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横络解结”理论在针刀医学中的应用_第1页
《内经》“横络解结”理论在针刀医学中的应用_第2页
《内经》“横络解结”理论在针刀医学中的应用_第3页
《内经》“横络解结”理论在针刀医学中的应用_第4页
《内经》“横络解结”理论在针刀医学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经》“横络解结”理论

在针刀医学中的应用

尊敬的朱汉章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针刀医学至今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实践证明针刀医学从他的创立、成长到将来的发展,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已经走出了国门,为全世界人们的健康服务。王雪苔先生在香山科学大会上指出:“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学理论,关于骨质增生的病因学理论,关于脊柱区带病因学理论,以及针刀调节机体功能使之恢复平衡的理论,不论对中医或西医来说,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新进展,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目前,针刀医学在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探讨针刀医学中医理论方面的研究尚不够,在临床治疗与科研工作中,需中医的理论依据做指导,使针刀医学健康发展。针刀医学到底是属于中医还是属于西医?这是一直困扰针刀人的事情,对于针刀有人提出:“中医是母亲、西医是父亲,两个人结合了生了一个孩子叫针刀”,其实这是非常荒唐的说法。针刀医学的实质是源于古老的中医学,早在三千年以前《内经》就提出了“横络解结”理论,她比西医的“大松解术”早了三千多年,是朱汉章老师科学的用现代西医的名词进行了阐述和解释,并且发明了针刀,填补了三千年中医没有一个适合松解术的医疗器械,使“九针”补充到“十针”,充实了中医医疗器械的宝库。《灵枢·官针第七》“病在分肉间,取以圆利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之以锋针。”但是古代九针不具有切断松解作用,以前的“九针”大部分是圆锥形针尖的圆利针、毫针或带刃的锋针、三棱针、铍针,都是它们的针柄均是圆形,使用时没有方向性、而且手持不方便;朱汉章老师发明的“汉章针刀”针尖端是平刃,针体可以任意长,有一个便于手持的针柄,更重要的是针柄与针刀刃面同一个方向;(这些就是针刀的专利要求)因此更利于组织深部的松解、疏通治疗,使针具有方向性、稳定性、安全性,充实了中医针具宝库。实现了“解结”治疗的作用。一.关于“横络解结”理论:

《内经·灵枢·刺节针邪》篇指出,“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1]从字面解释:《说文解字》“横络”经脉之支别也;“盛”倍也,充实也;”《中医大词典》“解结”刺解血脉凝结处也;[2]根据文字解释:“横络盛”就是粗大的、压迫在经脉之上的经脉的分支别络,使经脉不通,治疗时就要根据病情疏通它,这就是刺解血脉凝结处的方法,即“横络解结”理论。这个理论阐述了软组织损伤的生理病理:生理上,“横络”就是正常的组织,“横络盛”就是粘连、挛缩、疤痕和堵塞四大病理变化,变得异常粗大的、压迫在经脉上的病理组织,而且还提出了治疗的方法“解结”即“刺解血脉凝结处”,“血脉凝结处”就是我们所说的发生粘连、挛缩、疤痕和堵塞四大病理变化的病灶。因此“横络解结”疗法并不同于西医的“大松解术”,她比后者更科学,更安全、效果更好。正常情况下,人体气血在体内环流不息的运行,濡养四肢百骸及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和脉络共同构成人体内外气血运行的网络系统,粗大主干者为经,细小分支者为络,穿越横跨主干的支络和经筋为横络。外感风邪或经筋反复劳损,久而形成粘连、挛缩、疤痕,即是可触摸到的圆状或条索状的硬结,它们异常牵拉、压迫了脉络、经络,导致网络中气血运行不畅,这即是“横络盛”。“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因此“横络盛”这个病理产物是阻塞经气、血液运行的主要祸首,它如果在压迫经脉、经络,可以造成局部的气血不通,因此导致疼痛的发生。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强调人体感受外邪和内伤是导致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粘连、挛缩、疤痕和堵塞四大病理因素也即是“横络盛”,“横络盛”压迫了神经、血管、肌肉、经络、经筋等软组织,造成血脉凝结、经气不通,不通则造成各种炎性因子、致痛物质的堆积,引起疼痛。因此应用针刀进行松解治疗,这就是对“横络解结”理论的最好诠释。临床实践中,针刀松解治疗一些非常有效的病症也证明了“横络解结理论”正确性,譬如肢体的骨关节病、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股骨头缺血坏死、狭窄性腱鞘炎、筋膜间室综合症、脊柱疾患引起的相关病症,枕大神经痛、椎动脉供血不足、内脏心绞痛、胆绞痛等,无一不是由于病理产物阻塞压迫造成的。针刀松解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经气不通”的病理状态也就是“解结”,并且恢复了机体动态平衡,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基础研究课题证实,针刀松解其作用是对病灶局部粘连进行疏通剥离,松解切开阻滞,解除粘连组织的机械性压迫,刺激局部小血管的扩张,促使血流向松解部位,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加速,有利于炎症物质的吸收。针刀通过对痛点的粘连病灶切割、疏通能起到“解结”、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平衡的作用。正如王燮荣先生对于针刀医学治疗机理的解释:“针刀医学病理病机之核心应该是阴阳平衡失调理论,(包括力学平衡失调—解剖平衡失调—代谢平衡失调。)针刀疗法的治疗过程和目的(包括针刀松解与手法调整)就是调节、恢复或重建上述平衡。”针刀松解疏通治疗消除了“横络盛”,气血运行正常,达到通则不痛。“解结”即是松解之意。因此《内经》“横络解结”理论就是针刀松解治疗的中医理论基础,因此可以认为:针刀松解疗法理论比现代医学的松解疗法提前了3000年。二.“横络解结”治疗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灵枢·官能第七十三》“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顺逆,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某些内脏疾病可以在外部形体反映、体现出来,出现某些特定部位的条索样、结节样“横络盛”,寻找这些反应点,并且运用“病在左取其右、病在右取其左,病在头取其下,病在下取其上,病在后取其前,病在前取其后。”的循经、远端取穴定位方法,应用针刀松解这些“横络盛”调节气机出入顺逆,补虚泻实、达到阴阳平衡也可以治疗某些内脏疾病,这为针刀治疗内脏疾病提示了思路和依据。三.“横络解结”治疗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1.筋骨辨部位,施术的深浅、入路不同应用针刀进行“横络解结”治疗,对于治疗的部位,进针的深度,针刀的入路,达到的效果,《内经》中也有精辟的论述:《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炅”即热之意。“分肉间”即筋膜间根据上文义,针刀松解治疗的深度、部位要根据“横络盛”病变的部位进行辨证论治,如果病变在软组织,会发生行走困难,是“筋痹”,要刺在软组织中或筋膜之间的病灶部位,不能够刺到骨组织上。病情好转时,病变局部温度提高,就达到治疗效果了。如果病变在骨组织,肢体沉重、骨骼痠痛不能抬举,局部寒冷,是“骨痹”,要深刺至骨,进针刀时不要损伤肌肉、血管、神经等软组织,针刀进入的路线在筋膜之间,如果骨骼温度上升病就痊愈了。因此应用针刀松解时要辨明在筋、在骨分别施治,《内经·灵枢·始终第九》篇“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在筋治筋、在骨治骨”。2.虚实辨性质,治疗方法不同《内经·灵枢·刺节针邪》篇:“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者。”《灵枢·寒热第七十》“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盛)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顺应)天之序。”疼痛的性质有虚实之分,一般“横络盛”部位肿胀,质地坚硬结节,以刺痛、绞痛、掣痛、灼痛或压痛明显据按固定不移,病在血,属淤血阻滞,为实证;“横络盛”部位肿胀,质地较软结节,以酸痛、空痛、隐痛、冷痛、重痛为主并且喜按喜温,病在气,为虚证、寒证。针刀治疗要依据虚实性质不同辩证施治:实证宜疏通松解:以快速直接刺入深部、纵向切割为主,横向摆动手法为辅,配合手法松解复位。虚证宜益气温通:缓慢刺入、横向摆动手法为主,配合手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及温灸拔罐治疗。3.用“横络解结”理论探讨“阿是穴”机理:中医对于局部疼痛取穴历来是“以痛为输”,取局部“阿是穴”治疗,但是没有阐明现代机理。针刀医学从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阐明,这些疼痛的部位正是软组织损伤后形成的粘连、挛缩、疤痕、堵塞病理变化,亦既是“横络盛”,经针刀“解结”治疗后,疗效显著。因此提示我们:“阿是穴”即是软组织损伤后形成的病理反应点“横络盛”。4.“横络解结”以针刀松解为主,手法复位为辅“横络盛”是动平衡失调的病理因素,是引发小关节微小位移(筋出槽、骨错缝)的原因之一,小关节微小位移又同时是“横络盛”的直接因素;因此还要配合手法治疗,使筋出槽、骨错缝得到复位,同时进行手法进一步“解结”,以纠正力平衡失调,消除两者之间的影响,使“横络盛”疾病得到彻底治疗。王雪苔先生在香山科学大会上指出:“在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固然重要,而坚持以中医理论体系为基石尤其重要。”我们应该自觉地应用和发掘中医药学理论,以中医“横络解结”理论及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特色指导我们的研究方向;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内,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成果,充实我们针刀医学的科学内涵。参考资料:[1]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M].北京.第一版,(1981).138[2]谢观等编.中国医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通县大中印刷厂印刷,第一版,(1988).3071,4107,3690,[3]阎洪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