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血脉血脉深处的守望_第1页
无敌血脉血脉深处的守望_第2页
无敌血脉血脉深处的守望_第3页
无敌血脉血脉深处的守望_第4页
无敌血脉血脉深处的守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无敌血脉血脉深处的守望

冬日的村庄如一个落寞的老人,蹲在岁月的一角,显得默然寡言,心事重重。寒风在山村的上空刮得呼呼作响,荒芜的田野染着一层白霜,唯有几只觅食的麻雀起起落落。这种无言的冷寂自深秋稻子收割之后,就开始在村庄的角角落落曼延开来。直到冬至时分,那些远离故土的游子们,嘴里叨叨着冬至的日期,一个个踏着霜露回来了。游子们远归的脚步踏破了村路的寂静,这个时候的山村,终究显露出温情的气色来。

不远千里往回赶的人们,是惦记着回家给祖先上坟的。按乡俗,冬至上坟一直要延续到年关。这段时间,就连村口的那颗大樟树都挂满了村人丝丝缕缕的牵念,樟树下依稀现出几个陌生的人影,就有老人从院子里蹒跚出来,踮起脚,探着头细看,看是不是自家的亲人回来了。屋后通往山头的那些小路,早已整修过了,这些平日里没人通行的小径,在这样的时节里,因承受着人们虔诚而厚重的脚步,显得特别亮洁起来。这些如网交织的小径,在我眼里明显是一条条神圣的通道,它们一头连着人间,一头通往天堂。

事实上,上坟的人多数对自己顶礼膜拜的祖先是陌生的。对于那些安眠在地下的先人,极少人能够忆得起他(她)们的面容和模样,人们只能从斑驳的石碑上读出这些逝者的名字,从碑文上刻下的数字里揣摩出那些先人曾经活过的年代。即便如此,靠近这些或简陋或绮丽的墓室,心里都没有丝毫的陌生感,这些蹲坐在山头角落里的墓穴,迷漫出一种恬静的暖意,与墓穴对视,能清楚地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温馨,带有世尘烟火的气息。那是由于,这些小屋里住着我们的祖先,我们有着一致的血脉。

几乎所有的人,对祖先的敬崇都发自肺腑。这种情感占据着人们的精神高地,绝不容撼动。这份膜拜不关乎祖先社会地位的高低,于贫贱和世俗无关,只和血脉相连。我记忆能抵达的最远处,是我的太祖父。至于太祖父以上的先辈,只能在和祖父的交谈中勾画出他们的模样和性情。追溯起来,我对祖先的情感实际上是从畏惧开始的,这份畏惧从儿时第一次看到梁上的那口棺木开始。在一次玩抓特务的游戏时,我鲁莽间撞进了一间黑乎乎的柴房,钻进了一捆稻草堆里。这次隐藏自然出乎了伙伴们的意料,正为长时间未能暴露自己而暗自窃喜,抬头间就看到了那个令人生怖的木器。那个物体呈长方体,颜色暗红,横卧在几根木梁之上。眼光触及那个木器的一刻起,我的汗毛就直直地往上竖,毫无征兆的,我的潜意识里就想到了死亡这个词,与此同时,我几乎逃也似地就从柴房里夺门而出。之后的好多年,我再也不敢靠近那个柴房。而那个暗红色的长方体木器,如潜伏在心底的一个怪物,偶尔在某个暗夜的梦里突然靠近我,令我毛骨悚然。

对这个木器的畏惧,一直延续到太祖父的离逝。一个冬日的午后,身着青布寿衣的太祖父,平躺在一张席子上,面容安详。灵堂里烟雾缭绕,在一阵悲戚的唢呐和哭泣声中,太祖父的身躯被安放进了一口油亮的棺木里。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逝者入棺的场景。整个仪式在我眼前完成之后,我长吁了一口气。那一刻,我对这个叫做棺木的木器的畏惧感瞬间锐减。我听到大人亲切地称这种木器为"寿棺',安葬逝者的墓穴为"寿坟'。后来我还知道,只有年满花甲的老人,才能入棺下葬,享受寿坟之礼,未满花甲之人,意外去世,俗称"短命鬼',只能草率掩埋。

令人生惧的棺木,由于太祖父的灵魂附体而不再阴森。那些散落在山腰上安放棺木的大大小小的坟墓,也不再叫我怯懦。我明了那些墓地里,安睡着的,是和太祖父一样的老人。每次上坟,随行大人一起攀上山头,从一个辈分最高的先人的墓地开始祭起,一路下来,跪拜了多少回,挂了几叠草纸,燃了多少爆竹,点了几只香烛,我没记清。我只知道,到后来,凑近太祖母的寿坟时,看着父亲几兄妹一边往墓前堆放鸡蛋、腊肉、苹果等祭品,一边对着那块石碑说话,我貌似真的感觉到了那块冷硬的墓碑后面,有一个面目慈祥的老妪在侧耳凝听,父亲几个说的话,老人家都听着了,只是笑而不答。

儿时,跟在大人后面去上坟,大气也不敢出。父亲叫我磕头,我就磕头,父亲让我点香,我就点香。母亲每次都嘱咐我,给祖先上香跪拜时,要在心里祈愿,求祖先保佑。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次跪在墓前,都在心里默念,求祖先保佑我学业有成,保佑全家人平安。后来我考入了省城一所中专学校,分派工作成了一名公务员。母亲笑着告诉我,说我祭拜祖先的心很诚,祖先显灵了。我明知道母亲不迷信,却也不作辩论。我和母亲对视而笑,告诉母亲今后每年都要回去上坟,一辈子不能忘了祖先的恩德。

真的就开始惦念起上坟的事来。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七零后的我影响很大,清明节我寻常选择网络祭祖的方式来悼念祖先。到了冬至却不行了,总觉得有一件心事未了,心神不宁。这种期待,一直要等到年关,省城的叔叔们都回来了,我们一起去上坟。每到一个先人的墓前,我都不会闲着,主动上前去,从父亲自中接过柴刀来修剪墓地里杂乱的茅草,或是给坟头添几锹黄土。跪拜的时候,我总是一脸严肃,。我深深躬下身,头几乎抵着了泥地。于之前不一样的,是心里不再祈愿祖先的保佑,我只是默念着:愿祖上在地下安眠,晚辈来看您来了。

我在跪拜的时候,听到一旁的二婶轻声对侄儿说,儿子,快去磕头,求祖先保佑你学习进步。侄儿听话地走上前来,跪拜在地,嘴里念念有词。看着跪倒在泥地里的侄儿,我一下就想起了儿时的自己,心底一片释然。

坐落在房屋身后的山头,平日里村人只有在灶膛里缺了柴火,才会想起去惠顾它们。那些终老后被送上山腰的先人,终日与草木为伴,与虫鸟为依,该也是会孤单的吧。我宁愿相信先人们是有在天之灵的,他们在孤单的时候,或许会想起自己的亲人。不然,远离故土的我们,如何会对那些坐落在山头的土包不离不弃呢?!

上坟的路上,总要路过一两个破败的旧坟。这座坟墓年岁长久,已然算不准修建它们的时月了。坟身已经坍塌,石碑风化破碎,碑文模糊一片,再也辨不清字痕来。途径这种沉沦的墓地,我每每心生悲凉。是这位孤寂的先人,早已脱离了晚辈追念的视线,还是,这原本就是一个客死他乡的外人?无论如何,这样孤独破败的一座坟,带给我的,只有凄凉。

如今的山村,大多数年轻人已经离开了村子,在或近或远的城镇都市生活,不少房屋的门是终年关闭着的。这些人家的儿孙辈,却依旧惦念着在冬至年关的时候,回到老家,开启那扇锈迹斑斑的门锁,细细清理院子里杂乱的野草,扫去屋檐下密布的蜘蛛网。做完这些,他们便举家爬上后山,提着纸钱和香烛,逐个去祭拜自己的祖先。正如我的堂哥冬明,一家人全出去了,空留一栋屋子在村里,但每年冬天,他们一定要回来一次,由于他的母亲生前曾告诫过他,即使全家人都出去了,仍旧要记住,我们的祖先在这里,我们永远是村里人。

从村庄走出去的人,老了都想着要回来。就连父亲都说,以后退休了,要回老家去养老。对父亲的话,我不置可否。但隔壁的四爷却真的应了"叶落归根'这句俗话,他在病危之际,硬是拒绝继续住院治疗,猛烈要求儿女们把他从县城儿子家里送回了老家,终老在了那栋闲置了多年的旧屋子里。四公公在弥留之际,开口说的最终一句话是,我能老在自己的家里,也就安心了。

对我来说,乡愁好多时候是基于精神层面的一种情感,从根子上来说,是虚幻的。对四爷来说,乡愁的最终抵达方式,是终老在家乡的屋子里。四爷的最大愿望,是死后能够安眠在村子的后山上,与厮守了大半生的山水草木为伴,与那些先人的灵魂作伴,如此才能安眠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