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校与课程PPT详解_第1页
第六章学校与课程PPT详解_第2页
第六章学校与课程PPT详解_第3页
第六章学校与课程PPT详解_第4页
第六章学校与课程PPT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教化发展第六章学校与课程课程概述课程的历史演化当代课程与变革目录1.记住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课程的组织结构2.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概念3.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概念与现状,了解不同课程的开发流程4.从教化目标、社会进步的视角,理解中外课程演化的历史过程,理解当下课程变革与问题5.以课程制定影响因素的分析,展望将来课程的发展方向目录第六章学校与课程教学目标目录第六章学校与课程内容结构一、课程内涵的发展与定义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三、课程的组织与结构第一节课程概述一、古代教育思想与课程发展二、近代教育思想与课程发展三、课程发展中的问题与争论第二节课程的历史演化一、当代教育发展与课程变革二、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三、我国课程改革行动与未来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目录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的历史演化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第六章学校与课程一、课程内涵的发展与定义“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孔颖达为《诗经》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宋朱熹在《论学》中也多处运用“课程”概念,“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而非“教程”,即学业及其进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内涵的发展与定义在英语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racecourse),转义为学习路途,再发展为有组织的学问体系。课程作为教化科学的特地术语,在西方最早出现于英国教化家斯宾塞(Spencer)1859年的《什么学问最有价值》一文中。1918年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Bobbitt)出版《课程》一书标记着课程作为特地探讨领域的诞生,从而为课程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内涵的发展与定义从广义来看,课程是按确定的培育目标,在学校支配和老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其中包括有目的、有支配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的影响。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育目标而开设的全部学科(或科目)的总和,它主要体现于课程支配、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之中。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第一节课程概述学科中心课程:以最具学术性的学问作为课程内容阅历主义课程:课程的组织利用儿童现有的阅历和实力社会改造课程:课程应当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存在主义课程:学问仅仅是作为人的意识和感情才存在,以人文学科作为课程的重点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维护生命和健康的活动生理学、解剖学生产活动读写算及逻辑学、几何学、物理、化学等教养子女的活动心理学、教育学调节行为的活动历史、社会学等闲暇娱乐活动音乐、美术等斯宾塞《什么学问最有价值》(1859):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第一节课程概述编制课程应以人类“客观的文化遗产”——科学为基础,已发展人的“多方面的爱好为轴心,设置相应的学科。阅历爱好——自然、物理、化学、地理;思辨爱好——数学、逻辑和文法审美爱好——文学、音乐、绘画;怜悯爱好——外国语、本国语社会爱好——历史、政治、法律;宗教爱好——神学赫尔巴特: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第一节课程概述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一种学问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学问、基本技能和传统的看法、志向。因此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和依据逻辑系统编写教材。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要素主义: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第一节课程概述活动课程杜威的芝加哥试验学校7-8岁学段课程支配科目一天的时数一周的时数社会作业1.5-16.5-5原始的作业1/2-16.5-5技术(读与写)1/2-5/6(周三次)1.5-2.5体育馆或室内外的游戏1/22.5音乐或美术1/21.5烹饪1/2-1(周二次)1.5旅行或集会或车间1/2-11.5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流派

课程构成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文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课程目标知识本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儿童本位,教育要促进儿童发展社会本位,培养学生改造社会现实的技能课程内容真理与知识,学科的基本结构实践与经验,适合学生的生活、要求和兴趣广泛的社会问题课程组织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程实施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课程与教学的中心社会生活是课程的中心教材编制教材按学科逻辑顺序编排按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编排按专题形式编排教材三大课程流派比较三、课程的结构与类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结构1.课程支配(1)课程支配是依据教化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化任务,由国家教化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支配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①课程设置;②课程开设依次;③教学时数;④学年编制和学周支配三、课程的结构与类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结构2.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化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2)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几个部分。其中前言又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以及设计思路等。3.教材教材可分为印刷品和声像制品两种。三、课程的结构与类型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阅历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课程的结构与类型第一节课程概述(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中学以分科课程为主。2.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目录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的历史演化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第六章学校与课程一、古代教化思想与课程发展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好用主义课程思想:男孩应当学习在将来成为成年人的时候他们应当做的事情。——阿格西拉(斯巴达国王)一、古代教化思想与课程发展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两种课程价值的争论:官能训练说,亦称形式训练说,源于亚里士多德官能说。认为人的心智由思维、记忆等一系列官能组成,特定的课程训练可使之得到增加。实质训练说,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主要观点:教化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学问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亲密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一、古代教化思想与课程发展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年龄阶段课程内容学前教育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7~17岁普通教育:音乐、舞蹈、读写算等文学、诗歌、艺术;体操、军事训练18~20岁军事训练为主,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如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20~30岁主要进行辩证法训练。继续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这一级教育的人可担任国家领导30岁以上专攻哲学,到35岁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国家领导职务;经15年实际锻炼和严格的考试挑选,少数人可以成为“哲学王”,做国家最高统治者柏拉图的课程体系一、古代教化思想与课程发展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三艺:文法、修辞、雄辩术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体育与德育古希腊时期宗教与道德教育中世纪基督教拉丁文与希腊文、文法、辩论术美育和德育后期以阅读古典作品为主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逐渐进入正式课程人文课程与自然课程相并重17世纪之后西方课程发展一、古代教化思想与课程发展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古希腊课程特点属于一种功能性课程,包括智育、体育、德育和美育各个方面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在早期处于不同地位忽视了职业教化一、古代教化思想与课程发展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中世纪课程发展随着罗马帝国崩溃,中世纪天主教会确立主导地位,宗教和道德内容在课程中取得优势地位忽视了以往的世俗课程体育让位于禁欲主义一、古代教化思想与课程发展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文艺复兴时期课程探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思想与活动拉丁文和希腊文是学习古代文化的基础留意智育、美育和德育,构建全面均衡的课程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没有出现在正规课程中一、古代教化思想与课程发展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中国古代课程我国古代最早产生的课程主要是“六艺”: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保氏一、古代教化思想与课程发展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中国古代课程汉唐以后,儒家经学渐渐成为学校课程的核心。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四书”“五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课程。一、古代教化思想与课程发展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中国古代课程特点渐渐形成分科教学课程系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内容正式课程教学以诵读经典为主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体系二、近代教化思想与课程发展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教化观念与课程的联系赫尔巴特的教化思想与课程夸美纽斯的教化思想与课程杜威的教化思想与课程三、课程发展中的问题与争论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1.建立完善的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化来限制课程系统2.探寻课程的内外价值,以课程价值化来丰富课程文化3.明确评价的主要目的,以课程评价化来推动课程民主4.留意原则和方法的运用,以课程的科学性来增加实施的可行性制定课程的基本原则问题三、课程发展中的问题与争论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1.基础教化阶段的学校课程内容已发展较为成熟的学问为主2.科学生产力的发展,须要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地更新3.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确定了终身学习、社会学习思想实践4.将来变更社会环境更加强调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实力人类学问发展与课程内容三、课程发展中的问题与争论其次节课程的历史演化1.大课程论2.大教学论3.独立论4.整合论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三个隐喻: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目录第二节课程的历史演化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第一节课程概述第六章学校与课程一、当代教化发展与课程变革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1一、当代教化发展与课程变革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社会改造主义课程学科主义课程运动回来基础课程运动新学科主义课程运动新一轮课程改革20世纪主要课程改革2一、当代教化发展与课程变革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课程(1949-1957)全面起先社会主义时期课程(1958-1965)“文化大革命”时期课程(1966-1976)拨乱反正全面复原时期的课程(1977年以后)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的课程(1985年到现在)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阶段3一、当代教化发展与课程变革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心教化部颁布的暂行教学支配首先取消了旧中国的“党义”、“公民”、“军训”等科目,设置了“革命纲领”、“共同纲领”、“时事政治”等科目,对旧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根本改造。人民教化出版社成立后1950年出版了其次套通用教材。这时期小学规定的教学科目主要为:语文、算术、自然、地理、体育、图画、音乐等学科;中学规定的教学科目主要是:政治、语文、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这个时期的课程“文理并重”甚至“重文轻理”。一、当代教化发展与课程变革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全面起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时期我国课程改革深受政治形势的影响,有巨大的变革和大幅反复。随着工农业大跃进的高潮,教化也发动了“大革命”。由于受“左倾”的思潮干扰,大量增加了劳动时间,削减了课堂时期,教材编写出现了紊乱。20世纪60年头初期制定了指定的课程体系遭到了破坏。1962年和1963年制定的教学大纲较大比例地增加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的教学时数,削减了地理和历史的教学时数,出现了“重理轻文”的倾向。此外还首次在中学增设了选修课,更加留意“双基”,强调系统学问驾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一、当代教化发展与课程变革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文革时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大革命浪潮,彻底废除了教材,砸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原先的教学支配、大纲和教材全部被当做“封、资、修”的东西彻底废除。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课程,严峻减弱了基础学问,降低了教化质量。一、当代教化发展与课程变革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拨乱反正时期“文革”后,再教化事业拨乱反正、全面复原时期,为了“分清是非”,教化部于1978年相继制定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支配试行草案》,把政治、语文、数学等学科作为“主学”科目,但其主导思想或某些提法上照旧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81年制定的拨乱反正后的其次套中小学教学支配,适应了当时几种不同学制的要求。该课程方案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变更原先确定的整个课程体系。一、当代教化发展与课程变革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80年头后,我国基础教化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次改革是义务教化阶段的起先,然后,渐渐延长到中学阶段。1986年我国《义务教化法》正式颁布。1995年以后接连制定和实施了与义务教化相连接的中学课程支配、教学大纲和教材。1999年年6月,党中心国务院召开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化工作会议,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动素养教化,深化教化改革,以迎接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崛起。在这次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我国教化和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掀起新的课程改革的高潮。二、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干脆因素来源。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界定1来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性质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存在方式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二、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开放性原则经济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特性原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2二、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资源整合资源更新资源共享校本开发理论架构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与策略3二、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功能:须要评估、诊断与修订课程、比较和选择课程、了解目标达成程度、推断成效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教化目的、教化方法、课程设计、学生学习成果、老师课程评价4三、我国课程改革行动与将来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强调学问的系统化、结构化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实力的培育重视个别差异现今课程改革的趋势1三、我国课程改革行动与将来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学问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基础教化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学问经济须要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培育须要教化的变革,教化变革从课程起先。现行基础教化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过于强调分科教学,过于强调学问的系统性,过于强调学问的稳定性,过于强调接学习。我国基础教化的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背景三、我国课程改革行动与将来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提倡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化: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儿童的发展”。重建新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不再是国家课程、学科课程一统天下了。此外,还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强调课程与时代的联系、与科技的联系,要将社会的最新发展动向、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刚好纳入课程。我国基础教化的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理念三、我国课程改革行动与将来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提倡建构的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探究性,强调学生已有阅历的合理性。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重视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等评价方式的正确运用。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让一线老师、家长及学生参与课程的决策;让课程适应社会的须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我国基础教化的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理念三、我国课程改革行动与将来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变更课程过于留意学问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主动的学习看法。变更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变更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留意书本学问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变更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变更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老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变更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国基础教化的课程改革2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个转变三、我国课程改革行动与将来第三节当代课程与变革我国基础教化的课程改革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特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主动试行学分制管理。新课程的结构——中小学课程设置探讨指南思索与活动1.结合“课程”的中外词义,谈谈你对课程概念内涵的理解。2.试分析学问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和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等三种课程理论流派之间的差异。3.试述课程类型及其含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以本学科加以说明。4.试述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5.列出本学科在基础教化中,课程内容是如何设置的,在整个基础教化中出于何种地位?6.对本学科课程的内容发展进行历时性探讨,或对某一专题加以比较。7.说出本学科对学生在整个成长阶段和今后的生活所具有的价值。8.结合本学科课程内容,说出你所见闻的三级课程形式。9.4人一组,选定某一学校教化发展主题或本学科内容,进行一次微型课程开发与展示。第六章学校与课程探讨指南参考文献1.雷通群.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