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码页码页/总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页2022-2023学年浙江省区域高一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专题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高一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宋·苏轼《赤壁赋》)(二)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宋·苏轼《后赤壁赋》)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B.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C.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D.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在文中指元丰五年。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如教材中出现的“壬戌之秋”“戊申晦”“是月丁未”。B.“明月之诗”和“窈窕之章”分别指《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的句子,所以称为“窈窕之章”。C.《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与《后赤壁赋》中“适有孤鹤”的两个“适”字意思不一样,分别为“享有”和“恰好”。D.“巉岩”在文中指高峻险要的山石。《诗薮·近体中》中“七言律,虽圭角巉岩,铓颖峭厉”一句用的也是这个意思。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赤壁赋》结尾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增添了心中的伤感;《后赤壁赋》以梦作结,表露了作者出世入世的思想矛盾所带来的苦闷。B.《赤壁赋》景、情、理融为一体,虚拟主客问答形式,阐释人生哲理;《后赤壁赋》则运用象征手法,以仙鹤象征超凡脱俗、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表明作者的追求。C.《赤壁赋》重在说理论道,以纵情自然来抒发旷达洒脱思想情感;《后赤壁赋》重在记游状景,记游过程详尽完整,游览踪迹清晰明了,画面流动,变化多姿。D.《赤壁赋》描写初秋的江上夜景,勾勒出一幅朦胧开阔又充满诗情的画面;《后赤壁赋》则主要叙写孟冬时节江岸边的活动,写出了江岸山势的陡峭险峻。1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②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③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正确答案】9.A10.D11.A12.①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②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③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梦”的宾语是“一道士”,而不是“一道士羽衣”,故应在“道士”后断句。排除BC。“曰”后是道士所说的话,应在“曰”后断句。排除D。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C.正确。句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恰好有一只孤鹤。D.“用的也是这个意思”错误。《诗薮·近体中》中“七言律,虽圭角巉岩,铓颖峭厉”中“巉岩”,形容诗文风格雄健奇崛。句意:七言律诗,即使非常有气势。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赤壁赋》结尾……增添了心中的伤感”分析错误。应是表达作者旷达洒脱的情怀。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纵”,任凭;“如”,去,此处可以译为“漂浮”;“凌”,越过;“茫然”,旷远的样子;“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②“侣”,以……为伴侣;“友”,以……为友;“扁舟”,小船;“属”,劝酒。③“薄”,逼近;“状”,形状;“顾”,但。参考译文:(一)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二)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馀,岂无庶几者耶?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里闾后生无所从学。尔赵德①秀才: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请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兴恺悌之风。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馀,以给学生厨馔。(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②)【注】①赵德:潮州潮安人,号天水先生。②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到任不久后撰写此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B.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C.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D.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襄”的“师”指乐官这一职业;老聃即老子,他曾向孔子问过礼。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C.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D.唐朝在行政区划上实行州县制,“刺史”为州的长官,“县令”是一县之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耻学于师”不良风气,韩愈进行直接而鲜明的批判,也点出“师道之不复”,士大夫难辞其咎。B.《师说》最后一段脱离中心论点,交代写作缘由,嘉许年方十七的后生李蟠不受时俗的限制、继承师道传统的可贵精神。C.《湖州请置乡校牒》是韩愈作为地方官所颁发的一份兴办学校、弘扬孔道的文书,他批评潮州落后的教育现状,表明注重发展地方教育的态度。D.韩愈不仅起用当地人才,亲自选择贤师,而且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薪俸来补助学生伙食,为振兴湖州文教做了实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余,岂无庶几者耶?14.韩愈在《师说》提到“彼童子之师”,在(《潮州请置乡校牒》说赵德“可以为师矣”,两处“师”的内涵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正确答案】10.C11.A12.B13.(1)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他们的明智之处。(2)(即使在)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忠实诚信的人。现在这个州有一万多户人家,难道会没有贤才吗?14.①“彼童子之师”的“师”是只教书本文字、帮助学生学习句读的技能型老师;②“可以为师矣”的“师”才是韩愈认可的尊崇儒家之道、弘扬德礼的“传道解惑者”。【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想要推行道德和礼教,没有不通过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潮州的州学荒废时日已久,进士科和明经科,一百多年间,都没有推荐到朝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用”作谓语,“德礼”作“用”的宾语,意为“道德和礼教”,故“德礼”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D。“百十年间”作句首状语,“不闻”作谓语,“有业成贡于王庭”作宾语,其中“于王庭”作后置状语,故应在“百十年间”前后停顿,且“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中间不能断,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老聃即老子,他曾向孔子问过礼”错,孔子向老子问礼。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师说》最后一段脱离中心论点”错,从与上文的联系看,交代写作缘由也是对全文观点的呼应,是在呼唤和倡导从师问道之良风。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或”,有的;“小学”,小的方面;“不”,通“否”;“大”,大的方面;“遗”,放弃。(2)“十室之邑”,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忠信”,忠实诚信的人;“岂……耶”,难道……吗;“庶几”,贤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概括:“彼童子之师”的“师”是只教书本文字、帮助学生学习句读的技能型老师;(2)根据“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概括:“可以为师矣”的“师”才是韩愈认可的尊崇儒家之道、弘扬德礼的“传道解惑者”。【甲】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不如以道德和礼教为首要,而以政令和刑罚为辅助。”想要推行道德和礼教,没有不通过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潮州的州学荒废时日已久,进士科和明经科,一百多年间,都没有推荐到朝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官员们没见过为乡贡举子举办的乡饮酒礼,没听过举荐欢送贤才时唱的《鹿鸣》歌,忠孝的行为不受劝勉,这也是本地的耻辱啊。(即使在)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忠实诚信的人。现在这个州有一万多户人家,难道会没有贤才吗?刺史县令不亲自做表率,乡里的年青人没有可跟随学习的地方。这位赵德秀才:沉稳端方不浮躁,很通晓经学,有文采,了解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议事说理抵制异端邪说而尊崇孔子,可以作为老师。延请赵德担任海阳县尉,充当衙推官,专门管理本州的州学,督导学生,发扬和乐平易的君子之凤。刺史拿出自己的的俸禄作为兴学本金,多余的部分给学生充当伙食费。(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浙江省绍兴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统测高一语文试题阅读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参_____________(2)属_____________(3)如______________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童子,即童生,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B.句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C.壬戌,“壬”是天干,“戌”是地支;共十二个天干,十个地支。D.白露,文中是指“白茫茫的水汽”,现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正确答案】6.①.检验②.劝请③.往7.D8.(1)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2)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糊涂啊。【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参”,检验。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2)“属”,劝请。句意: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3)“如”,往。句意: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即童生,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错误。此处童子指未成年的人。B.“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错误,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C.“共十二个天干,十个地支”错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有”,通“又”,再次;“槁”,枯;“暴”,晒干;“挺”,直;“𫐓”,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2)“身”,自身、自己;“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惑”,糊涂。参考译文:(一)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二)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三)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选自《书林纪事》)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正确答案】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留宿石碑旁,三天三夜方才离去。“下马伫立”是连动短语,动作连接紧密,其后应断开;“及疲”作状语,用于句首表时间,其前后断开;“乃”是副词“于是”,用于句首,其前断开;“布裘坐观”“宿其旁”“三日方去”都有动词作谓语句,各自独立成句,“因”用于句首表顺承。参考译文: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留宿石碑旁,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学校黄宗羲①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適以为非。薄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④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嗟乎!天之生斯民也,以教养托之於君。授田之法废,民买田而自养,犹赋税以扰之;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是亦不仁之甚,而以其空名跻之曰“君父,君父”,则吾谁欺!(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B.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C.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D.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圣”本义指听觉敏锐,引申为学问或技艺极高的人,也可称颂帝王,如“圣王”指三代以前的君王,即尧舜禹;《劝学》中“圣心”指圣人的心怀。B.“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文中与前一句“朝廷”相对,指民间,和《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样都处在底层社会。C.“稍”,从禾,肖声,本义是禾末,引申为副词,可译为“略微”,如文中的“稍有人焉”;也可译为“逐渐”,如《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蒱”中的“稍”。D.“正坐”指整理好衣衫,端正地坐着,也就是《赤壁赋》中“正襟危坐”之意,这里黄宗羲借以表示朝廷对学校的严格约束,损坏了学校应有了讽议时政的自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宗羲重视学校在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上的重要作用,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B.黄宗羲主张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断然否认了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C.黄宗羲谈到学校变而为书院后,由于与朝廷的尖锐矛盾,被当作“伪学”而遭禁止,甚至被毁弃,影射与抨击了他所处时代的黑暗朝政。D.黄宗羲引用东汉太学三万人凭正气震慑盗贼奸邪之心、成功实现护国安君的史实,充分说明了学校议政的社会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黄宗羲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地方?请简要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B11.D(“正坐”,意为“正是因为”)12.D(非史实,从“使”“将”“可”等词语可见这是作者的假设)13.(1)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全都奉承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关键词“荣”“趋”“辱”“擿”)(2)学校的制度废除,百姓们无知又失去教化,还用权势、利益来诱惑他们。(关键词“法”“蚩蚩”“势利”“以”)14.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传承诗书、化育天下以形成社会公论的地方,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3点,各1分)参考译文: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莫始祖等等,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举行。而是想,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夏商周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全都奉承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等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略微有个人才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与什么要紧的事情相符。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之地,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反而成了迫害人才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但是很多人却把东汉、宋代太学生做的这些事情看成是亡国的表现,却不知道国之所以灭亡,(正是由于)收捕党人,打压言论、拘禁异议人士陈、欧,正是因为破坏学校追求真知真理造成的,怎么反而责备学校的学生呢!唉呀!老天生出这些百姓,把教育和养育他们(的责任)托付给君王。配给田亩的制度荒废以后,老百姓买地自己谋生,仍然用田赋捐税扰乱他们;学校的制度废除,百姓们无知又失去教化,还用权势、利益诱惑他们。这确实没良心至极了,还用那虚空的名号升级他们(君王)为“君父,君父”,你骗谁呢!浙江省湖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木,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哪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挥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驱色,而皆羞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荤深然,镕银散结,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进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且,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茭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酶突数十峰,类天台球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孩,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弃,状如潮涌。俯视深院、怪峰,在脚底相待。偏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矶,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B.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C.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D.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颍,是朱孝纯的字,古人对平辈或荐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人道寄奴曾住”中辛弃疾以字称刘裕表达敬仰之情。B.晦,月尽也,指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指每月十五。C.羽化,古人认为仙人能飞升变化,因此把成仙叫做羽化。《赤壁赋》中“羽化而登仙”,写出了作者如登仙境般的泛舟畅游之乐。D.舆,本义指抬、举,后指车厢,引申指车,又指轿子,此处指轿子。“肩舆”指轿子,“假舆马者”中的“舆”指车子,又因地载万物,古时称大地为地舆。(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段选文均介绍了作者游踪。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展现了所见景物,使人读后有身历其境之感。B.《登泰山记》描绘自然之物更客观,情感含蓄内敛;《游黄山记》中的景物馆含作者的感情,更侧重主观感受。C.两段选文都不吝笔墨,详尽描绘了日出全过程山顶的景色变化,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D.两段选文都善用新颖奇妙的比喻使所绘之物呼之欲出;语言虽平浅朴素,却活脱传神,有字立纸上的艺术效果。(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②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5)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请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1)划线句的意思是: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脂油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着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树顶上,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结合上下文看,在本句中“露”是一个及物动词其后要带宾语而宾语是“角尖”,所以“露”与“角尖”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C;“类……状”是一个固定句式,所以它们之间不能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C、D。故选:B。(2)B.“晦,月尽也,指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指每月十五”表述错误。应该分别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初一”和“农历每月十五”。故选:B。(3)C.“两段选文都……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错误,选文二中只是提到云雾离散,“万峰簇簇,仍还原形”,无法展现出红日初升霞光灿烂的景象。故选:C。(4)①“回视”,回头看;“或”,有的;“得日”,照到阳光;“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②“薄”,接近、靠近;“草高于人”,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草于人高”;“绝”,断、走不通。译文:接近傍晚,到西海门去看落日,山上的草比人要高,路又断了。(5)首先理解“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这是作者在泰山顶远望和俯视所见的景象。然后分析手法和效果。“居”,意思是“停留”,“雾”本是浮动的,而此处却说停留在半山腰,这是以静写动,展现出泰山云雾的轻盈。“若”意思是“像”,“带”意思是“飘带”,这是把半山腰的雾气比作飘带,展现出云雾的具体形状,云雾本呈一片,此时却是像一条飘带,为何会有如此效果?显然是因为泰山太高峻雄伟,所以在它面前,云雾就像一条飘带,这是以云雾来烘托泰山之雄伟。这句话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答案:(1)B(2)B(3)C(4)①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②接近傍晚,到西海门去看落日,山上的草比人要高,路又断了。(5)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参考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地把武器库中的兵器仪仗散落地上。大概一顿饭的工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脂油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着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树顶上,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并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傍晚时分,到西海门去看落日。山上草比人高,路又断了,叫来几十个工役把杂草割掉,然后再前进。东边山峰像屏风一样排列,西边山峰拔地而起,中间模模糊糊有几十座山峰,好像天台山的琼岛。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我不能戴帽子,怕风将它掀掉;不能穿袜子,怕被水汽打湿;不敢拄拐杖,因为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不敢抬头,怕山石崩塌压下。左顾右昐,前后探视,恨不得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一座山峰都走到。当“海马”背着我时,敏捷得像猿猴,向前直冲,千万山峰也学着人在奔跑,样子像潮水奔涌。低头看深谷、怪峰,在脚底下等待着。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如果叫“海马”走慢一点,自己觉得也太胆小了。没有办法,只好把性命交付他们了,任凭他走到哪里,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淮南子》有“胆气就是云”的说法,确实不错。初九日,从天柱峰后面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人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了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西方用兵,偏校有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中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路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彦博请行,命为宣抚使,旬日贼溃,槛则送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独曹利用尝在王曾、张知白上。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固辞乃止。夏人犯大顺,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彦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秦人冤之。庆州兵乱,彦博言于帝曰:“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举之敝尔。”安石知为己发,奋然排之曰:“求去民害,何为不可?若万事隳胜,乃西晋之风,何益于治?”御史张商英欲附安石,摭枢密使他事以摇彦博,坐不实贬。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拜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徙大名府。身虽在外,而帝眷有加。绍圣初,章惇乘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抵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谥曰忠烈。(选自《宋史·文彦博传》,有删节)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B.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C.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D.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西方用兵”的“用”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的“用”意义相同。B.“熙宁二年”的“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项的一个年号,此处采用年号纪年法。C.枢密使,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是管理军国要政的重要官职。D.“拜”在古代有授予官职意思,文中“拜司空”指授予彦博司空职位。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偏校中有临阵先退,畏惧不前的行为,彦博认为当务之急是统一将权,严肃军纪,而不是忙于对偏校的审核治罪。B.在河中审理刘平投敌案时,黄德和及其党徒图谋不轨,彦博义正辞严,敢于承担责任,最终主谋与奴卒都受到惩处。C.彦博治乱有方,在他人长期讨伐无果时,主动请战,十天后将叛乱者装人槛车中押往京师。在外做官时,深得皇帝眷爱。D.御史张商英想依附王安石,以不实之言诬陷彦博,彦博也因为指出王安石变法的过失而遭到贬官。1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13.根据文章第二、第三段内容,概括文彦博与王安石产生矛盾的原因。【正确答案】9.C10.A11.D12.(1)臣愧知礼义,不敢效仿利用所为,而混乱朝廷位次。(2)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的样子。13.(1)彦博揭露李复圭的过错,认为他出兵仓促,而王安石不公正地诛杀了李信等人。(2)彦博认为庆州叛乱是因为变革的过失,王安石认为自己的变革是正确的。(3)彦博陈述市易司监卖果实,有损国家体面招致百姓怨恨,受到王安石的厌恶。【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朝廷行事,一定要合于人心,应该兼采各人议论,以安静持重为先。陛下励精图治,可是人心不安定,这是变革的过失。“务”是“务必”的意思,作“合人心”的状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D;“众论”作“兼采”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用”意义不同。使用、采用;介词,“因为,由于”。句意:西方发动战争/因为心思专一。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彦博也因为指出王安石变法的过失而遭到贬官”理解有误,应该是御史张商英想要依附安石,利用枢密使其他事情来攻击彦博,因不符事实而被贬。而非彦博被贬。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忝”,愧对;“效”,效仿;“紊”,混乱;“朝著”,朝廷的位次。(2)“或”,有的;“绛皓”,红白;“驳”,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彦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可知,彦博揭露李复圭的过错,认为他出兵仓促,而王安石不公正地诛杀了李信等人。根据“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求去民害,何为不可?若万事隳胜,乃西晋之风,何益于治?”可知,彦博认为庆州叛乱是因为变革的过失,王安石认为自己的变革是正确的。根据“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可知,彦博陈述市易司监卖果实,有损国家体面招致百姓怨恨,受到王安石的厌恶。参考译文: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西部用兵,偏校中有临阵先退,望敌不前的,大将、郡守、当地县令都申请审核。彦博上言:“这可以在平时无事时实行。现在兵几十万,而将权不专一,兵法不严,将怎样成事?”仁宗嘉奖采纳了他的意见。黄德和诬陷刘平投降敌虏,用金带收买刘平奴卒,让他附会自己的说法并作证。刘平家二百人都被拘押起来。诏命彦博到河中审理案件,经审讯调查察知实情。德和的徒党援助很多,图谋推翻此案,以致派遣其他御史前来。彦博拒不接受,说:“朝廷担心此案没审完,所以派你来。现在案件已结,应该急速返回,事情如果不成,我来担负罪责。”德和和奴卒受到惩处。贝州王则反叛,明镐前去讨伐,长期没有能够取胜。彦博请求出行,任命为宣抚使,十天后贼人溃逃,将王则装入槛车送往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熙宁二年,以陈升之为相,下诏:“彦博是朝廷受人宗仰的大臣,特命升之位居彦博之下,以此表示礼待贤才之意。”彦博说:“国朝枢密使,没有位居宰相之上的,只有曹利用曾在王曾、张知白之上。臣愧知礼义,不敢效仿利用所为,而混乱朝廷位次。”坚决推辞才作罢了。夏人侵犯大顺,庆州帅李复圭把阵图方案交给钤辖李信等,促使他们出战。失败后,就胡乱上奏李信之罪。彦博揭露他的过错,宰相王安石不公正地诛杀李信等人,秦人认为他们冤屈。庆州军队叛乱,彦博向皇帝上言说:“朝廷行事,一定要合于人心,应该兼采各人议论,以安静持重为先。陛下励精图治,可是人心不安定,这是变革的过失。祖宗的法度未必都不能实行,只有片面不全的弊病而已。”安石知道这是在针对自己,奋然排斥他说:“谋求消除百姓祸害,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万事苛责过细,是西晋的风气,对治政有什么好处呢?”御史张商英想要依附安石,摘取枢密使别的事情以动摇彦博,因不符实际被贬。彦博在枢密院九年,又因竭力陈述市易司监卖果实,有损国家体面招致百姓怨恨,受到安石厌恶,尽力引退离任。授予司空、河东节度使、河阳通判,调任大名府。人虽在外,而皇帝爱有加。绍圣初,章惇掌权当政,言事者论说彦博依附司马光结为朋党,诋毁先帝事业,降为太子少保。去世,终年九十二岁,谥号为忠烈。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乙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①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慄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注:①海马,指黄山当地上山、下山背送游客的人。9.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平方,少圜”的“圜”和“山川相缪”的“缪”都属于通假现象。B.“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之”与“不知东方之既白”的“之”意思和用法都不一样。C.“日上”与“上食埃土”,两句中“上”的用法相同。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句式不相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B.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C.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D.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11.下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纳税申报模拟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制图(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光纤器件工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版面文化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专题三-信守合同与违约单元基础测试2(新人教版选修5)
- 大学英语过程写作(吉林大学)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个人理财规划(重庆理工大学)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KS5U发布】河南省豫南九校2021届高三上期第二次联考-政治-扫描版含答案
- 2021年高考艺体生文化课百日冲刺-英语专题复习讲练:专题二-代词和介词
- 江西省宜春市2024-2025学年上高二中高一(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检测数学试题 附答案
- 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创新转化管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大学
- 设备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四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储罐受限空间作业方案DOC
- 压力容器耐压试验
- 课程设计---年产5.6万吨乙醇精馏塔的设计
- 冷轧辊激光毛化工艺简介
- 沪教版2021三年级数学上册看图列式计算专项题集
- 胃壁增厚性病变的CT、MRI表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