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全文_第1页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全文_第2页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全文_第3页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全文_第4页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全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全文1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中新社记者现场特写《夫人奈娜结果吻别叶利钦》,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特写独辟蹊径,截取片段对葬礼做现场恢复。读罢全文,行文精致独到、点到为止,却真情流露。其作品的魅力正是告成运用了“感觉写作”的手法。感觉在新闻文本的写作中表达在“六S”上,即听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平衡觉。通过细节描写,传达现场神韵;环境陪衬,延迟人的整体感觉;语言洗练高远,衬出超脱境界。

18届新闻奖;感觉写作;6S

I106A1003-5346(2022)11-0065-02

9月3日,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比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播送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61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9件,二等奖79件,三等奖143件。每年新闻奖获奖作品,根本上都代表了中国新闻报道、写作的最高水准,作品异彩纷呈,各有特色。本届新闻奖中,中新社记者的一篇现场特写――《夫人奈娜结果吻别叶利钦》,尤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022年4月25日,叶利钦――这样一位特殊时代有着特殊性格、特殊体验的俄首任总统,因病在莫斯科辞世,葬礼于25日当天举行。对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他的名字注定与20世纪结果20年的苏俄历史联系在一起,但特写《夫人奈娜结果吻别叶利钦》却没有对其政治生涯和是非作过多的诠释,而是独辟蹊径,截取片段对葬礼做现场恢复。读罢全文,行文精致独到、点到为止,却真情流露。其作品的魅力正是告成运用了“感觉写作”的手法。

自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感觉、感情尤在言语之前。感觉在新闻文本的写作中表达在“六S”上,即senseofsight(听觉)、senseoftouch(触觉)、senseofhearing(听觉)、senseoftaste(味觉)、senseofsmell(嗅觉)、senseofbalance(平衡觉)。这篇特写的感染力就在于用感觉说话。记者通过深入现场,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官,全方位的、立体的感受新闻事实,并把这些感受通过细节一一逼真地表现出来,让受众跟着的感觉走。最终让受众读完之后,留下明晰而恒久的感觉后象――即受外界刺激后人的感觉并不会立刻消散,而留下的确定的痕迹和印象。

一、细节描写,传达现场神韵

西谚云:“魔鬼暗藏在细节中”。感觉写作的一个重要手法和方式就是细节再现现场。特写相当于截取新闻事情的某一个剖面或者某一个片段,然后举行“局部放大”。一篇特写往往是依靠根基精彩的细节描写来支撑的。25日葬礼当天,记者想尽手段在送葬沿途现场采访,感受气氛。但由于公墓邻近戒严,根本无法近身,记者跑近两公里拦到车,才赶回驻地观看电视直播。但这丝毫无损最终报道的现场恢复,这就表达了记者用眼睛查看,用耳朵凝听,用嘴巴提问,精心灵感受的功力,擅长抓获重要细节、转折关键、稍纵即逝的精彩镜头和微妙的瞬间变化,并切实细致生动的记录下来。如文章写到:“把一方白手帕塞在相伴五十余年的丈夫枕下,轻柔地整理了逝者发型,她双手颤抖着再次轻抚丈夫的脸颊,轻轻亲吻丈夫的额头,仿佛怕惊扰了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只是几个无声的动作:“塞”、“轻柔地整理”、“颤抖着再次轻抚”、“轻轻亲吻”,但是其传达出的表情符号,深深地留在读者心中。或许,在奈娜上前为丈夫整理白发,献上结果一吻的时刻,在全体人眼里,这只是一位老妇人送别相濡以沫数十载的丈夫,而与政治无关。

由此可见,人物的天性和内心情感的变化通常在他们的一些轻微动作和表情中能得以充分表达,通过描写这些轻微变化能够赋予人物形象以更加丰富、真实的内涵。

二、环境陪衬,延迟人的整体感觉

新闻的社会意义总是在确定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这种社会环境就是背景。背景的告成运用给本文增色不少,既凸显了分外之处,也增加这篇特写的信息量。

高明的历史背景穿插能大大地加强文章的厚重感,加深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的印象。如写道:“身为建筑工程师的奈娜低调、谦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丈夫、孩子和家庭,退休后更是悄悄而又贴心地支持和陪伴在丈夫身边。”把背景与崭新的事实描写自然而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成为一个新创造体、新的镜头,把奈娜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和全面。

环境描写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从别人的眼里来突出仆人公的形象。如“街道两旁,挤满了自发前来送行的俄罗斯民众,有妇女忍不住悲伤,流下了眼泪。”通过俄罗斯民众自发送行和妇女的眼泪,加强读者的心理感受。

文章对葬礼环境的陪衬着墨不少,如视觉的描写:“铺满红色鲜花的街道”、“红色康乃馨”;听觉的描写:“轻轻抽泣”“送行的礼炮声”“诵念特殊的祈祷文”。正是报道中的这些视觉的场景、听觉的声响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记;更重要的是这些场景、声响调和成了一片立体的图景,而掩盖这个图景的是葬礼现场凝重而沉重的空气,这个空气不仅使人获得视觉和听觉感受,更重要的是读者感受到了冲动人心、催人泪下的一刻、一幕,使人的整个身心都感到润湿。假设说单个的感觉还只是供给留在感性的层面,空气的营造已经达成了沁人心脾的最正确审美效果。

三、语言洗练高远,衬出超脱境界

受众要获得情感上的巅峰体验,需要一个重要的媒介:就是语言文字。663字的特写,有细节、有历史背景,表现出的语言张力是无限的。“同轻车熟路道别,惟陈言之务去,在行文走笔时力求使每个字、词、句都满载信息,以简约洗练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使有限的笔墨,获得‘尺幅千里’之成果。”

超脱境界,是这篇作品感染力的一个外在表现。读罢全文,好像一曲催人泪下的挽歌,有一种精神受到洗礼,情感得到升华的超脱心绪。在生与死面前,人们总是能够获得一些不曾有过的人生领悟;在叱咤风云的英雄面前,人们总是感到一种灵魂的超脱;而在英雄离去的这个场合,人们的跌宕情感更加需要一种相应的语言来表现。正是文章的这种讣闻般的语言魅力,创设了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高远境界。

“伴随着送行的礼炮声,俄罗斯首位总统的遗体缓缓沉入墓穴。”这样的语言在文章读来无不使人潸然泪下,欲罢不能,无法自己。文章的结尾“按照俄罗斯民族传统,当去世者入土时,先由神职人员诵念特殊的祈祷文,然后才向棺木洒上泥土。这象征着人的身体来自泥土结果又重归大地,而灵魂永生。”既是全文的语言情感基调的一脉相承,更是给全文的情感流露做了一个完备的收尾动作。

新闻报道本是一种“易碎品”的文字表达,但通过红色康乃馨、白手帕、吻别……告成定格了瞬间的感觉,让报道具备了重读的文学价值。作品刊播后,被港澳、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海外多家媒体刊载,本文荣获18届新闻奖二等奖,确实实至名归。

[1]刘保全.老主题是怎样写成新闻精品的?――兼评“中国新闻奖”片面作品[J].新闻三昧,2022,(Z1):40-42.

附原文:

夫人奈娜结果吻别叶利钦

中新社记者田冰

莫斯科时间四月二十五日下午,俄罗斯首位总统叶利钦的葬礼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举行。俄罗斯总统普京及夫人和俄国内外政要加入了葬礼。

当地时间下午四时三特别左右,笼罩着俄罗斯三色旗的叶利钦灵柩在一辆装甲车的牵引下,在叶利钦遗孀奈娜和两个女儿的陪伴下,在普京总统夫妇和俄国内外政要的护送下,在总统卫队仪仗队的护卫下,缓缓驶过铺满红色鲜花的街道,向新圣女修道院墓地驶去。

从救世主大教堂到新圣女墓地沿途,四处摆放者人们敬献的红色康乃馨。街道两旁,挤满了自发前来送行的俄罗斯民众,有妇女忍不住悲伤,流下了眼泪。

在墓地,一袭黑衣,头戴黑色围巾的俄罗斯前第一夫人奈娜忍着凄怆走上前去,把一方白手帕塞在相伴五十余年的丈夫枕下,轻柔地整理了逝者发型,她双手颤抖着再次轻抚丈夫的脸颊,轻轻亲吻丈夫的额头,仿佛怕惊扰了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

熟谙叶利钦一家的人都说,身为建筑工程师的奈娜低调、谦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丈夫、孩子和家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