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观视域下的美好生活建设:一个新框架的提出_第1页
活动观视域下的美好生活建设:一个新框架的提出_第2页
活动观视域下的美好生活建设:一个新框架的提出_第3页
活动观视域下的美好生活建设:一个新框架的提出_第4页
活动观视域下的美好生活建设:一个新框架的提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活动观”视域下的美好生活建设一个新框架的提出

建设美好生活既源于人们长久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社会综合发展特别是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翟绍果、谌基东,2017),然而,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曾经选择了或正在面临一种错误的经济增长方式:社会财富显著增加了,但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并没有得到同步增加。(袁祖社,2017)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彰显出党带领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各类“特殊活动”(specialevents)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熠熠生辉,不仅有助于个人定义和提升生活的意义,而且推动了社区社会文化、宗教和国家的发展。(Bowdin,2006:2)鉴于此,Goldblatt认为,活动学(Eventology)是研究如何借助“特殊活动”来为社会所有成员创造积极利益的科学。(Goldblatt,2010:1-15)由此可见,深入探讨活动与美好生活建设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具有学理价值的话题,更是时代的诉求。从“生活论”的角度研究特殊活动在个人发展和美好生活建设中的理论构建与功能实现,既为美好生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也将丰富旅游、会展和活动学科的研究内容。一文献综述(一)关于美好生活的哲学自古以来,人类社会都在不断追求“一个存在普遍真理、正义、善意与繁荣的美好社会”,从苏格拉底的“至善之路”,柏拉图的“理想国”(Republic),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的生活”(ContemplativeLife),到莫尔的“乌托邦”(Utopia),康帕内拉的“太阳城”(LaCittÃdelSole),再到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提出的“伟大社会”构想。(刘亚平,2011;赵建波、解超,2017)关于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或幸福的,卡森和墨瑟把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相关理论分为三大类,即快乐主义(hedonism)、欲望-满足理论(desire-satisfactiontheory)和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isttheories)。(Carson&Moser,1997:48)例如,德尼·古莱认为,美好生活有三大目标诉求:生存、尊重和自由。(古莱,2003:43~44)美国超验主义思想家梭罗对美好生活的思考虽然存在不足,但他在亲近自然、开展消费主义批判和推行简约化生活方面的实践即使在当代语境中仍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王树生、李松花,2018)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晚年突破西方社会学的理论阈限,提出了建立“生活论”的研究范式的思想。日本社会学中“生活结构论”的创立,特别是广田康生在移民与城市方面的实证研究,也为建立这样的研究范式提供了重要启示。(王雅林,2012)以此为基础,王雅林认为,在实践层面要实现对美好生活的社会建构,并提出了生活的六个基本结构关系,即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统一、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统一、生活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生活需要的生产活动与满足活动的统一、实然生活和应然生活的统一以及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统一。(王雅林,2015)他进一步在《回家的路:重回生活的社会》一书中从“生活论”出发,将“创造美好生活”视为社会学理论创新和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终极实践目标。(王雅林,2017:2)从发展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包括三个方面:自由价值逻辑,是美好生活的终极根据;人文理性意蕴,是基于生存方式变革的自主创新和意义体验逻辑;发展的包容、开放逻辑,是指向生态伦理精神的可持续发展观。(袁祖社,2017)(二)建设美好生活的途径王雅林提出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途径:一是从生活的逻辑出发,实施广义的“社会供给侧”结构改革;二是发挥生活方式效应,包括提升人们营造和感受幸福生活氛围的能力,这样才能将美好生活的社会建构和每个人的自我建构有机统一起来。(王雅林,2017:2)其观点与江畅所提出的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和个人主观条件是一致的。(江畅,2017)在“供给侧结构”方面,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内容的多元化要求有更多复合型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而为共建美好生活提供动力源泉。翟绍果和谌基东认为,通过产业创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措施和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富足、和谐、共享、文明、绿色的美好生活。(翟绍果、谌基东,2017)王天舒特别强调了和谐社会视域下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着力解决我国现实社会的民生问题。(王天舒,2011)在“生活方式效应”方面,2017年底,《小康》杂志公布了“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的结果,其中提到了能够帮助国人获得幸福的十种最佳生活方式。包括最温馨的方式:与家人在一起;最超值的方式:选择做自己喜爱的工作;最具资本的方式:与学习为伴、与书为友等。(鄂璠,2017)要充分发挥教育在美好生活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例如,在奥特加“精英-大众”互动的历史理论中,蕴含着一种试图通过教育把“大众人”培养成时代精英的可能性。(敬狄、王伯鲁,2017)学校教育要立足于为了人类生活的出发点,培养学生追求并实现美好生活的德性品质和能力。(杨进、柳海民,2012)(三)活动与生活的关系对于个体及其家庭而言,特殊活动是生活中独特的非同凡响的时刻(occasion),它超越了平庸无奇的日常生活(Goldblatt,2010),进而让我们的个人发展、家庭和社会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长期以来,各类节庆与特殊活动(FSE)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古今中外的大多数社会中,举行某次庆祝活动往往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借口,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活动也可以被当作节日或狂欢节等来庆祝。(Shone&Parry,2004:1-4)分析社会学视角下的特殊活动,回避不了仪式(ritual)。Durkheim认为,“仪式”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它们为社会信任及共有的具有符号意义的情境提供了基础。通俗地讲,仪式是一种通过语言、行为或符号等将个人或群体带入某种特定情境的活动。(Durkheim,1861:875)除了祭祀等传统的宗教仪式外,生日、洗礼、婚礼、葬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都是仪式。鉴于此,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Collins)认为,仪式社会学就是关于人群、会员、会众、观众集聚的社会学。(Collins,2004:145)各种仪式也充斥于现代政治生活中。在《仪式、政治与权力》一书中,Kertzer对仪式这一人类学的核心议题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精彩地解释了仪式为何一直是政治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指出无论是保守还是革命的政治群体,其成功都与仪式的有效使用息息相关。(Kertzer,1989:1-4)1961年,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DanielJ.Boorstin)出版了《形象:美国“伪活动”导论》(TheImage:AGuidetoPseudo-eventsinAmerica)一书,尽管本书的视角是社会文化,但这是迄今为止可知的西方关于活动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许多机构和个人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该书中,布尔斯廷阐述了新闻发布会、总统选举辩论等“伪活动”(Pseudo-event)的意义,同时从传媒、文化、旅游等角度表述了它们在美国社会中起到的作用。(Boorstin,1961:1-3)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精心策划的特殊活动往往能给参与者一种使命感,并将人们集聚在一起去实现共同的积极目标。Goldblatt将这个过程描述为“通过活动学(eventology)来取得的文化进步”。(Goldblatt,2010)一旦人们集聚在一起就会有共有的体验强化的过程,涂尔干称之为“集体兴奋”。换句话说,共同举办这些活动,可以让参与者意识到彼此在做同样的事,也在想同样的事,进而获得一种特殊的能量——情感能量。(Durkheim,1861:872-875)例如,早在1936年,Fortes就研究了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腹地的节庆仪式与社会凝聚力之间的关系。(Fortes,1936)王智慧的研究发现,2008年夏季奥运会有效提升了北京市民的幸福指数,按提升幅度大小排序依次为愉悦感指数、体育文化指数、满足感指数、健康感指数、成就感指数、富裕感指数和安全感指数。(王智慧,2012)总体而言,活动研究正在向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和环境影响、遗产管理、奖励旅游及活动体验等方向拓展。(Mair,2012;Getz,2012)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文献从“生活论”的角度来研究活动对于个人发展和美好生活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功能实现。另外,关于美好生活,目前还缺少实证研究成果,相关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幸福感、幸福指数领域。(王智慧,2012)二活动观是一种世界观(一)活动观作为一种世界观的理论依据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久之将逐渐形成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便是世界观。Parks将世界观发展路线与Kegan提出的人类成长阶段理论相结合,将世界观的发展路线划分成三个独立却又相互作用的不同形式——认知形式、依赖形式、共同体形式。(Parks,2005)然而,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的世界观也会不同。世界观能以一种稳定(或者说大多相同)和整体性的知觉来描述一个存在(existence),并且提供一个生产、维护和应用知识的框架。活动观作为一种世界观,能够在米哈伊尔·巴赫金的论述中找到佐证。巴赫金通过对拉伯雷小说以及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狂欢文化的研究,揭示并描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人们普遍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人们在这两种生活中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巴赫金把民众在狂欢节中所产生的世界感受明确当作一种民众的世界观来看待,认为它同官方和教会的世界观根本对立。(巴赫金,1996:102)因此,包括狂欢节在内的特殊活动为人们世界观的形成和变化提供了一种特定的场景。世界观是认识的产物,而体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因而体验式学习在情感、态度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吴健荣,2016)198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Kolb)出版了《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ExperientialLearning:ExperienceastheSourceofLearningandDevelopment)一书,首次明确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概念和“体验式学习圈”模型。库伯认为,一个完整的体验学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亲历(experience)—反思(reflection)—抽象(theorization)—检验(action)”(见图1)。需要注意的是,库伯是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立场上来分解体验式学习过程的。在学校教育中,体验式活动链还应包含交流和重构这两个要素。(吴欣歆,2016)图1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作为一种亲身体验和“在场”的载体,各类特殊活动在个人教育和学习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并贯穿体验式学习的每个阶段,在个体特别是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与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展开分析。2016年4月25日,重庆石桥铺殡仪馆组织了一场名为“非常静距离生命之旅”的开放日活动,邀请了30位志愿者来参观殡仪馆的工作环境和流程,并躺进棺材体验“死亡”。下午3时,送别大厅鲜花团簇,伴随着哀伤的音乐,志愿者们站在“遗体”前哀思,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朵菊花和一支蜡烛。完成贡果礼、默哀、献花等告别仪式后,工作人员拿出一副纸棺。“遗体火化时,就是装在纸棺内的”,工作人员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躺在纸棺里面,体验一下”。来自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三年级学生姜某是第一位体验者。她宣读了自己提前写好的遗书,在哀乐声中和众人的注视下,慢慢躺入纸棺。工作人员盖上棺材盖儿,10分钟后,体验结束。当天也有女生体验完之后号啕大哭,感叹生命可贵,下决心好好珍惜。如果运用体验式学习理论来分析此案例,可以清晰地发现特殊活动在体验式学习不同阶段的作用(见表1)。表1特殊活动在体验式学习中的作用体验式学习阶段特殊活动“非常静距离生命之旅”开放日亲历(experience)活动目标设定与价值体现让民众了解殡仪馆工作环境和流程,并体验死亡反思(reflection)在活动中观察和思考整个遗体告别仪式是仿真的,第一次体验时很恐惧,这次不再像以前那样畏惧抽象(theorization)总结理论,产生意义感叹生命可贵,要好好珍惜检验(action)提供真实的世界作为学习的情境宣读提前写好的遗书,在哀乐声中和众人的注视下,慢慢躺入纸棺。工作人员盖上棺材盖儿,等待10分钟交流(interaction)与活动的其他参与者进行交流体验完后有人号啕大哭,也有人冷静思考重构(reconstruction)对普遍化的结论或抽象化的概念进行重新修正不再害怕死亡,而且还要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死亡表1特殊活动在体验式学习中的作用(二)活动观作为一种世界观的体系构建盖尔(Geier)于1986年提出,可以将“特殊活动”定义为任何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的活动(activity):超出组织的日常安排之外;呈献给一群人或以一群人的形式呈现;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Geier,1986:1-3)这个30多年前的定义对特殊活动做了精辟的概括:多主体/聚集性、全过程/时间限制以及特定目标。刘春章提出,如果用周期(Period)表示时域,用场地(Place)表示地域,用人(People)表示人物,用过程(Process)表示情境,那么,一个活动便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时域、地域、人物和情境。(刘春章,2016)笔者不同意“过程(Process)等同于情境”的观点,但赞同“情境”是特殊活动重要构成的思想。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由情境构成的,我们关于世界的看法以及所积累的一切素材都来自这种情境。而特殊活动为这些素材的积累与整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特定情境。(Collins,2004:145)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网络治理(governingbynetwork)是环境演化和组织变迁的结构性反映,其所依存的网络具有广义性,是社会网络、企业间网络和有形网络的综合。王春雷和陈萍基于该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活动影响分析框架,他们认为,网络治理的理念与分析工具能够很好地整合利益相关者、过程分析、三重底线法等多种方法,因而适用于特殊活动的影响研究。其中,多主体、全过程和多样化目标分别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活动全过程管理以及目标管理相对应。(王春雷、陈萍,2012)莫格森等明确提出了活动系统理论(EventSystemTheory)。他们在《活动系统理论:一种组织行为科学中的活动导向方法》一文中提出,组织的动态性(dynamism)可以在组织的每个层次上通过重要的活动体现出来。如果一个活动是新奇的、具有破坏性的和关键的,它就会变得非常突出。更重要的是,活动可以在企业或组织的任何一个层级上产生,其影响可能保持在这个层级,也可能会在组织内上、下转移,进而改变或催生新的行为、特征和活动。而且由于活动举办时长和时间的不同,或者随着活动力量的演变,这种影响可能会延续很久。(Morgeson,2005)尽管活动系统理论是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提出来的,但同样适用于对个人行为及发展的分析。综上分析,从发展价值观的角度来看,活动应包括六个核心要素,即仪式、情境、目标、以参与者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过程以及变化。因此,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活动观主要从六个维度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视角,即仪式化(对应活动意义)、场景化(对应特定时空)、目标性(对应活动属性)、多主体(对应相关人群)、全过程(对应管理过程)以及重构性(对应要素变化),如图2所示。图2活动观——一种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三活动观对美好生活建设的启示在正确的价值理性指导下的发展观,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正确途径,可以感知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是国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而活动观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新的视野与具体实现途径。活动观从六个维度为美好生活建设提供了相应的启示。1.仪式赋予生活以意义对于个人或组织而言,特殊活动是那些“能满足组织者的特殊需求的独特的、伴有仪式的经历”(Goldblatt,2010:5),这些仪式能让事物具有特别意义。而人生的目标和意义能提升总体幸福感、个人生活满意度,促进精神和生理健康,提高承受力,增强自信心、降低抑郁的可能性。(史密斯,2013)2.场景赋予生活以具象美好生活是一种人类理智可以欲求、可实际感知和切实体验的真实的状态。(袁祖社,2017)创造美好生活,应从寻求生活真相(事实)开始。(唐魁玉,2017)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是由一个个场景(scene)/情景(setting)/情境(circumstances)组成的,而每次特殊活动都提供了特定的场景。3.混合目标赋予生活以内涵美好生活包含产业发展、民生共享、文化发展、社会和谐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涵特质。(翟绍果、谌基东,2017)使命(purpose)和目标(objective)是策划和组织任何一场活动的首要出发点,它决定了活动的属性,譬如是公益性还是营利性,是商务活动还是休闲活动。4.多主体赋予生活以归属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所一项长达75年的研究显示,良好的社会关系让人们更快乐、更健康。(赵旭东,2016)集体活动是互为主体性形成的标志,其中的共有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强集体活动和互为主体性的感受。(古莱,2003)因而活动能让人们感受到特有的归属感,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5.全过程赋予生活以发展美好生活是一种永远趋向更美好的状态,是一种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体验的生活。在“生活概念”的六个基本结构关系中,实然生活和应然生活的统一是重要维度。(王雅林,2015)恰似做事要善始善终,一次特殊活动从创意萌发到圆满结束,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专业的管理。6.重构化赋予生活以提升古莱提出:“取得发展并不是一种自我生效的绝对目标,而是一种相对较好的、只是在某种特定生活意义上较为可取的状况。”(古莱,2003:43~44)而活动促进个体、家庭或组织的变化,甚至催生新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活动的目标、主体和过程也会不断演变,甚至产生新的活动。四讨论与研究展望本文从“生活论”的角度初步研究了特殊活动在个人发展和美好生活建设中的理论构建与功能实现,为美好生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将活动向更广阔的生活领域拓展,有利于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同时可以丰富旅游、会展和活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内容。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为例,秉承活动管理(eventmanagement)的理念可以更好地引入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