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想试试吗?2.教师:好,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我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老师完成这个实验。这里有一个烧杯,一壶热水,还有一根铝棒。我把热水倒入烧杯,放进铝棒,请这名同学用手摸一摸铝棒,手上有什么感觉?同学们有什么疑问?3.教师质疑并板书课题:铝棒为什么变热了?这些热是从哪里来的?热在铝棒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二、质疑:1.热到底是怎样传到铝棒的上端的呢?谁能试着解释一下?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热水把热先传给了铝棒在热水中的下部,然后再慢慢地传到露出水面的上部。(板画)谁能画出热在铝棒中的活动方向?(热水把热先传给了铝棒在热水中的下部,然后又慢慢的传到露出的上部。)3.我们刚才是凭着手上的感觉觉得热是从铝棒底端传到上端,我们能不能看到热在铝棒中是怎样传递的?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猜想,让大家亲眼看到热在铝棒上的传递过程?请同学们观察桌上的材料,(看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哪些实验器材?一一认识)讨论一下,怎样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直观的看到热在铝棒中的传递过程?4.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5.教师: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课本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方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9页,读一读,想一想该怎么完成这个实验。6.谁来说说你们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7.课件出示实验步骤:(1.把铝棒固定到铁架台上。2.每隔一定距离在铝棒上用凡士林粘上一根木棒。3.用酒精灯给铝棒加热,注意观察哪边的火柴先掉下来)(追问:1.为什么要粘木棒呢?2.木棒能不能粘的太远?3.使用酒精灯时应该注意什么?4.可以在铝棒的哪个位置加热?)8.猜一猜哪根火柴会先掉下来呢?9.课件出示温馨提示: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老师这里有一个温馨提示,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或实验后的铝棒,以免烫伤。2.小组合作,实验装置都装好后再加热,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10.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11.交流实验中的发现:我们的实验结果和预测一样吗?从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靠近什么地方的火柴先掉落?从火柴掉落的先后次序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热是从哪里传向哪里?)教师总结板书:无论是在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铝棒中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结合课件热在铝棒中的传递都是从哪里开始然后往哪里传递呢?靠近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温度相对比较高,所以热在铝棒上都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温度较高温度较低)三.进一步探索研究热的传递方向1.教师质疑:是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研究?除了铝棒外,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块铁片,如果在铁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边缘加热,热在铁片上又会怎眼传递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指名小组交流。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我们可以怎样涉及实验让铁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用眼睛“看到”呢?(用凡士林涂抹,涂抹均匀)在涂有凡士林的铁片的中心加热,猜猜哪部分的凡士林先熔化?如果在涂有凡士林的铁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又会是哪部分先熔化?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吧。3.课件出示注意事项:(温馨提示:1.把凡士林均匀的涂在铁片上,把涂有凡士林的一面朝上放在三脚架上。2.加热时,先把铁片在三脚架上放平。3.不能用手触摸加热后的铁片,小心烫手。4.注意实验中要重点观察凡士林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铁片中是怎样传递的。)4.学生分组实验。5.交流:你们组是在哪个位置加热的?从中间加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从边缘加热观察到什么现象?(1.在铁片中心加热2.在铁片边缘加热)6.不管是铝棒还是铁片,热在这些物体中的传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热是怎样传递的?)(都是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7.教师小结(课件):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热在铝棒和铁片中是怎样传递的。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热在物体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是热的传递方式之一。热传递的方式除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热传导之外,还有其他的方式,同学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阅读本单元资料库47页的“热的传递方式”。板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温度较高温度较低《热是怎样传递的》学情分析对于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识是浅显的。由于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盛饭时的勺子,盘子,喝水时的杯子会变热等等,不用学生刻意的观察,就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基础。但这些经验又都是模糊的,不具体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一些难度的。但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这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小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合作、观察、假设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农村学生,由于教学条件有限,不少科学实验很难开展,因此学生对做实验是既喜欢,又害怕。喜的是做实验好玩,学习知识更有趣;怕的是做不来实验,出洋相,被同学笑。本课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学生能从自己身边较容易地找到。我们正好利用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有些没有在课堂上开展的实验,可以在课后自己动手去做。这可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兴趣。《热是怎样传递的》效果分析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去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证据”,然后能有目的的对这些科学证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在本课的涉及中,重在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让他们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完善实验方案,在经历思维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本节课充分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实验材料符合实验要求,实验现象明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效果好。《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部分构成。包括三个实验:触摸金属勺子在热水中的变化;观察蜡烛烧金属条,火柴掉落的现象;观察蜡烛烧金属片,蜡融化的现象。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本课得出的结论有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讲,本课通过“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传导,并且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知道:通过直接接触,热传导总是从物体的一个部分(温度高)传到另一个部分(温度低),或者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些内容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

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热是怎样传递的》评测练习一、填空1.热总是从温度()的地方传到温度()的地方。2.通过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的传热方式叫做()。3.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后,热就会从温度()的物体传递给温度()的物体,直至两个物体的温度()为止二、判断题1.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2.当物体温度相同时,就不能进行热传递。()《热是怎样传递的》课后反思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可是,这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在这节课中,我有了以下收获:1、本课内容是对“热是怎样传递的”即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是不难的一件事。但是,在教学中,我预期让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欠缺。2、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的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由于探究活动的设计思想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既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又提高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