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低成本发展模式的演进、困境与超越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到了一个转折的关口。以往的发展模式在取得令世界称奇的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将不得不实行发展模式转型。但是,对于采取怎样的新发展模式才能既适应中国国情,又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局,学者们尚未达成共识:一些学者盛赞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1]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变。[2]本文的目的在于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模式进行理论反思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可能的转型路径提出一个构想。本文认为,传统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低成本”发展;而未来可能的战略目标和路径是超越“低成本”发展模式,转向增权型发展模式。“低成本发展”不是一个新名词,它常常被用于企业发展战略,指企业在既定经济回报的情况下,如何做到生产要素投入的最小化。但本文所用的“低成本发展模式”与此不同,它是一个更为宏观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本文所说的“低成本发展”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资本或企业在没有技术竞争优势的条件下,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谋取利润,削减企业的义务性必要成本(即法律和规范所规定的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而应该支付的必要成本,包括对劳工、消费者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等方面所必须支付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目标或GDP指标,不但默认企业削减其义务性必要成本,而且也削减自身所应承担的、在供给社会福利等公共品上的义务性必要成本(如降低在社会保障和福利等公共品供给上的财政投入比例,卸载政府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城市圈地运动中压低征地补偿或拆迁补偿标准,以低成本获取城市各种建设项目所需的土地或空间资源)。从组织(企业、政府)义务(或责任)的角度看,过去30年来中国所奉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可概括为“低成本发展”。它包括低劳动力成本、低社会福利成本、低产品质量与安全保证成本、低环境污染成本。这里所说的“低成本”,是就企业或政府来说的,而不是就整个社会来说的。它们是企业或政府应该而且必须支付,但事实上被削减了义务性必要成本而形成的低成本。事实上,企业和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削减其义务性必要成本(在其义务上的“低成本”投入),导致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高代价”(这一点留待后面讨论)。很显然,“低成本发展”不能理解为“高效益发展”。秦晖曾经把中国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概括为“低人权成本”,[3]或“低自由、低福利、低人权”发展模式。[4]本文不准备使用“低人权成本”的概念,理由是:“人权”概念具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色彩,使用这样的概念容易把问题引导到价值与道德争议上去,而本文无意于此。与秦晖不同,也有学者把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低成本、高投入、外向型”。例如,唐晓平把低成本理解为劳动力的低成本,并认为这一模式导致技术更新缓慢、内需不足、人力资本缺乏积累。[5]但唐文所说的“低成本”过于狭窄。正如本文前面所说,低成本不仅体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而且还包括其他方面的低成本。笔者也曾论述过“低成本发展战略”,论述的集中点在低工资成本方面,其他方面的低成本(低福利、低征地补偿成本等)虽有触及,但着墨不够。[6]黄立志集中分析了中国经济中的低工资发展模式及其成因,包括劳动力稀缺度不如其他生产要素、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外向型的经济定位、劳工群体的弱势等。[7]同样,他没有考虑到除低工资以外其他方面的低成本问题。俞宪忠也对以低劳力成本、资源价格失灵和免费环境污染为特征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质疑。[8]他的文章已触及除低劳力成本以外的其他一些内容(如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污染成本等)。吴敬琏提出,以往的发展模式靠的是高投入、高资源消耗,技术进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小,效率低下,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有必要通过制度创新来鼓励技术创新,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善型的发展模式。[2]吴敬琏所批评的高投入与资源高消耗正是低成本发展模式(劳力、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的低成本)另外一面的体现。魏杰认为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靠的是传统成本优势(劳动力、土地等便宜),但是,自2004年之后,我国显然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土地、能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迅速上涨,人民币也在升值,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步丧失。今后新的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靠两个转变:第一,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第二,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新成本优势,即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低成本优势,如企业通过节约、规模经济、管理创新等而获得的低成本优势,从而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9]总的来说,以往的文献或多或少触及了低成本发展模式的内容,但并不系统,有必要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提升。本文意在提出并论述“低成本发展模式”概念,并以它为主线来概括和勾勒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脉络。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不是有关中国发展(或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模式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已经很多),而只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组织以削减其义务性必要成本的方式来获取竞争优势)来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某些特定方面进行梳理和解释。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的低成本发展模式是如何形成和演进的?这种发展模式遇到什么困境?如何超越这种发展模式?与这些问题相对应,本文将从低成本发展模式的演进、困境以及超越三方面进行探讨。一、低成本发展模式的演进低成本发展模式的雏形是低工资、低消费政策,它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所奠定的发展战略。建国初期,国家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实行该战略,面临资金和资源不足的困难,因此,需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工业的发展上去,这就必然挤占轻工业和农业所需的资金和资源,即挤占消费品产业的发展。[10]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国家在经济政策上抑制消费的不可避免性:重工业需要的资金比较多,建设时间比较长,赢利比较慢,产品大部分不能直接供给人民的消费,因此在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期间,虽然轻工业和农业也将有相应的发展,人民还是不能不暂时忍受某些生活上的困难和不便。但是我们究竟是忍受某些暂时的困难和不便,换取长远的繁荣幸福好呢,还是因为贪图眼前的小利,结果永远不能摆脱贫困和落后好呢?我们相信,大家一定会认为第一个主意好,第二个主意不好。[11](第5册,P586)在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产中,物质要素的投入是不可减少的,唯一可减少的便只能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即劳力成本。因此,国家在建国初期确立低工资政策。关于这一工资政策,周恩来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中做了解释:我国的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政策,必须统筹兼顾全国人民首先是工农生活、适当安排城乡关系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实行合理的低工资制,尽量使大家都有饭吃,并且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工农生活能够逐步地得到改善。实行合理的低工资制,就是对工资水平的安排,不能单纯从工业生产的增长和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发,而必须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发。只有实行合理的低工资制才能与我国相当低的工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实行合理的低工资制,尽量使大家都有饭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的意思。[11](第10册,P574)为了在城镇实行低工资制,就必须控制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主要是基本的农副产品的价格,为此,国家必须控制农副产品的定价权,而不能由市场定价。国家在1953年所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成功地控制了基本农副产品价格的定价权、收购权和销售权,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被国家通过行政手段而人为地压低了,因此,工业化成本的一部分(即城镇职工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被转嫁给农民。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中指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是全体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是农民的最高利益……大力帮助国家的工业化的事业,拥护国家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政策,乃是农民对于国家的一种重要义务,是农民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12](P699)到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计划经济时代的低成本发展模式隐然成型。该模式的低成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城镇职工实行低工资制,并以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福利(住房、医疗、教育等)作为低工资制的补偿;另一方面,通过统购统销政策,把工业化的一部分成本转嫁给农民;同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用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支持工业化建设。国家通过抑制消费、压低城镇职工工资、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以低成本方式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13]计划经济的低成本发展模式造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的格局,这一格局至少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带来两个后果:第一,农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廉价农村劳动力资源;第二,一旦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制度障碍被清除,农村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就业,以追求更高的经济回报。这一廉价劳动力资源构成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10]这也正是低成本发展模式得以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启动之初,国家对以往的低成本(低工资)发展模式进行了某种纠偏。纠偏的目的有二:一是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弥补居民长期过低的收入;二是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调动城乡居民的生产积极性。例如,1979年,国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城镇职工实行价格补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就城镇企业来说,1978年5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的通知》,恢复了计件工资制度和奖金制度。到1979年,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奖,企业的奖金同其利润挂钩。[14](P24)1983年,国家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第一步“利改税”,放弃了对企业奖金总额的控制权。1984年又进行第二步“利改税”,国家取消了奖金“封顶”限制,使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率(税后利润)浮动挂钩。[15](P107)[14](P24)1985年1月,国家又提出了“工效挂钩”的工资改革方案,即国有企业的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并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而按比例上下浮动。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对于纠正长期过低的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状况,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尽管如此,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工资或收入水平的起点低,这样的增收情况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城乡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状况。可以说,80年代是低成本发展模式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过渡阶段,它依然通过低工资体现出来。由于劳动力的低廉更多是通过国际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因此,随着对外开放的展开,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开始显现。但低成本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低工资,也扩大到了土地、环境、税收等领域。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国家设立长江、珠江、闽江三个沿海开放地区,等等。随着对外开放的展开,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频频以低工资、低地价、低环境污染排放的控制标准、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作为吸引外资的条件。因此,80年代的低成本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四低”:低工资、低地价、低环境污染排放控制标准、低税收(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政府选择这种低成本发展模式的理由在于,80年代各地政府所缺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为了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各地政府展开了竞争,而低工资、低地价、低环境污染排放控制标准和低税收,就成为在这种竞争中取胜的“政策武器”。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中国开始激进的市场化或自由主义式的经济与社会改革。随着对外开放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各地政府加入了对外资和FDI更严厉的竞争。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加大,中国参与全球化分工体系的程度加深,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中国在90年代所实施的几项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低成本发展模式。一是劳动制度与劳动力市场改革。在没有技术竞争和管理优势的条件下,低廉的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10]低劳动力成本不但成为一种可资利用的遗产,而且成为政府的战略选择。为了有效利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中国展开了劳动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改革,[16](P528)强调劳动力是商品,强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双向选择,打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限制,允许内地省份农村居民大规模涌向沿海城市寻找工作。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城市的流动,为沿海开放城市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但这项改革对劳动者应有的基本权利保护关注不够,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实,使得企业可以长期人为地压低工人的工资(这一情况直到2005年“民工荒”出现以后才有所改观),使其增长缓慢。例如,据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调查,从1996年到2006年,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的工资才上涨60元。中国经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享受到优越的“人口红利”和廉价农村劳动力的极大好处。借助农民工的低劳力成本优势,中国大量承接了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劳力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对外出口也得到长期高速增长,这一状况反过来吸引了更多的国外企业(尤其是劳力密集型产业)到中国直接投资。二是社会福利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低成本发展模式的另一个特色是低福利。国家在90年代后期对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城镇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进行了自由主义式的激进改革,包括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在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实行了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对当时的低工资制发挥了补偿作用,但它也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居民免费享受社会福利和保障,导致需求膨胀而供给不足,财政负担过重;消费效率下降、浪费严重(如免费医疗的药品浪费)、腐败丛生(如单位分房中的寻租和腐败现象)。因此,国家在90年代对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进行了激进的改革。一方面,减少政府在社会福利和保障上的财政投入比例,作为“交换”,政府给从事社会福利和保障供给部门以“特殊政策”,使这些部门能够按照垄断价格收取费用(如医院、高校)。另一方面,实行“国家、单位、个人一起上”的政策,要求个人从工资中缴扣一部分作为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基金(如医改中的个人账户)。个人因此需要承担社会福利和保障两方面的成本:一是个人缴费成本,二是支付社会福利和保障供给部门的垄断价格成本。也就是说,政府在社会福利和保障上的支出比重减少了,而消费者个人缴纳的成本大大提升了(如医疗价格、学费)。至于1997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则更是加大了购房者的负担,一方面,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不作为,所提供的保障房远远满足不了中低收入阶层的需要,迫使本该享受保障房的阶层不得不到商品房市场购买高价房。另一方面,在商品房方面,地方政府实行“土地财政”,“借地生财”,从2003年开始,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大力推高土地价格,进而推高商品房价格,导致城市劳动力再生产成本急剧提升,在住房领域造成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三是地方政府行为激励机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推行的地方政府行为激励机制的改革,从政府层面强化了低成本发展模式。这个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官员的政绩考核以GDP或财政收入为主要指标(当然也包括其他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官员的奖励和晋升,因此格外受到地方官员的重视。这一地方政府行为激励机制至少导致了两方面后果:一方面,地方政府变成一个类似于公司的组织,[17][18][19]政府行为的主要目标变成想方设法提高经济产值和税收,因此,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发展本地经济便成为地方官员的主要关注点。凡是有助于提升本地GDP指标的事情(如城市运营、土地财政),便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反之,凡是不利于提升GDP指标的事情,即便有助于民生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如建设保障房),地方政府也没有动力去做。另一方面,对有关全国性法规或中央政策采取选择性执行的态度。凡是这些法规或政策有助于提升本地GDP指标或税收的,地方政府就会雷厉风行地执行;反之,凡是这些法规或政策不利于提升本地GDP指标或税收,甚至加重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的,地方政府就常常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政府行为的激励机制从如下方面强化了低成本发展模式。第一,低产品质量与安全保证成本。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采取了实用主义和选择性的态度来执法。以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为例,地方政府常常不愿严格执法,因为这妨碍本地GDP指标的提升和税收的增加。事实上,许多地方政府经常充当本地假冒伪劣产品制造和销售企业的“保护伞”。第二,低环境污染成本。环境保护事关地方社会的长远利益和人们的健康与福祉,也是法律和规范所规定的政府行为的目标,但该目标同地方政府所追求的GDP和税收目标常常是冲突的。为了GDP指标和税收,许多地方政府常常不惜牺牲前者。因此,为了追求经济指标,地方政府放松对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甚至放任企业污染环境。第三,低征地成本或拆迁补偿成本。90年代末以来,“城市运营”在各地风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拆大建”有助于提高城市GDP指标,同时提供看得见的“政绩”,但这种城市运营常常是以牺牲被征地户或拆迁户的应得利益为代价的。换言之,地方政府以低征地成本或拆迁成本而实现了城市运营和借项目建设而提升GDP指标的目的。不过,诡异的是,随着“土地财政”的愈演愈烈,征地或拆迁所引起的社会冲突越来越严重,在“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的新思路下,近来征地或拆迁的成本被迫提高,以减缓社会冲突。因此,低征地或拆迁成本已成强弩之末。低成本发展模式既有企业的因素以及人口、经济等条件的因素(如劳动力供求关系),也有政府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政府的因素。由于政府职能定位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成为以经济发展为主职的、类似于公司的组织。在政府所提供的产品中,最重要的是GDP指标(它也直接影响税收),这就引导地方政府行为朝着有助于提高经济产值的目标努力,而不是朝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实现社会长远目标(劳动者尊严、公民社会权利、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努力。既然低成本发展模式有助于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便理所当然地采纳这种发展模式。简言之,低成本发展模式是经济主义(即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意识形态的必然产物。二、低成本发展模式的困境从外部性角度看,企业的低成本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正面外部性的低成本(企业低成本与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相一致),例如,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通过节能减排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等等;另一种是具有负面外部性的低成本(企业低成本与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相冲突),例如,通过降低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检测与保障方面的投入而减少企业运营成本,通过躲避环境法规的制裁超量排放污染物而减少企业用于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成本,通过人为压低工人的工资而减少企业的人工成本,等等(除此之外,不排除一些同时兼有正面和负面外部性的低成本,如使用了先进机器,但减少了就业)。法律和规范的形成,就是为了避免企业行为造成负面外部性。它们要求企业支付与其义务和责任相称的必要成本,即“义务性必要成本”,以避免其行为对社会造成伤害。但在特定环境下,企业往往会以削减其义务性必要成本的方式来增加利润。政府的职责本来是要去防止造成负面外部性的企业行为发生,督促企业支付义务性必要成本。但是,经济主义的政府行为激励机制却促使政府与企业达成共谋,默认甚至鼓励企业削减其义务性必要成本,以达到提高本地经济产值的目的。不但如此,为了同样的目的,政府把很大一部分公共财政用于政府投资(经济建设),相应地,削减了政府在社会福利与保障等方面的义务性必要成本。所谓低成本发展模式,正是企业和政府通过削减其义务性必要成本以提高经济产值的发展模式。从理想类型的角度看,企业或政府的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之间形成了四种类型的关系:一是符合自身局部利益,也符合社会整体与长远利益;二是符合自身局部利益,但不符合社会整体与长远利益;三是不符合自身局部利益,但符合社会整体与长远利益;四是既不符合自身局部利益,又不符合社会整体与长远利益。低成本发展模式属于第二种类型,即企业或政府常常只追求自身的局部利益,即使对社会整体与长远利益造成负面影响也在所不惜。毋庸置疑,低成本发展模式的确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获得了比较优势,助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奇迹”,[10]但它也把中国带进低成本发展的陷阱而不能自拔。低成本发展模式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对目前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升级换代构成约束,在经济上造成一系列后果。第一,低劳动力成本模式使得收入分配失衡,贫富两极分化,人口的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中产阶层难以壮大,消费市场的扩大缺乏社会基础,依靠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缺乏社会阶层结构的支持。同时,低劳动力成本不利于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为了弥补法定工作时间内收入过低,劳动者(如农民工)不得不通过加班加点来增加收入,而减少了通过业余培训和学习来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低劳动力成本还导致企业对廉价劳力的依赖症,使得劳力密集型企业缺乏提升技术和品牌竞争力的动力。这一依赖症导致许多国内出口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价值的大头被外商拿走,而自己只得到极少的加工费。吴敬琏就曾援引《华尔街日报》所报道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状况:一家美国和瑞士合资公司(罗技)从事鼠标业务,这些鼠标全部在苏州制造。每个鼠标在美国的售价是40美元,这40美元的分配情况是,罗技公司得20%,即8美元;分销零售商得37.5%,即15美元;零配件供应商得35%,即14美元;中国只得7.5%,即3美元。这3美元里面就包括几百个工人的工资、水电费等生产费用。[2]第二,低社会福利成本导致两方面的经济后果。一方面,它导致政府把财政收入的一大部分(约40%)用于投资,这在早期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显示出优越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政府投资使得产能过剩情况雪上加霜。更严重的是,2000年以后,政府不但不愿积极履行住房保障的公共职能,反而为了投资扩张的需求而打起了“土地财政”的主意,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的一致化行动导致房价从2003年起快速上升,资产泡沫膨胀,经济结构失衡。2008年的出口颓势导致许多企业家不愿从事实体经济,转而“炒楼炒股”,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泡沫,大大增加了城市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住房是其成本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和福利不足,家庭部门为应对未来的风险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家庭积蓄或家庭投资,直接妨碍了居民消费市场的扩大。本该由公共财政所解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转嫁给家庭部门,并因此挤占了家庭部门用于其他消费的支出比重。第三,低产品质量与安全保证成本部分源于低工资收入。当人口的大多数属于低收入阶层,那么,大部分产品市场就只能实行低价格,为此,企业就不愿意投入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必要成本(如食品生产)。在低价格产品市场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常常不惜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从而导致品牌战略难于实行。在没有品牌优势的条件下,大量企业不得不打“价格战”,后者使得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保证成本进一步降低。于是,低价格产品市场与低质量产品制造构成恶性循环,低产品质量与安全保证成本直接导致品牌竞争优势难以提升。企业陷入价格战在短期内固然有利于消费者,但从长期看,由于企业难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常常受到劣质产品的危害(如“三鹿”婴幼儿奶粉)。而占人口少数的富裕阶层则常常因失去对国内品牌的信任,转而购买和消费国外奢侈品品牌产品。于是,畸形的“二元”消费品市场得以形成。此外,为了在低价产品市场中取胜,许多企业借助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条件,采取仿冒名牌的手法来赢取高利润。这种低成本仿冒的竞争战略不但侵害了被仿冒品牌公司的利益,而且损害了整个经济体的长远利益,因为它鼓励了企业的投机取巧心理,削弱了企业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导致整个民族的国际知名品牌贫乏。第四,低环境污染成本模式导致企业行为的负面外部性加大,使全社会为此付出高昂代价,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冲突,企业社会形象受损,妨碍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实行长期化和品牌化战略,以提升竞争优势。低环境污染成本在给企业带来更高利润的同时,却使全社会在今后为治理环境支付更大的代价,从而导致宏观不经济。更重要的是,高环境污染使经济发展的意义大打折扣,这样的经济成了损人利己的经济。而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如此损人利己(即污染环境),则经济从整体上来看就变成了相互伤害的经济(尽管它也有诸如解决就业等正面贡献),其结果是损人未必利己。低成本发展模式除了导致负面的经济后果,还导致一系列负面的宏观社会后果。对企业或地方政府而言的“低成本”发展模式,已明显地转化为整个社会的“高代价”。这些宏观代价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在劳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牺牲公平与正义的代价。劳动力成本固然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有关,但低劳动力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是劳资双方不公平的博弈条件造成的。例如,劳方不允许组织工会,难以通过工会的集体行动和整体性“功能撤销”来增加与资方讨价还价的筹码,从而捍卫法律所规定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本地GDP指标,不愿看到劳动力成本上升,更不愿看到工会势力的兴起,因为这些会影响本地招商引资的吸引力。由于地方政府常常采取偏袒资方的态度,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则明显作为不力。同时,1993年底中央所提出的在收入分配领域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地方政府袒护资方利益提供了合法性。在实际结果上,这一原则往往变成只要“效率”,不顾公平,公平正义屡受践踏。而公平正义是把人们组织成有序社会的最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2427:2024 EN Railway applications - Compatibility between rolling stock and train detection systems
- 2025年山西省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
- 2025-2030年中国金属锡产业运行动态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配电变压器市场运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装饰画市场现状调研及投资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船舶修理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经编机行业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等离子废气净化器市场发展现状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祛痘护肤品市场需求状况及发展盈利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硼酸市场发展现状与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 基础摄影培训
- 高一政治学科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7篇)
- 《面试官培训》课件
-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7
- 汽车维修保养协议三篇
- 2024年银行、金融反诈骗必知知识试题与答案
- 2024年汇算清缴培训
- 幼儿园监控项目技术方案
- 《智能家居系统》课件
- 班主任工作培训内容
- 钢筋工安全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