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事立法中的分家习惯,法制史论文_第1页
近代民事立法中的分家习惯,法制史论文_第2页
近代民事立法中的分家习惯,法制史论文_第3页
近代民事立法中的分家习惯,法制史论文_第4页
近代民事立法中的分家习惯,法制史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民事立法中的分家习惯,法制史论文【题目】【导论】【第一章】【第二章】近代民事立法中的分家习惯【第三章】【结束语/以下为参考文献】二、近代民事立法中的分家习惯〔一〕晚清时期清朝末年,为了顺应日益强烈的变法图强的要求,在清王朝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当代立法活动。(大清民律草案〕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也是近代中国移植西方式方法律,尤其是民事法律的最终成果。固然(大清民律草案〕在完成两个月后,清王朝即宣告灭亡,使这部草案并没有真正得到施行,但这部草案对于中国近代民事立法来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清民律草案〕继承编第1条继承以被继人死亡时为止的规定就直截了当的表示清楚了立法者希望确立西方继承制的态度,当然也就在国家法的基础上否认了民间广泛存在的分家习惯。在继承编的定名中指出吾国数千年来于分析祖父遗业之事,一委诸习惯。现今欧洲各国,其法律概采个人主义,并不认有家族。故其所谓继承,直一财产之移转,无他义也。这讲明立法者是知道中国民间存在着分家习惯的,立法者以为分家和继承在财产的转移方面是一样的,并没有其他的意义。而且,欧洲各国的法律都采用了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一种比家族主义更为先进的法律理念。所以,以家族主义为代表的分家制被个人主义为代表的继承制取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该草案中仍然能够看到分家习惯隐藏在某些条文里面。第一章通则的第4条规定有母在者,若各继承人欲分财产,须经母之允许。但若别有遗嘱者,从其遗嘱。仅就该条文来看,只是讲父亲亡故后,各继承人想要分割财产,需要经过母亲的同意。但是,母亲在世时能够提出的分割家产请求和(大清律例〕别籍异财律中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许分财异居。其父母许令分析者,听。48的规定是有类似之处的。因而,这一条文本质上仍然是分家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大清民律草案〕前三编由日本法学家松冈义正起草,注重的是各国的现有成文法和最新法学理论,是以模范列强为主;后两编亲属与继承的起草则以中国的传统礼教与民俗为根据。由于和中国传统伦理风俗影响较大,故由礼学馆起草。而且,在起草时亦曾派员对全国各地开展过大规模民事习惯的调查,可见,立法者对于中国传统民俗风情的重视。所以,立法者对中国民间存在的分家习惯应该是有着一定认识的。至于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民法典,清末学界只要模糊的认识。从这一意义讲,民法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属于一种政治策略上的考虑,而非基于市民社会或维护私权的需要。49在这一政治策略的大框架下,再加受骗时的中国个人主义和社会进化论两大观念的盛行使得立法者深受影响,以为个人主义的财产制要比家族主义的分家制更为先进,而且西方的民法学又传入中国时间不久,用西方的民法学思想来解释中国民间传统习惯存在难度,更何况要与中国民间传统做到较好的衔接。〔二〕北洋时期北洋时期特指的是1912年-1928年这段时期。由于清王朝刚刚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未久,在立法技术和程序存在着众多困难,再加上北洋政局长期不稳,国会又由于各种原因职权遭到限制。因而在这段时期中,很多法律是有缺漏的,这就需要援引前清的某些法律暂时作为新生共和国的过渡之用。根据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临时大总统令的规定:临时大总统宣告暂行援用前清法律及(暂行新刑律〕.在民法方面,由于(大清民律草案〕并未正式颁行,因而也在废止之列,但(大清新刑律〕在这段时期是能够暂时适用的。又根据(大清新刑律〕的前身(大清现行刑律〕中户役内承继、分产、婚姻、田宅、钱债各条,应属民事者,毋再科刑的规定,民事行为不再遭到刑法的调整。也就是讲,固然(大清现行刑律〕的刑事部分已经为(大清新刑律〕所替代,但民事部分仍然是有效的,只不过在援用时改称为(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大理院作为这段时期中国最高的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因(大清现行刑律〕对民事部分能够援用的法条本来就不多,缺乏以应对实务审讯的需要,还需要通过公布判决例和解释例作为补充来解决实际案件。所以,大理院的判决例和解释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承当了一部分民事立法功能的。到大理院时期结束时,在分家析产方面已经构成一个以(现行律〕条文为主、大理院判决例和解释例为辅的较为系统的法律体系。50因而,在民国大理院时期,分家成为了国家法所成认的一种法律制度。1.确立了介入分家的两类资格大理院在判决例中将有资格介入分家的人分为两类,即受产人和酌分产人。受产人包括亲子、拟制血缘关系的亲子、嗣子、奸生子及赘婿等。根据(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规定,受产人在分家中享有法定的份额,能够在各自法定份额内请求分割家产。在诸多的受产人中,根据大理院五年上字第189号判决例是关于奸生子的规定,现行律载奸生子依子量与半分,如别无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继全分。51至于赘婿,根据(大清律例户律〕如招养老女婿者,仍立同宗应继者一人,承奉祭祀,家产均分的规定,又由于(现行律〕沿用了这条规定,所以赘婿也就具有了受产人的资格。酌分产人指的是亲女、义子、义女、女婿等人。酌分产人不能直接介入分家,当然也就不享有与受产人一样的法定份额的请求权,但在到达一定条件的时候,能够酌量分得家产,即为所后之亲所喜悦.酌分就是在家产中适量分予,显然是和均分不一样的。由于(现行律〕只是一个笼统的规定,在审讯实践中酌分应当分得多少家产,并没有规定。所以,大理院通过判决例,将酌分的标准加以细化,使之在审讯实践中更容易操作。假如父母对于酌分家产有详细意愿的,则尊重父母的意愿;假如没有详细意愿,则应审量义子与其所后亲之感情、以其所尽于该家之劳绩怎样或该女婿平素相倚之情形,即该婿与岳氏之感情厚薄,及尽力于岳家之程度,依相之比例定之.52以上判决例所确定的标准固然和(现行律〕相比有所细化,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依靠审讯者的主观判定,还是显得不那么量化。在大理院七年上字第611号判决例终于确定了酌分的最高限额即义男女婿为所后之亲喜悦者,照律本有分受遗产之权,惟须较少于应分人数均分之额。53在中国传统的分家中通常是将女性排除在外的,在大理院的判决例中,亲女可以酌分家产,从中能够看出,女性在财产方面地位的提升。通常情况下,亲女想要承袭家产,只要知足户绝且无同宗过继的人的条件才能够。大理院通过大理院三年上字第669号判决例运用类推解释突破了这一规定,义男、女婿为所后之亲喜悦,犹许酌分财产,则依当然类推之解释,亲女苟为亲所喜悦,应酌分财产,毫无疑义。54从该判例能够看出,之前的法律并没有明文规订婚女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分得家产。因此,大理院没有从亲女的角度出发,而是换了个角度,以义男、女婿作为切入点进行类推,再结合分给亲女家产是父母的权利来讲理,推出亲女能够酌分家产。但是,就亲女所得家产而言,毕竟还是酌分,还是和亲子所分家产数量有一定差距。从中能够看出,大理院的判决例固然提高了女性财产方面的权利,但仍然没有做到男女平等。2.卑幼可自置私财同居共财是传统中国文化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大清律例户律户役〕别籍异财律下条例一就规定: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许分财异居。55假如同居子孙未经过尊长同意而擅自使用家财就要被国家法处理惩罚。(大清律例户律户役〕卑幼私擅用财律规定:凡同居卑幼,不由尊长,私擅用本家财物者,十两,答二十。每十两加一等,罪止杖一百。56由于(现行律〕取消了民事部分处以刑罚的规定,那么同居子孙没有经过尊长允许而擅自动用家财就不必遭到刑法的处理惩罚转而成为一种民事行为。大理院八年上字第148号判决例规定:本家财产本非卑幼所有,若不得尊长同意私擅处分,其处分行为乃无权行为,依法非经尊长之追认不生效力。57同居子孙处分家庭共有财产应当得到尊长的同意,即便是擅自处分,也需尊长追认,否则即为无权处分行为。大理院公布的解释例表示清楚对于同居子孙在分家之前能否能够有自个的私有财产,持有的是赞同的态度。1925年大理院统字第1911号解释例规定:原以家财与私财有别。家财非经同居尊长同意,不得私擅处分。至于卑幼自有私财,则该卑幼有完全之自由,不受何种限制。58同居子孙固然能够拥有自个的个人财产,但大理院并没有对何为私财有过明确定义,而是在详细案件中用判决例进行个案认定。概括来讲,财产是以自个智慧劳力而没有依靠家庭产业所得的是个人财产。3.明确了均分家产的标准分家的基本原则是诸子均分,即所有的儿子平均分配家产。平均是分家经过中的指导思想,但这只是一个提纲挈领的原则性的规定。详细到操作层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