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班子行话如何成为日常生活语言现象,社会语言学论文_第1页
戏班子行话如何成为日常生活语言现象,社会语言学论文_第2页
戏班子行话如何成为日常生活语言现象,社会语言学论文_第3页
戏班子行话如何成为日常生活语言现象,社会语言学论文_第4页
戏班子行话如何成为日常生活语言现象,社会语言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戏班子行话如何成为日常生活语言现象,社会语言学论文我是台湾复兴剧校打小坐科的戏伶艺生,记得高中时我曾担任校方所举办暑假京剧研习营,研习营中很多同伴都觉得,科班儿里的人讲话非常有趣,固然刚开场完全听不懂他们(京剧演员)在讲什么,但只觉得从京剧演员生动有趣的语气、动作与神情中,常会在旁边听着听着,便不知不觉笑了起来。有些人在参加完研习营后,因着兴趣开场介入学校的京剧社社团,或参加校外的票房票戏。很多票友由于长期跟京剧梨园行的关系严密,几年下来,除了培养字正腔圆的口条之外,讲起话来(尤其是戏谚行话)更是比梨园行的人还像梨园行的人。话讲伶票本一家,很多票友由于懂得驾驭这套职业方言,以致于当他们下后台(扮戏着装演出)时,便能用行话与行里的人(京剧从业人员)直接对话沟通,进而使相互之间产生更进一步的交情。前些时日在台湾的综艺节目里,我常看到京剧跨界综艺艺人夏祎上电视表演才艺,很多观众对夏祎满口京片子与戏班子行话的讲话方式觉得新鲜有趣。加上这些梨园行的术语行话时而可以闻听新闻主播,甚或综艺节目的通告艺人,时而随口也能讲上几句时;此情此景除了让我回忆起当年和暑期京剧研习营的往事之外,进而更触动我开场考虑: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梨园行的行话,得以成为一般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社会语言现象。行话(jargon),别名术语(terminol-ogy)、隐语(argot),很多流传于民间市井的行话,又称之为黑话(slang)、切口、春点等。不同行业社群使用的术语行话,皆有各自因时因地日渐成型的经过。一般人若想了解这些行话术语,都须经过训练才能明白其意,进而到达互动沟通产生心理认同的效果。戏班子行话,又称梨园话。它原是传讲于梨园行的术语,而后透过戏伶出科毕业跨界从事其他艺能相关产业后,将此社会方言(socialdialect)带入演艺圈,进而藉由各类传播媒介的传散效果,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生活用语。日常生活中,举凡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假戏真作救场如救火一台无二戏不疯魔,不成活师渡徒,徒渡师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若要人前显贵,必要背地受罪赶场等生活俗谚,一旦回到语言传散的历程进行溯源方知,竟是源自梨园戏班子的术语行话。假如以一个行业做为一种社群的单位,那么显然在每个行业中,必然存在该社群特定的社会方言(socialdialect)与互动方式,这样的隐语最大特点是强调它的集团性和机密性。除了身在社群中的人之外,其别人是难以通晓的。因而这种存在于特定社群中的机密语,一直是社会学者、民俗学者和社会语言学者,都想一探究竟的语言领域。一般来讲,隐语对用户至少提供三项功能。首先,它是做为特殊族群自卫(self-defense)的工具。论文与学术文章百余篇,著作等身堪为当今该学术领域之冠。当黑话同样做为言语社群的机密语言时,透过影视文本的媒介传散(像是早期香港的李修贤周润发万梓良系列,甚至最近的(无间道〕(台湾霹雳火〕系列,乃致前些时日红极一时的国片(艋舺〕等),透过剧中人配合戏剧情境的黑话对白,往往亦成为阅听人观赏后经过模拟带入真实生活的覆诵传散行为。除了黑话行话以及各行各业各自构成的江湖术语之外,戏剧文学大师齐如山先生亦曾在(齐如山全集〕中,记录当时日常生活的常民谚语,且藉由这样的文字记录隐约能够推演重见现代人民的语言与生活形式,华而不实不少俗谚皆来自于戏班子的术语行话。(五)戏班子行话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由于梨园伶人向来对于传习剧艺皆采口传心授的不成文传统,故若尝试回首关于戏班子行话相关专文的阐述记载非常有限。当前唯一尚存留年代最长远的专书阐述,是由方问溪(1931)所著的(梨园话〕。该书以类似辞典的方式,按照词首笔划顺序介绍戏班子语言。另外,王元富(1987)的(京剧艺术辑论〕与吴同宾(2001)的(京剧知识手册〕,亦有对于戏班子行话的相关记录与讨论。杨非(2002)所著的(梨园谚诀辑要〕,则是着重关于戏谚背后的人生哲理。余汉东(2001)所编着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中,华而不实也有另辟单元专文阐述有关戏曲表演排演场上的术语语言。至于黄丽贞(1972)(南剧六十种曲情节俗典谚语方言研究〕,则是以戏文本身的戏谚方言,做为阐述研究的取径。期刊论文记载关于戏谚行话的研究,多出现于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所创立的(民俗曲艺〕中,该刊物于1980年11月以季刊形式对外发行。值得注意的是,(民俗曲艺〕关于戏谚行话的阐述均集中在1981~1982年间,分别有李继贤(1981,1982)〈浅释台湾戏曲上的谚语〉与〈续谈台湾戏曲上的谚语〉、陈凤威(1982)的〈传统曲艺的方言问题〉、吕文秀(1982)所著〈也谈台湾戏曲谚语〉四篇。从该刊物的系谱历史时间角度推论,可见戏谚行话的研究在当时,应该曾经引发一度热烈的风潮。固然关于戏谚行话的相关文献实在有限,可喜的是,近年由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消耗损费十余年时间,分别按照不同的区域与省份,于2007年先后陆续编撰完成全套共30册的(中国戏曲志〕,该套书每册均有另辟谚语、口诀、行话、戏联的单元,对于意图研究各地地方戏曲剧种的戏谚行话研究者,此套书已有较为详实的记载。(六)本章小结本章节以社会语言学破题,分别透过语艺学、术语学、黑话、戏班子行话等领域文献,试作回首与讨论。若要处理社会语言的传散与覆诵问题,显然社群成员相互之间认同是一个连锁的反响,由于人们都在这样的气氛下行事为人。于是认同亦是一个星罗棋布的心理标签,具体表现出在我们对于社会化生活的等待,以及我们对自个的种种主见想法。由于认同(identity)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系统中,因而做为感悟日常生活环境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生活系统必须描绘出主要的边界范畴。由于认同关乎着意义(Meaning),存在于天天我们语言的文本中,藉此制造出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感悟的清楚明晰组织架构。尤其是当一个组织中的成员一旦认定这个组织时,他所在组织中被赋予的任务、意念、价值,都将渐渐在组织里构成一种习性。透过认同的概念反响在人或事物之间确立两种可能的比拟关系:一方面是类同(similarity),另一方面是差异(difference),没有社会认同,就没有社会。华而不实族群(ethnicity)就是一种社会认同的写照。透过族群的认同构成类同与差异的对照性:意即我们与他们。这样的对照性一旦反响在互动秩序的日常世界时,进而勾画出人与人藉由符号互动所产生共同体(小区)的集体认同。这样的认同透过戏班子行话,外溢传散至一般社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时,再加上这套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又与日常生活产生高度的关连性与言讲的趣味性,得以让使用者(发话者与收话者)产生新鲜感与认同感,进而促使戏班子行话能够成为少数术语行话的社会方言外溢传散,成为一般民众日常生活语言的主要原因。当前现存历史最久的相关戏班子行话文献记载,可回溯到方问溪所著(梨园话〕一书中,一窥现代梨园戏伶的语言使用情况与当时的社会语言背景。然而,回到语言的动态流变历程,回首自1930-2018相隔80年间,台湾并未出现任何专书清楚记载诸如像是方问溪所著(梨园话〕这类的专书,继续爬梳整理20世纪后继续衍生流传的戏谚行话。正由于梨园戏谚行话研究经历漫长80余年乏人问津的问题意识,触动本文后续企图再探戏谚行话语径(context)流变的研究动机。三、研究方式方法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现象的华而不实一种方式方法,当该方式方法做为一种研究语言的途径时,回到研究方式方法的切入取径来看,质量之间本有各式各样验证语言流变经过的各种方式,做为研究语言变异的经过。由此观之,社会语言学是一套同时关注质化与量化的语言研究方式方法取径。质化研究是一种相对于量化研究的归类,其发展已遍布社会科学学门,在质化研究的领域中,其科学哲学的基础和方式方法论却不是单一体系,了解不同的质性研究的学术典范,并能从比拟、批判中澄清科学建构的盲点,并进一步在研究投入时,了解个人研究方式方法选择为基础,并从方式方法步骤将研究行动详细化,且由实例中刺激考虑和得到写作创作的参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构造的转变,戏班子的样貌也陆续转型诸如宫廷眷养、家班经营、名角挑班、私家养班、技职院校等不同历史型貌。以台湾为例,国立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学系现为当前唯逐一所训练专业京剧演员的学校。华而不实该校京剧学系老师不少亦为深谙戏班子行话的专家学者。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的质化研究取径,采以立意抽样的样本选择方式,锁定该系全体(专兼任)老师合计共76人的总人数中,首先过滤挑选出22位精通京剧表演艺术的专任教师后,再由22位专任教师中挑选出最后五位入行超过30年,具有学术研究经历体验(硕士学位以上),同时对于戏谚行话怎样进行传散现象有所观察与心得之戏曲教育工作者,同时辅以两位戏曲专家的专家效度观点,逐一进行深度访谈。透过下面访谈得到的研究发现,意图解开梨园戏话怎样成为日常生活用语的问题意识。四、研究发现本研究经过深度访谈的问题重新归纳后,下面研究发现将针对京剧梨园戏谚行话的分类方式、传散的原因与途径、误传与谣传的文化现象、从流传到失传的主要因素,以及面对戏谚行话这项难得珍贵的文化资产怎样保存等五大部份试作分析讲明。(一)京剧梨园戏谚行话的分类方式以当前现有的文献考据中,除了发现最早系由方问溪先生于1931年所整理的(梨园话〕一书里,记载着当时京剧梨园行共311则术语行话之外;后续更有戏曲大师齐如山(1979)先生所出版的(齐如山全集〕、戏曲学者杨非的(梨园谚诀辑要〕,以及近年由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2007)所编写的(中国戏曲志〕系列丛书。戏谚行话的种类五花八门,透过本研究深度访谈由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戏剧学系刘慧芬主任的分类,这些琳琅满目的戏谚行话大致又可分为一般性日常生活用语与舞台专业技术用语两大类型。例如像是演员进出场的幕帘称为出将与入相、女演员上场前的发饰与造型称之为包头与贴片子、大花脸演员在脸上勾划脸谱的化装经过叫勾脸、武旦排练神怪戏时的刀枪特技叫打出手、舞台上的群架对战叫起荡子、精通文武场各项器乐的乐手称之为六场通透、一人犯错集体受罚叫打通堂、舞台上演员对观众讲内心话叫打背供、大牌演员叫角儿(ㄐㄩㄝ/)等。以上皆属于舞台专业技术的用语,这类型的术语常见于教学课程、舞台排练与演出工作的对话。另外,关于一般日常生活用语的术语行话,多半是一些生活中的俏皮话或戏谑话(像是宝贝儿德性)、挖苦人的损话(例如羊毛假溜)、与骂人的脏话(诸如棒槌膻老卵笨瓜屁精)等。透过刘慧芬教授的分类,若再尝试进一步将这些术语行话再细分,归类为封闭式的术语行话(舞台技术专业用语)与开放式的术语行话(一般日常生活用语)后便可发现,其实梨园戏话在进行社会传散的经过中,流传出去的多半是一般日常生活的术语行话。反观那些本不外传的舞台技术专业用语,原为圈内伶人(戏伶、票友)使用。只要那些像是砸锅穿梆内哄砸锅赶场反串台风本钱洒狗血耍阴拿桥笑场误场捡场忘词儿开锣叫倒好讲戏压轴等社会群众耳熟能详的舞台专业技术用语,透过研究得知系为伶人或经过人际传散传递给票友、剧作家、艺人,甚或藉由公众演出以及群众传媒的讯息传递,促使这些本来属于封闭但却贴近日常生活情境(趣味性、奇异性、哲理性)的术语行话被传散出去,成为一般社会群众的日常生活语言。(二)传散的原因与途径如前所述,由于京剧梨园戏谚行话本身具有趣味性、奇异性与哲理性,因而这种特定小众的职业语言,便成为很多梨园行业之外其它相关表演艺术从业人员,甚至日常生活一般民众的喜欢。回首梨园戏话怎样被传散出去的主要原因,资深京剧丑角教师陈华彬以为:以前在我那个年代,大概是上个世纪50到60年代那个时候,那时候的社会上还没有一些关于戏班子的术语,后来怎么流传出去,是由于那时在流行拍武侠片自从电影界流行拍武侠片以后,就经常借重我们这些剧校戏曲界的去拍戏啊、去翻跟斗啊。这些人很多毕业以后就进了电影界,电影界的市场和范围就比拟大,加上电视圈的环境比拟大,所以戏谚行话就流传出去了。可是流传过去归流传过去,一般生活用的到的,他(老百姓)就把他摘录了。除此之外,陈华彬亦表示:在台湾这个文化里,艺人真是比什么宣传都来的快,比方讲艺人他把这些术语行话学会了以后,就不知不觉地把它带到了生活的里面。从我们这边就传到电影圈的武行、替身、演员,像秦祥林进入了电影界,然后电影界的人就学会了(术语行话)把它用到了生活上。然后再经过媒体啊、各方面的散播出去,而且是那些年轻人很喜欢学习艺人,不管艺人只戴一支耳环漂不漂亮他(年轻人)也就跟着他(艺人),他(艺人)的衣食住行很容易影响到年轻人。关于陈华彬所提出戏谚行话是由演艺圈艺人透过与戏曲伶人学习进而透过群众媒体传递给阅听人的论点,偶树琼也有雷同的看法。偶树琼以为:(戏谚行话)应该是由(电视电影)演员传播出去的,由于我(观众)喜欢这个演员,就像我们如今喜欢周星驰、周杰伦或方文山所写的词,我喜欢,我是他粉丝嘛,所以我就模拟拷贝(艺人的行为)。除了透过艺人的传递之外,票友也是华而不实一个传递戏谚行话的途径。杨莲英在访谈中以为伶票本一家,有伶人就有票友。由于不少文人雅士喜欢票戏,加上早年复兴剧校每年都会举办暑期大专京剧研习营,以致于戏谚行话透过票友的传递是另一个途径。杨莲英讲:早期我在做学生的时候,我看那些票友讲的那些术语啊,也就是跟内行是一个样儿的。他讲的话我能懂,我讲的话他也能懂。很亲切,个个都是京片子,那怕他是上海人,只要我们对话嘴里就是京片子。喻国雄也以为: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行话,而每一行的行话最主要的构成都是在圈内这部份。一旦圈内的行话变成共同术语,变成大家代表的术语的时候,那对于外人应该就会有新奇感。这个新奇感一旦产生之后,当然一个环境总会有外人来探寻求索。就好比京剧界就会有(外人)对表演的经过非常的新奇,那就产生了整个表演体系所谓非专业的人员进来,就是票友。我想在整个戏剧史里面我们看到所谓很多堂会的经过里面,他们并不是专业的演员,但他也非常喜欢戏曲,那这整个长时间过来之后,他们从外行变成了半内行。那当然你在这个圈子里面,在讨论的经过里面,就必需要了解圈在讲的是什么样的话,透过他们再熏陶之后,也理解了这些行话在解释一些十分的意思,它就代表了另一种所谓的趣味性,就渐渐渐渐地带出来。除了上述的艺人与票友,透过编剧采集日常生活灵感的语言,创作成戏剧藉由舞台表演的公众传播型式,亦是一种将戏谚行话传散至日常生活中的途径。由于本身亦是教授戏曲编剧的刘慧芬教师,对于这个观点所提出的看法如下:如今你去读元杂剧,元杂剧也用了很多他们当时俗语啦、俚语啊、你会读不懂,他们就是把他们元代当时的人白话在讲的东西直接写进来。你要讲京剧的剧本这个就比拟复杂了,他们从清朝末年,从四大徽班、从乾隆或更早、清朝初年还是花部乱弹的年代,假如是地方戏,他们就会用很多他们地方的语言。综上所述,回首梨园戏谚行话被传散的原因与传播途径,显然艺人、票友与剧作家扮演主要的传递角色。由于这些艺人、票友与戏曲剧作家因着和出科的伶人在工作上的交集互动接触中,渐渐耳濡目染戏曲社群的小众职业社会方言。加上这套方言本身因着高度贴近日常生活进而产生的趣味性、奇异性、哲理性,以致于从伶人至艺人、票友与剧作家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散,进而再透过艺人藉由群众传媒的传递之下,便将戏谚行话带入了一般社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见图1)。尽管戏谚行话本为一套小众的职业社群社会方言,未料当这套方言因着它本身具有高度趣味性、奇异性、哲理性的语艺特质,成为少数职业社会方言中得以流传至社会,成为程民日常生活用语的特殊现象。反观戏谚行话的传散现象,若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观之实为罕见之例。然而,回到人际传播的口耳相传传散历程中,讯息传递间仍免不了误传与谣传。下面针对戏谚行话怎样被误传与谣传的文化现象,再做进一步的阐述与讨论。(三)误传与谣传的文化现象语言变异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者关切的核心议题,回首梨园的戏谚行话在流散经过中所发生误传与谣传的语言变异现象,华而不实以行头(ㄒ一ㄥ/ㄊㄡ')和哏(ㄍㄣ/)被误传地最为严重。由于这两个名词本是源自于京剧梨园行里的戏谚行话,后来在传散经过中经过发话者(speaker)与受话者(listener)或口耳相传,或群众媒体传散的经过中,诚如访谈中陈华彬所讲,可能是由于对话双方某一方讲撇(ㄆ一ㄚv)(错)了、听撇(ㄆ一ㄚv(错),或记(写)撇(ㄆ一ㄚv)(错)了,故而造成了误传与谣传的语言变异。针对误传与谣传的主因,七位访谈者皆以为是新闻主播与电视综艺节目艺人造成以谣传讹的社会责任。然而,若就中国文字语言本身具有多元性与多义性的符号特质,即或发生了以谣传讹的误传,或是透过口耳相传的口误、耳误乃致笔误,都是语言在社会流传现象中在所难免的变异性。光拿行头为例,偶树琼讲:所谓的讹变是由于,以生旦净丑为例吧,这是我从曾永义教师上课的课堂上得来的。以前我们称女生为姐,小姐的姐。那(是)由于我们梨园界演出的人,由于当时书读的少,或可能写剧本时纪录方便,笔划过多了就把边去掉,变成且。且了之后传的时候又觉得太费事,所以一圈一点变成旦,旦,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这就是从讹变,变到最后整个都变掉了。如今四川还是叫姐,我们古代也都是叫自个的太太大姐,那个姐姐不是我们如今概念里的姐姐,是女人的意思。你刚刚说到的行(ㄒ一ㄥ/)头行(ㄏㄤ/)头,这是魏子云教师书上有写的:穿在身上的叫做行(ㄏㄤ/)头,你这一行的、你干那一行的,这就是穿在身上的行头。至于衣服放在戏箱里的,叫做行(ㄒ一ㄥ/)头。我们以前讲的行头行头,是行在前头,戏箱走在前头,当衣服戏装戏服没有用放在戏箱里叫做行(ㄒ一ㄥ/)头。你行头带了没有?穿在身上是你这一身行(ㄏㄤ/)头穿对了没有。所以很多是同字,不同音也不同义。除了偶树琼对行头的看法之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