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常用辨析_第1页
常用常用辨析_第2页
常用常用辨析_第3页
常用常用辨析_第4页
常用常用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十一、“烤”字是谁发明的30年代初,“清真烤肉苑”饭馆的老板恭请大书画家齐白石给饭馆写字号。齐白石拿起笔,却不知写哪个字好,查了几部字典,只有“考””烘”等字,觉得都不确切。他沉思良久,才说:“烤肉要用火,那就用火字旁,加上会考的‘考’字,取其音,不就成了吗?”于是,他就提笔写了“清真烤肉苑”五个遒(qiú)劲的大字。由于齐白石造字有理,用得恰当,从此以后,“烤”字就被广泛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它。八十二、“连接”与“联结”在使用“连接”和“联结”这两个词时,人们习惯用“连接”代替“联结”。其实,这两个词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从词性上看,都是动词。但“连接”更有使动意义。绳子断了,把它连接起来。就有“使断了的绳子重新连接起来”的意思。从方式上看,“连接”重在“衔接”,就是互相接连在一起,而且连接的方式具体明确。“联结”重在“结合”。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是比较抽象的。例如,“锦州是联结东北和结北的战略要点”。从涉及的对象上来看,“连接”的两个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而“联结”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笼统的。八十三、“了”字读音知多少同学们朗读课文时,对“了”字的读音往往拿不准。该读“le”时,错读为“liǎo”;当读“liǎo”时误读成“le”,甚至还读成“liào”。其实,“了”字有两个读音。即--le和“liǎo”。那么,在哪种情况下读“le”呢?读“le”时,“了”字都作助词。1.当“了”字在句子中间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时读“le”。如:“她买了一本书。””水位高了二尺。”这两句话中的“了”字分别放在动词“买”和形容词“高”的后边,表示这一动作和变化已经完成。2.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劝阻或命令的语气。如“好了””不要说话了””别大意了”等。3.用在句尾,表示确定语气,着重指明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某种情况时,读“le”。如:“明天就是星期日了””天快亮了”等。4.用在句尾表假设时读“le”。如:“你早来一天就见着他了。”5.用来在句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催促或劝止时读“le”。如:“算了,不要老说这些事!”6.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语气。如:“太棒了!”太不应该了!“在哪种情况下读“liǎo”呢?1.作副词,多用于否定,表示“全然”时读“liǎo”。如:“了无痕迹”。2.表示“完结、结束”时读“liǎo”。如:“说话没完没了。”3.在动词后,跟“不””得”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时也读“liǎo”。如:“这本书我看不了。””我去得了。”最后有必要提醒同学们:“了”字与“瞭”不能混用,不能互相代替,“了”字没有“liào”这一读音。八十四、留学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现在留学生越来越多。中国去外国读书的留学生每年增加,外国人到中国来读书的留学生也是同样如此。留学生人数将随着时代发展,形成一股潮流,推动着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那么“留学生”这个词是怎样产生的呢?“留学生”一词在我国是唐代开始的,而创造这一名词的,其实是日本人。我们知道,唐王朝时,中国的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特别繁荣,与我国相邻的各国又敬畏又羡慕,他们纷纷派外交使节到中国来,表示友好,其中日本政府派遣外交使节的次数最多。日本政府为什么当时对中国如此友好呢?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想通过外交活动在中国学到先进的文化知识,以便回国传播,促进本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那个时候,没有大使馆这些常设机构,日本政府派出的“遣唐使”,在中国不能停留很长时间,也就是说使节们在中国学到的知识有限。日本政府经过研究以后,决定在派“遣唐使”的同时,随同带来一批青年学生,他们将这些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留学生”,另一部分叫“还学生”。所谓“留学生”,就是在外交使节开展外交活动回国后,把他们留下来,继续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便是与外交官回国时,一起回国的那一部分青年。后来,“留学生”这个办法,其他国家也先后吸取,所以唐王朝时,有很多西方国家派人到中国来充当“留学生”,不过他们不是在中国学校读书,而是到民间学习。有些人回国后写了很多“留学”经历的回忆文章,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唐代文化。从唐代以后,“留学生”一词便保留下来,直到如今。八十五、没“没”是否定副词,在句中作状语,限制动词、形容词等。用法很多,主要用于否定领有存在和动作行为的发生、完成以及性状转变的发生或完成等。使用“没”的主要场合大致有以下几种:A.用在“有”前面否定领有或存在①我没有录象机。②他在本地没有什么亲人。③这一带过去没有人住。④没有水和阳光,植物就不能生长。B.用在动词前面否定动作行为的发生或完成①上午没刮风。②姐姐没去过青岛。③你没见过这么大的西瓜吧?④李杰没买上音乐会的票。⑤他怎么还没起床?C.用在一部分形容词前面否定性状转变的发生或完成①你的病没好,还不能到户外活动。②天越来越长了,八点钟还没黑呢。③那棵树上的果子没熟,吃起来酸得很。“没”和“不”同属于汉语中最常用的副词。两者都表示否定,但在用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外国语中只有与环”相当的否定词(如英语的not,俄语的He等),而缺少与“没”相当的否定词。因而“没”的正确使用就成为外国人学汉语的一大难点。他们所犯的错误,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一)设用“没”来否定主观意愿误(1)他没爱打乒乓球,只爱打篮球。误(2)我只喜欢听音乐,对小说没感兴趣。否定副词“没”和“不’”用法的区别之一是:“没”(或“没有幻多用来进行客观叙述,如“昨天她没去舞厅”;“不”则多用来表达主观意愿,如“她向来不去舞厅”。误(1)中有“爱”,误(2)中有“喜欢”、“感(兴趣)”这些都是表示主观意愿的,因而不能用“没”来否定。“爱”和“感”前面的“没”都应改为“不”:他不爱打乒乓球,只爱踢足球。我只喜欢听音乐,对小说不感兴趣。在汉语中,我们可以说“感兴趣”,也可以说“有兴趣”。前者的“感”是表示主观感觉的动词,要用“不”来否定;而后者的“有”是表示存在或领有的动词,要用“没”来否定。“不感兴趣”和“没有兴趣”意思相同,因此误(2)还可以有一种改法,即保留“没”而将动词“感”改为“有”:我只喜欢听音乐,对小说没有兴趣。(二)误用“没”来否定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或状况误(3)因为学校旁边的E商银行没换外币,所以我要去中国银行。误(4)每年五月,学校有几天开运动会,没上课。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要表达某些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或状况。表达这类内容的句子有肯定的,如“老李用烟斗抽烟”,“周成住在朝阳区”;也有否定的,如“老李不用烟斗抽烟”,“周成不住在朝阳区”。从前面这两个否定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里,否定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状况的否定副词必须用“不”,不能用“没”。而误(3)和误(4)的错误恰好是在这类情况下用了“没”来进行否定。兑换外币不属于工商银行的业务范围,每年学校开运动会期间停课,这都是经常性的、确定不变的情况。这些内容用“没”加以否定,显然不妥。应当把“换外币”和“上课”前面的“没”一律改为“不”。因为学校旁边的工商银行不换外币,所以我要去中国银行。每年五月,学校有几天开运动会,不上课。(三)误用“没”来否定表示主语和宾语关系的动词误(5)那个经济系的学生没叫张莉,她叫张莉华。汉语中有部分动词专门用于联系主语和宾语以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常见的如“是”、“姓”、“叫”、“像”、“叫做”、“当作”、“等于”等等。对这类动词进行否定,否定副词一般用“不”而不用“没”。如“那是杂志,不是书”;“我不姓牛,姓刘”;“这孩子长得一点也不像她妈妈”。误(5)中有动词“叫”,属于表示主语和宾语关系的动词。因此不能在它前边用“没”作否定词,应当将“没”改为“不”:那个经济系的学生不叫张莉,她叫张莉华。(四)误用“没”来否定行为动作本身误(6)我没知道邮局在哪儿,你能告诉我吗?副词“不”和“没”都表示否定,但它们在限制动词时所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不”否定的是行为动作本身,如“我不咳嗽了”;“没”所否定的则是行为动作的完成或过去的经历,如“小马还没编好那个程序”,“他原先没上过大学”。误(6)所表达的是“我”不清楚邮局在什么地方,所否定的很显然是“知道”这一行为本身。既不属于行为动作的完成,也不属于过去的经历。因此不能用“没”而应用“不”来加以否定,即改为:我不知道邮局在哪儿,你能告诉我吗?(五)误用“没”来否定一般的、无变化的性状误(7)跟大城市比较,这儿的交通没大方便。误(8)我看见一M鞋,样子好,颜色也好,但是没合适。“没”可以用在部分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但这需要有一定条件的限制:“没”所否定的内容必须是性状转变的发生或完成,而不能是一般的、没有发生转变的性状。如可以说“这些菜存放了一冬天也没坏”,“都烧了这么长时间了,水怎么还没热”。这里要表明的是由先前的性状(“好”、“凉”)到后来的性状(“坏”、“热”)之转变过程的发生或完成,而绝不是一种静止不变的性状。从句意看,误(7)、误(8)中的形容词“方便”和“合适”所表达的性状都只是一般的、静态的,因此不能用“没”来否定,两句中的“没”都应改为“不”:跟大城市比较,这儿的交通不太方便。我看见一双鞋,样子好,颜色也好,但是不合适。(六)“没”在句中的位置不当误(9)他把那两本杂志没还我。汉语中有一种十分独特而又常见的动词谓语句--“把”字句。这种句子的调语部分有以介词“把”及其宾诺构成的介宾短语充当的状语。如“我把这幅画儿画完了”,“何师傅把郑大娘送到了她儿子家”。用“把”字句进行否定的表达时,否定副词一般放在介词“把”之前,而不能放在“把”及其宾诺之后、谓语动词之前。这是“把”字句语序上的特点。如我们只能说“不把这幅画儿画完,(我就不吃饭)”,“何师傅没把郑大娘送到她儿子家”,不能说“把这幅画儿不画完”,“何师傅把郑大娘没送到她儿子家”。误(9)是个“把”字句,句中所用的否定副词“没”被错放在谓语动词“还”的前面了。根据前边讲的“把”字句中使用否定副词的规则,应当把“没”从动词“还”的前面移到介词“把”的前面去:他没把那两本杂志还我。八十六、“弭”和“弥”别混用课文《镜泊湖奇观》中有这样两句话:“(1)哪里的人们有苦难,她只要用宝镜一照,便可以消灾弭祸。(2)本来清澈的湖水静静地淌着,一到陡崖,突然下跌,顿时抛撒万斛珍珠,溅起千朵银花,水雾弥漫,势如千军万马,声闻数里,同幽静的镜泊湖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两个句子中的“弭”和“弥”:一是字形相近,都是“弓”字旁,左右结构;二是读音相近,“弭”读“mǐ”,“弥”读“mí”,即声母、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不同;三是意思不同,“弭”是止息的意思,“弥”的意思有:①满,遍;②补,合;③更加;④到处都是,充满。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消灾弭祸”即“消除灾祸”;“弥漫”即“充满”的意思。然而语文课本上“弭”和“弥”注音都是“mí”,教学用书上将“消灾弭祸”写成“消灾弥祸”,把“弭”和“弥”混淆了。查阅有关资料和工具书,“弭”和“弥”都不是多音字,因此,语文课本上“弭”注音为“mí”,教学用书上将“消灾弭祸”写成“消灾弥祸”均是不妥当的。八十七、明明“明明”是语气副词,常用于肯定某种情况,表示显然是这样。“明明”在句中充当状语,它的主要用法如下:A.“明明”用在复句的一个分句中,这个分句前边或后边的分句是一个反问句①这哪是狼,明明是狗嘛!②他明明知道这件事,怎么能说不知道呢?③你明明知道她不会喝酒,千吗还非让她喝?B.“明明”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中,后一分句有转折意味①这孩子明明有病,可就是不肯上医院。②他明明是在撒谎,你还要相信他。③我明明知道你是对的,但是当时实在不便替你说话。C.“明明”直接用在反问句中①这不明明是瞧不起人吗?②说好了的事你又变了卦,这不明明是不守信用吗?使用“明明”这个副词时,首先要注意它的词性,还要了解它在句中的正确位置。外国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往往容易发生错误,即:(一)将“明明”误当形容词用误(1)很明明,他以为我是一个外国教师。“明明”的作用是修饰动词,表示“事情十分显然”,如“你明明错了,还不让别人批评”;“明明就是这么回事,信不信由你”。“明明”作为副词,在句中充当状语,不能作谓语或定语,更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误(1)将“明明”当成形容词而用作谓语是不妥当的。将“明明”改为形容词“显然”,才能正确传达句意。很显然,他以为我是一个外国教师。(二)“明明”在句中的位置不当误(2)我的自行车是明明放在门口的,怎么一会儿就不见了?“明明”作状语一般有两种位置:一是在渭语动词之前,一是在主语之前。如“他明明没有哥哥,却说他哥哥在云南”;“明明他俩早就认识,却装作陌生人”。然而,“明明”绝不能放在调语动词之后。不能说“他没有明明哥哥”。误(2)所犯的错误恰恰是如此,将“明明”放在了调语动词“是”的后面(该分句的谓语为“是……的”格式,谓语动词为“是”。“放在门口”是该格式中的短语,“放”是这个短语的构成成分,不是句子的调语动词)。改正的方法是把“明明”从“是”的后面移到它前面去:我的自行车明明是放在门口的,怎么一会儿就不见了?八十八、难道“难道”是语气副员L在句中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句末常有“吗”或“不成”。“难道”的主要用法如下:A.用在动词之前①为这么点儿小事,难道值得发这么大的火吗?②酸雨的出现难道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警告吗?③我们难道能容忍这种丑恶现象泛滥不成?B.用在主语之前①难道她说的都是假话?②难道我就这样甘拜下风不成?③难道你们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有些语言缺少与“难道”相对应的词语,这在一启程度上给外国学生掌握这个副词的用法带来困难。他们使用“难道”时易犯以下两类错误:(一)将“难道”误用于陈述句误(1)难道他帮你修过自行车,你忘了吗?副词“难道”的作用是加强反问语气,要用在反问句中。如“小孩子都知道这个道理,难道你还不知道?”它不能用在陈述句中,因为陈述句是要说明一个事实或道理,不存在反问的语气。误(卫)的前一分句是个陈述句的形式,后一分句是反问句的形式。因此“难道”不应用在第一个分句的句首,而应当移到第二个分句的主语“你”之前。改正后的句子应为:他帮你修过自行车,难道你忘了吗?(二)将“难道”误用于无反问语气的疑问句误(2)老师,这里难道有多少人口是从别的省来的?“难道”所在的句子(或分句)是疑问句的形式,但这个疑问句必须是个反问句,而不能是个不含有反问语气的一般疑问句。因为副词“难道”的作用就在于加强反问的语气。如“难道能让腐败现象长久存在下去吗?””你这样做难道不感到可耻吗?”误(2)中“有多少人口是从别的省来的”只是单纯询问实际情况,并不含有任何反问的语气在内,所以句中不能用“难道”。从句意来看,说话人是要表达进一步追究的语气。这种语气在汉语里通常用“到底”或者“究竟”来表示。因此误(2)中的“难道”可改为“到底”或“究竟”。二者都是副词,“到底”比“究竟”显得通俗些:老师,这里到底有多少人口是从别的省来的?老师,这里究竟有多少人口是从别的省来的?误(3)他的生日晚会你难道去不去?“难道”只用于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不能用在肯定、否定形式并列起来提问的疑问句中。如不能说“我送的礼物他难道喜欢不喜欢?””那条裙子难道漂亮不漂亮?”误(3)中的“难道”是多余的,应该删去。如果要加强疑问语气,也可以将“难道”改为含有深究意味的副词“到底”。误(3)的两种改法如下:他的生日晚会你去不去?他的生日晚会你到底去不去?八十九、“年青”与“年轻”平时造句写作文,有的同学经常将“年青”与“年轻”混淆运用。这两个词虽然是近义词,但它们有着细微的差别。“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强调年龄正是青年时代。如:①年青一代。②你正年青,应专心学习。它只适用于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人,而不能用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它一般不用于比喻。“年轻”指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强调相对来说年龄处于较小的状态。如:①年轻人。②年轻力壮。但它所指的年龄不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可用于二十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人,也可以用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如《周总理的睡衣》中“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周总理的睡衣……”《渡船》中“年轻的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它可以用于比喻,如:“年轻的风儿吹拂着春天的原野,四处都飘洒着醉人的芳香。”在指二十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人时,“年青”和“年轻”都可以用,在句子中是可以互换的。但在指四十岁或五十岁以上的人时,就只能用“年轻”,而不能用“年青”。九十、“扒””趴”有别郭梅钟能文“扒”和“趴”读音相近,字形相近,意义也相近,所以常常容易相混。请看下面两句话:①羊抬起前腿,扒在墙上,脖子伸得老长,还是吃不着。②李丽只好扒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画。两个“扒”用得对不对呢?“扒”有两个音,读bā时,有三个意义,其中一个是“抓着可依附的东西”。“扒”形旁是“扌”,表示和“手”有关,有“用手抓住”的动作。例如:扒着栏杆、扒着树枝。“趴”读pā,有两个意义,其中一个是指身体向前靠在东西上。它的形旁是“足”。“足”这里代表整个身体。“趴”的动作集中表现在“靠”,即倚靠。例如:趴在桌子上写字。再看前面两句话。第一句中,羊的前腿尽管不能像人的手一样有“抓住”的动作,但显然不是身体“靠”在墙上,而是表示“把着,抵住”的意思。所以,用“扒”是对的。第二句中,李丽是身体靠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画,所以应该用“趴”。九十一、巧分“辨””辩””辫””瓣”不少同学分辨不清“辨””辩””辫””瓣”,组词造句张冠李戴。其实,我们只要分清字形,理解字义,就能正确运用。“辨”的中间是一点一撇,意思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例如:辨别、分辨、辨认等。有时与“辩”通用,例如:辨(辩)白、辨(辩)证。“辩”的中间是言字旁,意思是用语言来说明见解或主张,例如:辩驳、辩论、辩辞。“辫”的中间是绞丝,意思是把头发分叉编成的条条,例如:辫子;方言中也可用作量词,用于编成的像辫子的东西,例如:一辫蒜。而“瓣”的中间是“瓜”,指花瓣或植物的种子、果实可以分开的小块,有时也用作量词,例如:四瓣橘子。为了便于分辨记忆,我们把这四个字编成歌诀:“辨””辩””辫”与“瓣”,须分清,要记牢:点撇为分辨,有言是辩论,绞丝是辫子,瓜地开花有花瓣;组词造句练能力,勤认多用不混乱。九十二、千万副词“千万”用在祈使句中,表示恳切的希望、请求、劝告或叮咛。用法如下:A.“千万”用于肯定句(常与助动词“要”连用)①天这么黑,您走路千万要当,C!②骑自行车千万要注意安全,街上车辆太多。③到了哈尔滨,千万给我什1来封信!B.“千万”用于否定句(与“别”、“不要”、“不能”等词语连用)①有了病得赶快治,千万别耽误了!②这是他的私事,你千万不要再去跟别人乱讲。③咱们千万不能做对不起大伙)L的事。副词“千万”的使用,在语序和语义上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出现类似下面这样的错误:(一)“千万”在句中的位置不当误(1)今天晚上千万你别忘了吃药!“千万”表示“务必”、“一定”的意思。一般用于祈使句,充当状语,表示说者对听者的希望、请求、劝告或叮嘱。“千万”常与“要””不””别”等词语连用,使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得到加强。它在句中的位置一般是在上述词语或句子的主要动词之前。如“你千万要小心,别着凉了”;“千万不要忘了临走前把灯关掉”;“千万把握住目前的有利时机”。“千万”从不用在主语的前面。误(1)把“千万”放在主语“你”之前,不妥。应当把它移到“你”的后面、“别”的前面:今天晚上你千万别忘了吃药!(二)误将“千万”与“从来”混用误(2)以前我千万没见过这么可怕的沙暴。“千万”通常仅用于拆使句,以一种恳切的语气表示要求、劝告、叮咛等,有“务必”、“一定”的意思。这个副词不能用在陈述句或疑问句中。误(2)是一个陈述句,意在说明一个事实,不包含任何恳切的语气,所以不宜使用“千万”。说话人要强调的是过去一直如此的一种情况,因此可以把“千万”改为含有这种意义的副词“从来”:以前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可怕的沙暴。(三)误将“千万”与“一定”混用误(3)再等一会儿,他们千万会打电话的。副词“千万”虽然有“一定”的意思,但它通常只是在折使句中才使用。如“千万别忘了通知他”,“你们计算的时候千万要细心”。“一定”作副词用时,既可出现在祈使句中,表示与“千万”相近的意思;也可出现在其他类型的句子中,表示“必然”或“确定无疑”的意思。误(3)是个陈述句,是对现实情况做出一种判断,表明“他们”会来电话是无可怀疑的、因此不能用“千万”,而应将“千万”’改为“一定”:再等一会儿,他们一定会来电话的。九十三、“情义””情意”和“情谊”“情义””情意”和“情谊”意义相近,都是指人的感情而言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情义”多指亲属、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例如:“姐姐待他很有情义。”我们常说的“有情有义””无情无义”是把“情义”拆开来使用。“情义”所指的范围多限定在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人之间,一般不用于单位和单位、国家和国家之间。“情意”指对人的感情。它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例如“情意绵绵”。另外,“情意”还可指人对国家的感情,例如:“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呀!””情意”还可以表示“情分”,例如:“礼物不多,但也是一点情意。””情意”也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情深意长、深情厚意。“情谊”多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例如:“他给灾区人民寄去200元钱,以表示自己对灾区人民的情谊。”同时,“情谊”也可以表示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例如:“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情谊”也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深情厚谊。比较而言,“情义”使用的范围最小,“情意”和“情谊”一般可以互换,只是“情谊”的使用范围要比“情意”大。九十四、其实“其实”是语气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对上文加以更正或补充,含有转折的语气。它的用法有以下两种:A.“其实”用在主语前①国外有很多人认为汉字很难学,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②老朱看上去有五十岁了,其实才四十来岁。③大家都以为她是阿拉伯人,其实她的国籍是伊朗。④今天好像很热,其实温度并不高,才二十几度。B.“其实”用在动词前①其实用不着给他打电话,一会儿他就来了。②说是开会,其实是用公款去旅游。③名称虽然叫“骑兵一师”,其实并没有马,而是一支机械化部队。使用“其实”时,外国学生由于忽略了它的词性和在句中的正确位置,常常产生下列两类错误:(一)误将“其实”用作形容词误(l)通过到山区参观访问,我们了解了那里农民的其实生活情况。“其实”是个副词,它的作用是在句中作状语,对上文加以更正或补充。如“家长们总怕参加课外小组的活动会影响学习成绩,其实适当的课外活动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很有好处”。“其实”作为副词,不能用作定语。误门)把“其实”作为形容词用在名词性短语“生活情况”前边充当定语,这是不妥当的。根据句意,可以把“其实”改为形容词“实际”:通过到山区参观访问,我们了解了那里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二)“其实”在句中的位置不当误(2)这个词不是其实老师教的,是从生活中学来“其实”作状语,要放在主语或者动词之前。如“他这个人挺容易接近的,其实你用不着有什么顾虑”;“鲸看起来像鱼,其实是海洋里的一种哺乳动物”。而误(2)却把“其实”放在了它所修饰的调语动词“是”之后。按正确的位置,“其实”应当移到“不是”的前面,即把原句改为:这个词其实不是老师教的,是从生活中学来的。九十五、巧用“的”与“得”有一天,一个吝啬鬼路过一个西瓜摊,卖瓜人想捉弄他一下,于是高喊:“卖瓜喽,大西瓜,甜得舍不得卖!”吝啬鬼一听,急忙挤到摊位前挑来拣去:“多少钱一斤?”卖瓜人笑着说:“人家都卖五毛钱一斤,我这是自家地里种的,便宜你,就两毛钱一斤吧!”吝啬鬼听了,乐得合不拢嘴,连忙挑了两个大西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不一会儿,只见吝啬鬼气冲冲地回来了,他破着喉咙,歪着脑袋,大声嚷嚷:“卖瓜的,你不是说你的瓜甜得舍不得卖,怎么一点也不甜?快赔钱!”卖瓜人不紧不慢地说:“就是嘛,我说甜的舍不得卖,卖的当然都是不甜的呀!”吝啬鬼听了哑口无言。原来,第一句“甜得舍不得卖”中的“得”,表示后面的语句是补充说明瓜甜的程度──瓜很甜,以至于舍不得卖。第二句“甜的舍不得卖”中的“的”,表明“甜的瓜”舍不得卖,而卖出去的全是不甜的瓜。那个吝啬鬼没有弄清“得”与“的”的用法,结果上了当。九十六、如何区别“只”和“支”“只”和“支”都可以用作量词。但它们字形不同,字义不同。“只”常用在以下几处:1.人体或动物身上的某些成对的器官。例如:两只耳朵。2.动物,多指飞禽、走兽。例如:一只山羊。“支”则常用在以下几处:1.用于部队等。例如:一支部队。2.杆状的东西。例如:两支铅笔。3.用于歌曲、乐曲。例如:一支歌。九十七、“审订”与“审定”“审订”与“审定”,一些媒体常有混用的情况。例如某报一文:“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审订之后即可付诸实施。”再如另一撰文:“身患癌症的著名天文学家张教授临终前还在审定自己编写的教材。”句中的“审定”错成了“审订”,“审订”错成了“审定”。“审订”:审阅订正。“订正”,主要指文字上的改正。如“审订书稿”,意即对书稿进行审查、修改、何正。又如:“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此处的“审订”,也是指对教科书的审查、修改、订正。“审定”:审查决定。“审”:审查核对。“定”:决定;定稿。例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说明”:“在编辑本书时,作者逐篇审定了全部文稿。”又如钱钟书《围城》:“苏小姐把他向她哥哥介绍……鸿渐心里想,糟了!糟了!这一介绍就算经他家庭代表审定批准做候补女婿了。”“审订”与“审定”都是动词,都含有审查、审阅的意思。“审订”侧重在“订”,即修改、订正其中的差错,不强调意见的最后确定;“审定”侧重在“定”,即审查后作出决定、评定,强调意见的最后确定。如是书稿,“审定”意即定稿,可以付印;如是计划,“审定”意即就可实施。九十八、适合、符合适合、符合是同义词,都是动词,又都有“一个事物同另一个事物相合”的意思,可是,它们与别的词的搭配不一样。适合,常同“特点””需要””习惯””环境””口味”等词搭配。如:“儿童读物,必须写得适合儿童的特点,儿童才愿意接受,才喜欢看。””这里环境不好,太嘈杂,不适合写作。”符合,常同“规律””实际””精神””原则””规定””愿望”等词搭配。如:“人的行为越是符合客观规律,知识越丰富,那么,他的一切言行就越是顺心,生活越是美满。””符合实际的理论才能指导实际。””教师工作虽然清苦,但符合我多年来的愿望。”九十九、“生机勃勃”与“生气勃勃”有人对“生机勃勃”与“生气勃勃”的“机”和“气”没有认真地区分,结果张冠李戴,混淆了,把语句的意思弄错了。例如:“他们生机勃勃地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工作。”这就“气”冠“机”戴了。“生机”:生命力;活力。“勃勃”:精神、生命力旺盛或欲望强烈的样子。“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充满活力。“生机”是名词,“勃勃”是形容词。例如:“立春一过,春风送暖,柳条吐绿,麦苗返青,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又如:“深化改革,给国有大中型企业带来勃勃生机。”“生气”:也是生命力的意思。如“青年人是最有生气的”。“生气勃勃”:生命力旺盛;充满朝气和活力。例如:巴金《杨林同志》:“他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一张瘦脸生气勃勃。”再如施东向《义理、考据和辞章》:“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拥护那应当拥护的东西,同时也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反对那应当反对的东西。这才会是生气勃勃的好文章。”“生机勃勃”与“生气勃勃”因词义大致相同,有时可通用。但两者适用范围有所不同。“生机勃勃”可形容自然现象,也可形容社会现象;“生气勃勃”也是可形容自然现象,也可形容社会现象。这一点两个成语是相通的。但,“生气勃勃”还可形容人,而“生机勃勃’倒不宜形容人。这一点两个成语又是有区别的。本文开头的例句中因形容的是“他们”,是“人”,该用“生气勃勃”。一百、申明、声明申明、声明,这两个词有共同的意义,那就是陈述理由,表明态度,但也有区别。申明:是郑重说明的意思,如:“我一定要向厂里申明,这个事故的发生,固然有主观因素,但也存在着客观原因。””从法律上讲,这个责任不应该由我负,我一定要向法院申明。”声明:是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的意思。如:“我声明:从今天起,我退出歌坛。””我外交部声明,这是对方公然撕毁协议的行为,其一切后果由对方负责。””声明”还可作名词用,“申明”则没有这种功能。如:“他的这份声明,写得很好,条分缕析,义正词严。”一百零一、“氏”和“氐”“氏”和“氐”字形相近,只一点之别,所以很多人常把由它们作偏旁的字写错,比如把“低”字的点落掉,给“纸”字增加一点。其实,区别它们很简单。首先要把这两个基本字的音读准,“氏”读“shì”,姓氏的“氏”;“氐”读“dǐ”,氐族的“氐”(氐族是我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然后就可通过读音来把它们区别开:凡读“di”音的都要加上点,如“低、诋、邸、抵、坻、柢、砥、骶等;凡不读“dǐ”音的,都不加点,如“纸、舐、祗、芪等。一百零二、“痛”和“疼”小虎:我是独生子,最受父母痛爱。小华:不是“痛爱”,是“疼爱”。小虎:“痛”和“疼”不是同义词吗?小华:“痛”和“疼”,有些义项是相同的,有些义项却不同。小虎:在什么时候是相同的呢?小华:表示人或动物因病、创伤或刺激而产生难受的感觉时,这两个词都可以使用。如“头痛”可以说“头疼”,“手摔痛了”可以说“手摔疼了”。小虎:哪些地方不能互相替换呢?小华:表示喜欢只能说“疼爱”,不能说“痛爱”;表示悲伤,只能说“悲痛”,不能说“悲疼”;表示程度时用“痛”,不能用“疼”,如“痛快””痛恨”……小虎:不能说“疼快””疼恨”。小华:非常正确。一百零三、太、很、真、更“太””很””真””更”都有表示程度深的意义,不同在:(一)“太”:有主观评价性,程度过头,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也可表示程度高,多用于赞叹。句末常带“了”。例如:(l)车开得太快了,太危险了。(不如意)(2)屋子太乱了,快收拾一下吧。(不如意)(3)这本小说太吸引人了。(赞叹)(二)“很”:表示程度高。跟“太””真”比,侧重于客观。例如:(4)他们的生活很幸福。(5)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注意“太”与“很”的差别:*他们说着、笑着,一直到太晚。(太──很)*在中国,我跟中国人谈话的机会太多。(太──很)用“太”时,句末常带“了”;“很”不用。*他最近工作很忙了。(三)“真”:有“实在”的意思,用来加强肯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结构上与“很”最大的差别在于:“真+形容词”在句中不能做定语。例如:*中国的女人是真幸福的女人啊!*我跟别的留学生进行了真有意思的交流。“真十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和补语。例如:(6)长城真雄伟啊!(7)校园修整得真漂亮啊!(四)“更”:跟“很””太””真”最大的不同是用于比较,表示比原有的程度或情况又进一层。例如:(8)我爱这里的山水,更爱这里的人民。(9)他比以前更懂事了。“很”只表示程度高,“更”则表示原来就有一定的程度,现在又进一步,因有程度的变化,句尾常带“了”。例如:1.他学习很努力、很刻苦。他学习更努力、更刻苦了。2.我很喜欢这个地方。我更喜欢这个地方了。一百零四、“戊”、“戌”、“戍”、“戎”“戊、戌、戍、戎”四字只相差一点点,许多人记不住它们的读音,意思也经常搞错。这里介绍四句口诀,记住后,你就不会再张冠李戴了。口诀是:“戊读wù,天干甲乙丙丁戊;加横xū,地支亥字前位戌;加点shù,军队防守去卫戍;十字róng,身穿戎装守边疆。”一百零五、学“东西”汉语教师教外国学生学“东西”这个词时,告诉他们“东西”泛指事物,凡物质和精神各种因素均可称“东西”,有时可特指人,意义的解释相当明确。可是学生初学汉语时,弄不清“东西”的指代范围和使用状况,更不知修辞和感情色彩。老师问学生:“什么是‘东西’?”学生回答:“桌子是东西,椅子是东西,我是东西,你是东西。”老师提醒:“不对,不对。”学生连忙更正:“啊,对不起,你不是东西。”老师又好气又好笑,再次提醒:“这就更不对了,不能说‘你不是东西’,这是骂人的话。”这时学生很惊奇,问道:“那么你到底是不是东西?如果是东西的话,你是个什么东西?”老师连忙说:“不行,不行!‘你是个什么东西’也是骂人的话。”学生听了更是茫然不解。老师耐心地向学生解释:“东西”这个词一般指非人的事物,指人时有严格的使用和修辞限制,一般不说肯定句“张三是东西”;否定句和疑问句则带有贬低、责骂的意味,如:“张三不是个东西。””李四是个什么东西?”如果再加修饰词语,修辞色彩就更为丰富:有时加强贬低意味,如:“你这狗东西!”有时表示厌恶色彩,如:“这老东西活得不耐烦了!”有时表示幽默和玩笑的意味,如:“你这个鬼东西,老跟我调皮。””你真是个笨东西,我讲三句,你有两句听不懂。”有时表示喜爱的色彩,如:“这小东西真让人喜欢。”学生惊讶地说:“呀,那么复杂!”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所以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否则,就会闹笑话。”学生更加惊奇,问:“语言也是东西?”“语言也可以称为‘东西’,但要在前面加个‘这’表示强调。”学生似乎明白了,感慨地说:“‘东西’这东西真是个怪东西!”一百零六、“心里”和“心理”不一样“心里”和“心理”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心”的儿子,因此面孔有点相似,名字叫起来又一样,所以有的人就分不清它们。细心的人为了辨认它们,就设法抓住它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找出它们不一样的地方。老大“心里”,内涵单纯,常表现在外,具体指“胸口内部”,多指在“思想里、头脑里”。经常在“我的心里发疼””同学们心里很高兴””你的话永远记在我心里””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我心里的话难以表达”等句子出现,表现得很活跃。老二“心理”,头脑灵活,表达感情细腻,结交的朋友较广,在很多地方,是作为表现“老大”(心里)发出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的总称,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它还常常用来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如“心理现象””心理作用””心理因素””心理素质””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常人的心理总是喜欢美的,厌恶丑的””我们能够看到红花绿草,听到鸟语,嗅到花香,只要反映到头脑里,就会产生种种心理活动””你要把人物写得生动,就得写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等。小朋友,过去你在造句或写作文时,一不小心也会把“心里”和“心理”用错吧,使得它们互相埋怨,今后,要细心一些,再也不要让它们兄弟俩受委屈啦!一百零七、学历、学力学历、学力,读音相同,实际上说的是两回事。学历是指学习的经历,具体地指曾在哪类哪级学校毕业或肄业。学力是指学问的深浅。它们的含义各异,但极易被混淆、错用。例如:“高小毕业或有同等学历的,均可报名投考。”“他尽管没有什么学力,但是经过刻苦努力,自学成材,学历却很深。”第一句里的“学历”,应该是“学力”。同等学力,指学问达到同等毕业生水平。第二句里的“学历”和“学力”都用错了,“学力”应该是“学历”,是指“文凭”,而“学历”应该是“学力”,是指实际的学问。一百零八、“喧””暄””渲”标题中的三个字,你能读准、写对、解释吗?你能分别用它们来组词、造句吗?别着急,先让我们一起来辨识,然后完成后面的练习题吧。这三个字中都有“宣”,只是偏旁不同,因此含义也就有别,使用时必须正确区分。“喧”读xuān,“口”旁,意义与“口”相关,形容大声说话,十分闹腾,如喧嚷、喧哗、喧嚣、喧腾;“暄”也读xuān,“日”旁,意义与“日”相关,指太阳的温暖,如见面后嘘寒问暖,往往用“寒暄”这个词语;“渲”则读xuàn,三点水旁,意义与“水”相关,本指一种画法,就是把水、墨淋在纸上,再擦得浓淡适宜,这叫渲染,后来也比喻夸大。请你在下边句子的括号内分别填上这三个字组成的词语。1.《茅以升立志造桥》写到端午节的秦淮河上龙船竞发,锣鼓()()的热闹景象。2.本来普通的一件事,被善于夸张形容的王丽()()得有声有色。3.小明的外公长期在外,近日回来了,与小明一家人问长问短、问前问后,决不是客套地()()一番。4.在公共场所,我们要讲文明,不能大声()()。一百零九、“萧萧”与“潇潇”“萧萧”与“潇潇”都是描写、形容事物的词,但适用对象有别,如对这两个词的词义不清楚,容易阴差阳错。如有人把“萧萧春风拂人面”写成“潇潇春风拂人面”,把“秋雨潇潇,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写成“秋雨萧萧,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单字“萧”,意为萧索、萧条,无象声义。“萧萧”:象声词。形容马叫声、风声、草木摇动声等。如“马鸣萧萧”,“风萧萧兮易水寒”。如刘庶凝《还乡梦自序》:“夜闻竹林萧萧,声如泉涌,独坐窗前,久不能寐。”又如姚雪垠小说题“虎吼雷鸣马萧萧”。“潇潇”:形容词。形容风雨急骤状。如:在一个风雨潇潇的夜晚,我来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也可形容小雨。如“潇潇细雨滋润着庄稼”。单字“潇”,水深而清的意思。“萧萧”是象声词,“潇潇”是形容词。“潇潇”从“三点水旁”,与水有缘。有风无雨用“萧萧”,有雨或有风有雨用“潇潇”。“潇潇春风拂人面”因有风无雨,该改用“萧萧”;“秋雨萧萧,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因有雨该改用“潇潇”。一百一十、“象”和“像”“象”适用于三种情况:1.作名词用,如“大象”。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象征”等。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模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像”适用的三种情况是:1.作名词,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2.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3.作介词用,有“比如”“如同”(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一百一十一、“一”不只是数词提起“一”,一般人的概念往往是数词,其实,“一”所能表示的意思丰富得很,复杂极了。1.表示“相同、同一、一样”的意思,如:众口一词、万众一心、一式两份等。2.表示“单一、独一”的意思,如:一家之言、一面之辞等。3.表示“满、全部”的意思,如:一天星斗、一身泥巴、一律上交、一身是胆、一如既往等。4.表示“极、甚”的意思,如:一贫如洗等。5.表示“专一”的意思,如:一心一意、用心专一等。6.表示“刚、才”的意思,如:天一亮便起床、一上班就打电话、一学就会、一听就懂等。7.表示“最小”的意思,如:一丝不苟、沧海一粟等。8.表示“一旦”的意思,如:一成不变、一蹶不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挨打就哭等。9.表示“稍微、短暂”的意思,如:歇一歇、说一下、学一学等。10.表示某种动作、现象突然出现,如:眼前一黑、一哄而散等。一百一十二、“意思”有哪些意思?“意思”这个词在汉语中有很多种意思。(一)语言文字的含义或文章的思想内容。例如:(l)请你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意思。(2)这篇文章的意思你弄懂了没有?(二)指人的意见、愿望。例如:(3)A:这件事你问过王厂长了吗?他是什么意思?B:我问过了。王厂长的意思是他不同意这么做。(4)我们有跟他们合作的意思,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三)指情趣、趣味。例如:(5)星期天从早到晚呆在家里,太没意思了。(6)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四)指礼品代表的心愿,可以用ABAB重叠形式,作动词用。例如:(7)这是我的一点小意思,请收下吧。(8)这件事你想请他帮忙,一定要先给他意思意思。(五)表示事情有某种趋势(tendency)或苗头(symptomofatrend)。例如:(9)才过五月,已经有点儿夏天的意思了。(10)我看王强对马兰有意思。(王强暗暗爱上了马兰)(六)对对方的言行不理解或不满意的时候,可以说“你(他)这是什么意思”,是一种质问的口气,说的时候重音可以在“这”,或者在“什么”上。请比较下面的例句和例句(3)(4)的不同用法。(11)A:喂,你到底买不买,别站在这儿影响别人。B:你这是什么意思,看看不可以吗?(12)A:医生说要住院先得付两千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