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纪念白求恩R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课件(部编版)学习目标1.了解对比、设问、排比在议论文中的运用及作用。(重点)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了解议论文中“叙”的特点,理解并掌握对比论证的写法和作用。(难点)3.理解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的内涵,并结合实际继承和发扬共产主义精神。(重点)新课导入“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
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
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
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
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
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
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
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
勇往直前!/……”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者名片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主要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等。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著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全集》等。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白求恩于1938年到延安工作,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当时抗日战争已经两年多,我晋察冀部队在粉碎日军冬季大“扫荡”中取得了胜利。国民党顽固派在日本诱降和英美劝降之下发动了抗战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多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2)议论文的基本要素:论点:作者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见解、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理由根据。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议论文(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驳论两种。立论:针对事物或问题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有:直接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通过反驳错误论据来驳倒错误论点;通过反驳错误论证过程来驳倒错误论点。字词学习热忱()殉职()狭隘()鄙薄()纯粹()派遣()晋察冀()拈轻怕重()chénjìcuìbǐbóxùnniānàiqiǎn●●●●●●●●●◆生难字◆多音字()承担()重担()挑剔()挑战()薄酒()薄饼()薄荷()当作()当初担挑dāndàntiāotiǎo当薄báobóbòdànɡdānɡ◆词语集注派遣:
(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不远万里:不怕路途遥远。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极端:表示程度极深。热忱:热情。忱,情意。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冷冷清清:文中是冷淡的意思。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找出每个段落的重点句,并归纳各段的要点。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课文解读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紧扣论点,
“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
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记叙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一段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加拿大共产党员国籍、身份五十多岁年龄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来中国的目的去年被派遣到中国的时间五台山工作地点去世的原因殉职默读第二段,看看本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1-2句)正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两点表现。第二层:(3-7句)拿不少人跟白求恩作对比,反面论证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第三层:(8-10句)侧面介绍白求恩专门利人精神的感人之深,发出号召,重申论点。第二段中哪些语句是属于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是正面介绍。从正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工作”和“对同志对人民”两个方面。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这是侧面介绍。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语言更加肯定,强调了白求恩精神的感人至深,从侧面烘托其精神的高尚与可贵。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如何论证的?这段主要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从反面指出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与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的白求恩形成对比,突出白求恩的精神之高尚,以此表明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相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白求恩可贵的精神品质。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只”和“仅”表达了作者遗憾的心情,流露出作者面对这个精神高尚者的死亡的沉痛的感情。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这个“只”和“仅”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尾处“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排比形式,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如赞美诗一般。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无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心论点分论点分论点分论点深入探究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概括白求恩同志的简历?
先概括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世者深怀敬意的追忆。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做简述,是论述白求恩具有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成为全文论述的基础。从阅读角度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和理结合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就会大大增强。2.为什么把写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一段,而把写其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三段?
一个专心业务、精研技术的人,如果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他可以为反动的压迫者、剥削者服务,评价一个人,思想道德标准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而白求恩是共产主义战士,他把他高明的医术和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解放斗争的中国人民。白求恩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特别值得我们肯定与赞美,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文章首先把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提出来,接着再指出他的积极工作、热爱同志、热爱人民的共产主义品德,所有这些都是通过他精湛的医术在具体的医疗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把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三段来阐述。医生——医德高医术——很高明结构梳理不远万里来华——国际主义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纪念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共产主义精神不远万里来华——自己的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同志——极端的热忱以身殉职艺术特色1.夹叙夹议。本文夹叙夹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论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其中,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2.对比鲜明。文章二、三两段都有对比。通过对比,更加突出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3.用词贴切,句式讲究。
如第一段中“以身殉职”一词,充分说明了白求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中的两个“极端”,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是个人主义思想的生动写照。多变的句式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一句中,“凡亲身……的工作的”是“军民”的定语,为了突出这一定语,把它们的位置后移了。“无不为之感动”,这一双重否定句式加强了语气。结尾用“就是一个……的人”的排比句式,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和人生意义五个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纪念”的重要意义,给人以巨大的鼓舞。拓展迁移白求恩病逝原因1939年10月28日,白求恩在为一个伤员做手术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划破,当时他没有在意。11月1日,他主刀为另一个伤员做急救手术时,没顾上带橡皮手套,那个小伤口又被骨碴划破,细菌感染了伤口。白求恩对身边的护士长说:“不戴手套,手指可以在伤口内感觉到哪儿是弹片,哪儿是弹头,哪儿是碎骨头。”后来,白求恩的手指肿得像胡萝卜,高烧不退。他仍不顾伤痛,坚决要去战地救护。护士长多次劝他不要再工作了,他却发脾气:“你不要把我当古董,这点伤算什么,你们要拿我当一挺顶呱呱的机关枪使用!”随即跟医疗队到了前线。11月11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知道了白求恩的病情,从延安发来慰问电,命令军区不惜任何代价进行抢救。然而,白求恩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病逝。在他的心中,没有自己,只有他人。他的品质高贵而真诚,平凡却美丽。课后作业根据文章内容以及收集的资料以“白求恩为什么值得纪念”为内容就白求恩的优秀品德写一篇文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归纳各段内容要点,说说课文段落之间的关系。第1段写了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2段写了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3段写了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4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1、2、3段与第4段是分说与总述的关系。二、课文第2、3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效果。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人民的态度对工作的要求白求恩不少的人极端的负责任极端的热忱精益求精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对比手法的好处:突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三、背诵课文第4段。将这一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并说说两个层次之间是如何过渡的。第四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我是很悲痛的”,表达遗憾和悲痛之情;第二层:从“现在大家纪念他”到结束,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和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两层之间通过过渡句“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来过渡的。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2.排比句式,“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五、除了毛泽东,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写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如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等。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小组交流: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12怀念白求恩(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见异思迁(
)
bǐ(
)薄教训(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bǐ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络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qiānjiào鄙••(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bǐ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络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出络出路(3)文段中“精益求精”的“益”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不足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bǐ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络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更加不值得说(4)将文段中的画线句改为反问句。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bǐ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络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难道不是一个极好的教训吗?A.他在选择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B.2019年4月台湾花莲县发生多次地震,但居民们对地震早就麻木不仁,所以并未惊慌失措。C.张先生如往常一样漠不关心地上网核对前一天下午买的五注双色球机选号码。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点拨】A项“见异思迁”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而句子是想表达拿不定主意的意思,明显不合语境,可以改为“举棋不定”。B项“麻木不仁”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习以为常”。C项“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可改为“漫不经心”。【答案】D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1月31日,2018年首场天文奇观,“蓝月亮”“红月亮”“超级月亮”罕齐亮相。B.屠呦呦成为获得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C.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D.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他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点拨】B项语序不当,“首个”与“获得”互换位置;C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是否”;D项否定不当,删去“不”。【答案】A4.下列句子中运用了议论表达方式的一项是(
)A.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B.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C.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D.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点拨】其他三项都是记叙。【答案】B5.下列对《纪念白求恩》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沉痛悼念之情。B.本文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文中的记叙内容成了本文的事实论据。C.本文四个段落的内容层层深入,高度赞扬了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D.本文多处使用成语,如“拈轻怕重”“精益求精”等,具有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点拨】本文前三段是并列关系,第四段总结全文,四个段落并非层层深入关系。【答案】C一、精段品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文段主要论述了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内容。7.文段中的语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是什么句式?请简要赏析。这句话是双重否定句。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加肯定。8.文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拿白求恩同志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和“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其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其热忱的品质,又联系实际,阐明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9.谈一谈文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使用成语,语言凝练而生动,富有感染力;句式整齐有变化,富有节奏感,读起来铿锵有力,生动流畅。二、拓展阅读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培育和拥有一颗芳心让生命更有意义。本题考查概括主要观点。标题、开头、结尾、分析分论点,必须概括归纳,包含标题中的关键词和主要意思。11.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①芳心的第一种成分是良好的操守。②好性格也是芳心离不开的养料。③芳心需要乐观精神。本题考查整体感知议论文的主要内容。根据文章第三四五段的中心句作答即可。12.选文第①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何作用?记叙。从叙述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引出选文的论题,自然而不突兀。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选文首段使用的是叙述的表达方式。作用主要从引出论点(论题),吸引读者注意的角度来表述作答。1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应该怎样培植一颗芳心。示例: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多阅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操守和性格,储蓄乐观、包容等正能量,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本题考查开放式个性化表达。结合选文内容展开,不抛弃原文作答。14.[2018•陕西改编]请你参加三秦中学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示例:崇敬英雄,弘扬正气。(1)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活动,学校对学生进行了“我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下图是开展活动前后的问卷调查统计图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所表示的内容。活动前,学生对艺体明星的崇拜比率高于革命英雄;活动后,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拜比率高于艺体明星。学生对其他人物的崇拜比率变化不大。15.本文的写作特色是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写一段话,来抒发对生活的一些感悟。(200字左右)片段练笔例文:以前,爸爸在工厂上班,白天工作,晚上下班回家辅导我学习。虽然那时我们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每天都过得很快乐。幸福是多么简单啊,和金钱有什么关系呢?可是,自从爸爸做了生意以后,整天忙忙碌碌,对我的学习也不管不问了。有时我把不会的题目拿给爸爸看,让他教教我,他却向我吼道:“问什么问,自己不会思考吗?”接着便又去忙他的生意了。爸爸现在完全变了,满脑子都是他的生意,这也使我和爸爸之间的感情疏远了。金钱,有时会蒙蔽人们的双眼。13植树的牧羊人R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的叙事顺序与情节结构。(重点)2.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难点)3.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重点)新课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作者名片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马诺克市,法国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代表作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背景链接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字词学习慷慨()干涸()坍塌()缝隙()酬劳()废墟()薰衣草()滚烫()光秃秃()kānɡkǎixūnchóufènɡxìhétūtànɡtānxū●●●●●●●●●●●◆生难字流淌()硬朗()沉默寡言()刨根问底()tǎnɡpáoyìnɡlǎnɡɡuǎ●●●●●◆多音字()难得()遇难()琢磨()雕琢难琢nánnànzuózhuó◆词语集注慷慨:大方;不吝惜。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废墟:城镇、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干涸:干枯;没有水。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溜达:散步,闲走。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琢磨:思考;考虑。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课文解读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初见牧羊人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体现了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点。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义务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环境: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再见牧羊人牧羊人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牧羊人改养羊为养蜂并且一直坚持种树。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最后一次相见环境: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讴歌牧羊人的坚毅、无私和伟大。牧羊人
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植树35年荒漠绿洲无私奉献执著坚毅勤勤恳恳1.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的乐园。学习课文后,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这样做吗?深入探究2.布菲老人长期义务植树,“把这片荒原变成了绿洲”,行为令人称赞。生活中类似“种树”的行为也有许多,你怎样看待这些事?坚持身体力行和贯彻美好的品德,便能将各处的“荒地”变成同样的“沃土”!生活中,辛勤耕耘默默“种树”的人很多,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万千道德模范、最美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协作拼搏,共同为“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飘着香气
幸福舒适青春活力老人年事已高——无限敬佩结构梳理荒地光秃秃的山狂风呼啸游人稀少“爬”“戳”——老人艰难植树
“放”“盖”初遇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高原:生气富饶植树的牧羊人高原:干旱无比再见牧羊人地毯薄雾茂盛湿润鲜嫩挺拔硬朗一直在种树——老人执著奉献高原:溪水奇迹艺术特色1.抓住特点写人物。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等。2.分清主次定结构。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首次见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笔墨,对牧羊人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同时,对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伏笔,为下文突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铺垫。所以详写。第二、三次见面,则突出地描写了牧羊人艰辛植树的情景,还有高原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升华文章主旨而略写。这样的结构安排,主次鲜明,主题突出。3.叙议结合显主题本文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我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植树老人的赞扬敬佩之情。拓展迁移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课后作业
1.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与朋友一起植树吧。2.搜集与植树相关的故事或口号标语,与同学们分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游人稀少“爬”“戳”“放”“埋”干旱无比硬朗一直在种树湿润、鲜嫩、挺拔年事已高,却依然不停地种树飘着香气幸福二、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示例:他是一个十分无私、执着的人。虽然“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而当“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从“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几年以后,“这些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以看出,植树老人为了改变高原的荒漠局面而无私奉献、勤恳执着的劳动情景。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四、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他是世上最亲的邮递员!13植树的牧羊人(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废xū(
)坍(
)塌缝(
)隙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xū,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栏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tānfèng墟••(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xū,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栏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毫无遮栏毫无遮拦(3)文段中“干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生气”的意思是__________。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xū,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栏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干枯,没有水生机(4)文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xū,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栏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比喻2.找出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字并改正。(1)如果他慷概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4)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概—慨蓬—篷躁—燥戮—戳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谷文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B.我们应该对“欠薪”问题来个“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C.“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校长的一番高谈阔论让学生们深受教育。D.我们坚信教育可以成为一件美好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而不再是急功近利、只追求结果的事情。【点拨】“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用在此处不合语境。【答案】C4.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①目前,地球上的绿色之肺——森林,一天天地正在萎缩。②近几百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量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恶化。③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甚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第①句把“一天天地”与“正在”互换位置;第②句删去“大约”或“左右”;第③句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和“威胁人类生存”互换位置。5.下面语句是从文章最后一段中抽取出来的,但顺序已被打乱,根据文意,选择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
)①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②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③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④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⑤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A.①⑤③②④B.③⑤①②④C.①②③⑤④D.③②①⑤④【点拨】作者看到植树的牧羊人坚持种树,把荒漠变成了绿洲,不由得发出“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的感叹,由此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和无私,因此对植树的牧羊人心生敬意,最后发出“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的感叹,所以答案应为D。【答案】D一、精段品读阅读课文“这样过了一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回答问题。“我”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感。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7.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8.牧羊人不再放羊而改养蜜蜂,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牧羊人因羊吃树苗而不养羊了,从中可以看出牧羊人对树苗的重视和爱护。9.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句话的理解。“毁灭”指战争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隐含着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牧羊人植树行为的赞美。二、拓展阅读[中考•兰州改编]10.阅读文章,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棵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村主任让年轻人奋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记叙文的六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来说,高潮部分是最能打动读者和表现人物性格的地方。二、拓展阅读[中考•兰州改编]10.阅读文章,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棵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村主任让年轻人奋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老葛奋不顾身地跳入洪水中,爬上大树,用锯子锯树。老葛拉不动卡在桥洞口的桃树,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石桥危在旦夕。11.第②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洪水来势凶猛;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老葛冒着生命危险排险做铺垫;③烘托人物紧张担忧的心情。点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引起读阅读兴趣;2.引出下文;3.为下文作铺垫;4.推动情节发展;5.表现人物性格等。12.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1)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响,大叫一声:“坏了。”(“轰的一声响”有什么表达效果?)句中,“轰”字形象地表现出老葛看到桃树堵在桥洞口时内心的极度紧张和忧虑。12.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葛看到桃树卡在桥洞口时内心的震惊,表现出老葛对桃树堵住桥洞口会导致石桥垮塌的紧张和担忧。(1)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响,大叫一声:“坏了。”(“轰的一声响”有什么表达效果?)(2)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湿润了。(“愣”“紧紧”“慢慢”“湿润”写出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句中“愣”“紧紧”“慢慢”“湿润”反映了校长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出校长对老葛的敬佩之情。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反映了校长在听到老葛的要求竟然是想再给孩子们上堂课时,由不解到理解再到心生敬佩的心理变化过程。(2)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湿润了。(“愣”“紧紧”“慢慢”“湿润”写出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13.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题目的作用一般包括线索、概括情节、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等几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13.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①“守桥”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③揭示小说的主题,寄寓了作者深刻的情感;④具有深层含义,暗指主人公老葛是在守护孩子,守护自己心中的教育信念。14.下面是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马旭的事迹和颁奖辞,请你仿照颁奖辞的形式,为“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辞。示例:你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以平和、乐观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独自一人创造了这片森林,勤劳和坚持使这片荒地蔚然成林,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你是人们的榜样。15.本课作者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对废墟上荒芜贫瘠的景象以及变成绿洲后生机盎然的景象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突出了牧羊人的高大形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一写你熟悉的一处景物或一个人物。(150字左右)片段练笔思路点拨:首先,选择你所熟悉的一处景物或一个人物,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然后,找到其他景物或人物与你所要写的景物或人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对照比较,使想要突出的景物或人物更鲜明。最后,组织语言进行描述即可。例文:杭州西湖的水景雍容华贵,浓墨重彩,文人墨客皆咏诵其华美冠天下。而天山天池的水景却是清凉透彻,飘逸纯净的。它诞生于高耸的冰原之中,池水清澈碧透,四周群山环抱,峰峦挺拔,幽谷深壑。池水表层是蓝色的,与大海的颜色一样,而深处的池水却蓝中透绿,仿佛一块巨大的绿宝石静卧在水底。它独立于纷繁的世间,却依旧保持高洁傲岸的情趣。14在山的那边R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生字、生词;反复朗诵诗歌,领悟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重点)2.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难点)3.树立崇高的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重点)新课导入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或者充满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希望。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童年最美的梦。
现在你的理想是否实现?如果实现,你是靠怎样的努力实现的?如果没有,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看看有哪些收获。作者名片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市,曾用笔名北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楼梯》等,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没有英雄的诗》等,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等。他还编选出版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及《叶芝文集》等。背景链接本文选自《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略有改动。本诗是诗人在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历,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历经“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是接受了理想主义教育而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又幻灭了的一代人对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文体知识现代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现代诗歌字词学习痴想()诱惑()喧腾()幻想()瞬间()凝成()chīshùnhuànyòuxuānnínɡ●●●●●●◆生难字◆多音字()奔跑()投奔()扎根()扎彩()挣扎奔bēnbèn扎zhāzāzhá◆词语集注痴想:发呆地想。隐秘:秘密的。想望:希望。铁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幻想: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幻想出的情景。诱惑:吸引,招引。喧腾:喧闹沸腾。枯干:本意干枯;枯槁。文中比喻没有生趣、希望。一瞬间:一眨眼的工夫。在山的那边一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二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课文解读一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山那边的新天地,是“我”童年的遐想,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有追求新天地的梦想。“我”总向往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两句诗中“海”的意思相同吗?不相同。妈妈说的“海”是理想、信念凝成的海,而“我”小时候理解的海只是自然界的景观——大海。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终于”一是说明爬山的不易,二是说明爬上了山顶,“隐秘的愿望”就要实现了。终于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给我的幻象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象,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完全落空。二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凝成”,凝结形成。“凝成”一词,用语凝练,表明长大后,诗人领悟了“海”象征着人生理想。理想虽很遥远,但并非虚无缥缈。只要有理想和信念,历经奋斗,就一定会看到海。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比喻信念——相信山那边是海。后来“我”不懈努力,实现理想的信念不断坚定。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诗中“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这些量词有何表达作用?“一次又一次”表明失望的次数之多。“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又一次次”强调“我”不断努力。这些量词表明了“我”奋斗的艰苦历程。“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如何理解这句话?
“我”坚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日夜在胸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努力,就像听到大海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样。“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中“枯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这句话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贫瘠,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在两小节都使用这句话,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照应全文,再次点出“我”对理想的憧憬。“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这句话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实现理想,必须历经千辛万苦,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最终实现人生理想。“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从事情看:从时间看:从心理看:从方式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第一节写“我”和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深入探究对“山”和“海”的理解,“我”小时候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小时候“我”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自然界的山,也可以指重重困难,道道难关。“海”在小时候是指自然界的海;而在今天是指用信念凝成的“海”,是理想的境界,是“我”竭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2.诗歌第一部分结尾“妈妈,那个海呢”和第二部分开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各单列一节?诠释海是信念讲述追海经历展示美好景象结构梳理窗口的憧憬妈妈的点拨寻海未果的失望小时候的理想和困惑长大后的感悟和拼搏在山的那边坚持不懈实现理想艺术特色1.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是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概括的思想或感情。本诗中的“山”象征困难、挫折和失败,“海”则象征理想、信念和成功。“无数座山”形象地说明实现理想的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要经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诗人把深刻的哲理寄寓于大家熟悉的事物中,诗意跌宕推进,情感波澜起伏,给人以启迪。2.语言朴实凝练。本诗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词语,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凝练。如“痴想”一词,让读者眼前浮现出一个手托下颌、眼中充满希望、遥望远山的少年。“铁青”“诱惑”“枯干”等词语意蕴丰富,耐人寻味。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有设问、比喻、拟人、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人的情感得以真实再现。如“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作者认为自己一爬上山顶就可以看见大海了,但望见的依然是山,所以非常失望和沮丧。因为心情不好,所以他眼中青色的山也“铁青着脸”站在远方,像是在笑他痴心妄想,怪他幼稚可笑。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说明“我”的理想受挫。拓展迁移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追逐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有一颗坚持奋斗的心。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努力地翻过一座座的“山”。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2.课外搜集有关理想的诗歌(不少于5首)。3.诗人成长的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
的生活中,一定也有一座座山需要你去征服,请结
合自己的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这首诗给你启示。15诫子书R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难点)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新课导入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作者名片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信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文体知识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称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长者多问候身体,中年人多问候事业和家庭,青年人多问候爱情和学业,少年儿童多祝愿健康成长。写信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层次叙述清楚,简洁清晰,语言要求准确通俗,明白如话,不要做过多、过深的修饰,已免造成对方难于理解。结尾,要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写表示祝愿的话,以示礼貌。一般性的祝词“此致”“敬礼”,格式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下一行顶格写“敬礼”。给长者的信往往写“祝您健康长寿”,给朋友写“祝工作顺利”,给晚辈写“祝你学习进步”。署名和日期,最后两行靠右写写信人的姓名,姓名正下方写写信日期。根据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前可表明身份,如“学生××”、“儿××”等。字词学习夫()
淡泊()
淫慢()遂()
穷庐()险躁()fú●◆生难字dànbóyínsuìlúzào●●●●●●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字词释义品德高尚的人。操守、品德。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增长才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振奋精神。励,振奋。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修养性情。治,修养。岁月。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疾行,指迅速逝去。◆古今异义夫君子之行()夫君子之行()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今义:丈夫古义:操守、品德今义:行为,行动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指环境安静非学无以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古义:增长今义:广泛;宽广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惊险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事业单位北京地区聘用协议示范文本一
- 2025年煤炭居间代理及知识产权保护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开发项目混凝土构件加工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石油化工厂长聘用合同与防盗门安全监测协议3篇
- 2025年水产养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水泥电杆项目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煤炭清洁生产技术居间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校园体育设施借用及管理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钢结构建筑配件销售合同样本3篇
- 2025年挖机操作员招聘合同协议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必备8篇)
- GB/T 893-2017孔用弹性挡圈
- GB/T 11072-1989锑化铟多晶、单晶及切割片
- GB 15831-2006钢管脚手架扣件
- 医学会自律规范
- 商务沟通第二版第4章书面沟通
- 950项机电安装施工工艺标准合集(含管线套管、支吊架、风口安装)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1免疫分子课件
- 《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医学全套教学课件
- 弱电工程自检报告
- 民法案例分析教程(第五版)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