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农耕活动_第1页
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农耕活动_第2页
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农耕活动_第3页
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农耕活动_第4页
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农耕活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农耕活动篇一:二十四节气中民俗活动的传承与演变二十四节气中民俗活动的传承与演变摘要: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在日常生活中,我国古代辛勤的劳动人民对于天气、节气、务农的多方面的总结考察,创造出二十四节气这一历史文化,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即使在现代生活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可以有效的指导我们的务农及生活本文就简单的介绍了二十四节气部分民俗活动的传承与演变。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传承演变一、二十四节气来源及意义众所周知,我国是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国家,自古至今,我国仍然有着农业大国的身份,在以往封建统治阶段,我国的主要经济是农业生产。自古以来,不少务农人员都会对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勤劳智慧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俗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反映了不同时节、季节的主要天气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四立就简单明了的反映了季节的更替时间,以及细分的大小暑、大小雪就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而惊蛰、清明等就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二、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二十四节气带来的积极作用虽然在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更替与发展,我国的科技、经济、教育、农业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在现今的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依然能在务农以及日常生活中起到较大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就清楚的知道现在相应的时节与主要的天气变化,来相应的改变衣食住行适应节气。清明祭祖踏青,立秋多食瓜果,冬至则多食饺子馄饨,谷雨时节,人们更愿意去赏花,牡丹盛开,带来别样风采。二十四节气最早的意义是用来针对性指导农业生产的,每到固定时节与节气,农作物的生长都会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农业生产以及季节气候相适应的经验总结。例如惊蛰多伴有温度回升,万物开始生长活动;雨水对伴有降雨,有益农于作物生长;寒露时则降温较多。二十四节气带来的消极作用虽然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带来不少的有益之处,但是在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同时,通常伴有着或多或少的迷信内容,有些不科学的迷信的内容至今还迷惑着部分受教育水平过低的民众。例如有的民众深信节气变化以及部分节气会影响嫁娶生葬,但是民众不理解的是,节气文化大多数只是对时节气候变化的总结,不会影响到人们的婚嫁等等,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还有不理性的态度。现今科技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如今的生产生活已经步入科技智能时代,人们不应当死守节气文化,而忽略科技的发展,现今的人们日常生活应当理性的传承二十四节气中适合现代生活的部分文化。三、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演变3.1辩证的看待与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我国曾一直在处于封建阶级统治阶段,民众均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思想,每当遇到当时科技以及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祈求于神灵,每当大的天灾发生时,人们都会总结到二十四节气上,在农业生产时代,二十四节气还是对日常劳动作息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在继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民俗时,应当保持辩证的眼光,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并存的心态去接受传承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以及风情民俗。在传承继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时,我们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辩证主义思想来正确看待节气文化的有益与无益之处。对优秀的传统节气文化,我们应当大力宣传,积极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瑰宝,不能跟风盲从一些不科学的迷信的节气陋习,在继承例如节气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民俗时,要能保持正确的眼光去选择性传承。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古人的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我们应当发扬光大其优良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与我们现代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运用到二十四节气,例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立节气,相应的感知到不同季节的更替,可以及时的调整作息习惯以及衣食住行来适应节气。在日常劳作生活中,二十四节气会对农务劳动非常有益,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进入惊蛰时都开始耕作;雨水时节来临,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会有降水量增加的情况,这时候的耕作也会受气影响,农民可以早早应对。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我们应当多多了解观测天气气候,依据二十四节气变化来安排日常衣食住行以及农务活动。这也是对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的一种继承方式。四、总结对传统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创新演变是将我国的民俗文化与节气文化相结合,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通过多种有益方式来将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我国是历史文明大国,有许多贤者总结的理念、思想至今仍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到较大作用,作为我国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将传统文化精髓演变改善,与时俱进,才不枉前人的一片心血。参考文献:卓娜.中国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刘兴武•传统节日民俗与戏曲文化的传播[D].河北大学,20XX.屈万青•中国传统节日与节令诗[D].华中师范大学,20XX.篇二:二十四节气常识及农事农耕文化历史区二十四节气景观墙展板一、二十四节气历史及二十四节气歌1、二十四节气总体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指导农事活动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2、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二十四节气从每年公历2月初的立春开始,循环一周到下一年1月中下旬之交的大寒结束,其次序列下:3、二十四节气特点分类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1)、描述季节起始一类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是根据气候的变化定位,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的标准是地球运转到了黄道上的某一位置,说穿了就是以太阳光的入射角大小来界定季节之间的分野。比如一年开始的立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2)、描述天文现象一类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它们分别表示昼夜的长短,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上,地面各处昼夜等长);夏至白天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即北纬23°26'上,接着就南移。此时北半球黑夜最短白昼最长);冬至黑夜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南回归线即南纬23°26'上,接着就北移。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3) 、描述物候特征一类的:惊蜇、清明。它们反映的是是自然物候现象,表示和提醒随着开春以后气温的不断升高变暖,惊蛰反映了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反映了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4) 、描述作物生长一类的: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5)、描述降水规律一类的: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它们分别描述降水的时节特点及降水量的大小、以及降水的表现形式(液态?固态?),总的就是表示降水的性质和程度。(6)、描述气温特点一类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它们根据气温的高低程度而定,表示夏季天气的炎热或冬季天气的寒冷程度。(7)、描述水汽转换现象一类的:白露、寒露、霜降。这几个节气特别表示在进入秋季到深秋的气温下降期中,近地环境中水汽随着气温下降的程度产生的凝结状态。它们主要反映的还是气温下降的程度,例如水汽凝结成露和水汽凝华为霜,降温的绝对值就大不一样。二、二十四节气及农事歌1、立春(2月4日,少数在3日)节气特点:“立春”时值公历二月上半月,一般在“春节”前后,习惯上认为是春的开始。温度渐升,土壤由下层开始化冻,冻土层变浅。农事歌: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2、雨水(2月19日,少数在18日)节气特点:“雨水”时值公历二月下半月,意思是降水由雪转为雨,雨量也开始增多。农事歌: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3、惊蛰(3月5日,少数在6日)节气特点:“惊蛰”是反映物候的节令,时值公历三月上半月,天气渐渐回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泥土里的冬眠动物和多种昆虫感于春季温暖,震惊而出,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农事歌: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4、春分(3月20日,少数在21日)节气特点:“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意思,本节气时值公历三月下半月,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等长,从这一天起,白天就长于黑夜,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日趋增多。农事歌: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5、清明(4月4日或5日,基本各半)节气特点:“清明”时值公历四月上半月,含意是气候温和、草木萌发,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有的年份出现“倒春寒”现象。本节气是一年中大风最多、风速最大的时期,土壤跑墒很快,旱情发展。农事歌: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6、谷雨(4月20日,少数在19日)节气特点:“谷雨”时值公历四月下半月,是雨量增多,适合五谷生长的意思。农事歌: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7、立夏(5月5日,少数在6日)节气特点:“立夏”时值公历五月上半月,习惯上做为夏季的开始。农事歌: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8、小满(5月21日,少数在20日)节气特点:“小满”时值公历五月下半月,含义是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还不成熟。本节气气温平均22°C左右,最高气温可达35°C以上,且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对小麦灌浆和春播作物生长有利。但有些年份降水少,干热风频繁,对作物生长尤其是对小麦灌浆危害很大。有时大风伴有雷雨,造成小麦倒伏。局部地区有时出现冰雹,使小麦、春苗、果树、瓜菜受损。农事歌: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9、芒种(6月5日,少数在6日)、节气特点:“芒种”时值公历六月上半月,意思是有芒的作物(主要指麦类)成熟收割,夏播作物播种的时节。本节气值雨季前夕,降水仍然不多,而年际间差别大,局部地区往往出现冰雹,砸毁小麦、春苗、瓜菜等。有的年份干热风频繁,小麦晚熟品种受损严重。少数年份阴雨连绵,影响小麦打轧,造成霉烂。农事歌: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10、夏至(6月21日,少数在22日)节气特点:“夏至”时值公历六月下半月,交节这天白昼最长,夜间最短,日照长达14个多小时,日后白昼渐短,温度继续升高,平均气温26°C左右,降水量也随之增多。有的年份出现暴雨,本节气在有的年份会有冰雹出现。农事歌: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11、小暑(7月7日,少数在6日)、节气特点:“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表示虽然热,但还不如“大暑”炎热。本节气时值公历七月上半月,进入“伏天”常年以“中伏”最热。平均气温26-27C,最高气温可达40C以上。降水较篇三:申遗成功后——“二十四节气”如何活化与传承申遗成功后——“二十四节气”如何活化与传承本文来源:河南日报20XX-12-2807:21:16日前,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再添“中国符号”,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日前,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再添“中国符号”,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随着申遗的成功,这项古老的中国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作为农耕文明经验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有何实用价值?申遗成功后,对于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的传承与保护,又当采取哪些新措施?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过去曾被誉为“第五大发明”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先民们观察以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进行划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国际气象界将其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面对大自然季节转换,河南人都会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精准惊蛰,天上初雷惊起地下蛰虫;芒种,小麦成熟;霜降,水汽凝而为霜……“二十四节气”申遗在河南找到了两个重要支撑点,一是登封观星台,一是内乡县衙“打春牛”。“阳气送冬走,春打六九头”。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标志着一年农耕开始。“打春牛”是内乡县知县每年立春时进行的一项劝民农桑的政务活动。相比“打春牛”而言,登封观星台在申遗中的分量更为厚重。登封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周公测景台北邻创建,通过实地测验,测定出“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精确时刻,编制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12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民俗学者张西昌做客郑州轻工业学院的非遗大讲堂,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再认识和人文化,它不仅为农事生产提供标示,同时也因地域、族群、信仰、生活方式等差异而不断衍生丰富的民俗,如注入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以及?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可以说,它是农业文明的线索与基石。”同时,他认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才能完整显现。现在如何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古老的民俗歌谣也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再次走红。然而,“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们日常生活有什么样的价值?知道“二十四节气”的人又有多少?在张西昌看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时代的转型中,“二十四节气”已经大大淡化。但是,从一个民族的文化、宗教和艺术的根性角度而言,工业文明并非我们的情感来源和身份标示,当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农业文明传统体系中所包含的生活细节和审美情感(: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农耕活动)仍能唤起我们的回忆。他表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意义是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我只记得二十四节气当中几个重要的节气,比如清明、冬至等,其他的并不在意。”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四学生侯同学表示,清明祭祖、?冬至大如年?要吃饺子,还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意味着开始农忙了。他认为不管什么节气都要有仪式感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省中医一附院功能检查科主任熊艳霞却十分熟悉“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她说,“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与人体生命科学及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内涵。熊艳霞时常提醒病人,顺应节气进行调理日常生活和饮食,可以起到保健养生作用。比如谷雨节气,宜护肝、养脾胃,冬至时节人体心阳最弱,宜多吃补心食物。今年35岁的刘莹在金水路上的省直机关上班,她时常给儿子讲授关于“二十四节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