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1页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2页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3页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4页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套教材的整体结构按照“学习进阶”理论,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分学段进

行安排。教材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按照儿童生活经验圈和视野的不断

扩大,以“家庭一学校一家乡与祖国一地球与宇宙”为脉络,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在内容选择和编写

上注意小学低年级段与中、高年级段的进阶性,整体设计教材框架。同时,每册学生

用书关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内容的均衡。

整套教材的构建,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分段安排课程内容,即将“家庭一学校一家乡

与祖国一地球与宇宙”四个经验圈分别对应低年段四个学期、中年段四个学期高年段

四个学期,实行四个经验圈的三个循环的螺旋进阶。比如,一年级上册经验圈为“家

庭”,一年级下册经验圈为“学校”,二年级上册为“家乡与祖国”,二年级下册为“地

球与宇宙”。

“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与宇宙”四个经验圈的三循环模式,使科学概念

螺旋式上升,更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可以按照学

习进阶的方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二、学生的知识现状分析:

本班共有43名学生,其中成绩较好地约有15人,这部分学生头脑灵活、爱动

脑筋、学习方法好能够主动实行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的约有16人左右,这部分

学生也比较聪明,仅仅学习上比较懒惰,不太注意积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积极

主动的去实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兴趣差的约有12人,这部分学生底子较差,

学习态度不踏实,自卑心理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想办法改善他们存有的

消极学习问题。

三、教改措施:

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

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使用电教媒体实行再现,精心设计问

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实行思考,写出观

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四、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课时备注

第1周1、多种多样的食物2

第2周2、食物的营养2

第3周3、食物的消化2

第4周4、饮食与健康2

第5周国庆节放假

第6周5、盐和糖的溶解2

第7周6、把盐析出来2

第8周7、把它们分离2

第9周8、手电筒的秘密2

第1()周期中复习

第“周9、开关2

第12周10、电路出了什么故障2

第13周11、电与我们2

第14周12、呼吸与空气2

第15周13、呼吸器官2

第16周14、保护呼吸器官2

第17周15、建筑中的材料2

第18周16、建筑中的结构2

第19周17、设计制作建筑模型2

第20周期末复习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人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物质,能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认识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消化器官,描述食物进入人体后经历了哪些消化

器官。

3,能列举一些良好饮食习惯和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引导下,针对人类的食物与消化过程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在教师引导下,对食物及消化问题作出假设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3.能在教师引导下,用恰当方法观察并描述食物的营养成分及消化的过程。

4.能在教师引导下,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统计图表等记录整理信息。

5.能在教师引导下,就食物与消化问题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

(三)科学态度

1.能以事实为依据,并在证据面前调整自己的观点。

2.能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创新的方法进行探究,体会创新的乐趣。

3.能在合作、交流中接纳他人的观点,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类会根据需求的增加不断改进对食物

的加工和制造的方法

2.知道保护人体消化器官的重要性。

二、单元主要内容

(一)内容简介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对生活中较为熟悉的食物及消化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对

食物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食物的知识是零散的,甚至不能完全正确地说出食物的名

称;学生对于食物的营养成分、饮食健康及消化过程的认识比较片面。因此,在教

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食物的营养物质进行初步的研究,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描

述食物进入人体后是如何消化的;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或查找资料等多种方

式,发现食物的奥秘及食物与人类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单元设计了4课,包括第1课、第2课、第3课、第4课。

第1课是《多种多样的食物》,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日常生活中

的食物变得越来越丰富了。本课要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哪些食物,

通过记录一天中吃了哪些食物并对食物及其来源进行讨论和分类,了解食物的

来源及种类的多样性。

第2课是《食物的营养》。食物的种类丰富多样,我们吃不同的食物是为了获取

食物中不同的营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使

学生知道如何鉴别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认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

分,并将食物与营养建立联系。

第3课是《食物的消化》。本课引导学生认识人的消化器官,理解食物是在消化器

官的作用下被吸收和利用的。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器官,形态不同,作用也不同。教师可

以利用“食物的旅行”这一富有趣味性的拟人化情景引导学生对消化器官的形态、功

能进行科学的探究和认识。

第4课是《饮食与健康》,这一课通过观察营养平衡膳食宝塔的活动,引导学

生建立营养要均衡的概念。通过设计营养食谱的活动,尝试对自己的饮食或家人

的饮食做出改进和建议,并能把综合所学的食物的营养、消化知识与健康饮食建

立联系。

1、多种多样的食物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了解我们经常吃的食物有哪些。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恰当的方式记录、整理、分析一日三餐分别吃过食物

的信息。

3.能根据食物特点辨别出食物的来源。它们是来自植物还是来自动物,并能

根据食物的来源给食物进行分类。

4.能在合作、交流中接纳他人的观点,贡献自己的力量。

5.了解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类根据需求的增加不断改进对食物加

工、制造的方法。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回忆、记录、讨论一日三餐所吃

的食物,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运用统计、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食物的

多样性和主要种类,为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建立基础。这也是本单元教学中非常

重要的目标。

本课主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调查一天中吃了哪些食物”,分四个环节进行

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记录早餐、午餐、晚餐分别吃过哪些食物。关于记录,学生并

不陌生。但由于一日三餐的食物种类比较多,有些食物还可能是“混合类”食物,

记录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记录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引导

学生将记录的内容与后面的学习建立联系。

第二个环节是讨论并总结一天中我们吃的比较多的食物是什么。学生需要结

合自己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简单的统计。通过统计、分析,学生可以发现一天

中我们会吃很多种食物,从而引出对“这些食物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要吃这

么多的食物?”等问题的思考。

第三个环节是研讨食物的来源。在回答“这些食物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时,

就引入了这个环节的学习。通过研讨,学生可将食物与生物建立联系。

第四个环节是按照来源对食物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发现,将我们

一日三餐的食物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将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处理,学生发现分类

这种研究手段的好处,从而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制作手抄报或资料卡,尝试运用思维

导图的方式整理信息,探究人类对食物的加工改造过程。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日三餐食物的图片或实物。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

四、安全注意事项

如有实物带进课堂,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能随意食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L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课页上的图片内容是什么?

•我们经常吃哪些食物?

2.聚焦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问题

•食物种类多不多?

•我们每天大概吃多少种食物呢?

(二)科学实践活动一一调查一天中吃了哪些食物

1.课前布置学生把前一天的早餐、午餐和晚餐分别吃过哪些食物记录下来。

•想一想,昨天我们早餐、午餐和晚餐分别吃过哪些食物?

请注意,要记录食物名称,不是记录菜名。记得将你回忆到的记录下来

2.小组讨论

根据记录讨论:我们一天中吃了几种食物、吃的比较多的食物是什么?让学生

先统计自己的记录,再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提示:怎样才能统计得比较准确呢?记得将你们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这些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呢?

•牛肉是从哪里来的呢?

•蔬菜是从哪里来的呢?

4.给食物分类。组织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按照食物的来源给记录中的食物分

类。

•它们都是哪一类的,请你分一分。

•按顺序进行分类并且及时记录下来小组内交流一下,哪类食物的数量多?

(三)拓展与应用

1.鼓励学生猜测米坂是怎样来到餐桌上的。

田地里的水稻秧苗,经过哪些生长和生产过程才能变成米饭?

•你想知道更多关于水稻的秘密吗?

•课后大家可以查找资料了解育苗、插秧、收割、脱粒的具体方法,还可以

了解一下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故事。

2.引导学生思考。

•大米还可以加工成什么食品?

•其他的食物又是怎么来的?

2、食物的营养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从食物中得到。

2.了解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六种主要营

养成分。

3.知道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4.知道按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5.乐于进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

6.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必要性,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认识。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第一课了解了我们日常的食物种类,学生会产生很

多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为什么要吃这么多种类的食物?对于食物

中有营养这个问题学生具备一定的前概念的,但是对于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

学生可能就说不清楚了。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主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研究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分四个环节进行

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把食物放在纸上按压,观察有哪些现象。将食物放在白纸上按

一按、压压,观察白纸上留下的油迹,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第二个环节是在食物上滴碘酒,观察有什么现象。在食物上滴碘酒,观察食物

会不会变成蓝色,是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把食物放在火上烧,观察有什么现象。这个环节是为了检验食

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在火上烧后会有特殊的气味产生。

第四个环节是说说我们研究的食物含有哪些主要的营养成分,是在前三个环

节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和交流。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前面的研究将食物按营

养成分进行分类,并且尝试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营养物质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花生(或核桃、肥肉)、馒头(或米饭)、鸡蛋(或瘦肉)、黄瓜、食用油、淀粉、水、

棉签、滴管、白纸、碘酒、酒精灯、镣子,每组一份。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

1.提示学生实验材料不允许食用。

2、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L针对课页插图,提出问题。

•图中的食物为什么这样摆放?

•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这么多种食物?

•我们能不能长期只吃几种食物?

2,提出下列问题,聚焦到科学实践活动。

•每种食物都含有我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吗?

•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二)科学实践活动一研究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1.实验探究:把食物放在纸上按压,观察有什么现象。

(1)把食物分别放在白纸上轻轻按压,留下痕迹,做好记录。

(2)观察食物在纸上留下的痕迹。

(3)将一滴食用油滴在白纸上并涂抹开。

(4)对比食用油的痕迹和食物留下的痕迹,你有什么发现?

2.实验探究:在食物上滴上碘酒,观察有什么现象。

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滴管,并让学生练习使用方法,然后按下列步骤进行

实验和讨论。

(1)在淀粉上滴一滴碘酒,慢慢观察淀粉的变化。

(2)分别在不同食物上滴碘酒,观察食物的变化;

(3)对比淀粉和不同食物滴碘酒后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3.实验探究:把食物放在火上烧,会有什么现象。

指导学生使用酒精灯,让学生知道酒精灯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学生会用酒精

灯后再进行下列实验。

(1)把食物用镶子夹住放在酒精灯上方加热,观察食物的变化;

(2)将食物继续烧,直到烧焦,闻一闻食物发出的气味;

•想一想,你什么时候闻到过这种味道?4.

组织学生根据实践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说一说我们研究的食物中含有哪些主要营养成分?你是根据什么发现的?

(三)拓展与应用

1.按营养成分对食物进行分类,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类。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食物的营养成分有趣吗?

•把看不见的营养成分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出来你有成就感吗?

•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你能按所含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吗?

2.引导学生思考营养物质的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用处呢?

•你觉得偏食有什么危害?

3、食物的消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会简要描述人体的消化器官。

2.能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已有知识画出食物消化过程图。

4.能在教师引导下,用科学语言描述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

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探究人体消化器官感兴趣。

6、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7.初步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为《食物与消化》单元的第三课。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我

们日常所吃食物的来源和所含的营养物质。这些食物从我们的口腔进入身体后,

会经过哪些器官?食物在经过不同消化器官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将组织

学生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

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

本课主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分三个环节进行教

学。

第一个环节是感受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吃一口馒头,慢慢咀嚼,体会馒头在

嘴里发生的变化并进行交流。

第二个环节是画出消化器官。让学生说出食物从口腔进入体内之后,还会经

过哪些消化器官,并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这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

和自己的理解,画出消化过程图。这也是学生在本节课留下的学习和发展的痕迹。

第三个环节是描述人体的消化过程。对照人体消化器官示意图,说一说食物

在人体内的旅行”过程。这是讨论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基于已有认知,思考和讨论食

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查找资料,了解食物在经过

不同消化器官时发生的变化,并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L人体消化器官图、人体消化器官模型。

2.为每组准备一份馒头。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

要提醒学生注意,在不了解食物是否安全的情况下,不要吃这些食物。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

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课页上画的是什么?

•我们吃的食物到身体内的什么地方去了?

2.聚焦到科学实践活动内容。

(1)关于我们身体的消化器官,你们都知道什么?

(2)你们想了解有关消化器官的什么内容?

(二)科学实践活动一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

1.每组发一份馒头,感受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

按下列步骤引导学生体验和交流:

⑴吃一口馒头并慢慢咀;

⑵体会馒头在啸里发生的变化;

⑶说一说馒头在嘴里咀嚼时的变化;

(4)把咀嚼后的馒头吐在纸盘上;

(5)用碘酒分别滴在咀嚼后和没有咀嚼的馒头上;

⑹将发现和感受分享给大家。

2.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人体的消化器官。

•食物从口腔进入体内后,还会经过哪些消化器官?

•把你的想法画下来。

•将你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和观察消化器官示意图,修正我们的想法。

3.描述人体的消化过程。

观察人体消化器官示意图。

•对照人体消化器官示意图,说一说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过程。

•将你的发现分享给大家。

(三)拓展与应用。

1.初步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

让学生观察人体消化器官实物模型,并根据实物模型说说消化器官可能的作

用。

•今天你们了解自己的消化器官吗?

•器管你想知道消化器官有什么功能吗?

2,课后继续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

鼓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食物在经过不同消化器官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

化,进一步了解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4、饮食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1.能列举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2.能通过查阅资料或咨询他人的方式,了解饮食如何搭配能做到营养平衡。

3.能在教师引导下,就营养平衡问题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

4.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

5.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食物与消化》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

解了我们身边的食物种类及营养物质,并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其功能,那么我

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科学家研究出来的膳食宝塔是怎样的呢?怎样

做到营养均衡?本课将组织学生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建构“保护消化器官,养

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概念。

本课主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第

一个环节是了解营养平衡膳食宝塔,说一说饮食怎样搭配才能做到营养平

衡。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咨询他人等方式搜集信息,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

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与分享,了解饮食合理搭配的结构。

第二个环节是组织学生设计一份营养平衡的一日食谱,并说出设计理由。本

环节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

学习。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保护消化器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健康的

饮食习惯。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和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

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本节课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学生在了解消化系统和平衡膳食宝塔的

基础上,能意识到我们应当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营养平衡膳食宝塔图等资料。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记录用材料

四、安全注意事项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这两份午餐的营养搭配合理吗?

2.提出下列问题,聚焦科学实践活动。

分别说说这两份午餐的营养搭配为什么不合理。

•午餐应该怎样搭配才合理?

(二)科学实践活动一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了解营养平衡膳食宝塔。

引导学生了解平衡膳食宝塔,说一说饮食怎样搭配才能做到营养平衡。

(1)小组讨论,了解平衡膳食宝塔。

(2)我们可以提前查找相关书籍,上网进行搜索,我们还能去咨询其他人。

(3)根据讨论结果,说一说饮食怎样搭配才能做到营养均衡。

2.设计营养平衡的一日食谱

根据膳食宝塔,自行设计一份营养平衡的一日食谱,并说出设计理由。

(1)自己设计营养食谱。

(2)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说设计理由。

(3)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并进行修正自己的设计。

3.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健康饮食习惯。

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活动:为了保护消化器官,我们应当养成哪些健

康饮食习惯?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2)小组汇报,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4)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第二单元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一定量的水能溶解不同量的食盐或白糖。

2.知道用加热、搅拌和压碎的方法能加快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知道能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从食盐溶液中析出。

4.知道能用溶解、蒸发、过滤等方法将食盐从含有铁屑、沙子等杂质的混合

物中分离出来。

(二)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做“在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白糖”的实验;

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2.能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并进行“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对比实验。

3.能利用铁能被磁铁吸引的特性,将铁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能用溶解、蒸发

和过滤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

4.能在教师引导下,就溶解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三)科学态度

1.逐步养成用实验事实说话的意识。

2.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参与设计实验的学习活动。

3.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能在初步了解物质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在生活中运用溶解、蒸发和过滤等方

法分离一些物质。

二、单元主要内容

(一)内容简介

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二单元,也是学生第二次接触物质在水中溶解的

内容。在二年级上学期《把它们放进水里》一课,学生知道了有些物质能够溶解

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本单元学生将在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

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第一,通过实验知道一定量水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糖;

第二,设计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第三,知道能用溶解、蒸发、过滤等方法将

食盐从含有铁屑、沙子等杂质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本单元安排有3课,包括第5课、第6课和第7课。

第5课是《盐和糖的溶解》。盐和糖能溶解在水里,这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本课

要引导学生研究,50毫升水最多能溶解多少勺盐或糖,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观察后

认识到:50毫升水能溶解一定量的盐或糖,而且溶解的盐和糖是不一样多的。另外

要研究如何加快一块方糖在水中的溶解。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通过做对比实验,

学生将认识到用压碎、加热和搅拌等方法能够加快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在实验中,

要练习使用量筒、酒精灯、玻璃搅拌棒等实验器材。

第6课是《把盐析出来》。首先让学生思考设计将食盐水中的食盐找回来的

实验方法,接着配制一杯浓盐水,然后用蒸发皿装一些浓盐水,在酒精灯上加热,

蒸发水分,让食盐慢慢析出。本课最后安排了“拓展与应用”内容,让学生了解生

活中食盐的来源。

第7课是《把它们分离》。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知道了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一

定量的食盐;学会利用加热、蒸发的方法使食盐从盐水中析出。本课将运用这些知

识,解决一个实际遇到的问题:如果食盐中混有沙子、铁屑等杂质,我们如何将它们

分离开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学到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离的方法。

5、盐和糖的溶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在50毫升水里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糖。

2.知道用加热、搅拌和压碎的方法能加快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能做“在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白糖”的实验:正确使用量筒。

4.会设计并进行“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三组对比实验。

5.逐步养成用实验事实说话的意识。

6.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参与设计实验的学习活动。

7.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

8.在生活中会运用溶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先让学生回顾在二年级已经学过知识一盐和

糖能溶解在水中,接着探究“在50毫升水中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或者白糖”这

个问题。学生通过做实验一(“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实验二(“50毫

升水中能溶解多少白糖”),根据实验数据,比较在5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食盐和白

糖的量是否一样多,从而知道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不同物质的量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是“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怎样将一块

方糖尽快溶解。依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分别说出“压碎”“加热”和“搅

拌”三种方法。接着,教师要启发学生,如何尽快使方糖溶解在水里,让学生设计

出三种对比实验方法,将它们综合运用到方糖的溶解实验中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耗材:食盐、白糖、方糖

2.器材:烧杯、玻璃棒、小勺、量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盘

子、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

注意提醒学生实验中使用的都是玻璃器皿,要轻拿轻放,不要摔碎;使用酒精

灯时,要按照规定,安全操作。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回顾二年级已经学过的知识一水能溶解食盐和白糖,接着提出问题,一杯水

中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或者白糖呢?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聚焦到科学实践活动。

•怎样才能知道一杯水中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或者白糖?

•实验中要用到哪些器材?要注意哪些问题?

•观察教师准备的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方案

(二)科学实践活动

研究一杯水中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要想知道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会提出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

2.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50毫升水中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

(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使用量筒并进行练习。

4.指导学生量取50毫升水倒入烧杯中。

5.指导学生用小勺量取食盐,放入水中。

6.等第一勺食盐在水中完全溶解之后再加入第二勺食盐,直到水中的食盐不

能溶解为止。

7.记录加入食盐有多少勺,减去最后一勺,就是食盐在50毫升水中溶解的量。

8.指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三)科学实践活动二——研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白糖。

1.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已经知道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了。那么50毫

升水中能溶解多少白糖呢?如何进行实验?

(学生可能会提出像溶解食盐一样进行实验。)

2.指导学生参照实验一的做法。探究白糖在50毫升水中溶解的量。

3.记录实验结果。

4.比较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白糖溶解的量是否样多。

(四)科学实践活动三一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1.讨论:怎样做能加快方糖的溶解?

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讨论得出预测:压碎、加热和搅拌可以加快方糖

的溶解。

2.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1)让学生根据讨论得出的预测进行设计,画出或写出实验方法。

(2)根据设计好的实验方法分别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3.探究怎样让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

引导学生将三种方法一起考虑,综合应用这些方法,

加快方糖在水中的溶解。

6、把盐析出来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从食盐溶液中析出。

2.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运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从溶液中析出。

3.在教师引导下,能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4.逐步养成用实验事实说话的意识。

5.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参与设计实验的学习活动。

6.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

7.初步了解分离物质的方法,在生活中会运用蒸发方法分离一些物质。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为《溶解与分离》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怎样把水里

的食盐找回来”,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讨论和设计实验,想办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找回来。学生根

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会说出“在太阳下面晒”和“在火上烤”的办法,知

道把水晒干和烤干之后,就剩下了食盐。

第二个环节是制作浓盐水。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制作一杯浓盐水,是学生容易

做到的。教师已经准备了食盐、烧杯、小勺、玻璃棒等器材,让学生一勺一勺让

食盐溶解到水里,直到不能继续溶解为止。这样,一杯浓盐水就制作完成了。

第三个环节是加热浓盐水,蒸发水分。实验所用器材是酒精灯、三角架、蒸

发皿,还有玻璃棒。在蒸发皿中倒入少许的浓盐水,然后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

热。经过加热,蒸发皿中逐步有白色晶体析出。

第四个环节是小结交流把食盐析出来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实验操作

活动,思考和交流把食盐析出来的方法。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内容,是了解食盐的来源。教科书中介绍了海盐、池

盐和岩盐,以及这些食盐的主要产区。这些资料,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食盐、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每组1份。

2.有关海盐、池盐和岩盐的影像资料。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

四、安全注意事项

1.为防止酒精灯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教师要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块湿抹布。

2.蒸发浓盐水的时候,食盐固体可能会溅出。因此要提醒学生当看到有固体

析出的时候就要用玻璃棒慢慢搅拌,防止食盐固体溅出来烫伤皮肤。如果有学生

被烫伤,教师要冷静处理,先用冷水冲洗被烫伤的地方,严重的要去学校医务室或

者医院进行处理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

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课页图展现的是什么情景?

•人们是怎样用海水制盐的?2.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

(二)科学实践活动一怎样把水里的食盐找回来。

1.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重新析出来?

2.学生分组讨论。

3.请小组代表说说小组讨论的想法。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把食盐水放在太阳下晒,水晒干了,食盐就出来了;有的

学生可能会说在火上烤,水烤干了,食盐就出来了。)

4.指导学生把小组讨论的想法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5.指导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D指导学生制作浓盐水。

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制作一杯浓盐水,是容易做到的。告知学生一勺一

勺把食盐加到水里,直到不能溶解为止。这样,一杯浓盐水就制作完成了。

(2)介绍实验器材,包括三角架、蒸发皿等。教师

要特别说明蒸发皿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的操作步骤。

6.指导学生进行蒸发实验。

在蒸发皿中倒入少许浓盐水,然后把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

7.小结交流:把食盐析出来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实验操作活动,思考和交流把食盐析出来的方法。

(三)拓展与应用

1.引导学生阅读、讨论教科书中有关食盐生产的内容。

2.学生交流

7、把它们分离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溶解、蒸发、过滤等方法将食盐从含有铁屑、沙子等杂质的混合

物中分离出来。

2.能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设计有关实验。

3.能利用铁被磁铁吸引的特性,将铁屑从食盐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会运用溶

解、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

3.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养成用实验事实说话的意识。

4.初步了解分离物质的方法,在生活中会运用溶解、蒸发和过滤等方法分离

一些物质。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溶解与分离》单元的第三课,也是最后一课。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怎样把它们分离出来”,分4个环节进行教学。第

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如果食盐中混有沙子、铁屑等杂质,我们如何将它们

分离开呢?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两个小问题,一是怎样把食盐中混有的铁屑分离

出来?二是怎样把食盐中混有的沙子分离出来

第二个环节是解决第一个问题一怎样把食盐中混有的铁屑分离出来?教师可

以启发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磁铁能够吸铁的性质,引导学生用磁铁一点一点将

混在食盐中的铁屑吸出来,这样就把铁屑分离出来了。

第三个环节是解决第二个问题一怎样把食盐中混有的沙子分离出来?要解决

这个问题。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溶解:将混有沙子的食盐放入水中。结果食盐溶

解于水,沙子难溶解于水。第二步,过滤。过滤之后,沙子留在了滤纸上,便实现了

沙子与食盐的分离。第三步蒸发:将食盐水盛在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水

分,就可以得到食盐了。

第四个环节是本课的拓展与应用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做好过滤实验。过

滤实验是个操作比较复杂的实验,其中包括安装实验装置、折叠和安放滤纸、倾

倒溶液、接收滤液等操作不能马虎,否则将会导致实验失败。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混有沙子和铁屑的食盐。

2.盘子、条形磁铁、烧杯、小勺、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

酒精灯、火柴、三脚架、蒸发皿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

四、安全注意事项

1使用酒精灯时,一定要按照操作规程做,防失火,防烫伤。

2.使用多种玻璃仪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防止摔破仪器划伤皮肤。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提出问题:如果食盐中含有沙子、铁屑等杂质,我们如何将它们分离开呢?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小组讨论的想法。

(二)科学实践活动一怎样把它们分离出来。1.

提出问题:怎样把食盐中的铁屑分离出来。

2.引导学生回忆磁铁的性质。

3.指导学生依据磁铁能吸铁的性质,用磁铁把铁屑吸出来。

4.提出第二个问题:怎样把食盐中混有的沙子分离出来?

5.引导学生思考:把沙子和食盐的混合物放入水中会怎样?

6.待学生通过回顾二年级的学习经验,想起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子难溶解

在水中后,指导学生进行溶解实验一将混有沙子的食盐倒入水中,搅拌。

7.指导学生进行过滤实验。通过过滤,沙子便会留在滤纸上,由此便能实现沙

子与食盐的分离。

8.指导让学生进行蒸发实验:将食盐水盛在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水

分,就可以得到食盐了。

第三单元家庭用电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L能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知道只有电路

元件形成闭合的回路,电在电路中流通,用电器才能工作。

2.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3.知道可以用排除法找出电路中的故障。

4.能列举电的主要用途,知道雷电、高压电、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知道

安全用电的常识

(二)科学探究

1,能基于对手电筒的观察,提出可以探究的有关电路的科学问题。

2.能从形成电路的条件等方面提出假设,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开展科学

实践活动分析并描述探究结果。

3.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形式记录观察到的电路,并分析形成电

路的条件。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三)科学态度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2.能倾听、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合作学习,分

享彼此的想法。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并意识到人类能对电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意识

到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电有关的科技新产品和新事物。

二、单元主要内容

(一)内容简介

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关于电的问题,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

经验,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有关电的生活经验更加集中和丰富,本单元正是站在

学生看待有关电的问题的角度,从家庭用电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客观

事物的基本规律,引出一系列学生感兴趣并希望研究的问题,引领学生开展一系

列科学实践活动。

设计了四课,包括第8课、第9课、第10课和第11课

第8课是《手电筒的秘密》。本课借助家庭生活中常用的手电筒,引导学生观

察,进而提出探究问题:手电筒是怎样发亮的?学生观察了手电筒的结构以及小灯

泡、电池的结构后,知道了手电筒中灯泡是怎样发亮的,初步开展探究简单电路的活

动。电是怎样通过导线,以什么样的方式使电灯发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摆弄小灯泡、电池、导线等材料,尝试各种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最终认识

有关简单电路的问题。

第9课是《开关》。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本课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开关

的结构,观察在简单电路中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能加

深对电路的认识,而且能发现开关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这就自然引发了对不

同材料的导电性的探究,从而认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第10课是《电路出了什么故障》。电路并不总是能正常工作的,手电筒有时

也会不亮。另外,在家庭生活中,学生也会遇到电灯不亮的问题,他们会很自然地

想到,电路出了什么故障?家庭中的电路出了问题时,总是由电工或家长来处理,

学生往往是一个旁观者,他们当然很想知道电路的故障是怎样查出并修好的。我

们不可能也不允许学生去解决家庭中的电路故障问题,但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上

以电池作为电源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11课是《电与我们》。三年级学生对电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已经具有比较丰富的感知,也能列举出许多用到电的地方。本课首先引导学生学

习如何调查哪些地方用到了电,并说明电的用途。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具体的用

电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安全用电问题。在本课的“拓展与应用”部分,引导学生认

识雷电及其危害。

8、手电筒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手电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手电筒中的灯泡是如何点亮的。

2.能说出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并能用一些基本元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3.能说明形成简单电路的条件。

4.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通过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二、教材简析

两个科学要活动:第个活动是一察手电,这活动是使学生认识到手电筒由几

部分组成,并通过剖视图了解灯泡和电池的结构,然后思考手电筒的小灯泡为什

么能亮起来?交流各自的看法。第二个活动是“点亮小灯泡”。让学生用小灯泡、导

线、电池进行探究,比较分析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和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

法,认识基本电路的特点,建构“电路”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L手电筒、小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小灯座。

2.能展示实验器材、基本电路等的课件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

1.向学生强调:我们研究有关电的问题时,只能用电池来做实验;千万不要用

家里插座上的电做实验,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2.在做连接电路实验时,告诉学生不能用电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起来。

五、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页,聚焦问题。

1.讨论家庭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电。

(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页,观察单元页呈现的客厅里哪些地方用到了电,说说

电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小组内说一说,我们自己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电起到了什么作用?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

2,聚焦问题

提出以下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电是怎样传递的?

用电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二)科学实践活动一一观察手电筒

1.(出示一个手电筒)谈话:

手电简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照明工具,请大家想想,手电筒是怎样发光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说。

2.谈话:同学们谈了很多看法。那么,手电筒到底是怎样发光的呢?请各小组

拆开一个手电简,认真观察它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分组观察手电简,试着画出各部分的连接图然后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

果。)

3.教师出示灯泡和电池剖视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小灯泡由哪些部分组成?想一想,各个部分有什么作用?

•电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电池的一端有凸出的铜帽,而另一端是平的?

•通过观察电池的外观,你还知道了哪些事情?(色池的外观上标注了许多信

息,这些信息可使学生更全原地了解电池。)

4.谈话:

•说一说,手电筒的小灯泡是怎样与电池、开关等

•材料相连接的?

•电是怎样通过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的?

•你认为使小灯泡亮起来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鼓励他们质疑。

(三)科学实践活动一一点亮小灯泡

1.观察实验材料

在学生动手让小灯泡亮起来之前,应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材料。可以用提问

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看看桌上的实验材料,你们认识这些材料吗?

电池盒、小灯座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作用?

2.指导学生操作

在指导学生观察之后,引导他们思考:“怎样用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并提出操作要求。

注意:我们研究有关电的问题,只能用电池来做实验。千万不要用家里插座上

的电做实验,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不能用电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起来!

•当我们用一种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后,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也能使小灯

泡亮起来吗?

•每找到一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就把这种连接方法画下来,看哪组找到

的方法多。

•如果使用的方法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也把连接方法画下来。

注意小组内的分工合作

3.学生分小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比较能使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法,归纳共同点。

请学生汇报、展示他们找到的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归纳共同点。

5.提问:如果把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装置中的任何一点断开,小灯泡还能亮

吗?

(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以此促使他们认识到要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

一个完整的回路。)

6.师生共同归纳: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形成了电流的闭合回路,人

们称这种闭合回路为电路。

7.分析小灯泡不能发光的连接方法,讨论问题出在哪里,加深对闭合回路的

理解

(四)拓展与应用

用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若干电线,试着点亮两个小灯泡,把自己的做法记

录下来。

9、开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开关的结构和作用,认识开关的重要性。

2.知道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3.能通过实验识别导体和绝缘体。

4,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进行交流。

5.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二、教材简析

许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经历: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家,当房门打开

时,抢先进门,拉动(或按动)开关,家里的灯就亮起来。那个时候,他们就已经知道

开关能控制电。也许,有一部分学生很早就开始思考“开关为什么能控制电”这

个问题了。本课正是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他们探究了基本电路的基础上,继续引

导他们探究与电有关的问题。

本课的课页图呈现了一组家庭常用的开关,日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作用不同

的开关。这些开关虽然分别控制照明、插座、空调等,但它们的实质都是能控制

电。利用这幅图可以引发为什么开关能控制电的问题

本课的第一个科学实践活动是“用开关控制电路“,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实验

室常用的简单开关,看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在观察时,自然会想到“为什么

开关由这些部分组成?

为什么这些部分组合起来能控制电?”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将开关连接到一

个电路中,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通过实验,学生便发现:

开关可以连接或断开闭合回路,进而可以控制电路。

本课的第二个科学实践话动是“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学生在认识开关时,已

经初步发现开关的组成部分所使用的材料,有些是可以导电的,有些是不能导电

的。开展这个活动时,要求学生把不同的材料分别连接在电路中,观察不同材料的导

电性,然后以是否容易导电为分类标准,把材料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类,从而建构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部分,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易开关。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

开放性,学生可以依据开关能控制电的原理,选择多种材料,制作各种各样的简易

开关。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各种开关的图片(或实物)、10~15种材料(包含金属和非金属)制成的小物品、

上节课学生连接好的基本电路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

四、安全注意事项

在学生观察开关的时候,必须提醒学生:不能在家里观察连在电路上的开关,

以防触电。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用课页图设计的问题情景引入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课页图上的开关,看看

这组开关有什么特点。

2.提问

•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开关?

•用到了什么样的开关?

•你知道哪些新式的开关?否口

•这些开关分别有什么作用?

•开关为什么能控制电呢?

3.组织学生交流、补充。

(二)用开关控制电路

1.观察开关

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简易开关。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观察:

(1)观察简易开关由哪些部件组成,以及这些部件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想一

想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制作开关?

(2)让学生反复开、关简易开关,仔细观察简易开关开、关时的变化

2.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五、教学过程

(1)给每组学生发一个他们上节课连接好的电路。

(2)分组讨论如何把开关连接到电路中。

(3)学生合作把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3.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有条理、清楚地表达与交流。

(三)哪些材料容易导电

1.从开关引入探究

(1)谈话:我们观察过了开关,知道开关的“刀片”是用金属做的,如果换成

其他材料,比如塑料、木片、橡皮等,可以吗?

(2)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追问理由。

(3)谈话:同学们刚才例举了一些材料,对它们能不能导电也给出了自己的解

释,这些解释并没有经过实验检验。大家说的对不对呢?请把刚才连接到电路上的

开关拆下来,我们可以用这个断开的电路来检验。

2.观察材料,进行预测

给每组学生提供10~15种不同材料制成的小物品让学生观察这些材料的特

点,分别预测它们是否导电,把自己的预测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练习检测。

(1)指导学生选择一块橡皮(也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材料),思考并练习如何

用断开的电路检测它是否导电。检测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学生实际检测,教师巡回指导。

4.验证预测

学生分别检测10T5种各种材料的小物品,把实验结果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

上。

(四)建构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1.引导学生把检测结果与预测进行比较。如果有不致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原因。

2.根据检测结果,引导学生把被测物品分成两类:

一类是能使小灯泡发光的,另一类是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

3.建构概念:人们通常把容易导电的材料叫作导体,把不容易导电的材料叫

作绝缘体。

4.提问:我们前面观察的开关,哪些部件是导体?哪些部件是绝缘体?开关为

什么既能控制电,又不会使人触电?

(五)拓展与应用

L任务:想办法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开关,并把它连接到电路中,控制小灯

泡的亮灭。

2.要求:尽可能选择废旧材料,识别它们的导电性能,并设计制作一个有创意

的简易开关。

3.安全警示:制作好的开关,不能在家里的电路上检验其性能,以防触电。

10、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用排除法找出简单电路中出现的故障。

2.知道简易电路检测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能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电路检测器,并用它来检测简单电路。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二、教材简析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同题,无论问题是什么,

总是存在着更容易地解决问题的特定策略。当学生探究了有关电路的问题后,面

对“电路出了什么故障”这问题时,也存在如何更容易、更方便地排除电路故障

的问题。本课就是以解决电路故障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一步一

步地解决问题,而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在解决许多问

题时具有普遍意义。学生学习本课,既是对有关电路知识的应用,学习一种技术,

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闭合回路”的概念。

本课以“小明的手电筒不亮了,可能是哪些部分出了问题?”这样一个生活情

景引出探究问题。”哪些部分出了问题”提示学生,导致手电筒不亮的原因不止一

个,可能有多个,哪部分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使小灯泡不亮。但是,让学生直接用手

电筒进行探究很不方便,这就需要借助一个有故障的电路来探究。这样就很自然

地引出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分析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观察一个有故障的电路,推测故障原因。学生推测故障

原因一般需要思考:电路会出现哪些问题呢?电路出现哪些问题,小灯泡就会不亮?

怎样找出电路中的故障呢?然后作出各种预测,许多学生甚至会追不及待地想按照

自己的想法试一试,但此时,学生更多的是想更换有故障电路中的元器件,而且也

不能判定被更换下来的元器件到底是否有问题。于是,在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

中,“电路检测器”就自然地提出来了。

第二个环节,制作简易的电路检测器。电路检测器实际上是由一个完好的基

本电路断开留出两个触点制成的。由于学生已学习过简单电路,因此,制作电路检

测器应该不成问题。

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查找电路故障。这里,查找电路故障

并不是主要目的,采用什么方法查找更加重要。学生查找电路的过程应该是采用

排除法逐步缩小范围,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要求学生用学习到的方法,检查手电筒的故障。这样

做既能与本课开始环节的问题情境相呼应,也能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小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开关、多用表。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

四、安全注意事项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