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恋爱的心情去读书_第1页
用恋爱的心情去读书_第2页
用恋爱的心情去读书_第3页
用恋爱的心情去读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恋爱的心情去读书

看点:12月24日,2022年新学校年会在北京召开,驰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就“阅读与人生〞主题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分享。

“5岁第一次写日记是因为想记录吃糕点的滋味,17岁进入大学写诗是因为见到了很多漂亮的女同学,49岁出版第一本书是阅读唤醒内心种子之后的果实……〞周国平分享了很多自己写作、阅读的记忆。则,到底怎么读书?周国平总结了三不主义:不务正业,博览群书;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不求胜解,为我所用。

上学期间的读书实际分两个局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侧重智力教育,不仅仅是获取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主要的目标还是要让学生具备优秀的智力素质。课外阅读和功课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侧重心灵的教育,但是他最后到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成为有梦的人,有理想的人,有精神生活的人。

读书有三个目的,第一个实用目的,读一些和职业有关的,和自己的专业有关的。第二个就是为了消遣,休闲,打发一下时间。第三种,真正的可以称之为阅读的读书,阅读过程本身就是在生活,是内心的生活,读书是进入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有一种阅读叫做青春期的阅读,其实就是从中学开始的,青春期的阅读和谈恋爱非常的像。恋爱最重要特点就是什么?第一个就是单纯,另外一个就是刺激。青春期的阅读就是这样两个特点,单纯,就是喜欢就是去读。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真正找到喜欢读的书就是到大学一年级的时候。17岁那年我刚进入北京大学,发现世界上竟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当时感到高兴极了,幸福极了,我回想起上大学的日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光就是那一段,非常美好。

我上大学时的年龄比拟小,年级里大局部女同学都是比我大两岁,他们眼中不会有我的,那个时候我也不懂谈恋爱。一旦哪一个女孩子看我一眼,我就会心跳半天,就通过写诗让心情平静下来。虽然上大学那会没有女同学看上我,但我却写了100来首爱情诗,那是我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时期,我保留了自己青春期的很多心跳。我用恋爱的心情去看待一切,我就是在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整个人生谈恋爱。

青春期的这种热情,很大局部我都投入在写诗和读书上。那时候我是哲学系学生,我读文学,尤其热衷读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俄罗斯作家的作品。晚上宿舍灯关掉后,我就拿着书到厕所里读,到走廊里读,我真是放不下书。青春期那种痴迷,单纯的阅读,大学读书的经历让我成为一辈子都爱读书的人。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三不主义〞的读书法那么

则,怎么读书?我做了一个总结,就是三不主义。三不,实际上关系到为什么要读?读什么?怎么读?

第一个“不务正业,博览群书〞,是指为什么要读?我从上学到工作,周围人对我有一个评论,就是不务正业。大学上哲学系,我看文学书。我到了中科院研究所研究德国哲学,但是我还是做了很多别的事情,周围的朋友都说我脚踩两只船,不务正业。

但是,作为人来说,对生命有意义的都是正业,为什么要受自己的专业限制?一个人从事什么专业可能偶然,但作为一个人来说,应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享受人为之为所有的精神的高兴。

文史哲这些学科的辨别都是社会的需要,但精神生活的内在层面都是不分的。我在即将出版的一本书中,主要研究两个人,严复和王国维。这两个人是最早把西方哲学引到中国来,王国维把德国哲学引进到中国,年轻的时候研究哲学,康德、尼采的思想他研究的非常的深。后来,他又搞文学,而且研究中国的戏剧史、国学,同时他还是中国新史学的开山人。

周国平〔资料图〕

阅读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全面开展的人。一个人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很可悲,没有实现人的价值。

爱因斯坦说专家就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狗,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面训练有素,可以做出准确的、敏捷的反馈。爱因斯坦并不是要否认专家,他的意思是说不可以仅是一位专家,如果仅仅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人只实现了工具价值,却没有实现作为人的目的价值。

第二个,“不走弯路,直奔大师〞。这个是讲读什么的问题。我是主张读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书,经典名着。为什么?首先是因为现在可选择的书太多了,一年出版的新书几十万本,怎么选择?有一个权威帮我们选了,这个权威就是时间,时间是最公道的。

我主张读经典着作,还是因为这个是最划的来。一辈子可以读的书是有限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读二流三流的书?

什么书是适合自己的?没有定论,要自己去寻找,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慢慢有了自己的感觉,了解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我经常遇到让我给开书单的朋友,其实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书单,但是会有一个范围,从好书里面选择。

黑格尔

黑格尔说过,如果喜欢哲学,一定要到原着的神殿去寻找那些人。还有一位古希腊哲学家克里斯迪普说:有一些人很奇怪,虽然喜欢哲学,但是去读二手三手的鉴赏型书,这个就像一个人爱上女主人,但是胆怯麻烦就去向女仆求爱。

当代的作品,以后就成为经典着作。我曾经说,我不读活人的书,这个是有一点偏见。当代的着作中好书我也读一些。

我相信人和人之间是有灵魂层面上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可以超越时空。读书的过程就是在寻找那些和你灵魂有亲缘关系的人。不论是什么时代,什么国家的作者,他们都会是灵魂的亲人,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灵魂的亲人相遇的一个过程。

第三点,怎么读?不求胜解,为我所用。我读书的时候会在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圈点,以后再重新读一遍,不懂的地方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想到底什么意思,也许这些晦涩的地方连作者自己都没有弄明白。

当然,也许重新读的时候之前不懂得地方也就明白了。所以读书的时候不要很较真,不是每一句话都必须得弄分明。读书的过程就是在理解伟大作品资源,需要慢慢积累,读书的过程是受熏陶的过程,不一定是要在读书后非要记住什么内容。

读书过程中,最高兴的感受是什么?是你会欣喜发现,书中的故事和观点自己也曾经历过和思考过,作者把读者的想法在书中非常分明的叙述出来了。

阅读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是把自己曾经有的东西唤醒的一个过程,就好象一个种子就开始生根发芽了,就开始开花结果了。如果读书就是单纯的去接受一些知识是挺苦的。

我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来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开始不断思考一些问题,慢慢地就是变得饱满起来了。当然内在必须有一个积累,这样思想的种子才可以被唤醒。

经常有人问我,周老师从时候开始写作?1986年我41岁,那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书。但是我从5岁上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自发写日记了。那会经常去叔叔阿姨家串门,他们都会拿一点糕点给我吃,我就想,过几天我就会忘记糕点的滋味,那岂不是白吃了?于是我就把每次吃糕点的感受写在一个小本子上,记录几月几号吃了什么,那种感觉非常满足。

我写日记非常认真,尤其是在中学,我一天花时间最多的就是写日记,会写好几页,到大学我也都这样坚持。写日记的时候,就好似是在跟一个超脱本身的自己,理性的自我、灵魂的自我进行交流。

回想起来,我就是通过写日记拥有了很多对事物的珍贵思考。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珍贵的财富就是经历,在这些经历当中的感受和思考,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应该珍惜它,应该留住它,留住经历和思考的一个方式就是写日记。我觉得通过写日记,我活的更认真了,在生活过程当中,我会仔细地去察看什么东西是有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