八大山人的墨气淋漓、冷艳怪绝、苍茫高古;袁江、袁耀继承了传统的青绿重彩风格,作品气势宏伟而用色精细。晚清时期任伯年借鉴了水彩设色的方式方法,使画面比照鲜明、和谐统一,代表作品有(麻姑献寿图〕等;吴昌硕用色大胆,常将墨色与浓色并置,使色与墨完全融合于一体。二、影响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因素〔一〕传统哲学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浸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早在殷商时期就构成了五方色的观念,即黄、南赤、西白、北黑、东青,分别与土、火、金、水、木相对应,这五色被定为正色,不同颜色相配得到的颜色为间色。②儒家注重社会人伦秩序,强调克己复礼,重正色、轻间色,并将这种色彩观念进一步固化,构成独特的色彩审美观;同时,儒家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追求色彩上的和谐统一。道家提出五色令人目盲知白守黑等思想,竭力反对儒家的五色隆盛、色彩绚丽,将深黑色、纯白色作为天地之纯。禅宗对中国画用色有着较大影响,提出无相者,于相与离相外离相为禅等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发展。可见,这些传统哲学思想深入影响了中国画的用色理念与发展趋势。〔二〕社会发展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阶层的变化、生活方式与审美理念的转变对传统绘画有着深入影响。在用色理念上,宋代之前的中国画色彩五彩缤纷、绚丽鲜亮,但宋代之后水墨为上、清新淡雅的文人画占据主流。这是由于宋代之前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激扬向上、开拓进取、活泼开放的社会文化占据主流地位,这种思想文化反映在绘画上就是色彩绚丽、气势磅礴、华丽堂皇的色彩理念占据主导地位。但到宋代之后,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败,国家屡遭外族入侵,社会逐步走向衰败,很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借字画抒发心中的郁闷、忧伤,水墨为上,淡逸致远的文人画成为文人们表现内心情怀的最佳方式,如明四家元四家八大山人的作品多展现出清幽旷远、枯寂萧条的文化意境。③〔三〕绘画理论的影响。画论家的思想理论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提出绘画六法,并提出随类赋彩的用色理念,强调设色应不受光色、环境色的影响,注重色彩的类似与装饰性效果;五代时期的荆浩提出六要,对谢赫的六法论进行了修正,突出了墨色在绘画创作中的地位,主张用古朴淡雅的水墨进行绘画创作;张彦远将自然作为上品之品的评价标准,自此中国绘画走上了非绘画化的道路。三、中国画色彩的独特之处〔一〕色调相和。在绚丽的色彩世界中,入调的色彩会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心情舒畅,不入调的色彩使人感到腻烦,方薰曾言,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设色相和,和则神情生动。色调源于西方绘画理论,西方绘画注重环境色、光源色的应用,以及色彩之间的影响,中国画注重固有色的运用与内在色彩的排列。清代邹一桂以为,画面中主色调应掌控全局,其他色调要积极配合,使画面繁而不乱。如敦煌壁画都是以土红色为色彩基调,用石绿、土黄、石青等颜色贯穿华而不实,然后用熟褐色衬托渲染,用光亮的白色将各种色彩贯穿起来。〔二〕色与墨的调和。墨与色是中国画的基本元素,画家常追求一种浑化的用色效果,即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墨不碍色,以色助墨。④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绚丽的工笔重彩与古雅的水墨淡彩在墨色处理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黄居寀的工笔画(花卉写生图册〕中有红色的萱草、白的粉蝶与雏菊、蓝色的五星草等,这些景物色彩绚丽,墨色处理非常巧妙。花卉的叶子由叶脉向两侧分染淡墨,进一步分染花青色,用墨色勾画物象的外形;画面中淡色石头的位置并不突出,画家用浓墨点出上边的青苔,用石清再次渲染;主叶脉用线条勾出,然后填以石绿,使墨色格外夺目。〔三〕平面装饰性。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色彩的装饰性就被人类所认识与使用,(后汉书〕中就有女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中国画色彩有着较强的装饰性,色彩的审美原则与表现形式往往是画家对自然色彩进行提炼与夸大的结果,由画家的思想情感与主观意识所决定。这种装饰性色彩往往寄托了画家的人格追求与审美理想,能触及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以线造型的艺术风格决定了中国画多以平面化的手法进行色彩处理,如永乐宫壁画就用勾线平涂的方式描绘人物服饰,用质朴而鲜明的色彩渲染画面,使画面色彩比照强烈、绚烂多彩,通过物象之间色彩构成变化,以及色相、明度、纯度的比照使画面呈现出较强的装饰性。⑤再如,青绿山水用石清、石绿等色彩描绘树木、山石,产生绚丽华美之感;金碧山水的山石多用石绿、石清等颜色,并用金色勾画景物的边缘,使画面显得华丽堂皇。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写实的青绿山水画,画中用石绿、石清渲染山峦叠嶂,通过色彩明度、纯度的比照将远近、虚实充分展现出来,呈现出鲜明的装饰性。当下,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场景已远离当代人的生活,五色令人目盲的审美情趣与当代人的审美追求相去甚远。因而,我们应根据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标准探究中国画的色彩运用,以推进当代绘画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