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高教版知识总结_第1页
《地貌学》高教版知识总结_第2页
《地貌学》高教版知识总结_第3页
《地貌学》高教版知识总结_第4页
《地貌学》高教版知识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2页/共2页精品文档推荐《地貌学》高教版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概念: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2.内营力(内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

3.外营力(内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经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

4.地貌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在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量是同事浮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

互妨碍的。

5.“变盈流谦”观点:请初孙兰(1638-1705年)在《柳庭舆地偶讲》讲中,对地貌的生成提出了那个观点,

他以为堆积会使地貌由低变高(即“变盈”),侵蚀会使高地夷平(即“流谦”)

第二章构造地貌

章前:按照地貌规模分为三级:

1.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世界上最雄伟构造地貌算是大陆与洋底。

2.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指大路上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以及洋底内部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3.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指由山脉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造成的地貌。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一、地球的形状: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

二、大陆与洋底

1.洋底是指水深普通超过3000m大洋底部。

2.大陆边缘是指陆地身边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成带状环绕在大陆四周。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1.世界上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活动构造地貌带:○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从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的沿岸山脉,

接亚洲东部边缘的许多群岛,北部从阿留申群岛开始,经千岛群岛、XXX、琉球群岛、XXX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客里尼亚岛,直到新西兰。○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山脉带:包括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脉在内,往东经土耳其、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再延伸接马拉西亚半岛直至印度尼西亚。○3洋脊裂谷带:世界各大洋洋脊及其轴顶的裂谷带是地球上绵延最长、宽度极大和构造运动活跃的洋底山脉。

2.勒比雄(1968年)将世界分为六大板块:○1太平洋板块○2欧亚板块○3印度洋板块○4非洲板块○5美洲板块○6

南极洲板块。

四、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略)

第二节:海底的构造地貌

一、洋底构造地貌

1.海底地貌:(1)洋底:○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2)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大洋盆地由:○1海岭○2深海平原○3海沟组成

二、大陆与洋底

三、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1.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2.稳定大陆边缘:以大西洋两侧的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边缘比较典型,因此也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3.活动大陆边缘:在太平洋身边广泛分布着活动大陆边缘,因此也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又分为:○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2东亚型大陆边缘

第三节:陆地的构造地貌

一、陆地够傲地貌分区

●依照新生代板块的特点,陆地上的大型构造地貌可分为板块边界活动带、板块内部构造构造活动带和

板块内部稳定区三个区域的构造地貌

1.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1新生代褶皱山带:欧亚板块与南侧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了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2大陆裂谷带:位于废话走东部高原的大陆裂谷代表着陆壳受张拉作用正进展为新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

2.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可以带的构造地貌:○1褶皱板块山脉○2断块山与断陷谷

二、陆地构造地貌类型

●按照成因,陆地构造地貌有:○1山地○2平原与高原○3盆地等

三、地质构造地貌

1.断裂地貌:○1断层崖○2短层线崖○3断层谷○4掀歪山

2.褶皱地貌:○1单歪地貌○2背歪和向歪地貌○3穹窿山地地貌

3.火山与熔岩地貌:○1火山口○2火山锥○3熔岩丘○4熔岩垄岗○5熔岩隧道○6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7熔岩堰

塞湖

【课后考虑题】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

第一节:风化作用与风壳化

●通常把风化作用分为:○1物理作用○2化学作用○3生物作用三种。

一、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名词解释):岩石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2.物理风化作用:

○1因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

○2外来晶体在岩石裂隙中的挤压作用;

○3因温度变化而引起岩石体积发生膨胀与收缩的作用;

○4生物活动对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妨碍。

3.化学风化作用:

○1溶解作用:溶解作用是指水对矿物的直截了当溶解;

○2水解作用:水解作用是指矿物与水发生反应而分解的作用;

○3水化作用:水化作用是指水与一些别含水的矿物相化合,水参与到矿物的晶格中去,改变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矿物;

○4碳酸盐作用:雨水从大气中溶解了相当多的CO2,因此带酸性;

○5氧化作用:氧是强烈的氧化剂。

二、风壳化

1.风化壳:被风化了的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2.妨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1气候条件:气候是操纵岩石风化作用最普遍、最要紧的因素。

○2地貌田间: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是形成和保存,风化壳剖面的发育也受地貌条件的操纵。

○3岩性和时刻:母岩的成分对风化的发育也有非常大的妨碍。

第二节:坡地重力地貌

一、块体运动

★坡地重力地貌(概念):是指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别稳定岩体。土体要紧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降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面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块体运动(概念):由于坡地重力所挪移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蠕动:要紧是指土岩、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操纵下,顺坡向发生的十分缓慢的挪移现象。

●可将蠕动分为:疏松碎屑蠕动与基岩岩层蠕动

1.引起松散土粒或岩屑蠕动的要紧因素有:

○1较强的温差变化和干湿变化;

○2一定的黏土含量:碎屑中黏土含量越多,蠕动现象越明显;

○3一定的坡度:蠕动尽管能够浮现在各种坡度的坡面上但以上在25度~30度的坡地上最明显。

2.倒塌(概念):在陡峻的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要紧在重力作用下,常常忽然发生沿坡向

下急剧倾歪,崩降现象,在坡足处形成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倒塌。

●倒塌的形成条件:○1地貌○2地质○3气候条件等。

●倒塌的触发因素:○1暴雨○2强烈的融冰化雪○3爆破○4地震及人工开挖坡足等。

3.倒石堆:倒塌下降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都堆积在悬崖的坡足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

4.滑坡: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要紧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

象称为滑坡

1.名词解释:风化壳、重力地貌、蠕动、倒塌、滑坡、倒石堆。

2.风化作用有哪些类型?

3.试述风化壳的发育时期。

4.形成倒塌的内在条件和外界诱发因素有哪些?

5.滑坡的要紧组成因素有哪些?

6.产生滑坡的要紧条件与诱发外界因素有哪些?怎么防治滑坡?

第四章流水地貌

章前

1.流水地貌(概念):流水地貌:流水在运动过程中,使沿程的物质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了各种侵

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这类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2.地表流水分区:○1面状水流即坡面径流(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最为发育);○2线状水流是指在沟谷或河槽

中流淌的水流。

3.流水持续性:○1临时性流水○2经常性流水

第一节: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一、坡面径流的形成与作用

1.坡面径流的形成条件:○1落水强度○2土壤渗透率○3地形条件。

2.由坡面径流发育为坡地的重要因素:○1冲刷作用○2搬运作用○3堆积作用三种方式。

二、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普通将歪坡列为三个坡面径流)

1.别明显的冲刷带:位于坡地上部,接近分水岭的地带;地貌类型以浅凹地为代表,要紧指河谷源头的浅平

低洼地。

2.冲刷带:位于歪坡中部,坡面多形成侵蚀纹沟(细沟)

3.淤积带:在坡麓地带,由于坡面变缓,坡面径流流速减小,并有大部分水体渗入地下,因此水流携带的大

量碎屑物质发生堆积,环绕着坡面地下部呈片状覆盖,形如裙边,称为坡积裙

第二节:沟谷水流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沟谷的发育

1.沟谷水流由面状水流进展而成,属临时性线状水流。

2.按照寝室沟谷的纵横剖面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可把沟谷分为切沟、冲沟、和坳沟三个发育时期:

○1切沟:通常法语在裸露的坡地上,水流顺坡流淌,往往聚成多条股流,侵蚀后形成大致平行的细沟。

○2冲沟:它是由切沟进一步发育而成

○3坳沟:冲沟发育到一定程度,向源侵蚀和下切侵蚀减弱,别再加深沟底,纵剖面坡度相当平缓,沟床上有积物覆盖,沟坡逐渐变得平缓,别再有明显的沟缘。

●区分:在冲沟发育过程中,若沟底下切到潜水面以下,沟谷水流得到地下水别断补给,则由临时性水流

转变为经常性水流。

二、沟谷流水形成的地貌组合

1.集水盆:系指位于沟谷上游的小型盆状集水洼地。

2.沟谷主干:它是集水盆地水,沙通路。

3.洪积扇:自沟谷出口后,坡落聚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锥或洪

-积扇

4.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下列三个相带:

○1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表现为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堆积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

○2扇中相:位于洪积扇中部。要紧由砾石、沙和粉沙组成,偏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歪,沙层中常见交织层理。

○3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组成物质较细,由亚沙土、亚黏土组成,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局部地段产生地表滞水和沼泽化等。

●在山前地区几个相邻的大型洪积扇,组合成整片的洪积扇平原,或称山前倾歪平原。

5.泥石流: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难现象,是由大量土、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别洪

流。

三、泥石流及其形成的地貌

1.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1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

○2暴雨和洪水

○3陡峻的沟谷

2.泥石流类型:○1黏性泥石流(层流性石流)和○2稀性泥石流(紊流性泥石流)两类

3.泥石流形成的地貌特点:泥石流侵蚀和搬运作用强烈,特殊是黏性泥石流作用更为突出,往往造成流域

内外地貌的巨大变化;泥石流沟谷的中游地段,大多表现为峡谷;泥石流沟谷的下游地段,以堆积作用为主

第三节:河流的作用

●河流即经过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方式塑造着河流的地貌

一、河道水流的运动特征

二、河流的侵蚀(河道水破坏地表,并冲走地表物质称为河流的侵蚀)

1.下蚀(下切侵蚀、垂直侵蚀):流水加深河床与河谷的作用

2.测蚀(侧方侵蚀、旁蚀):流水扩宽河床和河谷的作用

3.溯源侵蚀:向源头的后退侵蚀

三、河流的搬运(河道水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沙砾的作用)

1.推移:泥沙颗粒沿河底滚动,滑动或做跳跃运动

2.悬移:水流中夹带细小的泥沙以悬浮状态举行搬运

3.溶解质搬运:河流除以推移及悬移搬运外,还带走溶解于水中的溶解质

第四节:河流地貌

一、河谷的基本形态

1.河谷最基本的形态可分为谷坡和谷地两大部分(附图如下)

2.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

二、河床地貌

1.侵蚀基准面:通常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以水平面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水面称为河流

的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点)侵蚀基准面)

2.河床地貌:

○1沙坡

○2浅滩和深槽石质浅滩和深槽、岩槛与穴壶

○3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有:

1顺直微弯型

2弯曲型

3分叉型

4散乱型(游荡型)。

三、河漫滩

1.河漫滩(概念):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没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

2.河漫滩类型:

○1河曲型河漫滩:在弯曲型河床中,凹岸被蚀,凸岸堆积作用要紧发生在洪水期,河床挪移往往是跃进式举行的。

○2汊道型河漫滩:汊道型河流往往分为多股水流

○3堰堤式河漫滩

四、阶地

1.河流阶地的成因:即先发育一具相当宽广的谷底,后来河流向下侵蚀;河流下蚀的缘故有结构运动、气

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下落等。

2.依照阶地的结构和形成作用性质,可将阶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侵蚀阶地:侵蚀阶地由基岩组成,阶地面上没有或残余零星河流沉积物

○2堆积阶地:堆积阶地在河谷的中下游最为常见,其形成过程首先河谷侵蚀成宽广的谷地,然后冲积物加积,最终河流下蚀形成阶地

3.堆积阶地又可分为:○1上叠阶地○2内叠阶地○3基座阶地○4埋藏阶地

五、河谷的别对称

1.地形总倾歪方向妨碍;

2.构造岩性的妨碍;

3.构造运动妨碍;

4.地砖偏向力的妨碍;

5.小气候的妨碍。

第五节:河口地貌

一、河口及其分段(倒立观察此图)

1.河口区:河流入海或入湖,与注入水体相互作用的地段,称为河口区

2.河口分段:

○1近口段:指从潮区界到潮流界的河段

○2河口段:从潮流界到口门一段

○3口外海滨段:从口门到三角洲前缘坡为止

二、河口水动力特征和泥沙运动(略)

三、三角洲

1.三角洲:有河流补给的泥沙沉积体系,分布于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其平面呈三角形,顶端指向

上游,底边对着外海。

2.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泥沙来源;

○2海洋的寝室搬运能力小,使得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别能被波纹和海流带走,早河海相互作用的河口区沉积,促使三角洲的形成;

○3口外海滨区地势平整,水深较浅。

3.三角洲的发育过程:河口区水流比较减小,水面展宽,水体混合,流速急剧落低,造成泥沙迅速大量沉

积,形成河口沙坝,或拦门沙。

4.三角洲各分类:

5.河口湾:被海水淹没的河口区称为河口湾。

第六节:流域地貌

一、水系和水系类型

按照水系的平面形状可分为:

○1树枝状水系○2平行状水系○3格子状水系○4长方形水系

○5放射状水系○6环状水系○7分散洼地状水系○8扭曲状水系

【课后考虑题】

1.名词解释:沟谷流水、泥石流、河漫滩、阶地、河流截弯取直、河流袭夺。

2.地表流水按其流淌形式可分为那些类型?

3.坡面径流的地貌有哪些?

4.侵蚀沟谷有哪些?

5.沟谷流水形的地貌组合有哪些?

6.阐述洪积扇的成因、分布和特征?

7.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8.试述流水地貌形成中河流作用的类型。

9.河谷包含哪些基本形态?

10.试述河床地貌的类型。

11.阐述河漫滩的发育过程和沉积结构。

12.阐述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和类型。

13.紊流、环流和漩涡流对河流地貌的形成有何妨碍?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第一节:喀斯特作用

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喀斯特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

力倒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

综合反应式:CaCO3+CO2+H2O=2HCO3-+Ca++

二、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要紧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的结构(其中岩石成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岩

石结构是指矿物粒大小、形状、罗列和岩石的胶结物质等)可溶性岩石分三类:○1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及泥质灰岩等○2硫酸盐类,如硬石膏、石膏、芒硝等○3卤盐类岩石,如石盐、钾盐等。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空隙度和裂隙度大小。

3.水的溶蚀力:谁对碳酸岩石有溶解作用要紧是因为水中含有Co2。

4.水的流淌性:流淌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因为停滞的水,非常快会使溶液达到饱和而失去溶蚀力。

三、喀斯特水的动态

1.大多数地表水经过歌会总裂隙和空隙进入岩体内部,成为地下水流。这种存在于可溶性的岩石内的一切地

下水体总称为喀斯特水。

2.喀斯特水的运动状况可分为以下四个带:

○1垂直渗透带:该带位于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以上。

○2季节变动带:位于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的地带,它受季节性水位的妨碍十分显著。

○3水平流淌带:该带是在枯水期潜水面以下,直至谷底补给河流喀斯特水的深处为止。

○4深部滞留带:位于水平流淌带之下,其下限也许非常深。

第二节: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

1.石芽和溶沟

○1溶沟:地表流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淌时所溶蚀出来的石质小沟,称为溶沟(石沟)

○2石芽:突出溶沟之间的石脊称为石芽;当石芽和溶沟连成一片,构成广大的地面时,就成为石芽地。

2.溶斗和降水洞(溶斗(漏斗)和降水洞是喀斯特地面上发育最广泛的漏陷地貌)

○1溶斗:亦称为“喀斯特漏斗”,是一种蝶形、漏斗形、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园洼地,直径从数百米至百米别等,深度普通小于直径。(按成因分成两种类型:溶蚀溶斗及塌陷溶斗)

○2降水洞:它是开口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度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降水洞的要紧形态有两种:裂隙状降水洞和井状降水洞)

3.溶蚀洼地及溶蚀谷地

○1溶蚀洼地:是一种面积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洼地

○2溶蚀谷地:是指宽敞而平整的谷地

4.干谷、盲谷和地下河

5.峰丛、峰林和孤峰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要紧有:○1溶洞○2地下河道两种。

1.溶洞的发育是地下沿可溶性的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2.溶洞地貌:

○1溶蚀地貌:发育在潜水面附近的水平溶洞,由于经常受到自由水面的溶蚀、寝室作用,因此洞顶平整。

○2堆积地貌:溶洞堆积物多种多样,除了地下河床冲积物,还有崩积物,古生物以及古人类文化层等堆积。

(其中构成了各种堆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和边石堤)

第三节: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一、喀斯特发地貌的发育时期

1.早期:覆盖在石灰岩下的非可溶性岩被剥除,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这时,由上覆地

层叠下来的水系接着保持着。

2.中期:地下喀斯特作用加强,地表水除主河流外,大部分转入地下,形成地下水系和地下洞穴系统。

3.晚期:当地下河及溶洞大量倒塌,溶蚀谷地、洼地别断扩大。以及可溶性岩层之下的非可溶性岩层广泛露

出时,地表水系又发育起来,河流作用重新占上风。

二、热带及亚热带喀斯特作用以强大、速度快为特点;具体表现为:

1.峰林发育得最好,独有锥状和塔状峰林

2.漏陷地貌和谷地发育,地表崎岖

3.石芽和溶沟十分显著,石芽高大

4.地下溶穴发达,逢山必有洞。

三、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1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型

○2地中海型

○3温带型

○4寒带及高山型

○5干燥型

【课后考虑题】

1.名词解释:喀斯特地貌,石芽与溶沟,溶斗与降水洞,溶蚀洼地与溶蚀谷地,峰丛、峰林和孤峰,溶洞。

2.玩过岩溶地貌的要紧分布地在哪三个省区。

3.阐述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4.喀斯特水在垂直方向上分哪几个带。

5.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各有那些要紧类型。

6.阐述喀斯特石山的特征、成因和组成形态。

7.阐述溶洞化学堆积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8.阐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时期。

9.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型喀斯特地貌有何特点,成因是啥?

10.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空间性)。

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第一节:风沙流

1.风沙流:含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

2.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称为启动风速;一切超过启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

3.风沙流中沙粒的运动,依风力、颗粒大小和质量别同,有下列三种形式:○1悬移:悬浮于空气中的流淌○2

跃移:跳跃式运动○3蠕移:沿地表滑动和滚动。

第二节:风蚀地貌

一、风蚀作用:分为风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1.吹蚀作用:风吹经地表时,由于风的动压作用,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沙质)吹走,

使地面遭到破坏,这种作用称为吹蚀作用。

2.磨蚀作用:岩石表面有裂隙等凹进的表面,风沙甚至能够钻到里面去举行旋磨,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