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再解读_第1页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再解读_第2页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再解读_第3页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再解读_第4页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再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再解读摘要:“文本细读”法是二十世纪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概念。中国传统诗歌阅读提倡通过细读进入诗人情感表达的场域,与作品形成直接对话。文章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李白《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进行再解读,认为诗句中蕴含一个失意天才的双重心境,深入理解此诗不无裨益,能为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关键词:《将进酒》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文本细读一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被赐金放还后的李白带着政治上的失意,与岑勋在友人元丹丘嵩山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将进酒》即作于是时。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1]《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云:“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九曰《将进酒》。”[2]李白此诗系借用乐府古题。诗歌首句开门见山,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腾气势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情感基调,紧接着以“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巨大反差给豪壮之情注入一种悲慨沉雄之气,抒一己之块垒。后人评此诗:“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3]或曰:“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4]以为此乃“太白遗风”的代表。有关李白此诗乃以雄豪之笔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主旨,已为不刊之论,较有代表性的评论如元代萧士?所说:“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亦自慰解之辞耳。”[5]明代唐汝询亦谓:“此怀才不遇,托于酒以自放也。”[6]可见,对于这首垂范后世的名作,不论从鉴赏和评点哪方面来说,都已经比较全面。但就诗中某些细节的解读,因为熟悉,前人反而会轻易放过,关于“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一句,古今诸家大多语焉不详。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将这句看似醉后牢骚之语,置于诗歌创作的情感背景及历史语境当中,可以发现其中实际蕴含着双重的内蕴,不妨将此视为李白这个失意天才的双重心境。二出贺知章、李?Q、张旭、李白等八人的饮酒肖像,这首诗可以看做唐代的名士饮酒图,说明李白诗酒放旷的超逸之情在当时也是被认可的。结合诗歌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既是李白对古之圣贤的不屑,对今之“酒名”的重视,言下之意,又暗含以名士自诩的自负。2.狂歌痛饮,自比圣贤。对“古来圣贤皆寂寞”的解读,依然充满疑点:既身为“圣贤”,何以默默无闻?《孔丛子?儒服》载:“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古之圣贤,无不能饮也!’”从这句话的本意看,尧、舜、孔子、子路这些古之圣贤都是善饮的。既是圣贤,又善饮,就更不至于默默无闻。直至南宋,学者们才开始争论《孔丛子》的真伪,认为此书作者托名孔鲋,实为东汉王肃,唐人尚未分辨其为伪作。李白自称“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读到一部《孔丛子》,在唐代并非难事。具体到他的诗句中,或许可以认为“古来圣贤”是指尧、舜、孔子、子路等人,原来在这里李白非但没有诋毁圣贤,反而以寂寞圣贤自比,这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圣贤虽不至于默默无闻,但是也会孤独寂寞,尤其作为一个寂寞当世的不得志者。拿孔子和其弟子来说:“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嗓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王肃注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然不得志之貌也。”[7]可见,不管孔子身后儒家学说如何照烁古今,在他生活的当世都可视为失意圣贤。李白被放还后的沉重慨叹,使他在这一刻成为古之圣贤的异代知音。李白会有片刻的失意,但以他的个性,又是不容易真正消沉的,他把自己的不得志寄托在酒中,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圣贤。“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虽是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但实际上又把自己同“古之圣贤”等量齐观,在不平之中又展现出一种自比圣贤的极度自信。3.双重心境,内蕴深沉。对此诗句两种看似矛盾的解读,应当视为一个失意天才特有的、合理的双重心境。在这里,诗人失败之后依然渴望功名的用世之心展露无遣。这种心境实际也是一种儒道结合的表现,李白虽未生逢乱世,但他一生所受的打击和挫折,主要源于自我那种孜孜不倦的进取之心,青史留名的意愿同光阴逝者如斯的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反差。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