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舆论与问责公正——网络舆论引发的行政问责现象探讨(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21网络舆论与问责公正——网络舆论引发的行政问责现象探讨(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5期网络舆论与问责公正——网络舆论引发的行政问责现象探讨口 邓蓉敬摘要: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已经引起重视,但对行政问责的影响并未受到关注。行政问责固有的特性,使得它并不能和司法审判一样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如果不重视行政问责中的网络暴力和舆情审判,整个行政系统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只有将民意和法意有机融合并健全网络问责的程序性规定,才能确保问责公正,促进网络问责和网络自身的健康发展。关键词:网络舆论;行政问责;公平公正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7—9092{2021)05—0044一06近年来,网络舆论导致的行政问责事件接连发环正在形成。如何合理吸收和采纳网络舆论中的民生并有飞速发展之势,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意,如何提升网络舆论催化下的行政问责的公平性和反恩。一方面,公民通过网络监督政府活动,并对与公正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颏而棘手的失职渎职官员提出问责,体现了公民权利对行政权问题。力的有效制约。这种新型的制约机制,有效地弥补 一、促进行政问责的深入发展:了我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舆论的积极功能网络所固有的特性,网络舆论有时并不代表真实的民意,一些极端的、非理性的舆论充斥网络,并给政 行政问责是指特定的监督监察机关或上级领导府施加种种压力。为了尽快地平息网络舆论,政府 部门就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不良部门往往过分地迁就和妥协,匆忙地对有关人员进 品行等提出的训诫与惩治。行政问责的广度与力度行问责。由于问责的公平与公正缺乏实体和程序保 与社会民主政治发展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民障,有关人员有时受到不公平对待,其他人员也因此 主程度愈高,行政问责的范围愈广、力度愈大。网络产生失望和抵制心理。同时,这种惯常的思维定势 社会的迅猛发展似乎打破了行政问责的发展速率。和操作方式给网民释放出一些错误信号——只要网 强大的网络力量催生行政问责事件数量不断增加,络舆情暴涨,政府就会息事宁人。于是,更多的非理 力度不断加大,甚至使政府部门时常陷入防不胜防、性因素开始滋长,网络暴力得以生成,政府又要以更 措手不及的窘境。大的动作处理相关人员。显然,这种可怕的恶性循 网络媒体时代,行政问责固有的封闭性、自决性作者简介:邓蓉敬,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当代社科视野》编辑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本文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青年教师学术促进会2021年度青年课题“网络舆论与问责公正:网络舆论引发的行政问责研究”(Qc磁01213)的阶段性成果。万方数据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2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5期逐渐开始打破。正如美国麻神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者、问责动议的提出者,还可能是问责过程的追踪者主任尼葛洛庞帝指出,在信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和问责结果的监督者。在此情况下,有关部门是否没有执照的电视台。①试想,有执照的电视台有时问责,如何问责,已经不可能进行封闭式的自我决都使政府部门焦头烂额,何况是那些没有执照的电策。履行问责职责的部门必须时刻关注网络舆情。视台!更何况,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及时向网络媒体通报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因视台。网络舆论对政府管理和政治生活的挑战可想此,问责的过程从封闭走向公开,从政府内部主导走而知。就行政问责而言,网络舆论的挑战和冲击主向网民积极参与。无疑,这是行政问责的历史性突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破。首先,网络舆论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政 最后,网络舆论以社会常识和道德底线作基础,治生活,推动行政问责的范围不断拓宽,力度不断加 推动行政问责更加趋于公平和公正。在封闭式的环大。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政府部门还可以对某些违 境中,行政问责的公平和公正往往受到诸种因素的法行为遮遮掩掩、避重就轻的话,网络时代的政府基 影响:当事人和领导者关系密切,受到的惩处可能会本上不具备这种能力。网络恢恢,疏而不漏。只要 较轻;事件传播开来可能对单位的荣誉造成很大的是政府部门或政府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网络都会 损失,有关部门要求适可而止甚至轻描淡写;事件盘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直至将违法犯罪人员绳之 根错节,严肃处理起来涉及面广,其中有些人员不得以法。网络舆论不但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监督,还 不进行保护,等等。当网络舆论全方位、深层次介入对合法但不合理、或不良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政府 行政问责事件以后,这些因素会逐渐失去效用。网的自由裁量权历来是行政权力监督的薄弱环节,但 络强大的信息搜索和信息提供功能,使得政府部门网络可以对任何一起自由裁量行为进行评论和监 无法掩盖事实真相,必须全面彻底地公开事件原委。督,促进政府部门不但要合法行政,而且要合理行 在事实根据非常清晰的情况下,网络舆论会以社会政。此外,网络还时刻关注官员的廉洁自律、个人品 常识和道德基准作出初步判断,政府部门的处罚决性、工作能力甚至私人领域和业余生活,一旦有蛛丝 定不能有太多出入。社会常识告诉人们,罪与罚应马迹,就会将有关人员“绳之以网”,有关部门不得 该基本相当,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而社会的基本道不进行问责。有时政府官员的不当言论也会引起群 德准则既约束和衡量普通人的行为,又约束和衡量情激愤,甚至导致官员辞职。如此多层次、多角度的 政府官员的行为。在社会常识和道德底线面前。人行政问责事件,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人都必须接受“无形法官”的审判,政府官员尤其如其次,网络舆论以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和开放性, 此。更何况,网络中时常潜伏着各种专业人士和意推动行政问责从封闭走向公开。马克思在批判旧官 见领袖,会对政府的决定进行非常专业的、精辟人理僚机构时曾经尖锐地指出:“官僚机构的普遍精神 的分析。如果政府部门显失公正,网络舆论会施加是秘密,是奥秘 因此,公开的国家精神及国家意 强大压力,说不定会导致更多的问责事件的发生。图,对官僚机构来说就等于出卖它的秘密。”②传统 正是这种无处不在、无法回避而又不容忽视的网络媒体虽然也会关注某些重大的行政问责事件,但从 力量,推动政府部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社整体上讲,行政问责仍然是政府内部的惩戒行为,并 会道德和行政伦理为准绳,严肃认真、公平公正地处不会主动对媒体开放,媒体也很少有机会了解所有理每一起问责事件。的情况。“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按其倾向总是一种 二、舆论暴力与问责偏颇:排斥公众的行政管理。官僚体制只要有可能,就向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批评界隐藏它的知识和行为。”③网络媒体使隐藏变得日益困难。网络媒体既可能是问责线索的发现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媒体可能对司法①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02页。③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14页。45万方数据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2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5期审判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为了防止媒体对司法的 封闭性,一般不需要经过公开裁判的程序。行政问不当影响,美国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加以应对:其一, 责历来难以真正受到外界监督,问责本身的公平性、延缓诉讼进行。如果某个案件受到媒体的过度报 公正性也常常受到质疑。长期的封闭造成了问责体道,估计会对审判公正产生影响,就会延缓对该案件 系本身的脆弱性。在突如其来的、强大的网络舆论的审判;其二,异地审判。如果某个案件在某个地方 的压力下,主持问责的机关往往不知所措,全面“屈已经产生很多舆论,就将案件移交给媒体相对关注 服”和迁就于网络舆论,甚至通过过度处罚尽快平较少的地方。当然,这只针对在某个区域内影响较 息舆论。越迁就网络舆论,网络舆论越发高涨;网络大的案件,对全国性影响较大的案件并不适用;其 舆论一旦高涨,有关部门又需要更大程度地处罚当三,从严挑选陪审团。剔除已受媒体影响的人选,或 事人,舆论暴力得以形成。者当陪审团受到媒介的影响已经产生成见时,立即 司法审判除了有严格的实体性规定,还有许多予以更换。①虽然这些措施会有一定效果,但要完 程序性规定,法院对这些规定不能随意取舍。正是全消除媒体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也是较难的。 严格而具体的实体和程序性规定,为司法审判的公网络媒体是一种崭新的媒体。网络媒体对司法 平与公正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性保障。我国的行政审判的影响也已引起法律界人士的充分重视。最近 法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行政问责的规范化、制几年,关于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的讨论方兴未艾,人 度化和法治化任重道远。这些年来,行政问责的相们从正反两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影响进行了辩证的、 关制度瞰然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制深入的分析。有人认为,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积 度执行并没有也不可能达到司法审判的严格程度,极作用体现在:借助网络舆论传播在全社会彰显法 有关部门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自由裁量。律的精神;网络舆论有利于实现审判的公正高效;网 网络问责是一项崭新的事务,从中央到地方都缺乏络舆论有利于促进司法人员廉洁自律和文明办案。 专门的制度性规定,受网络舆论影响产生的问责随网络舆论对法院审判的消极作用体现在:网络舆论 意性、不合理性并不鲜见。更何况,我国的行政机关损害司法的权威性;网络舆论往往以“网络舆论审 实行的是酋长负责制。在遇到行政问责案件时,领判”的形式出现;网络舆论产生对法官公正审判的 导人的态度和意志具有很大的影u向力。很多问责往压力。②当然,司法是一项专业性、独立性很强的活 往会随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随领导人意志的改变动,网络舆论即使会对司法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也 丽改变。有时,领导人为了彰显个人刚直不阿、铁腕不会撼动司法本身的独立性基础和公正根基。 治吏的作风,在网络舆论面前,可能“小题大做”、速如果说司法审判具有较强的舆论“免疫力”的 战速决,虽然平息了舆论,但处罚本身的公平与公正话,行政问责的“免疫力”显然十分脆弱。这是由行 并未经过充分的认证。政问责的固有特性所决定的。行政问责和司法审判 司法机关虽然也要注重民意,但与行政机关对虽然都是一种制裁行为,但二者有很大的差异。司 民意的态度可以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司法审判法审判是独立的审判机关对违法犯罪人员作出的公 中,司法机关必须保持审判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尽可开审判。由于审判具有公开性,司法机关必须接受 能地减少网络舆情的干扰,最多只是适当吸收网络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任何枉法裁判行为都 舆情中经过过滤的、合情合法的民意。行政机关与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司法审判事实上经受了 公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联系更为密切,更为广泛,行政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的长期考验,网络舆论仅仅是 管理工作需要更多地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尊重这种考验的继续和拓展,不会对司法公正产生革命 民意、吸纳民意,历来是行政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归性影响。与司法审判不同的是,行政问责常常是行 宿点。网络产生以后,很多行政机关经常性地在网政系统内部的自我批评、自我惩戒行为,带有很大的 络上收集民意,体察民情,把网络舆情作为民意的重①[美]唐纳德.M.吉尔摩、杰罗姆.A.巴龙等:《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7页。②王军、崔四星:《论网络舆论对法院公正审判的影响与良性互动的策略》,载郭卫华主编:《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第308页。万方数据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2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5期要组成部分。从改进工作的角度来讲,这是十分必 们逐浙地疏远它、排斥它,最后淘汰它。因此,网络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和行政机关的其他工作一 舆情审判初看起来是网络的胜利,网民的胜利,但从样,网络舆情也逐渐地渗透到行政问责之中,有关部 根本上讲,它是网络的失败,网民的失败,是网络和门对其越来越重视。如果行政问责中没有充分吸收 网民的慢性“自杀”行为。和采纳网络舆情中的主流民意,政府部门要么被陷 从行政机关本身来看,权威性、公正性是行政机入舆论的漩涡,要么今后许多工作都无法获得社会 关的重要特征。行政机关建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的理解和支持。这样,网络舆情在行政问责中的影 了维护社会最起码、最基本的公平和秩序,促进社会响越来越大,大有盖过其他因素之势。如果简单地 和谐、文明和理性地发展。无论何时何地,行政机关用网络舆情取代或者盖过真正的民意,行政问责中 都不能以牺牲权威性和公正性为代价,迎合和偏袒的“网络审判”也就在所难免了。 理性缺失的行为。在行政问责中一味地向网络舆论行政问责中的舆论暴力与舆情审判,在短时期妥协,过分地迁就网络中的不太完整、不太真实的民来看似乎是一个迫不得已的现象,从长远来看,它造意,在短时期内似乎得到了网民的认可和支持。但成的社会后果恐怕是灾难性的。从当事人来看,自长此以往,政府最为可贵的对公平正义价值的恪守己的不当言行引起社会的不满,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丧失了,以及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之上的自身的权任,接受相应的处罚。但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非常威性也得到侵蚀。它为社会树立的不是尊重秩序与明显。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过去经过批评教育规则、注重平等与公正的典范,而是提供了倚强凌或许就可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温和的批评教育会弱、以权压法的消极示范。因此,如果任凭网络舆情更好地达到教育人和感化人的双重目的。但网络舆主宰行政问责行为,政府就会被网络“绑架”,被舆论往往将极小的事件放大,歪曲当事人本意,断章取情“绑架”,最终在舆情的漩涡中失去自身真正的独义,以偏概全,或者故意诋毁当事人,把当事人“置立自主性与合法性资源。对于现代政府和法治社会于死地”而后快。在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中,我们而言,无疑这是一场灾难,一场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发现,有些人经过十七八年乃至近二十年的艰苦奋而驰的深重灾难。斗好不容易晋升为乡镇长一级的干部,却由于某些 三、合民意性与合法律性的有机融合:非主观过错行为免职,个人的挫折感可想而知。而问责公正的必由之路且,这样的挫折感还会在公务人员中逐步蔓延,有些人甚至对当前的问责制度感到恐惧和失望,对公职正因为网络舆论对行政问责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人员的前途感到迷惘和消沉。缺乏公正与公平的网都非常明显,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网络舆论,正确地络问责,摧毁的是很多人对人生、对社会的信心,以处理网络舆论,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使之在行政问及对整个行政组织的信任。 责中尽可能发挥正面效应,进一步推动行政权力的从网络的社会功能来看,劂络作为一种新型的 制约和公民权利的保障。媒介,作为监督政府的一种新的途径和新的方式,它 诚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互动性、开放的社会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如果网络能够健康地发 性与情绪感染性等特征,网络上的许多现象已经超展和运行,在行政问责中发挥积极作用,它必将弥补 出人们的想象。在互帮互助、正义伸张、道德激励、我国权力监督体制的不足,为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 建言献策等许多真善美存在的同时,虚假言论、情绪发展和完善作出重要贡献;如果网络的非理性因素 宣泄、诽谤攻击、煽动蛊惑等假丑恶也不时地体现出不断滋长,网络审判在行政问责中大规模地存在,网 来。于是,赞颂网络者有之,力主封杀网络者亦有络本身的发展也将受到致命的打击。一个舆论暴 之。我们认为,不管网络对行政问责带来多大的挑力、情感宣泄充斥的网络,不但不能形成以理性、协 战和冲击,政府始终必须保持理性、开放和包容。这商和责任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反而会蜕变为混淆视 是因为:听、加深冲突和仇恨的虚拟暴力社会。这样的网络 许多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网络也不例不但不会得到大多数责任公民的支持,反而会使人 外。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东西都有好的一面和47万方数据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2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5期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 也是社会监督的一种新的方式。从农业时代、工业弃。”①对于网络,我们同样别无选择。尽管它给政 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每个时代都有科学技术的重大府管理和政治生活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尽管它把 突破,每项重大技术也都不断地被运用到生产、生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一次又一次推到风口浪尖,但 活、政府和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信息网络技术在是,我们无法拒绝它,也不能拒绝它。在不回避、不 其他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的同时,也自然地向政府和对立的情境下,政府在网络舆论的批判中不断走向 社会管理领域渗透。因此,网络监督是科技进步和成熟,行政问责在网络的监督中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今时代,由于公共事务日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媒体,重视媒体的作用也就 益纷繁和复杂,行政权力也不断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必须重视网络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 和扩张。权力的扩张必然带来权力监督、权力制约闻媒体与良治政府之间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 的新难题。没有与之适应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方式,美国许多案件的审理中,法官们的评论无不闪烁着 权力或许会像脱缰的野马,放荡不羁,奔腾肆虐。在真知灼见。例如,在密尔斯诉阿拉巴马(MiUsV. 某种程度上讲,网络监督的出现,正是与权力扩张相Alabama)一案中,最高法院认为,“新闻媒体充当而 抗衡,是权力肆虐的“天敌”。权力扩张后的政府如且旨在充当防止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的烈性消毒剂的 果要保持健康和稳定,必须自觉接受网络媒体的监作用。它是保证民选官员对人民负责的法定手 督,在网络的帮助下及时清除体内的病菌和毒素,及段。”(蓼在美国诉纽约时报(unitedStatesV.New 时约束贪欲的膨胀和诱惑的滋长。如果说传统的行YorkTimes)一案中,联邦法院认为:“为了更好地维 政问责方式与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今护表达自由和人民的知情权,使之发挥更大的价值, 天的网络问责方式也是当今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权力部门必须忍受一个脾气坏的、固执的而又无处 观要求和必然产物。主动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变化,不在的新闻媒体。”③在纽约时报诉美国一案中,法 是新的历史时期公共部门和公共官员的素质要求与官胡果·布莱克(Hu90Black)说道:“只有一个自 道德自觉。由的不受限制的新闻媒体才能有效地揭露政府的欺 那么,在行政问责中,如何甄别、吸纳和融合网诈行为。新闻自由的最大功能在于防止政府的任何 络舆情中所体现的真实民意呢?网络时代也是全民机构欺骗人民。”哟笊斐逊总统则用精练的语言概括 监督时代,只要发现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网民了自己的思想:“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没有报纸的政 都可能将线索提供给网络。现在的许多行政问责事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如果要我在此二者之间作 件,最初都是因为网民提供了线索或图片。因此,发出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⑤ 挥网络在行政问责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十分重视网网络媒体是当今最为活跃的媒体之一,尊重媒 络的线索提供功能。纪检监察机关虽然有自己的信体的表达自由同样必须尊重网络的表达自由。虽然 息渠道,但完全依靠人员有限、物力有限的监督机关网络媒体上的言论时常挑战政府的忍耐力,但热烈 毕竟不能发现和解决所有问题。借助网络,依靠网的、充分的网络表达并非一定是坏事——“沉默的 民,纪检监察机关的触角不断延伸,最终形成一张无公民或许会成为独裁者的理想臣民,但对于民主制 形的、全覆盖的、强大的监督网络,这是网络舆情最度来说,却是一场灾难。”⑥ 大的贡献。为了保障信息畅通,应该鼓励地方型、主网络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和形式, 流型网站的建立与发展,让网民在当地影响较大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51页。②384U_s.at219.QuotedbyAchalMehm:Freenowofinf0肋ation:apmdigIn,We8tpon,Connecticut:GreenwoodPress,Inc,1986,p.12.③328F.supp.324,331(S.D.N.Y.1971).QuotedbyAchalMehra:Freenowofinfo册ation:ap删diglll,westpon,Connecticut:Greenw00dPress,Inc,1986,p.11.④403U.S.713,717(1971),QuotedbyAchalMeh强:Freenow0finforrnation:ane”pamdigm,we8tp鲥,connec“cul:GreenWoodPress,Inc,1986,p.12.⑤clarifyingnrIdPmtectingtheRight0fthePublicInfo珊ation,con肛ssionalRec删,June20,1966,p.13653.⑥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5—106页。48万方数据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2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5期网站上发布监督信息。事实上,有些地方(如浙江 必须重视行政问责的听证程序。在我国,将听证程温州、天台等地)的网络已经在此方面取得了令人 序运用到纪律处分中并不多见,网络舆论引发的行瞩目的成就,政府部门、网络负责人、网民之间建立 政问责采用听证程序的则更少。纪检监察机构应该了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的良好关系。 对重大复杂案件或者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的案件进在行政问责的调查处理阶段,要建立网络舆情 行认真听证。听证参与人员可以由当事人、纪检监的收集、甄别、吸纳和快速反馈机制。纪检监察部门 察机构人员、人大政协代表、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公要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与研判机构。行 众代表、网民代表等组成。允许各方代表进行充分政问责事件发生以后,该机构负责全面收集、甄别舆 的讨论和辩论,允许当事人进行申述和答辩。听证情,并将舆情的主要内容梳理后及时汇报给问责决 程序既是一个事实真相的调查程序,又是一个处理策部门。决策部门在参考网络舆情并依据相关法律 建议的论证程序。听证的程序和规则设计等可以参法规作出处理决定后,及时将处理结果和处理依据 照国外的公开调查制度(PublicInquiries)进行。①反馈给网络和其他媒体。需要指出的是,决策部门 在不影响保密规定和隐私权规定的情况下,听证甚对网络上的任何舆论必须进行理性、冷静的分析,决 至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直播,既保证处理过程的公开不能迁就和盲从网络舆论,决不能受网络舆论的影 透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充分尊重网民的知响有意加重对当事入的处罚。对于网络上的不真实 情权,也让事实得到澄清,理性得到张扬。报道或者谣言,网络新闻发言人要及时给予澄清。 为了实现合民意性与合法律性的有机融合,同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必要时可以邀请网民代表全 样必须尊重当事人的法律救济权利。法谚云:有权过程参与事件调查和处理,确保整个行政问责过程 利就有救济,没有救济也就没有权利。现在的行政的公开与公正。 问责事件,尤其是那些网络舆论反响比较强烈的事鉴于目前网络舆情引发的行政问责处理程序简件,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以后,当事人很少进行权单,处理依据不够明晰,处理结果较为随意的情况,利救济,许多网民似乎也忽略了当事人的这种正当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有权利。痛快淋漓地对当事人进行指责和批判,而又些问责事件可能是典型的已经触犯刑律的案件,依不重视当事人的救济权利,这也正是网络不成熟,法由法院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即可;有些问责事件“网言可畏”的地方之一。不管当事入有什么过错,是明显的行政违法事件,只要依据原有的法律法规网民有指责的权利,纪检监察部门有处理的权力,但处理即可。但行政问责中的很多事件,很多并不是当事入同样具有申请救济的权利。尊重和保障救济违法犯罪案件,甚至相关的行政规章和纪律规定也权利,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没有明确地加以界定,一旦网络舆情暴发,纪检监察标志。因此,必须尽快完善网络问责的程序性规定,部门往往草率处理,既缺乏严肃性,也缺乏公正性。包括调查程序、处理程序、救济程序等。要明确规定因此,对于此类案件,必须出台专门的处理规定。要当事人具有哪些救济权利,可以选择哪些救济渠道,对常见的网络问责事件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根据以怎样的程序实现权利救济,等等。救济程序的完事件的类别、性质和严重程度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善,有利于尊重和保障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的人这样,政府部门每次决定都是依照有关规定、有关程格尊严和正当权利,有利于减少网络舆情中非理性序进行,在全社会树立了严格依法办事、依规办事的因素的滋长和蔓延。只有将网络舆情中真实合理的形象,也有利于引导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民意和代表法律规定与法律精神的法意相融合,网而不至于让网民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进行肆无忌惮的络社会才会健康成长,行政问责才会真正完善,我们泄愤和演绎无边无际的舆情暴力。 才能真正迈向文明与法治的国度。为了实现合民意性与合法律性的有机融合,还 (责任编辑:严国萍)①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2页。49万方数据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⑧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学位学生姓名:丁维指导教师:张瑾教授专业:传播学学科门类:文学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二一二年五月⑧’.:,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摘要早在世纪年代末,邓小平就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后,更将“稳定”、“改革”、“发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三个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虑,即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而当前,我国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突发事件频发,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党和政府的角度来说,保障公共安全、妥善应对突发事件是政府最为核心的也是最为基本的职能之一。能否成功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长远发展。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趋向于认同危机的应急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危机传播的过程,危机传播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的成败。鉴于此,本文以网络社会背景下我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为主要研究对象和议题,选取新时期以来我国发生的各类典型突发事件为研究样本,着重分析网络社会崛起背景下我国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及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模式和舆情形成阶段。层层分析、研究之后,从政府、媒体、意见领袖三个方面为网络社会背景下我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党和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关键词:网络社会,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微博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绪论..研究意义及目的.¨课题学术意义..课题实用意义..课题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网络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危机传播的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研究内容..创新点网络社会的崛起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和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突发事件继续保持高发生率、扩散快、影响大的态势?..突发事件传播的国际化程度加大?..传统领域外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事态发展的不可控性增强,个体突发事件呈现向群体社会危机转化趋势..舆情主体的参与、应对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动员有所升温?..意见领袖对突发事件的介入频繁,引导作用愈发显著?..微博在突发事件进程中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政府对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运用不够娴熟?..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有待加强....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谣言的发源地和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舆情分析.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模式.突发事件中的舆情演变阶段..舆情前兆阶段??..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舆情爆发阶段??....舆情蔓延阶段??....舆情缓解阶段??一..舆情终邯介段??一.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噪音?...流言的传播一..谣言的传播..网络社会背景下我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政府:树立公信力,善用媒体?...树立公信力一..善用媒体,提高媒体管理能力?一.媒体:做好把关人,正确引导?...传统媒体:巩固舆论引导的主体地位?一..新媒体:加强对流言、谣言的监控和管理??...意见领袖:理性发言,谨慎负责.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攻读期间参与课题一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绪论.研究意义及目的.。课题学术意义从学术意义的角度来说,对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本课题广泛吸收目前学术界关于突发事件、危机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围绕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建设和完善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次,笔者站在网络社会崛起的新时期背景下,探讨了新时期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我国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式,以促进我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当前的社会媒介生态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本课题有着很强的前瞻性。另外,本课题援引新时期我国所经历的各类突发事件为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和总结,提出网络社会背景下我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具体方法、策略,因而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题实用意义随着经济、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网络社会的崛起,信息日益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危机的发生将更加频繁,甚至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然而,能否成功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是衡量党执政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倾向于认为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信息的管理和传播。有效的危机传播和舆论引导能最大限度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的应对,也有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本课题致力于对新时期我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进行研究,力图为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因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课题研究目的首先,在社会矛盾激化和网络社会崛起的背景下,以新时期我国面临的各类突发事件为个案,深入、系统地研究我国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和信息传播模式,从而得出在新媒体背景下该如何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提升党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其次,丰富国内关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研究成果,促进对该课题的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网络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网络社会”一词最先由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曼纽尔卡斯特在其著作《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提出。该著作是卡斯特白年代初期至年代末期诸多信息社会学理论成果的集成,是卡斯特诸多信息社会学思想观点的结晶。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为《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二卷为《认同的力量》,第三卷为《千年终结》。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卷中,卡斯特重点论述了网络社会的基本性质、构成模式、社会功能等。卡斯特认为:“网络社会既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革命,这就是信息技术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信息技术就象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一样重要,它重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根植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技术范式,它使社会再结构化,改变着我们社会的形态。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信息时代,或者说网络时代。作为社会历史趋势,信息时代占支配地位的功能和过程均是围绕网络逐渐构成的。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此后,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社会”成为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把对“网络社会”的研究分为两类:第一,对“网络社会”这一概念本身进行深入探讨,着重研究它的性质、特征等。相关研究成果有:《网络社会学》郭玉锦、王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月、《网络社会:内涵及其特征探析》王焕斌,《江西社会科学》,年第期、《网络社会研究将向何处去??兼评近十年来国内网络社会研究成果》余建华,《未来与发展》,年第期、《网络社会概念辨析》冯务中、李艳艳,《广西社会科学》,年第期、《关于网络社会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卢安宁,《前沿》,年第期。第二,将“网络社会”作为相关课题研究的语境或社会背景。如,《网络社会中法律的发展变迁趋势研究??以网络社会的特性为视角》夏燕,《山东社会科学》,年第期、《网络社会的青年政治社会化新范式》王全印,《中国青年研究》,年第期、《网络社会地震谣言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方炜,《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年第期、《网络社会的传播控制研究》杜骏飞,《江苏社会科学》,年第期等等。本课题旨在探讨新时期党和政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网络社会是本项研究的社会背景,因而笔者将重点关注卡斯特关于网络社会的相关理论成果,将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危机传播的相关研究综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曾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不断和自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斗争,利用自然,战胜自然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上,人类所经历的各类突发事件数不胜数。正因为危机事件伴随人类发展的始终,因而对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的研究久而有之。远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孙子兵法》中就有很多关于危机管理和应对的内容,然而作为一门现代管理科学和传播科学进入研究领域,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却兴起于世纪年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激烈变革。社会转型期各领域的深刻变化导致了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频发。诚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伴随着高发的各类突发性事件,我国学界对突发事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两个视角:新闻传播学视野下的危机传播研究和管理学视野下的危机管理研究。鉴于本课题探讨的重点在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因而在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将重点对危机传播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年以来,危机管理研究日渐兴盛,形成了“管理流派”、“公关流派”、“修辞流派”等多家流派。即便如此,从近十多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管理的观点”逐渐在向“传播的观点”靠拢。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趋向于认同危机的应急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危机传播的过程,危机传播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的成败。另外,突发事件发生后,原有的信息传播系统遭到破坏,流言、谣言四起,传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研究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沟通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的学者不计其数。自世纪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积累,国外危机传播的研究已经有相当多的成果,如格鲁尼格,提出的“卓越理论”;威廉?班尼特提出的“形象修复理论”;托马斯?伯克兰基于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提出的“焦点事件理论”;库姆斯,等学者提出的?隋景危机传播理论”;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的危机传播“原则”在国内,自年“非典事件”后,危机传播开始引起我国新闻传播界的重视。相关专家有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国内第一本危机传播类学术专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危机传播和新闻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危机传播:信息流及噪音分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公关传播》、中国产业报协会新闻中心主任游昌乔《危机公关》等。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危机传在国内,自年“非典事件”后,危机传播开始引起我国新闻传播界的重视。相关专家有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国内第一本危机传播类学术专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危机传播和新闻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危机传播:信息流及噪音分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公关传播》、中国产业报协会新闻中心主任游昌乔《危机公关》等。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危机传播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不少理论,如游昌乔的“公关传播原则”和“危机公关原则”、史安斌的政府危机传播八大原则等等。相关论文有:《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向立文,《图书情报工作》,年第期、《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变异与防控》欧三任,《重庆邮电大学学报》,年第期、《防患未然:社会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性传播》冯缙、秦启文,《商场现代化》,年第期、《论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张志彬、王战平,《情报探索》,年第期?一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危机传播的研究是非常活跃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异常的丰硕。对新媒体背景下党和政府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进行的研究随着信息社会的形成也越来越多,如《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传播和舆论引导》武琳,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研究》徐存存,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信息管理和舆论引导》杨清波,《新闻知识》,年第期、《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策略》陈虹、沈申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一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对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尚有可以继续深入探讨的地方,如新媒体背景下突发事件新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基于突发事件情境的信息传播模式等。因此,笔者首先将对关于新媒体背景下危机传播的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观点,以期对完善我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有所裨益,提高党和政府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研究内容本课题对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研究拟从以下四个部分着手:第一部分,网络社会的崛起。该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重点在于厘清网络社会的概念、特征等。第二部分,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不足。该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它是提出建议完善和发展我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基础。第三部分,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与舆情分析。该部分是本课题探讨的重点之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一,将主要介绍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式、舆情形成阶段和噪音。只有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和舆情形成有着充分的了解,才能为我国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建设和完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四部分,网络社会背景下我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笔者将要重要论述的对象。在这部分,笔者拟从政府、媒体、意见领袖三个角度来谈我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创新点首先,本课题以遵照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从贯彻党的基本方针、政策如,政务公开、创新社会管理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研究网络社会背景下我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建设和完善。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新时期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和信息传播模式,并为完善和发展我国舆情引导机制提出建设性意见,这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参考价值。其次,本课题以对网络社会我国突发事件发展新趋势和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研究为基础,并在对经典信息传播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式,因而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再次,本论文运用新闻传播学及其他学科的相关原理,将从政府、媒体、意见领袖三个维度全面地阐述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该如何控制信息流、引导影响流、消解噪音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最后,本课题将广泛引用并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面对的各类突发事件,如:“汶川地震”、“?”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郭美美炫富事件”、“增城之乱”、“内蒙古抗议示威事件”、“大连事件”等。这些事例多为今年发生的,因此国内对这些事例中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还比较少。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社会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发生了激烈的变革,与此同时,大众媒介的变迁也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打破了原有的以电视、报纸为主体的传统媒介格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一巴发布的《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亿,全年新增网民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个百分点,达到.%。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亿,同比增长.%。”【世纪年代以后,互联网媒体形态经历了从.到.再到即时化网络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门户网站少对多的信息传播,社会化媒体互动定制多对多的信息传播,以及如今社交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信息传播模式。表.互联网发展三个阶段信息传播对比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我们对横越人类诸活动与经验领域而浮现之社会结构的探察,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得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在网络中先生或缺失,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关系,都是我们社会中支配欲变迁的关键根源: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为网络社会,其特征在于社会形态胜于社会行动的优越性。”【微博、推特等社交媒体在即时化网络社会中的出现,正是社会规律和信息规律相吻合的产物。表.互联网发展三个阶段信息传播对比】.互联网发展三个阶段信息传播对比..网络角度即时网络媒体角度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即时媒体发展阶段世纪年代世纪第一个十年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纪初网络化社会化即时化核心关键词网民临界点%亿%亿%亿信息表现形式门户网站博客、维基百科、、微博信息定制成功要点网站运营、专业记者专.业余者社会大众动员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网络社会的崛起互联网发展三个阶段信息传播对比传播机制少对多多对多所有人对所有人革命性消解传统专业消解内容生产过程消解内容传播过程交互性交互功能互动主导实时互动核心特征非实时异步实时同步主导非实时异步信息聚合程度单向传播,中心化呈双向传播,半中心人人传播,去中心化向,聚合度较低化聚合度较高呈向,聚合度很高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指出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社会化媒体和即时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所带来的是公众的民主意识的崛起和参政议政愿望的增强。另外,转型期各领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也激发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国家建设的意见、建议及因社会不公、官民矛盾等引发的不满情绪的热情。以往因传统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而被压制的表达欲望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微博客等方式得到空前的宣泄和释放,民意表达空前繁盛,“麦克风时代”来临,“网络社会”【崛起。“舆情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能够充分反映现实社会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脉动。不仅如此,“它还以直接的民主形式推动了公共决策中的协商民主,而且有利于营造民主决策的气氛和习惯,对公共问题和公共决策形成补充和推动,同时将其积极意义渗透体现在决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传播就是把分散的人捆绑在一起的力量,无论好坏凶吉,传播具有造就或摧毁政治秩序的力量。”一从近年来的汶川地震、反事件以及最近的江西宜黄拆迁事件、郭美美炫富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网络民情民意的表达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郭美美炫富事件发生后,我国的慈善机构不断受到公众的质疑,该事件也成为我国慈善事业透明化的推手。而在年年初,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影响下,一些人通过互联网号召从年月日起逢周日下午于我国多个大城市的闹市或广场举行名为“茉莉花革命”的集会,却给我国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团结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网络舆情》执行主编、人民在线总编辑祝华新指出网民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压力集团”,“网络舆论逼到中国改革”。【尽管“网络社会”已然崛起,在网络上首次发布的突发事件的比例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我国舆情应对能力却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年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指出:“虽然舆情主题应对反应速度较快,效率较高,但曝光前的干预力度有待强化。”【重庆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和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和舆情引导存在的不足.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突发事件继续保持高发生率、扩散快、影响大的态势随着改革开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迸一步深入和继续加速,“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内部矛盾,国际化与全球化带来的外部冲击,将使现有的社会收入分配、社会发展公平与效率、人民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贫富差距等问题持续存在,并在新阶段暴露出新的矛盾与问题。”。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社会舆情指数统计情况指出,“以年为例,全年至少有起社会舆情影响力较大的突发事件,这一数字相当于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起影响较大的舆情热点事件发生。”【同时,在多变的社会利益格局调整中,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利益冲突更为激烈,这必将导致突发事件中的社会舆情更加复杂化。在“麦克风时代”,某些危机事件最初可能只是发生在局部的范围内,所造成的影响也较小,但是由于自身具有的负面性和不易控制性,再加上短信、社交网站、微博等传播渠道的畅通,任何一件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都有可能迅速扩散,在短时间内波及其他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突发事件传播的国际化程度加大电子媒介作为最高效的传播手段,使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村落或社区,任何一处小范围的事件都不再是区域性的,大众传播已经冲破了距离的障碍,任何政府或组织的信息控制都会显得愈加乏力。我国近年来影响较为重大的突发事件,如“非典”、西藏“?”事件、汶川地震等无歹地在国内外社会引发强烈反响。而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出现决策失误、信息发布不及时、组织报道不当等问题,将会对我国的国家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随着信息传播的国际化程度加深,党和政府的突发事件应对将会更加艰巨和复杂。..传统领域外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以往,在危及我国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中,大多数事件发生在传统领域,诸如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安全系统等。近年来,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突发事件发生的领域倾向于传统领域外,如金融系统、国际政治系统等。如年月同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后在我国引发“抢盐”事件、国际日化用品巨头普遍提价引发国内部分地区同化用品脱销等事件,均为非传统领域发生的突发事件。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近年来爆发在网络上或者借助网络平台迅速蔓延的突发事件也是逐渐增多。如在新浪微博上引发的“郭美美事件”,起因就是新浪微博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和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中实名认证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用户郭美美在微博中炫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及争议,并引发中国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所获善款流向的质疑。..事态发展的不可控性增强,个体突发事件呈现向群体社会危机转化趋势这里不可控性的增强主要是从突发事件的管理角度来讲的。多年来,我国党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主要的信息控制手段一直以来没有走出组织传播的框架,但是、微博、等自媒体传播方式的兴起,其传播效果和引起的社会关注已经不再是组织传播能够控制的范围。特别是涉及群体利益的个体突发事件被自媒体手段扩散影响、放大效果后,各种隐性社会矛盾被个别突发事件触发,引起整个社会群体的普遍关注,人们一旦因为共同目的聚集,形成群体效应,个体突发事件将会被放大成为社会危机。例如年重庆市万州区的“棒棒军”事件,仅仅因为一名市民被打,当地政府处置不当,引发了数万人的抗议,直至打砸公物、纵火烧警车,最终酿成一场骚乱。【再如“?”动车事件过后,鉴于境内外舆情趋于复杂,各地方媒体及所属新闻网站对事故相关报道都迅速降温,除正面报道和权威部门发布的动态消息外,不再做任何报道,不发任何评论。但一些非官方媒介,如微博等网络媒介对此事件的传播却从未间断,甚至愈演愈烈,大显不受控制之态。..舆情主体的参与、应对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动员有所升温在突发事件频发的社会背景下,由突发事件引发的舆情事件也屡见不鲜。相应地,舆情主体逐渐呈现出对当前媒介生态环境的普遍“适应性”,在突发事件情境下具体表现为参与能力与应对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现阶段,我国政府、企业、个体等多元主体,在媒介素养上呈现出的‘结构性失调’状况,也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有所改观。”另外,在众多的突发事件中,由舆情引发的社会动员也有所体现,而这些社会动员基本都是依托网络平台的新媒体而衍生出来的。如上海大火中微博的网络动员、舟曲泥石流中的微博直播、?动车事件中的微博问政等。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动员必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意见领袖对突发事件的介入频繁,引导作用愈发显著“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近年来,随着舆情主体参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突发事件舆情发展演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个体扮演起意见领袖的角色,包括政要、学者、作家、明星、媒体记者、政府部门发言人、评论员,以及平凡的草根等。他们在对突发事件的频繁介入过程中,灵活掌握信息发布进程、发布时机、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和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发布形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信息筛选、引导舆情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海量信息充斥于网络媒体,大量网民难辨真伪,可能会无所适从,这时他们往往会将网络舆论权威的声音作为自身判断的主要依据。”【】因此,网络意见领袖更容易影响广大网民的观点。如广西烟草局长香艳日记事件,起初,该事件的社会舆论主流依然类似于以往公众对待官员腐败案的态度,痛斥官员腐败,谴责其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损害及不良影响。然而,自从韩寒在博客中发表了《韩峰是个好干部》一文之后,舆论迅速发生扭转。据此日《潇湘晨报》报道:“在万多人参与的调查中,有%以上的网友赞成韩峰是个‘好干部’,认为应该留在岗位上,只有%的人认为是个坏干部,‘希望依法严加处置’。”¨驯由此可见,意见领袖对于突发事件社会舆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微博在突发事件进程中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据年月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微博大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微博用户目前已达.亿人。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话语表达平台,日益成为众多突发事件的首发媒体。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年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中指出,新媒体对社会舆情热点事件的曝光率居高不下,传统媒体权威依旧,微博异军突起。该报告对年发生的起事件的首发媒体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新媒体首次曝光的为起,占全年社会舆情热点事件总数的%,比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详见图.‖移静≯芦《尹≯《《歹穆图.、首次曝光方式百分比对比总图【..,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促进了我国媒体格局的变化,而且影响了我国的舆论格局。正如刘云山同志在人民网成立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我国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态势和走向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和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报告显示,.%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有.%的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而.%的人认为微博上的信息广泛及时,成为了解新闻的重要选择。这种“微力量’’还体现在微博内容逐渐成为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微博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对公共舆论的影响以及微博的社会动员能力等方面。.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政府对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运用不够娴熟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兴起之初,其影响和使用前景就引起了一些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早在年月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就开通“微博云南”,此后,自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首个启用官方微博,全国各地方公安机关陆续开通官方微博,截止年底开通数量超过五百。政府部门此举既是为了与精于使用新媒体的网民加强联络,也是为了借力社交媒体强化信息传播并动员民力实现刑事案件的侦破。实事求是的说,微博在协助公安机关破案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弊端。这表现为,微博虽在时效性、民意表达、动员组织力上具有强大功效,但是微博同样也是谣言滋生的肥沃土壤,其动员力、时效性、民意表达平台一旦被运用不当同样会适得其反。现实中,由于政府部门对“黄金小时”【信息传播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而处理失败的突发事件俯拾皆是,“天津恶性撞人案”、“杭州宝马撞人案”等等就被深深打上“小时危机”的烙印。案发之后,当地有关部门在小时内失语、缺位,拒绝接受记者采访,等待审批通稿,致使各种猜测与谣言满天散布。应该说,当前我国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对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运用依然不甚熟练,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微博运用缺少统一规划目前,政府部门的微博运用主要依靠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自发行为实现,在如何运用微博实现其功效最大化方面,依然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例如,当前大多数政府的微博账户都是建立在“新浪”、“腾讯”等商业网站的微博平台之上,其中政府微博的公共职能与商业网站具有的排他性、竞争性的矛盾必然存在。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这样的矛盾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令人担忧。不同网站之间存在着技术与商业壁垒,政府微博在聚集人气方面,就因为不同网站间用户不能相互关注而使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分散,号召力无法聚集。更为主要的是,突发事件中政府微博的作用发挥还会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些商业网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政府部门计划在其政府网站上开通类似微博的功能,但是由于需要承担大量的后台技术工作以及用户吸引力无法达到商业网站数量级等问题的存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和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在,用户使用黏度必然远不能及商业网站微博。由此看来,此类方案在技术和效果上均不甚理想,仍需进一步深入修补和完善。②微博功能未被正确认识政府作为公共信息的发布者,及时、严谨、准确、全面的发布信息是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前提条件。微博信息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字的信息发布,对于复杂的公共事务与政策,微博确实很难做到严谨、准确、全面。所以,不少人认为微博不太适合作为政府、部门公共信息发布、解读的主要渠道但笔者认为,微博在突发事件中作为紧急信息发布的渠道,充当政策解读的辅工具却是上佳选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中主客体的匿名性与传受对象的虚拟性决定了微博中流言产生的轻易程度,微博主体甚至可能成为自发散布谣言的信息源,微博是其主要的传播渠道,这样的现象在年中多起谣言事件中得到例证。在这种高度自由的传播环境中,杂乱无序的内容和难以辨别真假的流言,会增加突发事件紧急状态下群众的焦灼与不安,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这点上看,政府对于微博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正负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认识。③政府部门对网络生态适应不足一直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在对待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方面存在着重“堵”轻“疏”的传统。年,尽管?汶川大地震给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做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但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身体力行上仍有欠缺。例如,年月贵州毕节女教师被强奸一案被媒体曝光后,当地警方却喊出“带套不算强奸”的惊人之语,试图为犯罪嫌疑人??当地国土资源所所长洗脱嫌疑,掩盖真相。无独有偶,年的杭州?飙车案,当地交管部门在事发五天后迫于舆论压力召开新闻发布会,试图以肇事车速仅为“码”来平息网民的愤怒。但是却适得其反,网民普遍表示质疑,甚至将“码”戏称为“欺实马”,一时间批评矛头直指政府部门,使得网络舆论不仅没有平息,反而被激化、升级,由之前的“穷富之争”最终上升到网友对官官相护、政治黑暗等社会现象的讨伐,大大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这些失败的突发事件应对,暴露出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对当前的行政生态、社会媒介生态下在发生的实质性变化认识不清的问题,而适应这样的变局则更无从谈起。这就使得我国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更像是四处灭火的消防队,频繁奔忙在各种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之中却不得解决之法。..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有待加强新媒体出现以前,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主要依靠传统媒体来进行,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只要控制数量有限的报纸和电视台就能降低突发事件的传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和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播速度,进而获得宽裕的时间进行信息的上传下达、协调部署。因此,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主流媒体在舆论意见的处理过程中,往往处于过于被动或是迎合的地位,难以把握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而公众的意见又容易被轻视,甚至无视,公众与主流媒体间总是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但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公民新闻”和“舆论蒸腾”【这类新的民意反馈形式,却成为公众对主流媒体的抗议。例如年月温甬线动车相撞事故发生后,网民通过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对该事故善后处理进行了广泛的意见表达。对相关部门的事故处理措施的质疑和谴责,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态势。这之间,传统媒体却由于行政管理的因素被迫减少或转向与民意相悖的角度对该事件进行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传统媒体在社会公众心中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主体地位。此外,年年初发生在我国部分城市的茉莉花革命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境外网站屡次攻击我国的信息封锁政策,认为这是党和政府“心虚”的表现。德国之声中文网年月日发表的《网传“茉莉花革命”,中国当局全线戒备》一文中指出“当有关中国‘茉莉花’革命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蔓延之时,这一并未得到证实的消息已经使中国当局如临大敌,并且开始行动。先是最先发布信息的博讯网被攻击,然后是转发此信息的多家服务器在海外的网站,如参与网等被黑,截止德国之声发稿之时,这些网站仍未恢复。在中国三大门户网站,即新浪、网易、腾讯上,网友只要发布任何关于‘茉莉花’的博文,即会遭到删除,有网友称:茉莉花已经成为中国敏感词。”我国的信息封锁政策不仅在外媒中而且在中国民间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国内作家张先痴认为政府的信息封锁“实际上这是中国当局虚弱的表现,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他们做了很多亏心事,知道自己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他们就用高压的手段,来让老百姓失声,尤其不让代表性的人物说话,把这些能在发动群众方面有作用的人都控制起来,但这是阻挡不了的,虽然前途还将有很多曲折、有很多变数,但这是一个方向,不仅是中国的,而是全世界的民主方向,我们很多人都很乐观。”因此,党和政府一方面要认识到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境外媒体和新媒体的介入只会让采取完全或部分信息封锁做法的政府处于被动的状态,并失去舆论引导的机会。另一方面,新时期下的媒体已经不再仅仅是党的宣传工具,同时也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因此,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主体地位。..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谣言的发源地和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尽管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有诸多优势,但是它也产生着一些消极作用:信息传递需求的宽广性被字的上限字数限制,这导致信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突发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和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息很难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传递,就个人来说会让人变得无所适从,就整个社会来说信息泛滥夹杂着真伪难辨的流言,极易导致社会恐慌。更为严重的是一旦碎片化的个体信息被不怀好意的意见领袖聚合成为团体,此时的信息传播将会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破坏力。过去,相关部门借助媒体进行必要的社会动员,是事件危机状态解除的必然途径。但是,随着微博用户的普及,传播主体更加多样性,监视环境更自由,更快的传播速度和反馈、更广的范围和更短的时间,让信息和人群获得更加有利的聚合时机,形成舆论风暴。可以说,微博已经成为当下突发事件社会动员的重要平台,它将全民自媒体的功能从信息传播扩展到舆论阵地,甚至延伸出其他社会组织的功能。但是这也正是党和政府在微博运用中需要谨慎对待之处,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看看一些北非西亚国家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的动乱便可明白其中一二。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其在传播速度与方式的秒互动、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功能及其巨大的动员力与组织力而备受关注。如果将之比作作于江湖间横空出世的“神兵利器”,那么我们必定要充分发挥其功效并为己所用。对于党和政府来说,除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外,还要正视新媒体的主要舆论阵地的“江湖地位”,掌握其使用技巧与传播规律,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为己所用,并将其巨大的功效发挥于突发事件的妥善解决与社会稳定之处。如若不然被“神兵”所伤也并不奇怪。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舆情分析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舆情分析.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模式截至目前,在信息传播研究领域,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者先后提出过多种信息传播模式,如线性模式、循环互动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网状模式等。这些模式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人类的传播现象,揭示了一般性的传播规律。然而,作为在突发情境下的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有着双重属性:一方面,它遵循着一般传播形态的共通本质;另一方面,它又由于突发因素的介入,而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性。因此,在这些经典信息传播模式及新时期以来的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进行详尽的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基于突发事件情境的信息传播是一种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在此,笔者将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变量加诸原有模式之上,并结合危机传播、网络传播的相关论点,提出该模式的特征:第一,整个传播模式置于突发事件情境之下,事件发展过程中诸多要素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增强,要素问的组合序列和结构方式更加多变,加之网络化信息传播系统的实时、海量、互动等传播特性,新的传播要素和影响因素均可能对传播系统施加影响;第二,在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总体上由延时单向线性传播向即时互动循环传播模式转变,从而形成一种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模式,新的传播媒介赋予了信息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第三,突发事件中传受双方的角色模糊,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并且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对外传播信息,传统的“树状”和“网状”信息流动方式被“裂变式”传播模式所替代,不再有绝对的“中心”出现,传受双方在高度互动中不断互换角色,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也日渐消弭;第四,突发事件中的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在进行信息创造与分享活动时,即在信息的“二级传播”甚至“多级传播”过程中,由于反馈、噪声等要素的存在,可能成为干扰传播效果达成的噪源,此时的反馈是实时、层叠的,而噪声也贯穿于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突发事件中的舆情演变阶段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舆情分析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下文将以?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例,从舆情生成演变的五个阶段:前兆阶段、爆发阶段、蔓延阶段、缓解阶段和终止阶段,来具体分析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劳动合同解除与离职员工离职手续办理及经济补偿合同3篇
- 2025年度钢结构加固施工承包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农村个人耕地租赁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合同3篇
- 农村农业劳务用工合同(2025年度)劳动权益维护协议
- 2025年度农村集体土地租赁合同范本(乡村旅游)
- 二零二五年度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安装合同安装协议3篇
- 宠物生活馆2025年度寄养及美容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员工职务秘密及保密信息处理协议3篇
- 2025年度年度文化产业发展合伙人合同协议书3篇
- 2025年度养殖场劳务合同(畜禽疫病防控与治疗)3篇
- 一般工伤事故处理工作流程图
- 临床麻醉学试卷及答案
- 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的护理查房
- MOOC 发展心理学-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克罗恩病病例分享
- 《养老护理员》-课件:协助老年人转换体位
- 山东省高中生物教学大纲
- 2024中考语文《水浒传》历年真题(解析版)
- 接地电阻测试仪的操作课件
- 《机修工基础培训》课件
- 品质黄焖鸡加盟活动策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