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_第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_第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_第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_第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科学。研究动物心理和人的心理。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2、意识的特征:能动性、目的性、具有自我意识3、心理现象的构成答: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两部分组成.个性心理中的个性倾向性构成离心力发展的动力因素。心理过程包含: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注意是独立的心理特性,不属于心理过程,也不属于个性心理。4、心理的实质答: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内容的源理与实践活动:发展、制约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学行为6、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为标志7、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1)教育任务:高专2)教育对象:大学生3)经济政治文化5)培养方式不同:科研引入教学、教学方法特殊性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①教学中学的比重逐渐增加,教的比重逐渐降低,教师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活动增加;②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究式转化;③教学内容上,由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向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转化,由注重教知识向注重教思维方式转化;④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8、理解并能与实际相结合阐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素质(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其次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材施教);第三,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三种心理过程的概念及其关系※答: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都是属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即,是为了搞清楚客观事物的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产生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认知确定目的、制定计划步骤、克服困难、最后把计划付诸行动,这种自觉确定目标,并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这三者统称为心理过程,三者是互相依存的.认识是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2、请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活动过程的关系)※教学过程六个方面:①明确教学目标:依靠心理学靠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主要策略。③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识,选择适当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对性的传授活动。一般模式为:呈现教材,激发动机,引起反应,给予强化。⑥评价:借助心理测量作合理的解释。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原则※答:①客观性:实事求面向高等教育实践④教育性:伦理道德原则,身心健康动机1、学习动机的种类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是成就动机,组成:内部动机:认知内驱力;外部动机:自我提高内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突出;儿童后期少年期:同伴赞许。青年期:认知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主导、辅助(4)根据来源:内部、外部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也是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激励个体了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2)主要观点麦克利兰:成就动机影响个体对任务或职业的选择,以及个体决策。阿特金森: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动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的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3)教育应用:求成者——任务难度、竞争环境、分数;避败者--少竞争、强化、宽松分数、不在公众场合指出其错误答:(1)概念:归因,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来源。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化②导致出现不同的情感反应③导致产生不同的责任意识④最终影响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三维度: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3)教育应用: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学会积极合理的归因尤为重要。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③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④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性。4、自我效能感理论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2)构成①结果期待:人对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某一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这一行为就有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一般意义)②效能期待: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断,意味着人确信能否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就个人自身而言),是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3)功能①决定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个体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④影响学习时的因素是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5)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有关技能;发展敢于尝试的精神;获得成功经验;获得反馈;观察他人成功范例;受到鼓励;营造宽松氛围,减少焦虑。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内部的动力因素称为内驱力。由需要转化成内部驱动力.●外部的动力因素称为诱因。外部的动力因素要想成为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必须通过主体的内化过程才能实现。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它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是学习的诱因。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生的自律性较高,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学习动机。(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大学生在确立学习动机时,更多考虑自己对社会的贡献。(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中学生相比,增加了更多的职业化倾向。3、学习动机培养的方法※答:(1)创造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2)确立适应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学习动机(4)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成功经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5)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积极合理的归因4、学生动机激发的方法※答:(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不仅是指材料内容要正确,符合客观规律,逻辑结构严谨,它还包括材料内容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材料的趣味性是指材料的内容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实用性较强。其一,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即时、有针对性的反馈的作用又可以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并激发其上进心。其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其正确的学习动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4)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竞赛并进行一般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成就需要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的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作用,还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会因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在某些情况下,竞赛还可能带来人际关系紧张等消极影响。第三章高等学校的学习心理1、理解广义学习和狭义学习概念(或者简述学习的心理实质)答:广义:指人和动物的学习,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首先:学习是凭借经验引起的,不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不能称之为学习。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暂时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结果。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变化可以是内隐的,也可以是外显的。第四,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多方位、多侧面的。第五,学习者、学习情境、行为变化构成了学习的三要素。狭义:专指学生学习。在教育目标指引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进行,在较短时式、结果)2、桑代克的联结说答:(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2)学习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练习律:由于练习和重复,学习的联结就会增强,否则就会削弱;(孰能现实应用:习,及时反馈结果。5.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学习,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的自发反应。与应答性行为相联系的是应答性条件反射,也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行为相联系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2)强化:一个中性术语,指任何能提高反应率的刺激和事件。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惩罚只能压制不良行为,不能塑造好行为.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答: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大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以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在大学活动中,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知识,还要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发展动向和趋势。学习方法上的特点①自学方式的自学时间,使学生实现更好的自主发展。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大学生课堂学习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知识概念答:知识就是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2、知识分类答: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动态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陈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形态、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程序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怎么做、怎么办。是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指导实际操作,涉及策略与方法.)程序性知识分两类: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运用概念和规则调控自己的加工活动。知策略(1)加涅:符号、事实、有组织的知识(2)奥苏3、记忆的概念与分类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知识的识记:记忆的第一个环节,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知识的保持:记忆的第二个环节,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按时忆、长时记忆4、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答:视觉编码、语音编码、语义编码、语言中介编码5、保持规律与知识存贮的组织形式答:空间组织、6、知识遗忘的进程及其特点答:遗忘规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内容是先多后少,到一定时间遗忘自然的现象,出现遗忘很正常,每个人都会发生遗的事物容易遗忘,具体事实比较容易遗忘,但一般概念和原理不易遗忘;第四,语词容易遗忘,动作技能不易遗忘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答:区别:首先,基本结构不同。陈述性知识是符号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是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其次,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止的,程述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程序性知识相反。第四,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学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程序性知识呈现独立模块式.第六,从测量的角度看,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二者的联必要条件。陈述性知识掌握越牢固,越有利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2)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3)程序性知识掌握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效率、创造性学习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答:(1)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进行的抽象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相对静止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辩证逻辑思维则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2)创造性思维得到显著发展。人类的思维划分为创造性思维和常规性思维,创造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并且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3)思维的元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首先表现在他们能直接思考自己的认知活动,能清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其次,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内心的认知活动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深刻的反思活动;再次,表现在大学生不仅懂得规则内容与意义,还了解法则。大学生记忆的特点※在:大学生能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能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能把所学的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2)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等品质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记忆方法。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实践,大学生掌握了有效实用的记忆方法,如纲要法、解意法、序列法等。5、识记规律和知识保持(能够运用大学生识记的规律促进学生的实际效果)※※答:提高识记效果的方法(1)控制识记材料的数量。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或诵读次数越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识记的效果随所识记的材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2)考虑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好;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强的材料比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差的材料效果好;识记直观形象的实物或图象材料比识记抽象概括的言语材料效果;识记韵文比识记散文效果好。(3)增强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可使人们的全部心理活动趋向于一个目标,使学习任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人们在进行感知时头脑就能留下较深的痕迹,识记的主动性愈高,识记的效果就愈好。(4)加深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在识记材料时尽可能的建立较多的联系.如果材料本身的所指示的联系很少,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加工,运用一定的“记忆术”,多重编码和组块化编码。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6)调动多种感官.多种分析器同时参加活动是提高识记成效的重要条件,视听结合的状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识记佛洛伊德。认为,遗忘是因为一些记忆信息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所以我们将这些信忆被压抑,故也叫压抑理论(2)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詹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来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的学习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4)检索困难说: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在长时间记忆中的存储是永久的.之所以遗忘,是因为检索困难造成的,即难以找到提出线索的原因。(5)同化说:奥苏伯尔。认为,在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前面的学习的加深和扩充。遗忘就其实质说,高级的观念代替了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7、利用记忆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巩固※※简述(试论)怎样合理复习,防止遗忘?复习时间长一些,而间隔的时间短一些,随着记忆的巩固程度的提高,每次复习的时间可以短些,间隔的时间长些。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集中复习和分散相结合,在教学中指导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与背诵交替进行。综合使用整体复习和部分复习。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不要等到考试前集中搞“突击”。3)复习的次数要适宜。教材的保持或遗忘与复习的次数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复习的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的愈快.4)反复阅读和,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谈怎样有效地促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谈怎样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与背诵交替进行。总之,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来综五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智慧技能的进程高度压缩(3)智慧技能应用的高效率2、智慧技能的培养要求答:(1)形成条件化知识(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3)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科学的进行练习3、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区别答:认知策略与与智慧技能的异同:两者同属于程而智慧技能是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4、几种主要的认知策略答:(1)注意策略帕克研究问题位置效应(2)编码组织策略科克的教科书结构实验(3)精细加工策略.简单加工:记忆术复杂知识的精细加工:如何做笔记(4)复述策略阅读与尝试背1、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答:冯忠良经过长期的“结构—定向教学”研究过程,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就是典型样例。)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顷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5)教师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3.原型内化,原型内化,即心智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依据活动的掌掘程度逐渐缩减。(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4)在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不宜过迟,而应适时.2、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答:第一:要选择一些策略行为开始,并跨越各种内容,将其作为当前课程的一部分,教授这些策略,在最初的阶段真正确立之后,更多的策略逐渐引入;第二:描述要教得策略,并把他们的作用示范给学生看,评论这些策略如何应用,第三:再次示范这些策略,重新解释所使用的但没有被很好理解的策略,第四:解释这些策略的作用、使用情境和使用条件;第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对他们应用情况进行指导、提高评价和反馈;第六,在使用策略时,鼓励学生提高其行为表现,第七:在不同情境和材料中让学生使用策略,使学生对所使用材料产生一般化和概括化了解和运用,第八:对学生认识到的起到核心作用的智力技能进行命名,以提高学生运用策略的动机;第九:重视反思作用,鼓励学生排除干扰,参加学术活动,通过活动提高认知策略。3、认知策略的教学的具体方法※答:(1)在认知策略教学同时教授元认知(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3)在积极主动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4)在具体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5)按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规律教授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答: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熟练操作。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的状态。研究标明,熟练操作具有以下特征:(1)意识调控或减弱,动作自动化。(2)能利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5、动作技能的培养方法※作技能的结构、内容,依据其联系划分为不同的学习任务,然后分阶段进行有计划的培养。(1)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的目的与目标(2)示范和讲解 (3)练习和反馈:●要采用多种练习方法:①实地练习法;②程序训练法;③动作-时间分析法;④为为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最重要目标,通过训练官能带来迁移。学习的内容并不重为为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最重要目标,通过训练官能带来迁移。学习的内容并不重力和判断力。,对形式训练说提出质疑(2)桑代克:形状知觉实验。只有当两种情,对形式训练说提出质疑(2)桑代克:形状知觉实验。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桑代克主要关注共同的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刺激相似而有助于避免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相同要素说(1)詹姆士的记忆实验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泛化的共同原理。括就等于迁移,概括是学与教的结果。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抽象或概括,实现最大程度的迁移.经验泛化说是加强“双基”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关系转换说代表人物:苛勒小鸡觅食实验。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中存在的某种关系的结果,学习者对学习情境中关系的“顿悟"是迁移产生的决定因关系转换说代表人物:苛勒代表人物认知结构说:奥苏伯尔。学习迁移是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结果。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否有效同化新知识、促进新的学习与迁移,主要取决于三个变量:(1)可利用性: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2)可辨别性:新观念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3)稳定性和清晰性:原有观念的清代表人物认知结构说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答:(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凡是所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效果就越差.(3)认知技能和策略。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及其掌握水平影响迁移的实现。(4)定势的作用: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既要考虑所学课题与原有经验的同一性,利用积极的定势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干扰。除上述影响的因素之外,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成就。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出题:联系教育教学实践(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性的原理、不同变式、应用情境(4)引导学生学会的学习.布朗实验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1、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关系规方法,就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联系:(1)创造力水平高低通过问题解决体现(2)创造力大小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3)问题解决促进创造力发展2、问题解决的策略答:算法策略:对一个问题解决的所有可能的途题.(1)手段—目的分析策略(正向工作法):论文(2)目标递归策略(逆向工作法):几何证明题3、创造力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答:(1)答:(1)创造性与智力。12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是低创造性。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中等程度以上的智商(2)创造力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角度寻求答案。是创造性思维力与人格。高创造性与高智力个体:适应良好;高能低智力个体:别许多防御机制困1、创造力的概念和特征※答:创造力也称为创造性,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2、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答:(1)过去的知势:解决问题之前因先前经验导致的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受到物体原始(固有)功能的影响原型启发: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点或相似点。联想、放松、灵感(5)情绪和动和心境(6)个性心理特征3、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答:(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3)进行解决问题的训练(4)进行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4、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出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教师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以不2。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1)头脑风暴法: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动要遵循一下原则:a.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b.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c.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d.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2)戈登技术:即在讨论问题之前向与会者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但戈登技术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3。改变不利与创造力的教育观念课堂上:发散思维训练;课外:创造发明第八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答:概念:道德品质的简称(也叫德行或品行、操行等等),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定地调节主体外显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特征:(1)稳定的道德行为;(2)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2、品德与态度的关系答:共同点:(1)态度和品德都是外在的价值观念在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都是个体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品质(2)两者都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共同成分。不同点:(1)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只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成为品德)(2)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态度的程度变化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品德形成),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转化答:品德不良的原因人格状态;家庭环境、家教的影响;社会的影响;以前接受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入手,找出品德不良的原因所在.品德不良转化的三个阶段:(1)醒悟阶段:(不良学生认识自己错误)方法:消除依据心理和对立情绪;引发其他需要(2)转变阶段:方法:恢复学生自尊心,帮助恢复集体荣誉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提高道德认识的水平;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学会抗拒诱惑(3)巩固与稳定阶段:避免歧视和翻旧帐,加倍关心其成长;帮助建立积极完整的自我概念,培养敢于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意识。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对待别人的人。(2)将儿童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3)儿童道德发接接受行为的结果,还不能作出道德意义上的判注重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动机。可逆性阶段:自律8-10岁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不盲目服从权威,认识道德规范的相对性;既考虑行为结果,又考虑行为动机.也称为道德相对主义。公正阶段:10-12岁倾向公正、平等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答: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主要观点: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模式中,三个水平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为:惩罚和服从的取向,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法律和次序取向,社会契约的取向,普遍的道的大多数)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以免去体罚与服从权力为道德判断的依据。(2)相对功利取向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偶尔考虑到互利为道德判断的依据。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心态,而且总希望得到比付2.习俗水平(11-15岁的大多数)以满足社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威取向阶段以是否维护社会秩序、尊重权威、个人尽本分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背多数人的意愿与幸福,不违背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是最好的行为。(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共同约定的,也道德的本质及不成文的普遍道德原则,为坚持崇高三点启示:首先,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道德行为的选择受道德认识制约,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依赖于学生道德认识的增强。第三,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九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调控情绪(5)行为方式和年龄特征与社会角色一致(6)人格完整统一2、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疾病,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发工作的全面开展3、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答:(1)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2)培养学生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3)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5)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为将来职业做充分准备4、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答:原则5、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答: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校生活适应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与性心理有关的问题6、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答:个人:(1)心理发展尚未成(2)适应能力差(3)心理卫生知识缺乏(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社会:(5)社会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6)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学校:(7)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生活、学习保障的变化7、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概念和发展特点答: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特点:(1)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明显的分化、矛盾、统一、转化和稳定的过程(2)大学生自我意识整体发展水平较高(3)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偏差:大部分高估部分低估(4)自我体验的发特点:完善自我的欲望强烈,独立自主意识强烈1、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辅导※答:(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4)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5)端正专业思想2、大学生学习问题的心理辅导※答:学习动机辅导、学习目标指导、学习方法指导、考试心理辅导3、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辅导※答:(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3)开展交往中的心理训练4、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辅导※答:(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3)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性质和就业信息(4)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5、大学生自我意识心理辅导的方法※答:(1)全面认识自我—-以人为镜.通过他人: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他人的比较.通过自和自我批评(2)引导学生积极悦纳自我(3)引导学生努力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第十章群体心理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相投、心理相容原则2、(1)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2)社会惰化:也称社会干扰,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三个和尚没水吃(3)从众: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个人在群体中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是对命令、群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递(7)群体极化: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从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造成冒险转移的原因是:1、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2、责任分散;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体决策时压制不同意见导致意见高度一致。3、人际关系概念答: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际关系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4、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答:交互性原则、社会控制原则5、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答:积极:满足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问题;信息沟通.消极:阻碍班集体工作开展;传播小道消息1、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答:(1)创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作用2协调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关系答(1)支持保护积极正面型的非正式群体(2)教育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答:(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4)交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