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_第1页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_第2页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_第3页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_第4页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2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26.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的表达爱国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的爱国运动“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B.)B.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A.改变了人类的宗教信仰C.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C.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D•提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对下列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红色中华刘大白(民国7年)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新潮”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潮流“黑暗”指南京国民政府的“白色恐怖”统治“一线红”暗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卷到远东”主要是由于一战的影响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 )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一定合理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探索的时代”、“发现的时代”、“扩张的时代”。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孤立状态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孤立状态③美洲的发现证实了“地圆学说”A.①② B.③④②欧洲列强开始早期殖民扩张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广泛传播C.①②③ D.①②④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解了社会危机。但是,有一项措施却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一度加深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这项措施是()A.恢复银行信用 B.实行美元贬值 C.限制价格水平 D.推行福利制度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B.实行了农产品的市场定价C.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 D.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房龙在谈到莎士比亚时曾说:“莎士比亚是这样一个‘蒸汽挖掘机手',他

所挖掘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大地。”对此段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莎士比亚为“蒸汽时代”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思想巨匠莎士比亚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莎士比亚的作品顺应了市民社会成长的潮流34.无论你以什么形式运动,你都认为你喝咖啡的速度很正常,你的生活规律没有被打乱,但别人可能看到你喝咖啡用了100年,而从你放下杯子到寿终正寝只用了一秒钟。这体现了()A.经典力学原理 B.物竞天择原理 C.相对论原理 D.量子论原理35.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25分)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根据下列表格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中国西方中国古代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当代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古代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当代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2分)概括中国古代的幸福观突出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2分)(2)结合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12分)3) 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发展趋势。(3分)4) 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2分)对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解读,并从史料出发认识历史问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过程。下面是某研究者查找到的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计录(节录),阅读后请回答问题。(12分)“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阿苏纵向汝求婚,汝何不告其母?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1908年12月《图画新闻》根据材料分析,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如何?请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上述材料进行论证。请考生在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不承认有任何解释《圣经》的固定法则。”“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劫掠,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马丁路德材料二卡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他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财产等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卡尔文强调圣经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三“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烤了他两个钟头”。—恩格斯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路德的哪些思想主张?(6分)(2)比较材料一、二,卡尔文与路德的相同主张有哪些?卡尔文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4分)(3)恩格斯的话反映了什么问题?(5分)。46.[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我们要谈的是第二次政治选择„„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精英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当做推行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当时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西方的民主政治是最先进的政治,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当时的中国是二十二个独立的省,他们各自为政,要让他们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那只能采取一省一票的方式,形成一个共和国,一个联邦国家,所以中国当时就走上了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度。当时的中国一下于涌出了三百多个政党,无穷无尽的党争,而各党都各自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在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情况下来进行议会的争夺,最后导致了矛盾冲突不可调和„„多元民主政治就失败了。——摘自萧功秦《民国初年议会党争民主政治失败》(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后政治精英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当作中国现代化载体的原因,说明材料中“第二次政治选择”的含义。(7分)(2)指出当时“矛盾冲突不可调和”的表现,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辛亥革命后的民主政治实验。(8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冷战结束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事年表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材料二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48.[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天文历法等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谕令钦天监:“向者新法(指西法)、旧法是非争论,今既知新法为是,尔衙门习学天文历法满洲官员,务令加意精勤。此后习熟之人方准升用,其未经学习者不准升用。”——《清圣祖实录》卷62(康熙十五年i1676年谕令),材料二论者以古法今法(指西法)之不同,深不知历原出自中国,传及于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