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对形式逻辑发展的影响,逻辑学论文_第1页
知识论对形式逻辑发展的影响,逻辑学论文_第2页
知识论对形式逻辑发展的影响,逻辑学论文_第3页
知识论对形式逻辑发展的影响,逻辑学论文_第4页
知识论对形式逻辑发展的影响,逻辑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论对形式逻辑发展的影响,逻辑学论文西方哲学的传统是一种对知识的热爱,对知识的信仰。它以为哲学的根本追求就是知识,知识是对世界的理论把握,人们拥有了知识就能够把握这个世界。而形式逻辑则被以为是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推理来获得新知识,来扩展我们的知识范围。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式逻辑就是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它的主要德行就是知识。如此以来,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知识论和形式逻辑就构成了特别密切的联络,把这种密切联络梳理出来,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知识论和形式逻辑本身的特质。一、形式逻辑在西方知识论构成中的作用。一般以为知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它在(形而上学〕的开篇便提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1]1。以为人类的本质追求就是寻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原因,只要知识才代表了人类的最高追求,才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一种根本区别。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都含有一种知识论的倾向。他以为人类的知识大致能够分为三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创作知识。华而不实理论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是最高的知识,它寻求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原因,是以得到知识本身作为目的的知识,为了求知而求知的知识。理论知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要包括形而上学、几何学、数学以及物理学。实践知识的追求则主要用于指导人类的行动,是人们行动的一种知识,更多的带有经历体验性,它的最终指向是至善。实践的知识主要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等。最后一类知识是创制的知识,它是用来指导制造和制作的知识,主要指一种技艺方面的知识,看重的是技术和能力,比方造船的知识、航海的知识等。能够讲对知识的追求一直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因,隐含于西方哲学的追求之中,并且西方哲学对知识的追求和认识,一直都与形式逻辑密不可分,那就是把形式逻辑作为自个的思想基础。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这种倾向就很明显。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式逻辑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它是科学知识的工具。甚至在他看来,形式逻辑的德性就是知识[2]295。他又讲:我们无论怎样都是通过证明获得知识的。我所谓的证明是指产生科学知识的三段论。所谓科学知识,是指只要我们把握了它,就能据此知道事物的东西。[2]247因而,形式逻辑在其产生之初就和知识追求纠缠在一起,它不但是知识的来源,而且也是建立起知识体系大厦的重要工具。在长期的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由于信仰替代了知识,成为人类行为的首要追求,信仰高于理性,信仰先于理解。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人们减弱了探求外在世界,进而获得知识的欲望,知识论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状态。真正使知识论得到复兴的是近代哲学,近代哲学就是对中世纪哲学的一种反叛,它又开场回到了追求知识的主题上来。笛卡尔是近代知识论的创始者和重要奠基人。在笛卡尔那里,以我思故我在为基点,力求重构知识体系的大厦。他要求把各种感性经历体验排除出去,从我思出发,利用天赋的理性能力,借助形式逻辑的构造,通过逐步推演的方式建立起人类的知识。很明显的是,笛卡尔的知识论体系借助了几何学方式方法,他的方式方法论主要是演绎性质的。康德在知识论上号称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康德之前的知识论传统上,一直都是主体围绕客体转,我们面对着客体来开场我们的认识,使我们的认识与客体相符合。而到了康德这里,他提出人能够为自然立法,客体要围着主体转,知识的构成不再取决于主体的认识与客体的符合,而是我们的先天理性,理性中所具备的先天知识形式、知识范畴,也即先验逻辑的构造。能够符合这种先天形式和构造的对象才能够进入我们的认识视野,我们的先天形式对认识对象具有一种裁剪功能。康德的先验逻辑固然经常被以为是一种新的逻辑范式,但是从根本源头上,我们就能够发现,他的逻辑思想没有能跳出形式逻辑的窠臼,他的先验逻辑只是把认识论掺入了形式逻辑体系。[3]即他的先验逻辑只是形式逻辑的一种变体,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形式逻辑。这样看来,康德的知识论仍然选择了把形式逻辑作为其思想的基础。当代哲学中知识论的代表主要是逻辑经历体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从理论基础上看,他们都以为一种认识能够有意义,能够成为知识,那么它就必须符合两个标准:其一是可检验性标准;其二是无矛盾性标准。一个理论能够接受事实经历体验的检验,这是它作为理论的最最少要求,经过检验获得证实的认识成果就是真理和知识,没有通过事实检验或者被事实所证伪的就不是知识,无权进入知识的王国。同时,知识的本性也要求它具有自洽性,也即排除矛盾,而这正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要求。逻辑经历体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区别就在知识的增长上,一个主张要求通过证实的逐步积累,一个通过要求证伪来逐步剔除虚假的真理。二、知识论对认识活动的影响知识论作为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西方哲学的一种重要传统。无论是古代的实体论哲学,还是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它们都含有一种知识论的观念在里面。知识论以为理论活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人类只要在理论活动中,通过把握到真正的本体,获致关于本体的绝对知识,才算完成了自个的责任。知识论有两大理论预设:其一,以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本真的世界,它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本质,知识就是对这个愈加本真世界的把握;其二,把人设定为世界之外的抽象理性存在,以为人能够凭借理性实现对本真世界的终极把握。知识论的理论预设对人类的认识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很多方面都影响着人类的认识行为和追求,把人类的认识活动限定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内。首先,知识论以为人们的认识活动的最终追求就是知识,知识是人们进行认识活动的目的,不以获得知识为目的而进行认识的活动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而且知识论主张人们的真正知识是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使事物成为其本身,只要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规定性,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事物本身,也才能占有和控制事物。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基于事物本质的研究,他的四因讲,即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就是关于事物本质的一种学讲。原因就是事物之间的本质关联,是探究事物之间本质联络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次,知识论对认识活动持一种反映论。知识论既然悬设人是处在世界之外的存在,人〔哲学家、智者〕就高高站在世界之上,立于各种事物的对立面,作为一种认识的主体,把被认识的事物把握成客体,采取主体和客体相分离的态度以及反映主义的手法来描绘叙述认识的经过。这种反映论以为,只要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差异不同或本质性的歧异,主体才有认识客体的必要。假如主客体是一致或同一的关系,认识也就失去了必要性。在主客体二分的基础上,两者分别两重化,主体两重化为感性和理性,客体两重化为现象与本质,华而不实感性把握现象,理性即逻辑把握本质,只要关于本质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由于知识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4]再次,知识论还主张知识应该用语言和数学的形式表述出来。只要一个人愿意学习知识,他就能通过别人的教授而获得,因而,知识还必须借助语言。只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把知识表述出来,知识才能去掉它的神秘性质,这一点有一定的人类历史事实能够佐证。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的语言文字很不发达,于是知识就变成一种神秘性的东西,为巫师和一些高级统治者所垄断,知识的科学性就被迷信和荒唐所覆盖。语言不但能够表述知识,是知识的重要载体,而且语言也是人们进行知识教授的桥梁。同时,知识论以为知识必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而只要抽象化的东西才具有普适性,越抽象化的东西,其普适程度越高。纵观各门科学,只要数学语言最抽象,所以很多知识论家都注重把知识用数学的思维表现出来。亚里士多德采用了字母变元和公理化方式方法、笛卡尔把自个哲学的反思建立在几何学的方式之上,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是用几何学的方式方法写就的,莱布尼茨的直接追求就是通过借助数学语言建立起一种普遍的知识。最后,知识论还以为主体具有把握客体的足够能力。当然这是一种理性的乐观主义预设,这种乐观主义主要表现为历史上哲学家自以为能够以真理之名代真理发言的态度上。[4]也就是知识论的主体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知识论家,他们往往把自个视为标准的认识主体,以为只要像他们一样的主体,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走向真理。在这种观念下,真理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抽象存在。三、知识论对形式逻辑发展的影响知识论通过对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制把握了人们的认识活动,影响了人们的认识经过。而形式逻辑正是人们认识经过中的重要方式和方式方法,它与认识活动是内在一体的。如此一来,知识论就把握住了形式逻辑的发展走向,它成了形式逻辑发展的理论指导,而形式逻辑越来越走向知识论的道路,呈现出知识论的理论气质。其一,形式逻辑追求精到准确性。精到准确性一直是形式逻辑的内在追求。形式逻辑和其他考虑论证方式相比,它的一个主要优点就在于它具有较高的严格性和精到准确性[5]162。我们知道,当前人类的语言主要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自然语言就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是随着文化的演化而自然产生和发展的语言;而人工语言也称人造语言,是人类为了一定目的特意构造出来的符号语言。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相比,具有歧义性、多义性、模糊性,也就是精到准确性不够,比不上人工语言,人工语言具有单一性、明确性。形式逻辑在其最初诞生时,主要采用的是自然语言,但是形式逻辑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要逐步摆脱自然语言的模糊性,采用一种精到准确的语言。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开场使用了字母变元的方式方法,这是形式逻辑将走向形式化、符号化的前兆。自此以后,构造人工语言,妄图建立起人间的巴别塔,就成为很多哲学家的梦想。莱布尼茨是这类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员,他的梦想就是构建出一种普通语言,使这种语言通行于全人类,任何人都能把握它,进而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他的这一设想在后继者弗雷格、罗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得以实现,这就是一种符号逻辑,也即当代逻辑。当代逻辑就是人类构造人工语言的一种伟大成就,它初步实现了语言的精到准确性。在人工语言的基础上,借助形式化方式方法,人们建立起各种形式公理系统,比方经典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和狭谓词演算系统,实现了形式逻辑的精到准确性。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对形式逻辑的精到准确性追求完全就是知识论理念深切进入的结果。知识要求自个通过语言,尤其是数学的语言表示出出来,这主要是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精到准确性的象征。这一观念在古希腊就有,亚里士多德就以为几何学、算术学是最精到准确的科学,所以他在构造形式逻辑时就借助了几何学和算术学的字母变元以及公理化方式方法。后来的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一大批哲学家也都坚守这一理念,把数学化、形式化看作是知识的一大追求。也正是在这一追求下,形式逻辑就把自个的发展目的界定在运用几何学和数学语言和方式来发展自个,笛卡尔、布尔等都采取了几何学的方式,弗雷格、罗素等则采用了数学的方式。其二,形式逻辑追求普遍性。普遍性也是形式逻辑的重要追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式逻辑就不属于任何一门科学,它是所有科学的工具,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后来的形式逻辑也是朝着普遍性方向发展的,推行形式化的方式方法就是它对自个成为一种普遍方式方法的渴求的象征。莱布尼茨构造普通语言就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性的演算,在这里基础上建立起通用科学,使它成为各门科学同适用的普遍原则。形式化也即意味着抽象化,而抽象化一直被看作是普遍性的基本途径。越是抽象的东西,就越具有普遍性。因而,作为理论,逻辑是最抽象的研究,而作为工具,逻辑具有最普遍的可应用性。[6]286今天的当代逻辑已经被很多科学所接受,成为其重要的研究方式方法之一,因此采用形式逻辑的方式方法也成为了各种科学科学性标志,就连哲学也不例外。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哲学不是别的,而只是对科学的逻辑分析,哲学唯一正当的任务就是逻辑分析[7]208,所以,我们一般很少议论当代逻辑的局限性,由于我们不仅不应该讲逻辑的局限性,而且应该讲逻辑是局限性最小的一门科学[6]287。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形式逻辑对普遍性的追求,也是知识论的要求。既然知识论以为只要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才是知识,那么知识就应该是必然的,是一种真理,因而,它具有普遍性。同时知识论坚持着一种十分的信念:知识越是普遍,就越重要,就越有价值。[8]知识论借用数学语言,就是为了建立一种普遍适用的语言,这是它要使自个更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要求。其三,形式逻辑追求单一性。单一性是形式逻辑的一种内在追求,这种内在追求是通过形式逻辑的长期发展来实现的。单一性不如精到准确性和普遍性那样直接就显示在形式逻辑的形式和内容上,而是显示在它的整体性上。就西方逻辑的单独发展来看,形式逻辑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建构时起已经历经了两千余年,但形式逻辑的发展一直沿着一条清楚明晰脉络进行,那就是通过对词项和语言的分析,来获得认识。即便斯多葛学派的命题逻辑也仍然是符合这条道路的,所以发展到当代逻辑时,才能把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和斯多葛学派的命题逻辑完全融合在一起。能够讲,在整个西方逻辑史上没有出现一种能够和这种形式逻辑相抗衡的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就只要一种,那就是奠基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基础上的逻辑。从整个人类范围来看,在形式逻辑的最初发展时,曾出现三支逻辑鼎足天下的局面,即古希腊逻辑、古中国逻辑和古印度逻辑。三大逻辑各有自个的特色,带有自个的民族性。中国逻辑是一种以正名、道德政治教化为主导的逻辑;印度逻辑则主要是服务于宗教教义的论证和传播;古希腊逻辑的直接追求是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