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含义及其哲学内涵_第1页
气的含义及其哲学内涵_第2页
气的含义及其哲学内涵_第3页
气的含义及其哲学内涵_第4页
气的含义及其哲学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试析“气(气)”的词义及其哲学内涵和文化延伸①xx(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重庆北碚400715)摘要:从“气”的词义、哲学内涵、文化意义几方面粗略探讨气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并以此揭示中国的气文化特色。关键词:气;词义;哲学;文化中图分类号:H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65(2003)02-0063-04ANALYSISOFTHEMEANING,PHILOSOPHICALCONNOTATIONANDCULTURALEXTENSIONOFTHEWORD“QI(气)”ZHAOQian(ChineseDepartment,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Beibei400715,China)Abstract:Fromthemeaning,philosophicalconnotationandculturalextensionoftheword“QI(气)”,wewillnotonlydiscussthetraceofgeneration,formationanddevelopmentabouttheconceptofit,butalsotheculturalcharacteris2ticofthe“QI(气)”inChina.Keywords:“QI(气)”;meaning;philosophy;culture①收稿日期:2002-07-25作者简介:赵倩(1979-),女,云南玉溪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第2期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No.2JournalofSichuanTeachersCollege(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Mar.2003“三”发展而来的,然后为了记录语言的方便和突出符号自身的区别特征而发生了上下两横的形体演变,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气”。它最初表示的意义,即它的本义,就是云气。《汉语大字典》第三卷对“气”的解释是:“气,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后作‘气’。⋯⋯朱骏声《通训定声》:‘经传皆以廪气字为之。’《集韵·未韵》:‘气,或作气。’按:今为‘气’的简化字。”《说文·米部》“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春秋传》曰:‘齐人来气诸侯。’⋯⋯饩,气或从食。”王鸣盛的《蛾术编》中说:“案:‘气’字隶变,以‘气’代‘气’⋯⋯‘气’废而不用,而‘气’字之本义则专用重文‘饩’以当之。”这就是说,“气”的本义是“赠送人的粮食或饲料”,读做Xì,隶书产生后“,气”假借为“气”,而它的本义则用它的异体字“饩”来表示了。到今天,汉字规范化以后,又采用了“气”作为“气”的简化字。所以,我们讨论“气”,实际上也就是在讨论“气”。“气”字的解释非常复杂,在《汉语大字典》中收录了二十三条;在《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三十一条,远比“气”的解释要多。这是因为“气”字用来表示“气”概念时,“气”的意义已经由最开始的单纯的自然现象引申推衍开来,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获得了丰富的哲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为了便于叙述的方便和统一,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仍然使用简化的“气”字,不再用“气”。“气”概念形成最初,有其基本词义,这些意义的引申发展同人类思维的发展进程相一致。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也是词义从具体、直观向普遍、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些表示具体事物的意义,正是抽象意义形成的基础。《说文·气部》对“气”的解释是:“云气也,象形。”紧接着它的同部字下就有“氛,祥气也。”而云是“山川气也”,就是说,云气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是山林水泽的雾气一类的xx。《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尔xx·xx》上又说:“天气下,地不应曰。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指的都是这种环绕山间,晦暗不明的云气雾霭。气的另一个意义,也包括人为制造的烟气和蒸汽。《周礼·考工记·栗氏》有对青铜冶炼过程中各种颜色的气的描绘,这和我国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是相关的,先民把上升的烟也作为一种“气”。《康熙字典》“气”字下引《徐官古今印记》说“:气为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此外《,尔xx·释言》说:“xx,气也。”xx:“郁然气出。”xx:“谓xx蒸之气也。”这里的气指蒸汽。应该说,这两种东西和先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最为直接,也最容易观察到,所以他们在“气”的概念中,加入了对这二者的理解和把握。《xx·逍遥游》中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关涉到“气”的第三个意义“气息”。《玉篇·气部》:“气,息也。”古代“鼻”写作“自”《,说文·自部》“:自,鼻也。”气息的“息”从自从心《,说文·心部》“息,喘也。”说明它和人的心脏、呼吸器官鼻子相关,气与人的呼吸相联系,是生命的象征。所以《管子·枢言》中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意思是人的生命和呼吸密切联系,人的生存必须依赖于他的呼吸,他的“气”。呼吸停止,生命也终结了。呼吸有力,精神也健旺,故《礼记·祭礼》说:“气也者,xx也。”xx注:“气,谓嘘吸出入者也。”把“气”与人的“神”相联系,“气”又那么重要,不难引申出关于人体和万物生命的一系列“气元”论、“气神”论等生命本体论。“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因此直接和风,和天气相关联。我国的温带季风型气候造成寒暖分明,四季交替,这种直观可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气相连,很容易产生四方之风和阴(寒)、xx(暖)二气的概念。《xx·音律》说:“天地之气,合而生风。”《礼记·乐记》说:“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庄子·则阳》说:“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因为有四方不同的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四季变化,这是先民利用联想和类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它决定了气概念的一个重要走向,即成为四方四时和五行有机统一体中的核心要素。从自然界冷暖阴晴又引申出阴阳二气概念。阴、阳最初指是否被日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山南水北为阳,表示向阳,向阳温暖,背阳寒冷,所以阳气就是暖气,阴气就是寒气。《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阳二气概念的产生,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总之,气概念发展大抵上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云气引申为凡气之属,再生发为自然物质始基,上升为哲学概念;二是从呼吸引申为气血观,生发出气质论,上升为人的精神禀赋。而这两条线索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彼此交叉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割开来。在考察了“气”的字形演变和基本词义之后,我们可以逐渐追随着先民思维的踪迹走进中国古代神秘而影响深远的气哲学。二、“气”的哲学概念哲学是抽象思维高度发达的产物。中国“气”论哲学,就形成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它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哲学流派,而是贯穿百家,融会经史。所以,中国气论哲学包罗万象,在各种思想理论、社会学科、文化艺术门类中都有涉及,形成了它错综复杂,概念多元化的特点。我们的讨论,主要就从xx哲学和儒家经典《周易》入手。(一)道家的“气”《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道家的宇宙生成体系,64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一是元气,二是阴阳,三是阴阳相和,即“冲气以为和”。又有《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xx之案:“老子之‘专气’即《管子·内业》之‘抟气’,所谓‘抟气如神,万物备存’。”[2]应该说,中国哲学史上一气化生万物的思想正是从老子这儿开始的,庄子承继发展了道家气论思想《,庄子·天地》“天地之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这点明天地乃元气所生,万物所主。庄子重“虚”,讲求万有的“全”,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质形态中的“道”。道的不可分割性与物资多样性的矛盾造成“道”的消隐,所以庄子主张返虚入浑,归于本原;主张逍遥游,让个体充塞天地,混同为一。《庄子·大宗师》:“彼方且与造物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又《逍遥游》:“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这是庄子对人生理想状态的描绘,这里的“气”,与原初的“道”和令万物运行的阴阳同一。(二)《周易》的“气”《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讲卜筮《、传》叙义理。《传》大约形成于秦汉之际,它体现了《易》的主要思想和哲学方法。《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易的精髓在于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从变化中萌生新事物。《系辞上》说:“易有xx,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两仪”乃天地“,四象”即四时。“太极生两仪”已包含了天地起源的思想。xx给“xx”注的是:“淳和未分之气。”xx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混沌是气的特点,先民将这种形状无定,聚散自如的物质想象为世界本原,赋予它神秘的、能孕育一切事物的特性,称之为“太极”。“太极”的运动变化,就是阴阳二气的消长运动。《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使阴、阳从单纯的表示气候的寒暖之气变成了与“太极”相配合的,事物的内部运动规律。“阴阳交感”、“同气相求”都表现了事物彼此转化、相通的特点。“太极”即“气”,是化生万物的始基,这种共同的本原使事物具有了彼此转化的可能。“阴阳”是“气”运动形成的,“阴阳”的运动,促成生命物质的运动,所以《系辞上》说:“精气为物。”xx疏:“谓xx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系辞下》又说:“天地,万物化醇。”气的本体地位已经奠定了。《周易》讲阴阳变化为“道”,是将“道”作为运动变化的规律。而道家则直接将“道”作为最高范畴来阐释。与《易》的本体“太极”相比,道家之“道”强调“无”,而“太极”是阴阳未分之气,强调“有”。与《易》相比,道家哲学的本体论更为虚幻,但对于万物起源,却同《易》一样一致地指向了元气,只是不叫“太极”,而叫“一”。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十八卷说:“《老子》xx:‘道生一’,即此太极也。混沌既分,既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xx‘一生二’也。”《易》和道,让我国古代的哲学天道观产生了质的飞跃,哲学争论自此形成了对物质和规律谁为宇宙本原的争论,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学术思想史,尤其宋明理学中的“理气之辩”。(三)理气之辩宋明理学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中,多数哲学家都引用《易传》,或继承或曲解,借以阐发自己的观点。第一阶段是周敦颐、邵雍与王安石、张载的分歧。周敦颐取消了《易》太极是气的含义,添了个“无极”;邵雍提出先天学,以数为世界本源。王安石与他们不同,他把无形的元气称为“万物之母”,元气是“道之本”;张载承继王安石,提出“太虚即气”。张王都继承了《易》,承认气的本体地位。第二阶段是程朱理学体系,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二程提出“气灭”否认张载的“气不灭”。他们隐晦地用老子的“道生一”论证,将“道”改为“理”,从《老子》与《易》的“道气之辩”明确转化成宋明“理气之辩”。朱熹发展二程学说,提出“理为气之根”,并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xx。”将《老子》、《易传》合而为一,建立了“理”为核心的本体论。第三阶段陆九渊、王守仁提出“心”来挑战朱熹。陆九渊把“太极”解释为离不开心的理,确立了“心即理”观点,王守仁将之发展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极端理论。程朱陆王后,罗钦顺在第四个阶段恢复了《易》中的太极就是“气”的本来意义,批评了前人的偏颇。指出气是本体,由之分化阴阳五行四时乃“太极”的妙用,理只是变化规律。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理在气中”,将二者统一起来,结束了xx理气之辩。在中国哲学最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宋明理学时代,“气”的概念比先秦时的物质始基概念更进了一步,哲学性质也更突出。它经过一系列论争之后,确立了自身的本体地位,正式以本体论的面目出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范畴。讨论气的哲学,为的是更好地了解气的文化。纵观中国历史、政治、宗教、文学、医学、天文学等方方面面都渗透着气论的影子“,气”已不仅是哲学范畴中的物质始基,也成为构筑生命的单元,成为精神内质,从自然性走向社会性,这些都是它的多元化特征决定的。归根到底,也是由气一元论的哲学观念推衍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含义,我们仅从医学和文学两个角度窥其一斑。三、“气”的文化我们讨论气的意义时,涉及到“气息”这一问题,气息和生命相关。既然万物都由气(太极)化生,那么生命包括人的身体自身也是由气作为基本构成单元了。先民从中自然地引出了血气观、气质论。第2期xx:试析“气(气)”的词义及其哲学内涵和文化延伸65(一)医学上的“气”《国语·鲁语上》:“若血气强国,将寿宠得没。”这是“血气”一词比较早的见于典籍。《黄帝内经》谈到:“血气者,人之神也。”(《素问·举病论》)可以说,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开始把“血气”看作生命有机体的基础和本质了《,庄子·知北游》:“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血气从呼吸之气和运行的血液升华而来,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医学上的确立,这与作为自然现象的风云之气升华为万物始基的思xx是同步的、统一的。《黄帝内经》思想体系受《易》影响较大,尤其在阴阳学说方面古代医家认为医易相通。阴阳调和能使血气平正,阴阳失调则疾病发生,所以中医讲究补血养气,调和阴阳。这种思想的根基,明显就是来源于《易》,是将气作为人的生命基础加以研究,以阴阳作为基本理论范畴建立了中医体系。中医学上将元气(先天之精所化)、宗气(营卫之气与自然之气相和)、营卫之气(由脾胃之气生)与脏气(各脏器功能)的总和,叫做“正气”或“真气”,这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物质基础。它们消耗能量,彼此消长。促使人体发育生长。将“气”作为人身体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念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中国气论哲学走向实用的一种体现。中医上的气和哲学上的气密切相关,前者具有后者的基本特征又更多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中医之气外延从万物根基缩小为人体单元,内涵却仍然包括了“气元论”思想,具有基础、本原的含义。(二)文学上的“气”将“气”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早在《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提出来了。这种依托主观而存在的“气”便不仅仅是物质始基,而且和道德人格联系在一起。从孟子开始,这种与人的精神意志合为一体的气成为意识形态范畴内的东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多用“气”作为专门术语品评作者或人物才性、气质及由此形成的风格。这里的气,已经从医学上的人体构成单元上升为人的精神秉赋,从自然性走向了社会性。“气”从混沌未分的淳和之气化生天地,构建万物,孕育人类,再成为人的内在意识,这一系列过程,清晰地呈现出中国先民思维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充满了东方式的智慧。xx《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文心雕龙·风骨》:“体气高妙。”都强调作家人格气质和作品风格的联系。“气”的意义不仅只是思维与存在中存在的一方。它融会了两者。气既是物质始基,以是精神要素,它沟通了人与自然,使人和自然合为一体,人可以在对自然的观照中看到白己的精神,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始基。强行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区分,未免与中国“气元”思想不符。中国传统哲学讲求天人和一,天人同构,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有了“气”这样的本真存在。这样的观念,使中国文化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